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让你了解古代中医名家

东华子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2/12/10
帖子
797
获得点赞
45
声望
18
伏羲氏
伏羲氏是上古的一位睿智的首领,也是上古的“三皇”之一,他在我国古代医疗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伏羲氏,姓风氏,传说中,他为人民作了许多有意义的事情。他指导臣民制造工具,结网打鱼,投矛狩猎,也开创了人类历史上通过劳动主动获取食物的新纪元。
他带领人们用兽皮缝制衣服,抵御寒冷,而狩猎活动的展开又使得动物类食物日益增加,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当时的人们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人们对于动物类药物的认识也从此开始了。
他带领人们围着篝火跳舞,以驱寒取暖,强健身体。却发现通过这种运动,可以祛除身上的一些病痛,这便是传统体育活动及导引术的雏形。
他还观天文、察地理,通晓日月阴阳的道理,创始了八卦,成为后世中医学理论哲学思想的主要文化根源之一。
 
神农氏,中国古代神话人物。是五氏出现的最后一位神祇。他的出现以后,结束了一个时代。因以农业为主,他的部落称神农部落。中华大地经过三皇的辛勤努力,中华世界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人们的生活依然非常艰难。这时,伟大的各种神祇人物,应运而生。就在三皇之后,又经过漫长的若干年代,出现了下列五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五氏的“氏”的原意也是神祇,但神性比“皇”更少些,可列入第三个级别神祇。神农氏;因为他的肚皮是透明的,可以看见各种植物在肚子里的反应。这样能分辨什么植物可以吃,什么植物不可以吃,亲尝百草,以辨别药物作用。并以此撰写了人类最早的著作《神农本草经》、教人种植五谷、豢养家畜,使中国农业社会结构完成。
 
轩辕氏
黄帝上古五位贤君之一,有熊代国君少典之子。姓公孙,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一号帝鸿氏,或曰归藏氏,或曰帝轩。在位百年而崩,年百一十岁。《史记》谓其“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其时神农氏已衰弱,轩辕乃修德振兵,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克之。蚩尤作乱,轩辕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擒杀之。于是诸侯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尚土德,是为黄帝。传说黄帝曾使岐伯典医。此外,黄疸的产生同人体脏腑阴阳的偏盛偏衰关系疗疾,还在治国之余与岐伯、伯高、少师、少俞、雷公等臣相互问难,讨论医学,因而著成《黄帝内经》(即《内经》)和《黄帝外经》等书。托名黄帝的著作很多,见于《汉书·艺文志》的就有十数种。与医药有关的也不少,现存的有《黄帝内经》等。后世还有《黄帝八十一难经》(即《难经》)、《黄帝内经太素》等,均为后世人撰。
 
记得早年有本叫做山海经的杂志,里面很多内容都是和中医有关的,记录了很多中医治病救人的小故事。
希望其他的朋友也参与进来,更多的收集整理一些中医小故事。
 
僦贷季(僦贷季)人称“圣工”
僦贷季为上古时之医学家。《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中。岐伯在回答黄帝的有关问题时指出,“色脉者,上帝(上古之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比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明代徐春甫撰《古今医统》认为:“僦贷季,黄帝时人,岐伯师也。岐伯相为问答,著为《内经》”。
 
