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悬壶杂记 10、风痱

渠江愚翁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4/03/29
帖子
214
获得点赞
30
声望
18
本帖最后由 渠江愚翁 于 2014-7-12 17:52 编辑

10、风痱
李恒洲,族侄富扬之岳丈也,年七十有七,素善啖而任劳。1974年农历7月24日,午饭后,伏案假寐,肘移身晃,摇摇欲坠地,其子忙扶于床榻。翁受惊而寤,则口不能言,足痿软不能动矣。前医乔某诊之,着外感论治,用荆防辈解表,两投均不效。
7月27日延余诊治。见翁仰卧于床,面色萎黄,口角流涎,神识恍惚,昏沉嗜睡,偶尔神清。语言蹇涩,吱吱唔唔,似言头晕心慌。四肢痿软,不能动弹。三日来未进汤谷。诊得左脉弦滑,右脉弦长略数,舌边赤,苔粗白而欠润。此风痱也。《灵枢•热病篇》论风痱之状及预后云:“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其致病之由,良由肾精亏竭,虚风上扰,气血上逆,痰随气升,阻塞清窍,乃成斯疾。治宗河间法,用地黄饮子加减:
生地、大云、茯苓、五味、远志、麦冬、石斛、竹沥、薄荷、法夏、化红、枳壳、川芎、龙骨、牡蛎、石菖蒲。
7月29日二诊:进河间法,神识渐清,纳食稍进,四肢已能活动,但不能起坐。脉弦长略数,舌赤苔黄根厚,于前法中佐祛风潜阳、调和肝脾之品。
生地、白芍、钩藤、地龙、刺蒺藜、僵蚕、川芎、当归、石斛、山药、黄芩、法夏、化橘红、龙骨、牡蛎、大云、茯苓、五味、远志、柏子仁、歧仁。
上方二剂后即能起卧,四肢活动较为自如,语言较前清楚。饮食调理,旬日后,能外出行走。
按:风痱之病,乃因年老体衰,肝肾阴亏于下,肝阳偏亢于上,水不济火,相火内炽,火生风动,气血上逆,络破血溢,经脉阻滞,而出现肢体瘫痪。肾之经脉夹于舌本,肾虚精气不能上承,故音喑失语。地黄饮子滋肾阴,益肾阳,祛痰开窍。然患者舌红欠润,显系阴亏火旺之象,故于原方去桂附;加龙牡平肝潜阳,川芎活血兼行气,合二陈、竹沥化痰。一剂后肾水得升,痰浊得降。气血始畅,因而病情得以缓解。二诊方中又加钩藤、地龙、刺蒺藜、僵蚕,以增强平肝息风之力;黄芩清肺化痰,且肃降肺金,而抑制过旺之肝木;歧仁清心热,并能助柏子仁安神除烦。组方更切病机,因而数剂后即获康复。
学生问:先生, 此例风痱可否以续命汤治之?答曰:续命汤 系由麻黄汤合桂枝汤变化而成,常用于冬月感受外邪之“真中风”,本案发生在夏月,且无肢体拘急 而有“四肢痿软,不能动弹 ”况前医用过解表之剂不应。我认为系“类中风”,故用河间法,而不用续命汤
 
有收获,谢谢分享[img=1,1]http://www.23us.la/html/5/5915/[/img]
 
学生问:先生, 此例风痱可否以续命汤治之?答曰:续命汤 系由麻黄汤合桂枝汤变化而成,常用于冬月感受外邪之“真中风”,本案发生在夏月,且无肢体拘急 而有“四肢痿软,不能动弹 ”况前医用过解表之剂不应。我认为系“类中风”,故用河间法,而不用续命汤
吾师用续命汤治中风及各种脑病不计其数,没听过真中风的说法
 
学生问:先生, 此例风痱可否以续命汤治之?答曰:续命汤 系由麻黄汤合桂枝汤变化而成,常用于冬月感受外邪

“吾师用续命汤治中风及各种脑病不计其数,没听过真中风的说法”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各人。”师傅没给您讲过“真中风”的说法,您可以查看前人的医书,最快捷的方法就是查看《中国医学大辞典》的词条,上面写得很清楚,我就不多说了。
 
“吾师用续命汤治中风及各种脑病不计其数,没听过真中风的说法”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各人。”

哦,我意思是真中风的说法是扯淡,脑病麻黄很好用
 
哦,我意思是真中风的说法是扯淡,脑病麻黄很好用

这不是“扯淡”,将中风分为真中风与类中风,是古人对中风病的分类辨治,作为后学,我们应该继承前人的经验,至少对它要有所了解。张仲景曾告诫后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不可墨守一家。不知先生是否同意我的观点?
 
