- 注册
- 2014/04/19
- 帖子
- 117
- 获得点赞
- 6
- 声望
- 18
一、【回医定义】
根据研究,回回医学是以人天浑同与有机整体思想为主导;以元气一无论与阴阳七行学说为基础;以动态和谐与过程论的观念,探索人的生命活动中身体和心性健康的整体规律,及其与疾病失序的关系;以辨质为主。结合辨证、辨病、辨经,论证养生、预防、治疗、康复为特点的一门综合性实用学科。
二、【回医概览】
为了便于分析回医理论的内涵,用以下“公式”来表述:
真一(单另独一,绝对实体)——元气(第一物质,万有之始)
——阴阳(阴“静”阳“动”,生化依据)
——七行四元(水、火、气、土)———天地定位
三子(金、木、活)———万物始生
——人(思维与存在的统一体)
天人浑同的“真一”内涵妙质元气,元气两仪阴阳,阴阳化而生火,水火交错,万物化生,水得火而生“气”,火暴水而生“土”,土与水合而生“金”,气与火和而生“木”,水、火、气、土四者共合而生“活类”,金、木、活三者在天地化育中称为“三子”,而当三者形成后万物莫不靠它而资生,所以又称三母。
在自然生化过程中,万物按一定生成次序先后问世,先者为其胜,为其名,但这只是就其主流而言,其实金、木、活三者相互交错,三气无所不至,万物而生。
三、【回医先贤理论】
回族先贤认为,在自然形成的过程中,若金气胜,金气流行,山得之为玉石;水得之为蚌珠;土得之为五金之矿;草木得之为草木之情;一切万物得之,而各成其坚明定固也。
“木气胜,木气流行,山得之为嘉植;水得之生萍藻;沃土得之生禾稼;瘠土得之生草毛;四植之中、禀土胜者为坚质;禀气胜者为囊空;禀水胜者多繁花;禀火胜者多果实。而要皆得此木气以化育者也”。
“活气流行,生于山者为走兽,其形体与丘陵似;生于林者为飞禽,其毛者与枝叶似;生于水者为鳞介,其鳞甲与水波似;禀气土胜者性温;禀火土胜者性烈;禀气水胜者性贪;禀水火胜者性暴,而要皆得此活气以化育者也”。
由上可以看出,无金则木不生,无木则鸟兽不育。抑万物之主,皆从地出,自下而上也,故金藏土中,木见土外,鸟兽则飞行于空中,可见金、木、活“三子”堪称万物母,它与四元(四奇形)化育之功相同,皆为人和万物的基本物质。
对方位及天空,回族先贤认为,当四元气、水、火、土形成的同时,方见四方,即气位为东方,土位为西方,火位为南方,水位为北方。空中天地者,近于地者“温际”;上于温者“湿际”;再上者“冷际”;近于天者“热际”,此乃四际分空之论。这四际分空又是气火水土“四元”聚结而成,温际属土,其气和平;湿际属水,其气稍冷:冷际属风,其气肃冽;热际属火,其气炎热。四际之气皆为人与万物所仰藉,并使之因时而得而所。
回族先贤不但对大自然的形成有较系统的认识,而且对人的形成过程也有较系统的理论。回族先贤认为:“人不能先天地而自立,天地万物亦不能无人而自有,万物为人之护卫,人为万物之枢机”。也就是说人类的进化和大自然的形成是同步的。回族医学对人类的进化也是用以元气学说为基础,以阴阳七行为理论框架来解释的,认为从大自然元气发露至而成人身必须经过六阶段,即1“浑同品(是元气发露始有的浑论之象);2“起化品”,阴阳分(相当于元气两仪阴阳阶段);3“广化品”(相当于阴阳开始广化万物的阶段,象著于水、火、土、气四元出现);4“正位品”(相当于水、火、土、气四元形成后,灭地定位,万物始化阶段);5“蕃庶品”(相当于水、火、气、土、金、木、活,此四元三子相互作用变生万物的阶段);6“成全品”人类出也(相当于人自然形成之阶段)。此六个阶段无不体现了人天原始浑同的统一及进化过程的和谐,虽属古朴,但较概括而形象。
回族先贤认为:“初有一点种子,藏于父脊,授于母宫”,而授于母宫的一点种于是得父母交感之气而成,“由于父之阳动而生水,水挟阳气而授于母;母之阴动而生火,火挟阴气而纳此一点种子于宫,起初阴阳交而水火聚,故凝结为一。当胚胎初化,于是一分为两,成为“清”、“浊”不同的形态,清者为阳、浊者为阴,如同大世界元气两仪阴阳,清与浊在母体内特定的条件下,得到母宫的温养,而不停地运动变化,其运动趋向是,清阳向内,浊阴向外,如此,“清”、“浊”又各自两半,分成了四个层次,如同阴阳化四元,也就是“四体液”,即“黑液、红液、黄液、白液”,黑液为最外一层属土,近于黑者;色红属风近于红者;色黄属火;其居中者色白属水。四者均为人身血肉精气之本。回医学认为,胚胎一个月,黑红黄白四液形成。接着人身小世界继续依其特有的运动方式化育而成。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回族先贤对大自然的认识堪称为古朴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之所以称其为古朴,是因为上述理论与现代对大自然的认识相比就较原始了,上述理论,首先肯定世界是物质的,且是运动的,变化的,在此基础上,以元气发露,两仪阴阳,阴阳化而生四元,四元相互作用而生金、木、活三子,四元三子共同作用而生万物,世界人类备也。