岐伯是我国远古时代最著名的医生,由于是传说,关于他的籍贯有不同的说法。
一般认为,岐伯家居岐山(今陕西省岐山)一带。而新近有资料表明,岐伯为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人。如清·乾隆年间《庆阳县志·人物》记载:“岐伯,北地人,生而精明,精医术脉理,黄帝以师事之,著《内经》行于世,为医书之祖。”岐伯从小善于思考,有远大的志向,喜欢观察日月星辰、风土寒暑、山川草木等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还懂音乐,会做乐器,测量日影,多才多艺,才智过人。后见许多百姓死于疾病,便立志学医,四处寻访良师益友,精于医术脉理,遂成为名震一时的医生。黄帝为疗救民疾,尊他为老师,一起研讨医学问题《黄帝内经》多数内容即以他与黄帝答问的体裁写成。所以,记载“岐伯”的最早的文献是《黄帝内经》。后人为了纪念他们所做的贡献,专门修建了岐伯庙。如《庆阳县志·坛庙》载:“岐伯庙,在县城南。”据《辞海》说:北地,郡名,战国秦置。泊所在义渠,西汉移治马岭(今甘肃庆阳西北)。 岐伯又尊称为岐天师,意为懂得修养天真的先知先觉。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卷一:“天师,尊称岐伯也。天者,谓能修其天真。师乃先知先觉者也,言道者上帝之所贵,师所以传道而设教,故称伯曰天师。”
据有关史志书目记载,托名岐伯的著作约有8种:1.《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岐伯按摩》十
卷;2.《隋书·经籍志》载《岐伯经》十卷;3.《新唐书·艺文志》载《岐伯灸经》一卷(《宋史·艺文志》则载为《黄帝问岐伯灸经》);4.《宋史·艺文志》载《岐伯针经》一卷;5.《通志·艺文略》载《黄帝岐伯针论》二卷;6.《通志·艺文略》载《岐伯精藏论》一卷;7.《崇文总目》载《黄帝岐伯论针灸要诀》一卷(《宋史·艺文志》则载为《岐伯论针灸要诀》);8.《竹堂书目》载《岐伯五藏论》以上诸书皆已佚,仅存书目,因此只能从书名知其与岐伯有关,内容主要是针灸,另外有按摩、藏象等,而不能确定为岐伯所著,因为古代“世俗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淮南子·修务训》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所以托名岐伯的医书,可能也是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
 
扁鹊医术精湛,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轩辕时代的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史记》中记载他是渤海郡的一名大夫,而卢医则是指他的出生地在卢国。由此可见,“扁鹊”是古代医术高超者的一个通用名词。秦越人也被称为“扁鹊”,按照古人的传说,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将安康和快乐带到哪里,好比是带来喜讯的喜鹊,所以,古人把那些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医生称作“扁鹊”。而这个出生在卢国、名叫秦越人的医生医术高明、学识渊博,走南闯北、治病救人,顺理成章地被人们尊敬地称作“扁鹊”。
扁鹊是中医学的开山鼻祖,世人敬他为神医,从司马迁的不朽之作《史记》及先秦的一些典籍中可以看到扁鹊既真实又带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扁鹊创造了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基础。扁鹊所处的年代,正是生产力迅速发展和社会发生着激烈变革、动荡的年代,也是人才流动,人才辈出的时代,各国的竞争机制,形成了一个尊重人材,招纳贤士的社会风尚。为增强实力,各国都在拢络有用之材。秦国地处西陲,被中原诸侯以夷狄遇之。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秦国的几位先公先王,非常重视从东方各国招徕人才。为广招贤能,秦国采取了兼收并取之法,为各类人才创造了一个各显其能的用武之地。秦国除重视治理国家的人才外,对医生也很尊重。《庄子.列御寇》载:“秦王有病,招医,破费溃痤者得车一乘,所治愈下,而所得愈多。”给予医生以极好的待遇,各国名医纷纷到秦,扁鹊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成为秦人的。
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相传扁鹊曾医救虢太子,扁鹊死后,虢太子感其再造之恩,收其骨骸而葬之,墓位于今永济市清华镇东。 扁鹊年轻时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医术。他把积累的医疗经验,用于平民百姓,周游列国,到各地行医,为民解除痛苦。中医理论的奠基人。
因为扁鹊一生游历四方,所以去过的很多地方.以至于关于扁鹊的籍贯有一些争议。有古书记载的是春秋战国时期魏国三川郡(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人,唐朝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引《黄帝八十一难》说:“(秦越人)家于卢国,因命之曰卢医也。”卢国,在今山东长清。“渤海郡”在今山东省中南部和西北部。“郑”在今河南省郑州市一带。一生创有:《难经》,四诊法(即望、闻、问、切)。
 
伯高
传说上古之经脉学医家,黄帝臣。伯高之为医是以针灸之理论、临床和熨法等外治为特长,同时,对脉理亦多有论述。
雷公
传说上古医家,黄帝臣,擅长于教授医学之道,望色诊断与针灸医术等。在关于针灸论述上与黄帝讨论了“凡刺之理”,以及望面色而诊断疾病的理论。
少师
传说上古时医家,以擅长人体体质之论而闻名于世。少师对五种人的体质、性格、行为特点等进行了比较具体的叙述,少师之论点近世为朝鲜医学家发展为“四象医学”。
 
