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一直没有详细的搞针灸和经络,最近买了本书学一学,还有附带。

好,不错。

感谢支持,欢迎一起。

我就在这说吧,不然还限制120秒。

这书看了还是很开阔思路的。我不做广告哈,看任何一本都行。

灵枢,经别,有云,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
 
灵枢,经别,有云,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

针感,酸麻重胀,沿线传导,是经络所以名。

表里相应,脏器病变,体表应部,有压痛,结节,皮疹,色泽改变。

十二主经,基本是巡血管的走势分布,但是起作用的本质,并不是血管,而主要是神经和中枢。

所以,经络的本质是神经系统的反射,他的分布规律是血管在主导和引导。



个人观点,其实这是合理的,血管代表的是身体最优越的精微的输送,这个最优越的精微要送到最有用的地方,而且要具有很强的实时性,用多了马上就得多送,用少了,就得少送,这种实时性除了问题,也会出现重大的问题。

但是血管本身无法判断这种实时性,所以,神经的存在显得十分有必要性。

这其实实在完成一个调控精微分布的过程,你也可以认为是调控正气分配的过程,这都是人体最精华的物质,

既要够用,又要防止错用,乱用,不及时用,这是神经系统存在的价值。



其次,还有局部的神经传导,和局部的化学活性物质的产生和扩散,调控局部和外周。
 
本帖最后由 居安思危 于 2014-6-16 09:08 编辑

血管的走势,又和肌肉的走势相吻合,这也是合理的。

肌肉想动,他得靠氧气,靠能量,即使肌肉可以自己存储一部分糖元,但是这个糖元的来源,还得从血管来,当他使用糖元的时候,所需的必须材料氧气,也得从血管来,所以肌肉走到哪里,血管就必须得走到哪里,

而且,肌肉分布的程度,强度,也和血管的粗细和数量,成正比。

越是这种肌肉大量存在的部位,血管就要大量存在,否则正气没有来源,血管大量存在,神经就必然大量存在,没有神经调控,这个血管的作用就大大失色,该用血量多的时候,得不到补充,该用量少的时候,收不回去,这个血管就是个病态的血管。

如果神经老化了,这个血管就必然出现这种实时性调节失效的问题。

血液该用的时候,送不来,就会无力,伸不动胳膊,抬不起腿,

血液该收的时候收不回去,就会出现局部过剩,压力过高,往外渗透,出现内出血,血斑。




看了经络给我开拓了相当大一部分思路,而且是侧重动态方面的,这样人才是一个活人,而不是一堆死肉。
 
不妨参考下倪海厦的人纪讲座之针灸篇
 
不妨参考下倪海厦的人纪讲座之针灸篇

好的有空看看。

这楼不能浪费了。

奇经八脉中,任脉,督脉,冲脉,同起于小腹,出于会阴。

而督脉为阳脉之海,任脉为阴脉之海,而冲脉,实为血脉之海。



在我认为,任脉,督脉,和大多数经脉的本质都是神经系统,而冲脉的本质是动脉和静脉系统,当然了肯定也有神经系统。

这使得冲脉有独特的地位。

难经,二十九难,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为啥呢?气者,血之所载,血热妄行,则必致气逆。

灵枢,海论,冲脉为学海。

灵枢,五音五味,血气盛而充肤热肉,血独盛则澹渗皮肤,生毫毛。为啥?

再下以为,血气盛充肤热肉,学独盛则气不能摄之,遂澹渗皮肤。

血盛于肤,则养毫毛。

血盛于肤者,可御外寒,盛于肤,亦养毫毛,遂北人多血盛于肤,多发毫毛,白人亦验。

北方民族,基本都有血盛于肤的特点,西方的日耳曼人,斯拉夫人,东方的契丹人,蒙古人种,都有这种特点。

血盛于肤,可以帮助他们抵挡寒邪,捎带脚的,让他们多生毫毛,体毛很重,这种北方民族,都善于吃蛋白质,善于消化蛋白质,脂肪,这些东西提供能量的效率,不是淀粉这种东西能比得了的。