古病名“痱病”探源

(文章来源:《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年第5期P310-311)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摘要】 “痱病”一词,首见于《内经》。根据经旨之义,参以历代医家相关论述并结合现代医家的认识,经详加考证后认为,“痱病”是中风病之古称。其症状表现有偏枯(瘫)或全瘫而不知痛痒,神志障碍(神志昏糊、迷蒙或昏不知人)及言语障碍(口不能言或失语)等,是中风病之中脏腑症也。同时文章将“痱病”与“偏枯”给与鉴别。
【关键词】 痱病;中风病;偏枯;神志障碍;言语障碍

一、关于痱病的病名

痱病一词,首见于《内经》。《灵枢•热病》:“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素问•脉解》:“内夺而厥,则为瘖徘(痱),此肾虚也。”

按:痱,音fei肥,《说文•疒部》:“风病也。”《尔雅•释诂》:“痱,病也。”《汉语大字典》:“痱,中风病。”因(中)风而痱,故后世医家有“中风痱”、“痱风”、“风痱”等名称。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太素•热病说》:“痱风之状,凡有四别。”[1]744《千金要方•卷八•论杂风状第一》:“风痱者,身无痛,四肢不收,智乱不甚,言微可知,则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2]153《风痱第五》:“夫风痱者,卒不能语,口噤,手足不遂而僵直者是也。”[2]167《诸风第二》:“中风痱(一作入脏),身体不知自收,口不能言语,冒昧不识人,拘急背痛不得转侧方。”[2]156由此可见,痱即痱病,亦名风痱、中风痱、痱风等,乃中风病之古称。

二、关于痱病的临床表现

据经旨痱病的临床表现有三个方面,即肢体偏瘫或全瘫而不知痛痒,神志障碍及语言障碍等。

1.肢体感觉障碍(不知痛痒)和运动障碍(偏瘫或全瘫)

经文“身无痛者”,非指身体不痛,而是指肢体感觉障碍、缺失,即不知痛痒之义。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中风痱……冒昧不知痛处。”明•张介宾云:“此言身不知痛而四肢不收。”[3]张纲云:“痱者,以无所知觉为主,因其邪入内里,心伤神昏,故痛觉不存。”[4]237

经文“四肢不收”者,指瘫痪,即四肢瘫或偏瘫;而瘫痪或系痉挛之硬瘫,或系弛缓之软瘫。如《千金要方•风痱第五》:“夫风痱者……手足不遂而僵直者是也。”[2]167《丹溪心法•中风》:“四肢不收举,俗曰瘫痪。”[5]7901《医学入门》云:“四肢瘫,此名风痱。”[5]8433《医学纲目•中风》云:“痱,废也。痱即偏枯之邪气深者,痱与偏枯是二疾。以其半身无气荣运,故名偏枯。以其手足废而不收,或名痱,或偏废或全废,皆曰痱也。”[6]164《中医百病名源考•痱》云:“‘四肢不收’者,本非谓肢体‘全废’之四肢瘫(当仍系或左或右之偏瘫,与偏枯无异),特以神志昏迷,形若无主,体失收持,而一似于四肢全瘫耳。”[4]237《内经词典》:“痱,病名。症见四肢软瘫不能活动。”[7]由此可见,古今学者对于“四肢不收”,到底是四肢瘫还是偏瘫,是硬瘫还是软瘫,认识不一。临床观察,中风病昏迷后,由于病变部位不一,发病时间及病程不同,既可以出现四肢瘫,亦可见偏瘫;而偏瘫侧肢体既可是痉挛之硬瘫,亦可是弛缓之软瘫。

2.言语障碍(口不能言或失语)

据经文“痱之为病也……其言微知……甚则不能言”可知,痱病有言语障碍,即喑(瘖)之义。喑(瘖),音yin音,《说文•疒部》:“不能言也。”《太素•经脉病解》云:“瘖,不能言也。”[1]188《医学纲目•中风》云:“其舌强不语,唇吻不收者,经称为痱病。”[6]162故《素问•脉解》有“喑徘(痱)”连词。日本•伊泽赏轩《素问释义》云:“痱,即仲景中风篇所谓‘邪入于脏,舌即难言’者。”[8]

3.神志障碍(神志昏糊、迷蒙或昏不识人):

