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晒晒我的书,说说我对中医的理解,欢迎大家一起哦。

楼主的精神值得表扬,楼主能多试验一下龟板吗?我对龟板有兴趣,我也在试药,可以交流

已经用完了,龟板中却含一些滋阴类物质,可以入肾潜阳,滋阴。

缺点是有点贵。一百多一斤,还是批发价。
 
第一张图:藜芦,十八反中“诸参辛芍叛藜芦”即此之谓也。

哈哈哈,谢谢哈,藜芦听过多次了,就是没见过这东西

先睡了,88.

我还挖了一颗,养在家里。
 
肝怕实热,也易实热,肾怕虚热,亦怕寒,肾也容易虚热,也容易寒,但往往是虚热为先。

心怕阴虚,血虚,痰重。这都是心的大敌。往往体瘦的人,心伤于阴虚,血虚,体胖的人,伤于痰厥。

肺怕湿热,燥热,痰重,也容易肥湿热燥热痰湿所困,当然,如果及其不会注意保护,也会伤于寒,这种情况是极少的。

脾怕寒凉,湿困,以其主要走水谷。
 
六腑者,胃,小肠,大肠,膀胱,胆,三焦。

胃伤于寒热,

小肠伤于寒湿,一般不怕热,但也不能热的过度的离谱,这回造成肠毒入血,和癌变。

大肠主要怕过热,残渣久集,亦会造成肠毒入血,外加癌变。

胆主要伤于热,包括湿热,燥热,无形之痰

三焦主要伤于气虚,湿热。

我能总结出来这些,都是及其艰难的,我遇到的人给我的多数是打压,少有帮助,但是有时候,打压也是一种帮助,还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帮助,呵呵。
 
至于其他那些东西,他们本身往往不会病,他们的功能,都是纯粹的消耗性的,只管消费,不管创造,他们往往是带来虚损的原因,他们往往是脏腑所主,荣华所达,是病于脏腑而伤其所主。而反过来,他们自己的过度消耗,也是造成伤脏腑的原因。

我说这些,包括头面七窍,四肢百骸。

这些器官,多为脏腑所主,为脏腑所养,自己纯粹就是消耗。

当然,这点也是合理的,各有分工,合起来才能实现一个完整的人体功能。

什么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啥的,也不用我说了,大家都知道,我说也没意思。

我就说一下,主神明的吧。

现代医学发展起来之后,人们就觉得,是不是闹主神明啊,怎么能心主神明呢。

其实这是没懂中医的理念,包括一些中医从业者,他也怀疑这个事,其实是没懂。

中医说的主,往往是养,你不能说脑养神明,因为脑本身就是神明所居,你不能说脑养脑,

而是要看什么东西来养他,那显然是心血,心血养脑,所以心主神明。

主神明,不能理解为是神明,而是理解为养神明。

哈哈,我想很多人又要问了,难道心血养脑,就不养眼目吗,就不养耳朵吗,就不养四肢吗,

显然也养,眼睛和耳朵,没有血,都会衰竭的,但是这里有主次之分,所以中医的用词是主,而不是养。

脑耗血量是极大的,耗氧量也是极高的,大脑占身体重量的2%,而耗氧占25%,耗血占15%。

一天流经大脑的血液为2000升,所以说心血主神明,是没有任何疑问的。
 
肝开窍目,其实是说,在有血供养的大前提之上,还要有肝的解毒,这种血,才能养眼,否则血毒过高,则伤眼,所以说肝主目。如果你说,血主目,那就缺乏区分度,没有突出血液解毒对眼睛的重要作用。

其次,目最怕热,而肝就最容易热,肝不热,目才能健康,所以肝对目有决定性作用,就是考察他是否热。

问题是肝就非常容易热,

所以,凡是眼睛得病的人,绝大多数都是肝血热造成的。




肾开窍于耳,这跟耳朵的特征有关,耳朵的结构比较精细,血管比较细,他细他就容易堵,这就要求这个血管要通,一旦不通,就会淤塞,耳朵的微小血管淤塞之后,血流量降低,耳朵的功能就是发生障碍,最典型的就是耳鸣,耳聋,这其实是血液中的垃圾淤积在耳朵的微小血管里面了,没有被肾及时排除。