任何北方民族,他都有善于消化蛋白质和脂肪的能力,这类人的肝脏必定强健,中气必定足。所以北方人都大嗓门,暴脾气。

不吃蛋白质和脂肪,是抵御不了北方的寒邪的,而蛋白质和脂肪主要在肝脏代谢谢,这会造成肝脏阴虚火大,所以脾气都爆。

所以,中国历史上,和西方历史上,都是北方人横推南方,南方人和北方人打仗,基本就没个打,不是一个量级,

这种情形,直到冷兵器时代结束,热武器走上历史舞台,之后,北方民族和南方民族就彻底逆转了。

因为南方人更精明,更细腻,热武器时代,玩的是智慧,完全不同于冷兵器时代。
 
1.冲脉可以调节十二经气血,

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穿全身其实你一想,这都是废话,他动脉血系统必然是这样的。

冲脉是总领诸经气血之要冲,遂名之冲。

各经气血有余,则冲脉能加以含蓄存储,经络脏腑气血不足时,冲脉能给予灌注和补充。

以维持人体各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和功能的需要。

故有,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学海之称。



2.主生殖。

内经有云,女子二七,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太冲脉衰,天葵竭,地道不通,故无子。

此即冲脉,在下以为,天葵者,即为肾上腺激素,垂体激素,性激素,古人不知,谓之天葵。



3.调节气机升降。

冲脉在循行中,并于足少阴,隶属阳明,又通于厥阴,及于太阳。

这点事都被他管了

有调节某些脏器的气机升降功能,主要是肝肾,和胃。


呵呵,其实这个是可以理解的,全身哪一个脏器不与经血有关呢。

经血藏于肝,血滞则肝郁,血热则肝热,血虚则肝虚,血虚动风,肝风内动

内经有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你说他能没联系吗。



至于肾吗,运水藏精,此二者皆寓于血,

至于胃吗,血热妄行,则胃气上逆。血虚则胃阳不足。
 
经络的实质是什么,当前多种学说,都离不开一个核心,就是神经系统。

经络的本质是神经,而经络的分布有血管引导和主导。

经络的效用在于实时调节气血的供应量。

经络的传导,其实为中枢传导,而画在图上的经络,是虚拟,是建模,是方便记忆。

有事实可以证明这一点。

即使在经络各穴位之间组织切断,那么,刺激经络的信号,照样可以循经传递到远处

因为他的传输不走体表,而走中枢。
 
十二主经,对称分布,纵贯全身。

六阴经位于四肢内侧和胸腹,六阳经位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

头部是诸阳经汇集之地,

分布规律,太阴经在前,厥阴经其次,少阴经最后,过三阴交之后,厥阴出于太阴,

三阳经分布,阳明经,少阳经,太阳经。

脏络阴经伏于内,腑络阳经循于外,阴经走里,阳经走表,

脏的重要性要高于腑,脏的安全级别要高于腑。

脏络阴经伏于内,以其多经血而多热,热而温肌肉,阳气多潜伏,未可耗散。

腑络阳经循于外,以其少经血而多凉。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

多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上别出,此为离,

经过躯干深入体腔和相关的脏腑联系,此为入,

再浅出体表,上行头项部,此为出,

在头项部,阳经另合于本经经脉,阴经的别经合于其表里的阳经经脉。

由此将十二经合为六组,称为六合。

头部不是没有阴经吗,其实他们是合于与其相表里的阳经了。

十二经别加强了脏腑之间的表里联系,加强了阴经同头部的联系。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

其实中医的筋应该叫做经筋。筋他是依靠经脉之气来养的,

十二经筋起于四肢末端,上行于头面胸腹,每遇关节则结于或者聚于此,遇胸腹则成片分布。

经筋与脏腑无络属关系。

这个说的是筋,而不是经络,经络与脏腑是有络属关系的。



三阳经筋分布于项背四肢外侧,三阴经筋分布于胸腹和四肢内侧。

这其实就是筋,没别的。只是中医管他叫经筋,取其为经络所养之意。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应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

十五络脉,是经脉分出于浅层的支脉。

十二经脉加任脉,督脉,脾之大络,共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的别络均从本经四肢,肘膝关节一下的络穴分出,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

阴经别络于阳经,阳经别络于阴经。

络脉亦分出浮行浅表的浮络和更小的孙络。遍及全身,不计其数。

其实这个就是全身的毛细血管和末梢神经系统。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