经文“智乱不甚,其言微知”者,即神志迷乱但不严重,言语障碍但可交流之义,乃神志昏蒙之浅者也。而若智乱甚,“甚则不能言”者,即神志迷乱严重而冒昧不识人,口不能言或失语之义,乃神志昏蒙之深者也。此正张仲景中风病之中脏腑也,“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医学纲目•中风》云:“痱病有言变志乱之症。”[6]166《杂病证治准绳•中风》云:“痱病无痛,手足不收,而言喑志乱者,邪入于里,即仲景、东垣所谓邪中脏是也。”[5]4723明•秦景明《症因脉治•中风总论》:“中风之症:猝然倒仆,身热口噤,志乱神昏,四肢俱废,良久不醒,《内经》名曰风痱。”[5]5043“中脏腑,则昏不知人,或神志昏糊、迷蒙,伴见肢体不用。”[9]

三、关于痱病的鉴别

痱病与偏枯在《灵枢•热病》篇中是对举论述的,二者既有关联,又有区别。《灵枢•热病》云:“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偏枯,半身不遂也,偏瘫之古称。据经旨之义,偏枯是半身不遂而痛,言语、神志正常,病变部位轻浅,在分腠之间,如《太素•热病说》:“偏枯病有五别:有偏一箱不收,一也;有偏不痛,此不用并痛,二也;其言不异于常,三也;神志不乱,四也;病在分肉间,五也。具此五事,名曰偏枯病也。”[1]744此正后世中风病之中经络之症也。而痱病是偏枯(瘫)或全瘫,不知痛痒,言语、神志异常,在脏腑,此正后世中风病之中脏腑之症也。张纲云:“病有深浅,其所别者主在于神昏与否,而不在其废。”[4]235中风病半身不遂症是否有疼痛症状,历代医家认识不一。临床观察,在中风病的恢复期或后遗症期,部分患者可出现偏瘫侧肢体疼痛、麻木、肿胀或肌肉萎缩等并发症状,乃肢体失用、筋脉拘挛、气血运行不畅的结果,《灵枢•热病》称之为“身偏不用而痛”。偏枯本身或有疼痛症状,历代医家亦有记载,如隋•杨上善《太素•调阴阳》:“偏枯,不随之病也,或偏枯疼者也。”[1]69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风偏枯候》:“风偏枯者……其状半身不遂,肌肉偏枯小而痛。”[10]唐•孙思邈《千金要方•论杂风状》:“偏枯者,半身不遂,肌肉偏不用而痛。”[2]153等。而中风病之急性期或首发症状是“无疼痛”症状的。如清•王清任《医林改错•半身不遂辨》:“有疼痛之症,乃是身痛之痹症,非是半身不遂。半身不遂,无疼痛之症。余平生治之最多,从未见因身痛痹症而得半身不遂者。”[11]由于历代医家所诊治中风病之时期不同,是否有疼痛症状,所见不一,故而说法认识不一。

四、关于今人对痱病认识的比较

对痱病的认识,今人亦不一致。如李戎云:“痱,病证名。相当于现代医学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的一种。”[12]《中医大辞典》:“痱,义同废。是一种中风后遗症……临床表现主要为肢体瘫痪,身无痛,或有意识障碍。以手足痿废而不收引,故名。”[13]解释前后矛盾。《黄帝内经素问校释》:“徘,通痱,废也。瘖徘,病名。《奇效良方》云:‘瘖痱之状,舌瘖不能言,足废不为用。’”[14]罗石标云:“徘。当为痱。偏瘫。”[15]《内经词典》:“痱,病名。症见四肢软瘫不能活动,神志稍乱,轻者能言,重者不能言。”[7]而对痱病认识最合理的当属张纲的《中医百病名源考•痱》,有云:“先秦时期初以‘痱’而名病者,则本谓‘神识昏迷、无所觉之’之风中脏腑之证也。”[4]234

五、结语

综上所述,《内经》“痱病”乃中风病之古称,系中脏腑之症。临床表现为神志障碍(神志昏糊、迷蒙或昏不识人),言语障碍(口不能言或失语)及肢体运动、感觉障碍(偏瘫或全瘫而不知痛痒),如此始合经旨之义。

参考文献
[1]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
[2]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87:
[3] 张介宾.类经[M].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725
[4] 张纲.中医百病名源考[M].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5] 何清湖.传世藏书•子库•医部[M].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
[6] 楼英.医学纲目[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
[7] 张登本、武长春.内经词典[M].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359
[8] 日本•伊泽赏轩.素问释义[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1202
[9]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308
[10]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84:2
[11] 陕西省中医研究院.医林改错注释[M].第2版.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105
[12] 李戎.中医难字字典[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55
[13] 李经纬、邓铁涛.中医大辞典[M].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62
7[14] 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校释.黄帝内经素问校释[M].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641
[15] 罗石标.说医解字[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563
 
