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晒晒我的书,说说我对中医的理解,欢迎大家一起哦。

居安思危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4/05/18
帖子
2012
获得点赞
54
声望
0
基本就这些书,最后一本是今天买的。

顺便大家帮看看,第一张图,是什么草药,山里发现的,不认识。
 

附件

  • 1.1 MB 查看: 40
  • 1.1 MB 查看: 33
  • 1.3 MB 查看: 50
  • 1.9 MB 查看: 35
我学的中医,比较杂,主要是从网上自学的,各种资料都有,甚至连广告都有。

我最初连什么叫阴虚都不知道,寻到现在,自以为懂很多东西了。

但是我的所学,主要限于理论,没摸过药,在没摸过药的情况下,把理论学个十之八九。

不知道药,也不是个事,于是我就买了上面的两本书,了解点药。

我买了很多寒药,很多人告诉我要有辩证论治,其实我是辩证过的,

学中医的人,尤其是自学中医的,多多少少都有点毛病,没毛病他学这个干什么呢。

纯粹一点病症没有的人,我认为他是不能学会中医的,因为缺乏实际体会,

虽然不能所有病都有体会,但至少一些,要有体会,才能理解深刻。

我的主要问题是热,以实热为主,这个热主要在经血和脏腑,再说白点,就是肝血热。

所以我买的基本都是寒凉药。
 
我开始是纯粹的寒凉,后来又加入气路,走理气的路。

后来又加入活血。

所以,主导是寒凉,辅助是理气,活血,消食,皆用三分力左右。

还有滋阴,但是滋阴这个不能多用,我多用过,很不好,所以我认为,宜少不宜多。慢补,少补。

主导寒凉,辅助理气,解郁,活血,消食,滋阴。

也有少量的性温,平。

中医的寒药几乎都让我吃遍了,当然了,最终决定,走心肺胃的不要,主要走肝肾。

单纯利水的不要,因为上述寒药,往往本身就利水。

看看我买了哪些寒凉药,也有少数温的。

石膏,芒硝,石决明,水牛角,

旱莲草,夏枯草,谷精草,这是我最早用的三草,印象很好。

大黄,板蓝根,女贞子,青葙子,桑叶,菊花,薄荷,大青叶,绞股蓝,青皮,决明子,

白芍,栀子,玄参,白茅根,刺蒺藜,

神曲,鸡内金,山楂,莱菔子,大腹皮。

郁金,香附,丹参,红花,鸡血藤,柴胡。

生地,熟地,

沙参,百合,枸杞,淮山,熟地,天冬,黑芝麻,龟板,葛根,

泽兰,山萸肉,功劳叶,黄芪。

好几年前买过一点西藏红景天,没吃,那时候不懂中医。红景天益气,不适合我。



还有不少准备买,

知母,天花粉,蒲公英,野菊花,白花蛇舌草,龙胆草,丹皮,赤芍,佛手,玫瑰,月季,

麦芽,小蓟,槐花,旋复花,牡蛎壳,羚羊角,天麻,乌梅,松子仁,芦荟。


一提到中医,很多人就跟我提伤寒,伤寒我看过一些,感觉没有用。

我多少年都不感冒一次,多少年都用不上一回,真心没有用,即使这样,伤寒的基本理论我还是懂的。

我更感兴趣于虚损,因为这个和我们每一个人的关系都十分密切。

所以我更感兴趣,滋阴派的朱丹溪,养土派的李东垣,而不感兴趣伤寒,感觉用不上。

温病派的吴鞠通和叶天士。
 
数遍说一句,我从不知道阴虚,到学到目前这些理解,用了三月,去年一个月,今年俩月。

其实中医,你要是学进去,还是挺有意思的,还是挺有用的,是有他的独到之处的。

我在20岁的时候,我对中医的印象就是,那玩意往往是含糊不清,实际也起不到什么大用途,

有句方言叫,浮皮潦草,没啥用。

不过显然,我今天改变了这种看法,这主要出于我年轻时对中医的不懂,也出于很多医生表现不佳。
 
我就见过有人认为,中医是跟玄学差不多,因为中医讲阴阳,并且听起来难懂,其实这是误解,是缺乏认识。