故而称之为古朴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回族先贤认为,在宇宙没有形成之前的先天世界里,处处充满着一种浑论状态的物质,“中含妙质”,是谓“元气”。阿拉伯哲学中“顿拉底”这一概念与此类似,并引伸为“原动精神”,回族先贤把这种原动精神称之为“发露”,元气发露则意味着自然生化开始,是为先天之本,后天之根。这里所言后天包涵了自然宇宙这个“大世界”和人身这小世界。元气自然生化的整个过程,只能通过不断运动才能实现,而这种运动变化最大的和最突出的特征集中体现于“动”与“静”,中国的回回先民将这种形式引用中医学的“阴、阳”概念来解释浑论元气之开始生化,其“动”多“静”少者,谓之阳,其“动”少“静”多者谓之阴。回医学认为“动”与“静”这两种相反相成的运动及其运动形态的存在,无论是“动”还是“静”,它们始终都在运动不已,天地万物的变化均归于这种运动,而这种运动形式既对立又统一,也就是说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宇宙间无“纯阴”、“纯阳”、“全阴”、“全阳”,是阳中含有真阴,阴中含有真阳。是唯物辩证法思想。
由于自然生化的继续发展,“动”、“静”运动的无体性,阴阳则化为四元(水、火、气、土),四元相互作用则生金、木、活三子,回族先贤之所以把“水”、“火、“气”、“土”称为四元,说明它是同时成为一切有形物质(“形”)与无形事物(“色”),又称为“四象”,象是象征、现象之意,应包括有形运动的形象和无形运动的形象,是为反映自然规律的四种动态形象的总称。又称“四气”,实指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弥满无隙”,渊源于阴“静”阳“动”,在自然生化中,有着四类变化的运动性态;金、木、活三子又称“三耦行”,四元又称“四奇行”,行是行动、远行之意,指运动不已,“四奇行”与“三耦行”组成七行,“四奇行”与“三耦行”化育之功相同,均为人和万物的“基本物质”。但“四奇行”先于天地定位,再由“三耦行”化育万物。及此回医学有了“气”、“行”、“象”等概念的出现,深刻地反映了自然过程的无限运动性及其所表现的形象、气象等,为人类认识自然和人类自身的生命运动过程开拓了崭新的思路。
人作为“小世界”与“大世界”同源,且处于同一运动过程之中,但人是“大成全品”,阿卜杜拉的《道行推原》指出:“人是大极大全,无美不备,既美其形,复美其妙”,回医学的小世界种子,大世界元气之说,不但说明了人与自然的渊源关系,还反映了“大世界”从“无形”到“有形”,“小世界”从“有形”到“无形”的观点,从“无形”的元气到万物形色的生成,从“有形”的种子到生命过程的演化,这种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生生不息的自然过程,与老子“无生有、有生无”的自然观一脉相承。这就是中国古代先哲所谓的“造化”与“神机”。
回医学理论的病因学、病理学、病机学、脏象学等,仅从现有的历史资料中难以释全,但从《回回药方》残卷中所提及的关于人体医学、病理病机学、病变部位来看,盛于元代的中国回族医学是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特点主要是:回医学将古希腊的“四体液”学说改造为“黑、红、黄、白”四液,并将其纳入元气,四象理论中加以运用。此外又将“冷热干湿”说改造为“温际、冷际、湿际、热际”说,并与四元配合作为病因病理学的组成部分,这也说明了回医学是东西方医药文化高度结合的产物。
四、【回医发展简史】
起源
回回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与阿拉伯-伊斯兰医学“东西合璧”的产物。当欧洲其他各国尚未脱离神学统治之时,阿拉伯人开始发展科学文化。他们开办大学、建立图书馆,培养了大批人才,阿拉伯文化达到较高水平,在所有科目中,医学是最主要的,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随着阿拉伯人与邻国的交往,邻国文化随之在阿拉伯诸国渗透,并互相补益,医学上也是如此。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曾说过:“学问远在中国,亦当求之”。中阿于公元651年正式友好往来,医药方面的交往也兴于此时。因此许多阿拉伯学者,特别是一些哲学家不断总结自己民族的医疗实践经验,同时还将其他国家的医学著作译成阿文。