这种垃圾,我个人认为,以无机盐为主,所以,治耳鸣要活血,养血,来溶解这种无机盐,促进他从肾排出,耳朵的微循环通畅了,耳朵才会灵敏

治疗耳朵疾病的很多方法,都是在促进耳部的微循环,包括养肾,按摩,针灸。



我先出去了,有时间再谈。
 
刚买了粉碎机,500大洋,一斤分量,买完心里就舒服了,哈哈哈
 
我煮那寒药,一煮一大盆,还有一大盆滋阴的药,放一个盆里放不下。

就这些寒药,喝完也没感觉有什么不良的问题,脾胃还算良好。

药又不能煮一次就扔了,因为很多药力还没有释放出来呢,往往是煮第二次效果最好。

所以我觉得,弄一个粉碎机应该很有益处,粉碎之后,每次煮几勺就可以了。

也没必要煮多次,也没必要久煎。

但是我觉得吧,这个药不要过早粉碎,过早粉碎容易让他在空气中失效,降低药效。
 
你的粉粹机在哪里买的,什么牌子,好用吗,我也想买一台,您给个意见
 
你的粉粹机在哪里买的,什么牌子,好用吗,我也想买一台,您给个意见

我学了三个月吧,去年一个月,今年两个月,都是网上学的。

不过我学的经验,对一般人很难有什么借鉴意义,我是从理论辩论入手的。

最后差不多了,买两本中药的书看看就完了。

这个机器,500大洋,还挺好用,都是小厂家小杂牌,我没发现有大厂家的品牌。

使用感觉还行,我第一次打的黄豆,两分半,效果挺好,

这个机器用完了就是很热,需要散热。

黄豆在干燥,里面毕竟有点水分和油,爱往壁上沾,还比较容易弄下来。

打中药的话,应该比黄豆好,因为没有啥油水。

我买的一斤的型号,感觉有点小,自家用也凑合吧。

这个东西关键是电机要好,其他都次要铜线电机很关键。
 
楼主说看过伤寒,觉得伤寒没什么用。
就我看来,你如果只是为了养生保健可以不学伤寒论。
单是想成一个医者,伤寒论是必不可少的。
伤寒学的浅一些,大部分的时病都不是问题。
如果学的深一些,能灵活运用桂枝汤、麻黄汤就现在来说你可以是小有名气的好医生。
其它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温病派的书也是必不可少的。
仲景在伤寒提到过温病,单是没有叶天士讲解的详细,我觉得还是十分不错的。
学伤寒学的不仅是六经辨证,更是对方证的深入理解。
不要以为区区一个桂枝汤、麻黄汤不起眼,仲景运用的活泼圆通、法度严谨。
一个小小的方子里边蕴含有五行生克之道。
我还是建议要学就学经方古中医。
日后你会发现经方化裁、临证不乱。
理法方药,这四个字要你慢慢去理解了。
 
楼主说看过伤寒,觉得伤寒没什么用。
就我看来,你如果只是为了养生保健可以不学伤寒论。
单是想成一个医

说的很好,在下收下了。谢谢。
 
伤寒绝大部分在于太阳病和阳明病,

这两者的特点,都是短期,实邪,雍滞,热症。

所以治这类病的要点就是要疏通表里,把热散出去,把雍滞化开,让后援正气得以顺利进入,仅此而已。

桂枝汤和麻黄汤,一个有汗,一个无汗,一个恶寒,一个恶热,

但皆图走表,皆图疏通,让后援正气得以顺利进入,所化热邪得以顺利排出,

古人在治外感方面,也只能做这些了其他的就要靠人体自身的阳气抗邪了。

中医治外感,并不针对病毒,而针对病毒带来的不利影响,去化解这个影响。

来辅助人体的正气运行,如此而已。
 
楼主的那本黄帝内经,我也有。
但说实话,购买了快近12年了,但从未从头看过一次,惭愧。
 
楼主的那本黄帝内经,我也有。
但说实话,购买了快近12年了,但从未从头看过一次,惭愧。

这正常的,除非专业学者从头往后看,其他人没必要。

这就好像,很少有人把新华字典从头看到尾他只是在需要的时候才去找。

我那本书是毕业的时候在甩卖旧书的学校市场上买的,当时就不懂什么是中医,只觉得这书很有用。

我又不是学中医的。10块钱看着挺划算就买了。要不就是五块钱,忘了。
 
伤寒绝大部分在于太阳病和阳明病,

这两者的特点,都是短期,实邪,雍滞,热症。

我不认为伤寒讲的就是单纯的短期、实邪、热证,是从时病分析邪气的演进过程。
伤寒之所以分表里、上下可能是为了更好理清思路便于后人学习吧。
有人说了,不懂经络出手错、张口错,我在学习的过程中是深有体会的。
物有物性、药有药性。
药性就是药的色、行、气、味,味厚者下降、气清者上扬。
用药辨经络,这一味药在人体走什么经络、走哪个层次、怎么走必须要清楚。
而不是现代人当归补血、枇杷化痰这种死记硬背学西医看重功能性的东西,东拼西凑一张方,下去了不治病。
学伤寒学的就是六经辩证法、黄元御的书也是必不可少的。
伤寒学的八九不离十再看别的书。
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的温病学。
丹溪的滋阴法、火神的医法圆通虽然理论上都极端了点,但是也不能全盘否认。
古人自有古人的智慧,丹溪看到了阴不足不能秘藏阳气、火神看到了阳不足不能生发阴精。
至于走什么路还是要靠个人修行了。
师傅带进门、修行靠个人嘛。
殊归同途,万变不离其宗。
 

附件

  • 126.2 KB 查看: 32
中医是一门科学,可惜现在的中药材市场混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