中医是地地道道的客观的自然科学,是对自然界的朴素的认识,有效的使用,

但是由于时代的限制,有些东西讲的不是很清楚,导致很多人听不懂,进一步导致,看起来像玄学,

这其实核心就是一个问题,就是没懂。
 
中医治病,讲究辨证,区分,有针对性的对待,

所谓,知阴阳,分表里,明虚实,辨寒热,

虚则实之,实则虚之,寒则热之,热则寒之。

但是讲究一个度,阴阳平衡,不可矫枉过正,目的是拉回平衡,而不是破坏平衡。

这就是中医治病的最核心的思想。
 
兴趣是最大的导师,慢慢来祝你成大医。
 
我就见过有人认为,中医是跟玄学差不多,因为中医讲阴阳,并且听起来难懂,其实这是误解,是缺乏认识。

是啊,为什么中药,看起来都是植物类的多,会有效吗?凭什么呢?古代人都解答过了啊,为什么
 
居安思危; 说:
居安思危 发表于 2014-5-30 20:33
中医治病,讲究辨证,区分,有针对性的对待,

所谓,知阴阳,分表里,明虚实,辨寒热,

楼主加油!加油!
 
人体有寒热,药物亦有寒热,所以中医用药物的寒热,来对人体进行纠偏,已达到治病的目的。

各类其他的中医治病的方法,其本质也是帮助人体纠偏,只是手段不同而已,对于不同的病症,则各有优势。

比如,针法,灸法,按摩,药浴,刮痧,拔罐,运动,气决。
 
兴趣是最大的导师,慢慢来祝你成大医。

谢谢楼上的朋友,成大医先不论,能把自己治明白,家人治明白,就算是一个胜利。






我先吃点东西去,饿了,一回回来
 
我开始是纯粹的寒凉,后来又加入气路,走理气的路。

后来又加入活血。

一提到中医,很多人就跟我提伤寒,伤寒我看过一些,感觉没有用。

我多少年都不感冒一次,多少年都用不上一回,真心没有用,即使这样,伤寒的基本理论我还是懂的。

我更感兴趣于虚损,因为这个和我们每一个人的关系都十分密切。

所以我更感兴趣,滋阴派的朱丹溪,养土派的李东垣,而不感兴趣伤寒,感觉用不上。

温病派的吴鞠通和叶天士。

您提到的这几位大师级的人物,无不是张仲景的膜拜者。你看过他们写的书吗,如果你真看过,就再去看看伤寒论,看完伤寒再去看您感兴趣的这几位大师的东西,仔细斟酌一下!前提是您得先看懂。
 
一提到中医,很多人就跟我提伤寒,伤寒我看过一些,感觉没有用。

我多少年都不感冒一次,多少年都用不

仲景是中医界的不可逾越的泰斗,这是肯定的,后世医家几乎都从仲景那里受益。

但是仲景也不是完人,他有很大的成就,但并没有把中医穷尽,还剩下很多空白。

仲景的见长其实在于三阳病,而三阴病则论述很少。

而后人正是补充了这个空白,比如,朱丹溪,李东垣,张从正,刘河间,吴鞠通,叶天士。


大家都有成绩,各有各的侧重点,我说我倾向于朱丹溪,但绝不是否定仲景,我倾向于朱丹溪那完全是因为我个人的体质决定的
 
不好意思,我跑去看晓说了,现在回来了。继续。

在我理解的中医理论体系中,我将人体的健康分为四个层次。

阴形,
寒热,
精气,
神明。

阴形,就是血肉吗,
寒热,就是阴形体现出来的特征吗,
精气,就是气,就是阴形和寒热的上层建筑,
神明,就是精气所养,为人一身健康荣辱的综合体现。


所以,在我看来,治病吗,最终目的要治到阴形完备,就是白白胖胖。
治寒热,是治病的根本,所有的病,最终都要落到治寒热上面。
治气路,是治病的开路手段,气为血之帅,气是治病的先锋官,可以用来开路,但是要有寒热做后援,否则必然徒劳无功,反而损伤。
神明,无可治也,只能治阴形,气血,以图养。


所以,在我看来,治病核心要治寒热,但是可以以气为开路,路打开了,要有寒热做后援跟上,做治病的根本,治病的过程才能得到筑固。中间治寒热气血,向下可以完备阴形,向上可以奉养神明。
 