如格夫退叶在《哲学家传记》一书中提到:“巴士拉医生马西尔朱卫是哈里发奥马•阿不杜•阿齐兹时代以色列学者,其真名叫马西尔•吉斯,精通医学,在奥马尔时主持翻译爱赫兰•格斯的医学著作,成书于哈里发穆尔时代,他的另两部著作是《食物的力量及益损》和《草药的功能及益损》”。在哈里发奥马尔时代(公元717年至719年)还请精明医生充当教育和医学顾问。倭玛亚王朝的另一个哈里发哈立德•叶其德是第一个将希腊文天文学、医学、化学等专著译成阿拉伯文的人,由于其哲学、文学修养高深,贡献卓著,被阿拉伯后世学者称为贤哲。不言而喻,随文化交流,医学理论的相互补益渗透现象在后世阿拉伯医著中不乏其例,这与中国中医药著作的《海药本草》《千金要方》《本草纲目》等记载阿拉伯医药同属一理,都是历史事实。
发展
早在公元7世纪,阿拉伯一伊斯兰医学曾居世界医学的先进行列,并对西方现代医学有巨大影响。到中世纪,阿拉伯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医学家阿维森纳的足迹遍及伊拉克、波斯、阿塞拜疆、巴基斯坦大片土地。他一生大胆实践,潜心钻研,广征博求,于公元980至1037年著成熔古希腊医学、印度医学、中国医学、阿拉伯医学与哲学于一炉的巨著——《医典》,成为现代医学和阿拉伯医学的奠基人。中世纪阿拉伯医学著作繁多,不少已散失,包括《医典》在内,流传至今尚有400多种。
由于阿拉伯医学广泛吸收希腊医学、罗马医学、印度医学(包括中国医学的脉学在内)的精髓,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医学体系。其理论核心是“四大物质学说”、“四津学说”。到公元12世纪,伊朗著名医家拉齐斯的医学巨著《综合医学》10卷和阿巴萨德•达维亚的《综合百科全书》问世,更加丰富了阿拉伯医学的治疗学内容。是时阿拉伯医学已成为有理论有丰富经验的古代医学。
中国回医学的发展
中国回回医学的发展,相伴于中阿医药交流。中阿医药交流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西汉。当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后,中国与西域之交流日益频繁,据史料记载张骞曾到达大宛(即今之中亚费尔干纳)、大月氏(即今之阿富汗北部)、大夏(即今之阿姆河南)、康居(即今之中亚撒马尔罕)等国,并从大月氏经安息(即今之伊朗)直抵大秦(即今之罗马)。张骞的副使曾达身毒国(即今之印度北、盂加拉、巴基斯坦一带)及宾(即今之克什米尔及巴基斯坦北部),经此路输入中国的物品中有不少药物,据范行准先生统计:矿物药如石硫黄、密陀僧等凡18种,植物药如木香、豆蔻等凡58种,动物药羚羊角及龙涎等凡16种,共计92种。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阿拉伯地区的药物。这些药物均被当时汉医吸收和应用。
虽然早在西汉时期张骞、甘英先后通使西域,但阿拉伯与中国的正式友好往来则始于唐代,医药方面也兴于此时。
公元651年,第三任哈里发欧斯曼使节于8月25日到达中国长安,进见唐皇,搭起了中阿友谊的桥梁。自此以后阿拉伯等穆斯林主要沿水旱两路往来于中阿之间,水路由波斯湾到马尔纳湾。经盂加拉湾抵马六甲海峡至我国南海达广州、泉州、杭州,再转至长安;陆路则经波斯、阿富汗到新疆天山南北,最后达唐都长安。比较而言,穆斯林经水路达中国的时间要比陆路早100年。从唐永徽二年到唐贞元十五年的148年中,阿拉伯遣唐使多达36次。当时唐人称阿拉伯人为大食(taz或tazih的译音)人。唐安史之乱,大食应中国之请求,派精兵支援唐王朝,后一些阿拉伯人即定居中国。据史料记载,在安史之乱到长安有更多大食人,其中大部分长期居住在“西市”一带,从事“回回”奇香异药经营。由于盛唐五代时期,阿拉伯与中国的关系最深的是商业贸易,医药方面则是香药进口,有时一处经营香药珠宝者甚至达一二十万人,单香药贸易有时竟达千斤之多,如此大大丰富了中药品种。到唐末五代时,最负盛名的回回医药家李珣,人称李波斯。他著有一本独具风格的药学著作《海药本草》,顾名思义,该书之所以用“海药”命名,是因其所收录的药物多来自海外。该书为总结唐末时南方药物与海外药物临床应用的本草学著作,有较高的文献学价值。另外还有郑虔的《胡本草》及非医药学书籍《西阳杂俎》等也记载了许多外来药物,包括阿拉伯药物。
在唐代不仅有香药输入中国,与之同时一些医疗技术也传入中国,如在《千金翼方•养性》中所记载的“悖散汤”(又名牛乳补虚破气方),本为波斯、大秦医方,曾在朝野间广为流传,对治疗气痢、一切气病、健运脾胃其效甚佳。从唐代开始,回回先民对香药推广应用颇多贡献,如用香药防治疾病、薰洗衣物、化妆美容、调味食品、祛邪防腐等。同时中国穆斯林研究介绍了大量阿拉伯世界文化成就如数学、天文历法等,而中国的造纸术、针灸学、脉学、炼丹术、临床科学经验也源源不断地输入阿拉伯国家,特别是造纸术辗转外传,给欧洲中世纪文明以很大促进。因此早期的回回先民为中外文化的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在未有空间传播科技的时代,堪称丰功伟绩。