【原创】中风病“中风”病因学说探讨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摘要】中风病是以外受风邪命名的内科疾病,其病因学说是否与外受“风邪”有关?经检阅历代医籍发现,在历代医家中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唐宋以前的“外风”学说与金元以后的“内风”理论,时至清代的医家,由于西学渐进则参以西说,提出“内风脑病”学说。实际上“风邪”是外感病邪之统称,代表自然界气候的异常变化,可以成为中风病的诱发因素之一,对于某些中风病患者来说可能与之有关。
【关键词】 中风病;中风病因学说;风邪

中风病是以病因命名的内科疾病,即感受风邪、中风而已,至今一直沿用。是否与“中风”有关,历代医家的观点不一。在《内经》理论指导下,历代医家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作了进一步探讨和发挥,就病因学说和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从“内虚邪中”立论;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1];至明清及近代一些医家,师承前哲,并折衷中西医学而倡导“内风脑病”说,实为近代医家对中风病的重大贡献[2]。近代学者多认为,中风病皆由内因所致[3]。兹不揣浅陋,探讨如下。

1、中风病“中风”病因源流略考

1.1中风病“外风”病因学说

在唐宋以前,中风病以“外风”病因学说为主,多从“内虚邪中”立论,以中医经典《内经》和《金匮要略》为理论依据。《内经》认为中风病之发生与“正气不足,外受风邪”有关,如《灵枢•刺节真邪》篇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居,发为偏枯”及《素问•风论》云:“风之伤人……或为偏枯”等。纵观《内经》全书,有关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论述,非只限于外受风邪一种,尚有如“暴怒伤肝,气机逆乱;火热亢盛,上扰神窍;饮食伤脾,痰湿阻络;劳欲伤肾,精气内夺,虚火上炎及体质因素等”[4]内风因素。医圣仲景秉承经旨,明确提出中风病之病名及中风病与中风有关,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云:“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中风使然。”并创“络脉空虚”,外(寒)邪入中论,此后隋、唐、宋时期之医家皆宗之,而很少有质疑者。如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孙思邈《千金要方•卷第八•诸风》、王焘《外台秘要》及宋代方书如《和剂局方》等,皆强调外受风邪,而其治法方药亦多温燥祛风之剂,如大、小续命汤,大秦艽汤等。

1.2中风病“内风”病因学说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至明清及近代一些医家,师承前哲,并折衷中西医学而倡导“内风脑病”说。

1.2.1金元医家的“内风”学说

时至金元,用温燥祛风之剂治当时之中风病,结果多变证或死亡,故此时有金元四大家的三子“内风”学说,即刘完素主“心火暴甚”、李东垣认为属“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热生风”以及元代王履“真中风”与“类中风”之别,是中风病病因学说的一大转折。

首先金代医家刘完素力劈时弊,倡言新说。刘氏认为中风病既不是肝木之风实甚,亦非外中于风,乃由于将息失宜,五志过极,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约的“内风”论[5]。如《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云:“中风瘫痪者,非谓肝木之风实甚而卒中之也,亦非外中于风尔。由于将息失宜,而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则阴虚阳实,而热气怫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无所知也。多因喜怒思悲恐之五志有所过极而卒中者,由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故也。”[6]及《素问玄机原病式•热类•悲》云:“中风偏枯者,由心火暴甚,水衰不能制之……则卒暴僵仆,多因五志七情过度,而卒病也。”[6]对后世医家影响巨大。

其次是李东垣的“正气自虚”的内风学说。李氏认为“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者,多有此疾。壮岁之际无有也。若肥盛则间有之,亦形盛气衰如此。”[7]虽主张“正气自虚”、本气自病之气衰病因学说,但未有明确的病机阐述,所用之方药大多系续命汤之类,如小续命汤、加减续命汤(麻黄、桂枝、白虎、葛根、附子、桂附、羌活连翘诸续命汤)及羌活愈风汤和大秦艽汤等,终究未脱“温燥祛风”之窠臼。但其气虚理论,对后世影响很大。

最后朱丹溪提出中风病“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学说,并指出半身不遂在左侧属血虚有痰挟瘀血,治以四物汤加桃仁、红花、竹沥、姜汁;在右侧属气虚有痰挟热邪,治以二陈四君子汤加竹沥、姜汁。如《丹溪心法•中风》云:“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治痰为先,次养血行血;或属虚,挟火(一作痰)与湿,又须分气虚血虚。半身不遂,大率多痰,在左属死血瘀(一作少)血,在右属痰有热,并气虚。左以四物汤加桃仁、红花、竹沥、姜汁;右以二陈四君子等汤加竹沥、姜汁。”[7]