淳于意
淳于意(公元前205~前150年),西汉临淄(今山东淄博)人。年轻时喜钻研医术,拜公孙光为师,学习古典医籍和治病经验。公孙光又将他推荐给临淄的公乘阳庆。当时公乘阳庆已年过六十,收下淳于意为徒,并将自己珍藏的黄帝、扁鹊脉书,根据五色诊断疾病、判断病人预后的方法传授给他。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名机,东汉末年南阳郡涅阳人。张仲景的祖籍自来众说纷云,陈邦贤氏定为南阳郡涅阳,范行准氏定为南阳蔡阳。
华佗
华佗(约公元2世纪~3世纪初),字元化,沛国谯(即今安徽省亳州)人。他在年轻时,曾到徐州一带访师求学,“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专志于医药学和养生保健术。他行医四方,足迹与声誉遍及安徽、江苏、山东、河南等省。
王叔和
王叔和名熙,汉未至西晋期间高平人,其籍贯一说山东巨野,一说山西高平。唐·甘伯宗《名医录》谓其“性度沉静,通经史,穷研方脉,精意诊切,洞识摄养之道,深晓疗病之说”。
皇甫谧
皇甫谧,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平凉,一作灵台)人,后随其叔父移居至河南新安(今河南渑池县附近)。其曾祖是汉太尉皇甫嵩,但至皇甫谧时,家境已清贫,而他幼时也不好读书,直到二十岁以后,才发愤读书,竟至废寝忘食,终于成为当时著名文人。
涪翁与郭玉
郭玉(公元1~2世纪),东汉广汉郡(今四川新都县,一说广汉县)人,是汉和帝时最负盛名的医学家。
郭玉的师祖是一位隐士医学家,即四川涪水附近以钓鱼为生的一老翁,世人不知其姓名,所以称为“涪翁”。史志记载:“涪翁避王莽乱隐居于涪,以渔钓老,工医,亡姓氏。”(《直隶绵州志隐逸》卷41)。
葛洪
“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焉;心虽勤而无获矣”。这是晋代科学家葛洪在治学上的一句名言。
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人称“葛仙翁”,丹阳句容县(今江苏省句容县)人。约生于晋太康四年(公元283年),卒于东晋兴宁元年(公元363年)。晚年,他隐居在广东罗浮山中,既炼丹、采药,又从事著述,直至去世。
 
魏晋南北朝名医:
雷敩
南朝宋时药学家。曾著《炮炙论》三卷,记载药物的炮、炙、炒、煅、曝、露等十七种制药法。原书已佚,其内容为历代本草所收录,得以保存,其中有些制药法,至今仍被采用。现传《雷公炮炙论》,为近人张骥辑佚本。
陶弘景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隐居先生或华阳隐居,卒后溢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镇江一带)人。陶氏生活于南朝,历经宋、齐、梁三朝,是当时一个有相当影响的人物,博物学家,对本草学贡献尤大。陶氏为世医出身,祖父及父亲皆习医术,且有武功。他自幼聪慧,约十岁时即读葛洪《神仙传》,深受影响。
全元起
全元起(生卒年不详)为南朝时齐梁间人,史籍有作金元越或金元起的,并为讹字,据《南史·王僧儒传》称,全元起在注《黄帝内经·素问》之前,曾就砭石一事造访王僧儒。他的《注黄帝素问》,为我国最早对《素问》之注解。该书虽佚,但宋·林亿等在校正《黄帝内经》时,尚得见其书,并引录《内经·素问》篇名秩序。
徐之才
徐之才是南北朝时期一代名医,出身世医家庭,其先祖为徐熙,南朝丹阳人,人称“东海徐氏”。熙之子徐秋天,秋夫子徐道度及徐叔响,皆以医著名。徐道度之子徐文伯,及同族徐謇,亦皆以医名。后徐謇因故为北朝所俘,终于入仕北朝。徐之才系徐文伯之孙,徐雄的第六子,人又称徐六,也为北朝所俘。
许胤宗
许胤宗,一作引宗,约生于南朝梁大同二年(536),卒于唐武德九年(626),享年九十余岁。许氏乃常州义兴(今江苏宜兴)人,曾事南朝陈,初为新蔡王外兵参军、义兴太守;陈亡后入仕隋,历尚药奉御,唐武德元年(618)授散骑侍郎。许氏以医术著名,精通脉诊,用药灵活变通,不拘一法。
甄权
甄权,约生于南朝梁大同七年(541),卒于唐贞观十七年(643),许州扶沟(今河南扶沟)人,因母病,与弟甄立言,精究医术,专习方书,遂为名医。甄权对针灸术造诣尤深,兼通药治。一生行医,活人众多:隋开皇初(581)曾为秘书省正字,后称病辞职。甄权通颐养有术,提出吐故纳新可使肺气清肃,是健身延年的有效方法。
 