宋代,中国与西域的陆路交通不如海路发达,在东南沿海一带如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地集居了大量的大食人,其中不乏香药巨商与医家,且人数日增。由于海上交通频繁,宋皇特命在广州、杭州、泉州等沿海地设“市舶司”以管理海外贸易及对外文化交流。载入史册的有福建蒲氏家族。《宋会要稿•蕃夷七》记载的蒲寿庚,也是宋代著名香药富商。《蒲氏家谱》有“家居西板”,“世秉清真教,天下蒲氏皆一脉”之记载,蒲氏家族兴盛于宋元,衰落于明清,世袭经商大食香药。
宋代的中阿海外贸易较唐代有很大的发展,贸易品种由唐代的珍宝犀牙为主、香药为辅,渐变为以香药贸易为主。宋太平兴国七年,宋太祖曾下诏令对海外香药香料放通行的有37种,其销路较广的是有医疗作用的香药如丁香、木香、龙脑香、乳香、草豆蔻、沉香、檀香、龙涎香、苏合香油等。由于大量香药的引进,从而大大丰富了中医方药及治疗方法。宋代医方较唐代医方在香药的应用或组方上有明显变化,就《太平圣惠方》而言,仅卷48“诸心痛门”以香药命名的医方有:沉香散3首、沉香丸1首、木香散6首、木香丸6首、丁香丸1首;《圣济总录》卷56“心痛门”以香药命名的医方有木香煮散、木香汤、豆蔻汤、丁香汤、沉香散等31方次,计应用香药8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宋代政府和剂局的成药配本,书中以香药命名的医方不下30余种,其中有不少名方,众所周知的苏合香丸、至宝丹、牛黄清心丸等便是。苏合香丸中15味药就有13味是进口药,至今苏合香丸对于中风所致的神志不清、牙关紧闭、半身不遂等重症有明显疗效。其间,大食医家及学者功不可没。
宋代在社会上广用香料、香药薰衣、焚香、啖香之际,礼尚往来亦常以香药作为馈赠佳品,用香药配制的药茶甚至一度成为社会生活中的时尚。皇权贵族之间也视药茶为馈赠佳品。民间百姓们不仅用香药治病,而且也用于消毒。泉州有香料文献记载:“蕃药能治冷气,医学多用之……,泉人每岁家无贫富,皆燃之如燔柴”。现代研究,燃烧香料,对于防止传染病传播和扩散有一定作用。这种习俗,自古至今,不仅在回民中间流行,在闽南地区其他民族中也同样流行。
元代一统天下,将国内民族分为四等,即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及南人。穆斯林则是色目人中的主要分子,他们往往与蒙古人享受同等待遇,无论在法律上或事实上都优于汉人,同时在元代“回回”一名开始代替“大食人”,被人们认为信仰伊斯兰教者的名称。如此则为阿拉伯医药的广泛深入传播与兴盛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础,且元人统一中国之后,继续奉行南宋时的海外贸易政策,推行少数民族医药共存的方针,回回医药在此得以兴旺发达。
元初,在元朝政府中设有相应的医药机构。元世祖即位后效法汉制在建立太医院之后,于至元七年(公元1273年)改回回爱薛所立京师医药院为广惠司。据《元史•百官志》说:“广惠司秩正三品,掌修制御用回回药物及和剂,以疗诸宿卫士及在京孤寒者”。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1年)先后在大都、上都建立“回回药物院”;至治二年隶广惠司,定置达鲁花赤一员,大使二员,副使一员。
金元之际,西域技术之士,医家之流多入仕于元,如爱薛、答里麻等。
由于元代统治者对阿拉伯药物高度重视,元代阿拉伯人在当时政府中的医药机构里占极大势力、广惠司是回回医家的大本营。
另外还有一些祖籍西域,生于中国,精通汉、回医药的学者,如元末著名学者丁鹤年,为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工儒学,通奥义,精诗律,是一位善兼医术的人。又如元末明初杭州的穆斯林大商人鄂施曼乃的子孙曾设立豪华的私人医院,取名“鄂施曼尼雅”,聘有回回医生从职。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所记,不乏不知姓名的回回医官为百姓治病的事例。
金元之际医学文化领域学术活跃,百家争鸣,中医界出现了金元四大学派,回回医药文化此时也发展到鼎盛时期,涌现了与回回药物院有关的、集阿拉伯医药学与中国传统医学为一体,具有中国回回特色的医药大型综合性医著《回回药方》等专著。