楼主的精神值得表扬,楼主能多试验一下龟板吗?我对龟板有兴趣,我也在试药,可以交流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祖宗级别的书,他成书于先秦,或者秦汉。

与其同时代的,还有,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但是全都失传了。

就剩下一本黄帝内经。

但是黄帝内经这书,讲的全是大理论,很少谈药方,

于是,东汉的张仲景填补了这个遗憾,把理论和药方联系起来,借助了黄帝内经的概念,创立了伤寒论,

主要针对外感病,太阳病,阳明病,和少阳病,合称三阳病,而对三阴病讲的很少。

其中太阳病就占了百分之五十还多,阳明病也占了百分之二三十。剩下那些病则讲的很少。

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外感病,基本在太阳经和阳明经这里就被挡住了,绝大多数难以深入。

外感病在这两经就大部分被治愈了

一旦外感病没有在这两经被治愈,而进入了三阴,那这个病就是严重了,对于体质虚弱的感了伤寒就容易发展到进入三阴。

三阴病中,主要是太阴病和少阴病,这俩病,基本相当于今天的寒湿困脾,和心肾不交,是一个病情逐步加剧的过程,最后到阙阴,是可以死人的。

人体在病情进入厥阴的时候,启动元阳抗邪,如果还没有挡住病邪,那这个人基本就死掉了,或者病情进一步恶化。如果元阳挡住了邪气,那么阳气就开始升腾,病情好转,病情倾向于治愈。

所以厥阴吧的特征是,寒热错杂,厥热胜复,决定生死的时刻。即使元阳胜了,病情好转,人也会大大消耗元气,而显得消瘦,但是毕竟活过来了吗,元气还可以补,总比死掉强。如果这个人元阳也虚弱,那么一旦遇到并入厥阴,基本就是掉了。所以,养好自己的元阳,可以提高抗病能力,给自己一次复活的机会。
 
太阴病,寒湿困脾,主要被李东垣所发展,出现养脾土的脾胃论。

心肾不交,被朱丹溪所发展,出现滋阴潜阳。

朱丹溪认为,肾主水,心主火,如果肾水失养,则水浅不养蛟龙,则龙雷之火上炎,上扰于心,耗伤心阴,则心火亢盛,进而神眀失养,人会头晕,昏昏欲睡,神志不清。

所以要滋肾阴以潜阳,挟心火下行,温化四肢脾胃,肾水上行,滋养心阴奉养神明。



所以我一贯认为,肾阴虚,是人体绝大部分疾病的来源,守住肾阴虚,则可将绝大部分疾病拒之门外。

这也是肾被称为命门的原因。实为水火之交。温下肢寒,润上身火。

所以,肾阴万不得虚,

肾阴虚,则阴阳割裂,初期下肢虚热,上肢实热。后期,下肢虚寒,上身邪火亢盛,

肾阴虚,则不养肝木,肝阳亢盛,灼烧魂魄。

肾阴虚,则不济心火,心火邪盛,扰乱神明。

肾阴虚,则肺火邪热,逆行,胃火亢盛,亦逆上。此二者皆至吐血。

肾阴虚,则不能温化脾气,以致完谷不化。

大凡上热下凉者,皆肾阴虚已久。

此皆重症,肾阴虚已久,已甚。而初期,往往是较轻的虚热,手足心热,口渴,出油,健忘,倦怠。

更可怕的是,有资料显示,中国人80%都有不同程度的肾阴虚,这是今天社会的综合原因造成的。

紧张,过劳,生活无节,好性无度。
 
人体之健康,皆取决于五脏六腑,而五脏六腑中,又重于五脏,而五脏中,又重于肝肾。

所以,健康,养生的核心在于养肝肾,肝肾养好了,其他自然会好,亦不会出大毛病。



根据我的总结,六腑多有寒的问题,以其走水谷,而五脏多有热的问题,以其走经血。

走水谷者,易伤于寒,走经血者,易伤于热。

肝肾皆易伤于热,而肝多伤于实热,易泻火解毒,肾多伤于虚热,宜滋阴潜阳。

这就是我养生的基本观点

顺便我还没七老八十,快奔三了。
 
第一张图:藜芦,十八反中“诸参辛芍叛藜芦”即此之谓也。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