隋唐名医:
巢元方
隋代医学家。曾任太医博士,隋大业六年(610)主持 编撰《诸病源候论》。
孙思邈
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581~682年。人们尊称他为“药王”。他从小勤奋好学,七岁读书,每日背诵一千多字,有“圣童”之称。到了二十岁,已精通诸子百家学说。
张宝藏
张宝藏,字澹,唐栎阳(今陕西临潼)人,约生活于公元六世纪。唐贞观年间(627~649),宝藏年已七十,任金吾长,时太京李世民患气痢,诸医屡治无效,于是下诏征医方,宝藏曾患此疾,服乳煎荜茇方而愈,他具疏此方。太宗服药后,痢即痊愈。宝藏因此授三品文官为鸿胪卿,是我国医学史上官爵最高者。
崔知悌
崔知悌,许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公元615~685年。崔氏出身宦族,历任洛州(今河南)司马、度支郎中、户部员外郎,唐高宗时升殿中少监,后任中书侍郎,公元670~674年为尚书右丞。公元679年官至户部尚书。
张文仲
张文仲,约公元620~700年。唐洛州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武则天光宅元年(684)为侍御医、后至尚药奉御。文仲通医理,尤工风与气之研究。他认为风有一百二十四种,气有八十种,若不能区分,会延误病机而致死亡。
王焘
王焘,今陕西县人,约生于公元670~755年,其曾祖父王珪为唐太宗朝宰相。祖父祟基,父茂时,王焘为次子。王焘幼年多病,年长喜好医术,有感于不明医者,不得为孝子,遂立志学医。
鉴真
鉴真,俗姓淳于,鉴真原籍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唐代佛学大师,公元688~764年。幼时家境清贫,长安元年(701)14岁时,随父在扬州大云寺(后改名去兴寺)出家,唐中宗神龙元年(705)他从道岸禅师受菩萨戒。
王冰
王冰,号启玄子,又作启元子。籍贯不详,约公元710~805年,公元762~763年为太仆令,王氏少时笃好易老之学,讲求摄生,究心于医学,尤嗜《黄帝内经》。
昝殷
昝殷,唐代蜀地成都(今四川成都)人,约公元797~859年,昝氏精医理,擅长产科,通晓药物学,唐大中年间(847~852),他将前人有关经、带、胎、产及产后诸症的经验效方及自己临症验方共378首,编成《经效产宝》一书,共三卷。
李珣
李珣,字德润,五代时前蜀梓州(今四川三台)人,生活于九、十世纪。李珣祖籍波斯,其先祖隋时来华,唐初随国姓改姓李,安史之乱时入蜀定居梓州。
韩保升
韩保升,五代后蜀(今四川)人,约生活于公元十世纪,生平籍贯史书无载。后蜀主孟昶在位时(934~965),他任翰林学士,曾奉诏主修《本草》。他与诸医详察药品形态,精究药物功效,以《新修本草》为蓝本,参考了多种本草文献。
 
唐宋金名医:
唐慎微

唐慎微,字审元。原籍蜀州晋阳(今四川崇庆),出身于世医家庭,对经方深有研究,知名一时。元祐年间(1086~1094)应蜀帅李端伯之招,至成都行医。唐氏虽语言朴讷,容貌不扬,但睿智明敏,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患者不分贵贱,有召必往,风雨无阻。著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钱乙

钱乙,字仲阳,祖籍浙江钱塘。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科专家。钱乙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