根据研究,回回医学是以人天浑同与有机整体思想为主导;以元气一无论与阴阳七行学说为基础;以动态和谐与过程论的观念,探索人的生命活动中身体和心性健康的整体规律,及其与疾病失序的关系;以辨质为主。结合辨证、辨病、辨经,论证养生、预防、治疗、康复为特点的一门综合性实用学科。
二、【回医概览】
为了便于分析回医理论的内涵,用以下“公式”来表述:
真一(单另独一,绝对实体)——元气(第一物质,万有之始)
——阴阳(阴“静”阳“动”,生化依据)
——七行四元(水、火、气、土)———天地定位
三子(金、木、活)———万物始生
——人(思维与存在的统一体)
天人浑同的“真一”内涵妙质元气,元气两仪阴阳,阴阳化而生火,水火交错,万物化生,水得火而生“气”,火暴水而生“土”,土与水合而生“金”,气与火和而生“木”,水、火、气、土四者共合而生“活类”,金、木、活三者在天地化育中称为“三子”,而当三者形成后万物莫不靠它而资生,所以又称三母。
在自然生化过程中,万物按一定生成次序先后问世,先者为其胜,为其名,但这只是就其主流而言,其实金、木、活三者相互交错,三气无所不至,万物而生。
三、【回医先贤理论】
回族先贤认为,在自然形成的过程中,若金气胜,金气流行,山得之为玉石;水得之为蚌珠;土得之为五金之矿;草木得之为草木之情;一切万物得之,而各成其坚明定固也。
“木气胜,木气流行,山得之为嘉植;水得之生萍藻;沃土得之生禾稼;瘠土得之生草毛;四植之中、禀土胜者为坚质;禀气胜者为囊空;禀水胜者多繁花;禀火胜者多果实。而要皆得此木气以化育者也”。
“活气流行,生于山者为走兽,其形体与丘陵似;生于林者为飞禽,其毛者与枝叶似;生于水者为鳞介,其鳞甲与水波似;禀气土胜者性温;禀火土胜者性烈;禀气水胜者性贪;禀水火胜者性暴,而要皆得此活气以化育者也”。
由上可以看出,无金则木不生,无木则鸟兽不育。抑万物之主,皆从地出,自下而上也,故金藏土中,木见土外,鸟兽则飞行于空中,可见金、木、活“三子”堪称万物母,它与四元(四奇形)化育之功相同,皆为人和万物的基本物质。
对方位及天空,回族先贤认为,当四元气、水、火、土形成的同时,方见四方,即气位为东方,土位为西方,火位为南方,水位为北方。空中天地者,近于地者“温际”;上于温者“湿际”;再上者“冷际”;近于天者“热际”,此乃四际分空之论。这四际分空又是气火水土“四元”聚结而成,温际属土,其气和平;湿际属水,其气稍冷:冷际属风,其气肃冽;热际属火,其气炎热。四际之气皆为人与万物所仰藉,并使之因时而得而所。
回族先贤不但对大自然的形成有较系统的认识,而且对人的形成过程也有较系统的理论。回族先贤认为:“人不能先天地而自立,天地万物亦不能无人而自有,万物为人之护卫,人为万物之枢机”。也就是说人类的进化和大自然的形成是同步的。回族医学对人类的进化也是用以元气学说为基础,以阴阳七行为理论框架来解释的,认为从大自然元气发露至而成人身必须经过六阶段,即1“浑同品(是元气发露始有的浑论之象);2“起化品”,阴阳分(相当于元气两仪阴阳阶段);3“广化品”(相当于阴阳开始广化万物的阶段,象著于水、火、土、气四元出现);4“正位品”(相当于水、火、土、气四元形成后,灭地定位,万物始化阶段);5“蕃庶品”(相当于水、火、气、土、金、木、活,此四元三子相互作用变生万物的阶段);6“成全品”人类出也(相当于人自然形成之阶段)。此六个阶段无不体现了人天原始浑同的统一及进化过程的和谐,虽属古朴,但较概括而形象。
回族先贤认为:“初有一点种子,藏于父脊,授于母宫”,而授于母宫的一点种于是得父母交感之气而成,“由于父之阳动而生水,水挟阳气而授于母;母之阴动而生火,火挟阴气而纳此一点种子于宫,起初阴阳交而水火聚,故凝结为一。当胚胎初化,于是一分为两,成为“清”、“浊”不同的形态,清者为阳、浊者为阴,如同大世界元气两仪阴阳,清与浊在母体内特定的条件下,得到母宫的温养,而不停地运动变化,其运动趋向是,清阳向内,浊阴向外,如此,“清”、“浊”又各自两半,分成了四个层次,如同阴阳化四元,也就是“四体液”,即“黑液、红液、黄液、白液”,黑液为最外一层属土,近于黑者;色红属风近于红者;色黄属火;其居中者色白属水。四者均为人身血肉精气之本。回医学认为,胚胎一个月,黑红黄白四液形成。接着人身小世界继续依其特有的运动方式化育而成。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回族先贤对大自然的认识堪称为古朴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之所以称其为古朴,是因为上述理论与现代对大自然的认识相比就较原始了,上述理论,首先肯定世界是物质的,且是运动的,变化的,在此基础上,以元气发露,两仪阴阳,阴阳化而生四元,四元相互作用而生金、木、活三子,四元三子共同作用而生万物,世界人类备也。