陈自明

陈自明,南宋医学家。字良甫,临川(今属江西)人。三世业医,曾任建康府明医书院医谕。因认为前代妇科诸书过于简略,曾遍行东南各地,访求医学文献。采集各家学说之长,附以家传经验,辑成《妇人大全良方》,于妇科证治方法,收集较为详备。另著有《外科精要》等。

李东垣

李东垣,金元四大医家之一。名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曾从张洁古学医。提出脾胃说,其医论以为饮食不节、劳役所伤及情绪失常,易致脾胃受伤、正气衰弱,从而引发多种病变。对于发热的疾病,应分辨“外感”或“内伤”,对邪正的辨证施治应有明确的区别。治法上重视调理脾胃和培补元气,扶正以驱邪。

张子和

张子和,金元四大医家之一。名从正,号戴人,睢州考城(今河南兰考东)人。继承刘完素学说而有新解,治病以祛邪为主,认为“先论攻其邪,邪去而元气自复”。提出攻邪说,善用“汗、吐、下”三法,以为三法能兼众法,切责医师滥用补药与平稳药贻误病人之非。所著有《儒门事亲》。
 
明清名医:
明代名医:
汪机

汪机,字省之,号石山居士,安徽祁门人。幼习举子业,屡试不第。因母病究心医学,遂弃儒学医。在外科治疗中,强调“外科必本于内,知乎内以求乎外”,应以补元气为主,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对外科发展有较大影响。其生平治验由弟子陈桷(字惟宜)编成《石山医案》。

薛己

薛己,字新甫,号立斋。吴郡(今江苏苏州市)人。薛氏重视脾胃与肾命,主张人以脾胃为本,临证多用甘温益中、补土培元等法,原为疡医,后以内科擅名。薛氏著述的《内科摘要》是我国第一次以内科命名学科及书名者;《疬疡机要》是麻风专著;《正体类要》是正骨科专书;《口齿类要》是口腔和喉科专著。这些都是现存最早的专科文献。

万全

万全,又名全仁,字事,号密斋。 万氏广纳前人经验,著书立说十部,合为《万密斋医书十种》。现存有《万氏外科心法》、《酒病点点经》、《万氏秘传眼科》,并收集到刊本《痘疹歌括》和《幼科指南》。万氏以儿科及妇科见称,重小儿护养和疾病预防,辨证强调四诊兼顾,治方重视脾胃。家传方中的牛黄清心丸、玉枢丹、安虫丸等,有良效,至今为临床习用。

李时珍

李时珍,字东璧,晚号濒湖山人,蕲州(今湖北蕲春县)人,生于世医之家。祖父为铃医。父李言闻,曾封太医院吏目,著有《四诊发明》、《奇经八脉考》、《蕲艾传》、《人参传》、《痘疹证治》等。李时珍承家学,阅读医书,教授生徒,为贫民治病,多不取值。因治愈富顾王朱厚之子,被聘为楚王府奉祠,掌管良医所,被荐为太医院判。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以宋代唐慎微《证类本草》为蓝本,集唐、宋诸家本草之精萃,益金、元、明各家药籍之不足,打破本草学沿用已久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建立了三界十六部分类法,同时建立了更完善的百病主治药分类法,创立了药物归经分类法,将本草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徐春甫
徐春甫,甫一作圃,字汝元,号东皋,又号思敏、思鹤,祁门(今安徽歙县)人。早年攻举业,因苦学失养,体弱多疾,遂改攻医,师从名医汪宦。徐氏著有《古今医统大全》及《医门捷径》。徐氏是我国民间医药学术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的发起人和创办者,对推动医学发展,开展学术交流起着一定作用。
高武
高武,号梅孤,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喜读书,天文、律吕、兵法、骑射无不娴习。晚年研究医学,尤长针灸。著《针灸聚英》、《针灸节要》、《痘科正宗》等。高氏为订正穴位,亲制针灸铜人模型三具,男、女、童子各一,在针灸史上是少见的。
龚廷贤
龚廷贤,字子才,号云林山人,又号悟真子。江西金溪人。廷贤幼攻举业,后随父学医。龚廷贤一生著述极丰,其中《小儿推拿秘旨》是我国医学史上最早的一部儿科推拿专著。《万病回春》和《寿世保元》两书流传最广,它从理论上分析病理、症状和治法,并附有方剂及400味药性歌诀。
方有执
方有执,明代伤寒学家。字中行,号九龙山人,安徽歙县人。两番以中风、伤寒丧妻,五次以中风殇子,遂发愤学医。方有执一生笃志《伤寒论》研究,重新整理《伤寒论》条文,并在《伤寒论条辨》一书中,着重阐释了卫中风、营伤寒、营卫俱中伤风寒之源。他敢于疑古,敢于创新,开“错简重订派”之先河,拉开了伤寒学派百家争鸣的序幕。