故而称之为古朴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回族先贤认为,在宇宙没有形成之前的先天世界里,处处充满着一种浑论状态的物质,“中含妙质”,是谓“元气”。阿拉伯哲学中“顿拉底”这一概念与此类似,并引伸为“原动精神”,回族先贤把这种原动精神称之为“发露”,元气发露则意味着自然生化开始,是为先天之本,后天之根。这里所言后天包涵了自然宇宙这个“大世界”和人身这小世界。元气自然生化的整个过程,只能通过不断运动才能实现,而这种运动变化最大的和最突出的特征集中体现于“动”与“静”,中国的回回先民将这种形式引用中医学的“阴、阳”概念来解释浑论元气之开始生化,其“动”多“静”少者,谓之阳,其“动”少“静”多者谓之阴。回医学认为“动”与“静”这两种相反相成的运动及其运动形态的存在,无论是“动”还是“静”,它们始终都在运动不已,天地万物的变化均归于这种运动,而这种运动形式既对立又统一,也就是说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宇宙间无“纯阴”、“纯阳”、“全阴”、“全阳”,是阳中含有真阴,阴中含有真阳。是唯物辩证法思想。
由于自然生化的继续发展,“动”、“静”运动的无体性,阴阳则化为四元(水、火、气、土),四元相互作用则生金、木、活三子,回族先贤之所以把“水”、“火、“气”、“土”称为四元,说明它是同时成为一切有形物质(“形”)与无形事物(“色”),又称为“四象”,象是象征、现象之意,应包括有形运动的形象和无形运动的形象,是为反映自然规律的四种动态形象的总称。又称“四气”,实指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弥满无隙”,渊源于阴“静”阳“动”,在自然生化中,有着四类变化的运动性态;金、木、活三子又称“三耦行”,四元又称“四奇行”,行是行动、远行之意,指运动不已,“四奇行”与“三耦行”组成七行,“四奇行”与“三耦行”化育之功相同,均为人和万物的“基本物质”。但“四奇行”先于天地定位,再由“三耦行”化育万物。及此回医学有了“气”、“行”、“象”等概念的出现,深刻地反映了自然过程的无限运动性及其所表现的形象、气象等,为人类认识自然和人类自身的生命运动过程开拓了崭新的思路。
人作为“小世界”与“大世界”同源,且处于同一运动过程之中,但人是“大成全品”,阿卜杜拉的《道行推原》指出:“人是大极大全,无美不备,既美其形,复美其妙”,回医学的小世界种子,大世界元气之说,不但说明了人与自然的渊源关系,还反映了“大世界”从“无形”到“有形”,“小世界”从“有形”到“无形”的观点,从“无形”的元气到万物形色的生成,从“有形”的种子到生命过程的演化,这种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生生不息的自然过程,与老子“无生有、有生无”的自然观一脉相承。这就是中国古代先哲所谓的“造化”与“神机”。
回医学理论的病因学、病理学、病机学、脏象学等,仅从现有的历史资料中难以释全,但从《回回药方》残卷中所提及的关于人体医学、病理病机学、病变部位来看,盛于元代的中国回族医学是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特点主要是:回医学将古希腊的“四体液”学说改造为“黑、红、黄、白”四液,并将其纳入元气,四象理论中加以运用。此外又将“冷热干湿”说改造为“温际、冷际、湿际、热际”说,并与四元配合作为病因病理学的组成部分,这也说明了回医学是东西方医药文化高度结合的产物。
四、【回医发展简史】
起源
回回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与阿拉伯-伊斯兰医学“东西合璧”的产物。当欧洲其他各国尚未脱离神学统治之时,阿拉伯人开始发展科学文化。他们开办大学、建立图书馆,培养了大批人才,阿拉伯文化达到较高水平,在所有科目中,医学是最主要的,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随着阿拉伯人与邻国的交往,邻国文化随之在阿拉伯诸国渗透,并互相补益,医学上也是如此。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曾说过:“学问远在中国,亦当求之”。中阿于公元651年正式友好往来,医药方面的交往也兴于此时。因此许多阿拉伯学者,特别是一些哲学家不断总结自己民族的医疗实践经验,同时还将其他国家的医学著作译成阿文。如格夫退叶在《哲学家传记》一书中提到:“巴士拉医生马西尔朱卫是哈里发奥马•阿不杜•阿齐兹时代以色列学者,其真名叫马西尔•吉斯,精通医学,在奥马尔时主持翻译爱赫兰•格斯的医学著作,成书于哈里发穆尔时代,他的另两部著作是《食物的力量及益损》和《草药的功能及益损》”。在哈里发奥马尔时代(公元717年至719年)还请精明医生充当教育和医学顾问。倭玛亚王朝的另一个哈里发哈立德•叶其德是第一个将希腊文天文学、医学、化学等专著译成阿拉伯文的人,由于其哲学、文学修养高深,贡献卓著,被阿拉伯后世学者称为贤哲。不言而喻,随文化交流,医学理论的相互补益渗透现象在后世阿拉伯医著中不乏其例,这与中国中医药著作的《海药本草》《千金要方》《本草纲目》等记载阿拉伯医药同属一理,都是历史事实。
发展
早在公元7世纪,阿拉伯一伊斯兰医学曾居世界医学的先进行列,并对西方现代医学有巨大影响。到中世纪,阿拉伯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医学家阿维森纳的足迹遍及伊拉克、波斯、阿塞拜疆、巴基斯坦大片土地。他一生大胆实践,潜心钻研,广征博求,于公元980至1037年著成熔古希腊医学、印度医学、中国医学、阿拉伯医学与哲学于一炉的巨著——《医典》,成为现代医学和阿拉伯医学的奠基人。中世纪阿拉伯医学著作繁多,不少已散失,包括《医典》在内,流传至今尚有400多种。
由于阿拉伯医学广泛吸收希腊医学、罗马医学、印度医学(包括中国医学的脉学在内)的精髓,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医学体系。其理论核心是“四大物质学说”、“四津学说”。到公元12世纪,伊朗著名医家拉齐斯的医学巨著《综合医学》10卷和阿巴萨德•达维亚的《综合百科全书》问世,更加丰富了阿拉伯医学的治疗学内容。是时阿拉伯医学已成为有理论有丰富经验的古代医学。
中国回医学的发展
中国回回医学的发展,相伴于中阿医药交流。中阿医药交流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西汉。当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后,中国与西域之交流日益频繁,据史料记载张骞曾到达大宛(即今之中亚费尔干纳)、大月氏(即今之阿富汗北部)、大夏(即今之阿姆河南)、康居(即今之中亚撒马尔罕)等国,并从大月氏经安息(即今之伊朗)直抵大秦(即今之罗马)。张骞的副使曾达身毒国(即今之印度北、盂加拉、巴基斯坦一带)及宾(即今之克什米尔及巴基斯坦北部),经此路输入中国的物品中有不少药物,据范行准先生统计:矿物药如石硫黄、密陀僧等凡18种,植物药如木香、豆蔻等凡58种,动物药羚羊角及龙涎等凡16种,共计92种。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阿拉伯地区的药物。这些药物均被当时汉医吸收和应用。
虽然早在西汉时期张骞、甘英先后通使西域,但阿拉伯与中国的正式友好往来则始于唐代,医药方面也兴于此时。
公元651年,第三任哈里发欧斯曼使节于8月25日到达中国长安,进见唐皇,搭起了中阿友谊的桥梁。自此以后阿拉伯等穆斯林主要沿水旱两路往来于中阿之间,水路由波斯湾到马尔纳湾。经盂加拉湾抵马六甲海峡至我国南海达广州、泉州、杭州,再转至长安;陆路则经波斯、阿富汗到新疆天山南北,最后达唐都长安。比较而言,穆斯林经水路达中国的时间要比陆路早100年。从唐永徽二年到唐贞元十五年的148年中,阿拉伯遣唐使多达36次。当时唐人称阿拉伯人为大食(taz或tazih的译音)人。唐安史之乱,大食应中国之请求,派精兵支援唐王朝,后一些阿拉伯人即定居中国。据史料记载,在安史之乱到长安有更多大食人,其中大部分长期居住在“西市”一带,从事“回回”奇香异药经营。由于盛唐五代时期,阿拉伯与中国的关系最深的是商业贸易,医药方面则是香药进口,有时一处经营香药珠宝者甚至达一二十万人,单香药贸易有时竟达千斤之多,如此大大丰富了中药品种。到唐末五代时,最负盛名的回回医药家李珣,人称李波斯。他著有一本独具风格的药学著作《海药本草》,顾名思义,该书之所以用“海药”命名,是因其所收录的药物多来自海外。该书为总结唐末时南方药物与海外药物临床应用的本草学著作,有较高的文献学价值。另外还有郑虔的《胡本草》及非医药学书籍《西阳杂俎》等也记载了许多外来药物,包括阿拉伯药物。
在唐代不仅有香药输入中国,与之同时一些医疗技术也传入中国,如在《千金翼方•养性》中所记载的“悖散汤”(又名牛乳补虚破气方),本为波斯、大秦医方,曾在朝野间广为流传,对治疗气痢、一切气病、健运脾胃其效甚佳。从唐代开始,回回先民对香药推广应用颇多贡献,如用香药防治疾病、薰洗衣物、化妆美容、调味食品、祛邪防腐等。同时中国穆斯林研究介绍了大量阿拉伯世界文化成就如数学、天文历法等,而中国的造纸术、针灸学、脉学、炼丹术、临床科学经验也源源不断地输入阿拉伯国家,特别是造纸术辗转外传,给欧洲中世纪文明以很大促进。因此早期的回回先民为中外文化的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在未有空间传播科技的时代,堪称丰功伟绩。