杨济时
杨济时,字继洲,三衢(今浙江衢县)人。世医出身。嘉靖三十四年(1555)被选任侍医,隆庆三年(1568)进太医院圣济殿,三朝任医官达46年。医迹遍及闽、苏、冀、鲁、豫、晋等地。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基础上,博采众书,参以己验,编成《针灸大成》,对针灸理论及临床又一次进行了总结。
杨氏具有丰富临证经验,学术主张很有特色。认为治病,针、灸、药缺一不可;重视经络学说,以之指导辨证取穴,提出“宁失其穴,勿失其经”,这样才能使“穴无不正,疾无不除”。在操作上,杨氏强调“巧妙玄机在指头”,重视补泻手法,将前人针刺14法概括为12字手法,即“爪切、指持、口温、进针、指循、爪摄、针对、指搓、指捻、指留、针摇和指拔”。后又简化为下针8法:揣、爪、搓、弹、格、扪、循、捻。
张介宾
张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又号通一子。山阴(今浙江绍兴)人。14岁随父进京,师从名医金英,得其传。张氏医名噪京师。
张氏早年崇丹溪阳有余阴不足之说,中年后,以《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为据,并受张元素影响,转而抨击丹溪,“医法东坦、立斋”。受王冰影响,并发挥说命门之火为元气,肾中之水为元精。无阴精之形,不足以载元气,提出阳非有余,真阴亦常不足之说,成为温补派主要人物之一。
在诊断治疗思想上,张氏强调辨证论治、辨证求本,提出二纲、六变之说,认为“诸病皆当治本”。张氏临证经验丰富,提出不少有益见解。作为温补派主要人物,其功不可没;但过于强调温补,造成流弊,亦不可辞其咎。
傅青主
傅青主,名傅山,字青竹,山西阳曲人,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医学家。著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等传世之作。
《傅青主女科》是一部颇有建树的妇科专著。综观全书,主要抓住了肝、肾、脾的相互关系,对妇科疾病进行调治,处方较为切合临床实用,因而颇受后世医家推崇。傅青主虽以《傅青主女科》一书闻名于世,但他的医学造诣是很全面的,故有“医圣”之称。
清代名医:
邹润安
邹润安,江苏武进人。著有《本经疏证》。这是一部发掘《神农本草经》药物精蕴和研究《伤寒杂病论》的力作。它融《内经》、《伤寒杂病论》诸书之精义于一炉,在阐述《神农本草经》药物及其功效方面,见解独特而又精辟,可谓颇具卓识。
刘奎
刘奎,字文甫,号松峰,山东诸城人,系名相刘墉之堂弟,清嘉庆年间名医。他曾向名医郭右陶学习临床医术,同时精研《内经》、《难经》,对金元四大家的名著研考尤深。能融古出新,在治疗瘟病方面独树一帜。他充分运用和发展了医界“戾气说”治疫病的理论和实践,著成《瘟疫论类编》和《松峰说疫》。刘奎的医学专著不仅为国内医学界学习运用,还流传到日本。此外还有《景岳全书节文》、《四大家医粹》、《松峰医话》等著述。
尤怡
尤怡,字在泾,号拙吾,别号饮鹤山人,清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少时家贫而好学,曾在寺院卖字为生,是为清代内科名医马俶的得意门生。尤怡天性沉静恬淡,工诗词,不求闻达。为人治病,多见奇效。好为诗与古文,稍暇即读书灌花,饲鹤观鱼,著书自娱。所著医书有《伤寒贯珠集》、《金匮要略心典》、《医学读书记》、《金匮翼》及《静香楼医案》等。
薛雪
薛雪,字生白,号一瓢,又号槐云道人、磨剑道人、牧牛老朽。江苏吴县人。薛雪精于湿热症。所著《湿热条辨》即成传世之作,于温病学贡献甚大。又尝选辑《内经》原文,成《医经原旨》。唐大烈《吴医汇讲》录其《日讲杂记》八则,阐述医理及用药;另有《膏丸档子》、《伤科方》、《薛一瓢疟论》等,亦传为薛氏著作。
薛雪对湿热病的研究,突出了湿邪与热邪相合为病的特点,抓住了湿热二邪轻重不同的要害,并结合脏腑、三焦、表里等辨证方法,使之融为一体,解决了湿热病的证型辨析,有利于临床应用。在治疗上,虽然有温化、清泻、清热祛湿诸大法,同时又有补阳、益气、养阴、生津诸法的配伍,然其用药时时注意到清热不碍湿,祛湿不助热,扶正不碍祛邪,祛邪当注意扶正等方面。治疗不拘泥于固定成方,体现了湿热病治疗的特点,成为后世治疗湿热病的规矩,影响极其深远。
叶天士
叶天士,名桂,号香岩,又号上律老人,江苏吴县人。约生于清代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卒于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是四大温病学家之一。
叶天士从小熟读《内经》、《难经》等古籍,对历代名家之书也旁搜博采。不仅孜孜不倦,而且谦逊向贤;不仅博览群书,而且虚怀若谷、善学他人长处。叶天士信守“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他的老师中有长辈,有同行,有病人,甚至有端中的和尚。从12岁到18岁仅六年间,他除继承家学外,先后踵门求教过17人。叶天士的虚心求教,“师门深广”,确实令人肃然起敬。
叶天士最擅长治疗时疫和痧痘等证,是中国最早发现猩红热的人。在温病学上的成就尤其突出,是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清代乾隆以后,江南出现了一批以研究温病著称的学者。他们以叶天士为首,总结前人的经验,突破旧条框,开创了治疗温病的新途径。叶天士著的《温热论》,为我国温病学说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辨证的基础。他首先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论点,概括了温病的发展和传变的途径,成为认识外感温病的总纲;还根据温病病变的发展,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作为辨证施治的纲领;在诊断上则发展了察舌、验齿、辨斑疹、辨白疹等方法。
徐大椿
徐大椿,原名大业,字灵胎,晚号洄溪老人,江苏吴江松陵镇人。生于清代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卒于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性通敏,喜豪辩。自《周易》、《道德》、《阴符》家言,以及天文、地理、音律、技击等无不通晓,尤精于医。
徐大椿精勤于学,平生著述甚丰,皆其所评论阐发,如《医学源流论》、《医贯砭》、《兰台轨范》、《慎疾刍言》等,均能一扫成见,另树一帜,实中医史上千百年独见之医学评论大家。又著《难经经释》,《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伤寒类方》及《内经诠释》、《六经病解》等,其中真知灼见亦颇不少。后人将其所著辑为《徐氏医学全书十六种》等,流传甚广、影响极大。
赵学敏
赵学敏,字恕轩,号依吉,浙江钱塘人。乾隆三十五年,赵学敏初步完成了他个人的一套丛书,取名为《利济十二种》。这套书共一百卷,含12种医药书,包括药性、本草、养生、祝由、眼科、炼丹及民间走方医疗法等方面的内容。丛书子目的名称是:《医林集腋》、《养素园传信方》、《祝由录验》、《囊露集》、《本草话》、《串雅》、《花药小名录》、《升降秘要》、《摄生闲览》、《药性元解》、《奇药备考》、《本草纲目拾遗》,遗憾的是这12种医书只有《串雅》和《本草纲目拾遗》留传下来。
《串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民间走方医的专著。书中记录了走方医常用治病手段,又介绍了有关药物伪品、制法、食品、杂品等情况,揭示了走方医所用的简便治法和药物炮制、作伪的内幕。这些资料的披露,不仅为研究走方医提供了第一手材料,也为中医药学提供了许多新的治疗方法。
《本草纲目拾遗》是一部为了弥补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之不足而作的本草学著作。《本草纲目拾遗》不仅纠正李时珍书中的几十条错误,还增添了大量新的药物。该书是清代最重要的本草著作,在中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