宋代,中国与西域的陆路交通不如海路发达,在东南沿海一带如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地集居了大量的大食人,其中不乏香药巨商与医家,且人数日增。由于海上交通频繁,宋皇特命在广州、杭州、泉州等沿海地设“市舶司”以管理海外贸易及对外文化交流。载入史册的有福建蒲氏家族。《宋会要稿•蕃夷七》记载的蒲寿庚,也是宋代著名香药富商。《蒲氏家谱》有“家居西板”,“世秉清真教,天下蒲氏皆一脉”之记载,蒲氏家族兴盛于宋元,衰落于明清,世袭经商大食香药。
宋代的中阿海外贸易较唐代有很大的发展,贸易品种由唐代的珍宝犀牙为主、香药为辅,渐变为以香药贸易为主。宋太平兴国七年,宋太祖曾下诏令对海外香药香料放通行的有37种,其销路较广的是有医疗作用的香药如丁香、木香、龙脑香、乳香、草豆蔻、沉香、檀香、龙涎香、苏合香油等。由于大量香药的引进,从而大大丰富了中医方药及治疗方法。宋代医方较唐代医方在香药的应用或组方上有明显变化,就《太平圣惠方》而言,仅卷48“诸心痛门”以香药命名的医方有:沉香散3首、沉香丸1首、木香散6首、木香丸6首、丁香丸1首;《圣济总录》卷56“心痛门”以香药命名的医方有木香煮散、木香汤、豆蔻汤、丁香汤、沉香散等31方次,计应用香药8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宋代政府和剂局的成药配本,书中以香药命名的医方不下30余种,其中有不少名方,众所周知的苏合香丸、至宝丹、牛黄清心丸等便是。苏合香丸中15味药就有13味是进口药,至今苏合香丸对于中风所致的神志不清、牙关紧闭、半身不遂等重症有明显疗效。其间,大食医家及学者功不可没。
宋代在社会上广用香料、香药薰衣、焚香、啖香之际,礼尚往来亦常以香药作为馈赠佳品,用香药配制的药茶甚至一度成为社会生活中的时尚。皇权贵族之间也视药茶为馈赠佳品。民间百姓们不仅用香药治病,而且也用于消毒。泉州有香料文献记载:“蕃药能治冷气,医学多用之……,泉人每岁家无贫富,皆燃之如燔柴”。现代研究,燃烧香料,对于防止传染病传播和扩散有一定作用。这种习俗,自古至今,不仅在回民中间流行,在闽南地区其他民族中也同样流行。
元代一统天下,将国内民族分为四等,即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及南人。穆斯林则是色目人中的主要分子,他们往往与蒙古人享受同等待遇,无论在法律上或事实上都优于汉人,同时在元代“回回”一名开始代替“大食人”,被人们认为信仰伊斯兰教者的名称。如此则为阿拉伯医药的广泛深入传播与兴盛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础,且元人统一中国之后,继续奉行南宋时的海外贸易政策,推行少数民族医药共存的方针,回回医药在此得以兴旺发达。
元初,在元朝政府中设有相应的医药机构。元世祖即位后效法汉制在建立太医院之后,于至元七年(公元1273年)改回回爱薛所立京师医药院为广惠司。据《元史•百官志》说:“广惠司秩正三品,掌修制御用回回药物及和剂,以疗诸宿卫士及在京孤寒者”。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1年)先后在大都、上都建立“回回药物院”;至治二年隶广惠司,定置达鲁花赤一员,大使二员,副使一员。
金元之际,西域技术之士,医家之流多入仕于元,如爱薛、答里麻等。
由于元代统治者对阿拉伯药物高度重视,元代阿拉伯人在当时政府中的医药机构里占极大势力、广惠司是回回医家的大本营。
另外还有一些祖籍西域,生于中国,精通汉、回医药的学者,如元末著名学者丁鹤年,为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工儒学,通奥义,精诗律,是一位善兼医术的人。又如元末明初杭州的穆斯林大商人鄂施曼乃的子孙曾设立豪华的私人医院,取名“鄂施曼尼雅”,聘有回回医生从职。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所记,不乏不知姓名的回回医官为百姓治病的事例。
金元之际医学文化领域学术活跃,百家争鸣,中医界出现了金元四大学派,回回医药文化此时也发展到鼎盛时期,涌现了与回回药物院有关的、集阿拉伯医药学与中国传统医学为一体,具有中国回回特色的医药大型综合性医著《回回药方》等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