元•王履从中风病因学出发,首创“真中风”与“类中风”,将内风与外风做了本质上的区别。如《医经溯洄集•中风辨》:云“殊不知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8]对明清的中风理论有很大影响。

1.2.2明清医家的“内风”学说

明清时期随着医学的发展,对中风病病因的认识则更加完善。比较有影响的有缪希雍的“内虚暗风”学说、张景岳的“非风”学说、王清任的“气虚血瘀”理论和叶天士的“肝阳化风”之说等。

缪希雍承前人中风病有内风、外风之论,并在河间火热之说及丹溪湿、痰、热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内虚暗风”之说。如《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风》云:“凡言中风,有真假内外之别,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真阴既亏,内热弥甚,煎熬津液,凝结为痰,壅塞气道,不得通利,热极生风,亦致猝然僵仆类中风证……刘河间所谓此证全是‘将息失宜,水不制火’;丹溪所谓湿热相火、中痰中气是也。此即内虚暗风,确系阴阳两虚,而阴虚者为多,与外来风邪迥别。”[9]

张景岳认为中风病与外风无关,而创“中风非风”学说,提出“内伤积损”的观点。如《景岳全书•杂证谟•非风》云:“非风一证,即时人所谓中风证也。此证多见卒倒,卒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10]并提出本病乃由真阴亏损,元气虚脱所致,“凡病此者,多有素不能慎,或七情内伤,或酒色过度,先伤五脏之真阴,此致病之本也。再或内外劳伤,复有所触,以损一时之元气;或以年力衰迈,气血将离,则积损为頽,此发病之因也。盖其阴亏于前,而阳伤于后,阴陷于下,而阳乏于上,以致阴阳相失,精气不交,所以忽而昏愦,卒然仆倒,此非阳气暴脱之候乎?”[10]

张景岳的非风之说,颇为清代王清任所推崇,王氏在《医林改错•半身不遂论》中说:“独张景岳有高人之见,论半身不遂大体属气虚,易中风之名,著非风之论。”王氏对中风病病机以气虚血瘀立论,并创补气活血的补阳还五汤治疗半身不遂之证[2],至今仍沿用,疗效确切。

叶天士秉承缪希雍“内虚暗风”之说,遂创“肝阳偏亢,阳化内风”理论,始明确提出中风病“内风”学说。如《临证指南医案•中风》云:“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11]

1.2.3 晚清及近代医家的“内风”学说

时至晚清及近代,由于西说渐进,受其影响,晚清及近代一些医家,师承前哲,并折衷中西医学而倡“内风脑病”说,实为近代医家对中风一病之重大贡献。而影响最大者则属张伯龙、张山雷、张锡纯等三张之参以西说、中西汇通,创“内风脑病”学说,即肝阳化风,挟气血上逆,直冲犯脑。至此中风病病因之认识渐趋深化和完善。

首先张伯龙师承前哲,对河间刘完素中风病“火热”学说,甚为推崇,云:“惟刘河间谓‘将息失宜,心火暴盛,肾水虚衰’。丹溪又赞之曰:河间谓中风由‘将息失宜,水不制火’极是……河间属火之说,最为允协。但火亦有二,有肝木自旺之火……有肾水不能制灭之火,则即此病之类中风是也。”[2]又参以西说,中西汇通,倡“肾虚肝旺,内风脑病”之说,如其云:“中风一证,肾水虚而内风动者多,若真为外来之风所中者则甚少……其内动之中风,是为肝风自中而发。由于水亏木动,火炽风生而气血上奔,痰涎猝壅,此即《素问》气血并走于上之大厥,亦即西医所谓血冲脑经。若激扰后脑,则昏不知人;激扰前脑,则肢体不动;激扰一边,则口眼歪斜,或为半身不遂,左右瘫痪等证。”[2]

而后张山雷加以扩充发挥,完善其说。如《中风斠诠》云:“凡猝倒昏瞀,痰气上壅中风,皆由肝火自旺,化风煽动,激其气血并走于上,直犯冲脑,震扰神经,而为昏不识人,?斜倾跌,肢体不遂,言语不清诸证,皆脑神经失其功用之病。”[2]

张锡纯则以《内经》“大厥、煎厥、薄厥”之论,并衷中参西,提出了“内中风”与“脑充血”、“脑贫血”之病证名,对中风病病因(病机)学说发挥至极。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治内外中风方》云:“内中风之证,曾见于《内经》。而《内经》初不名为内中风,亦不名为脑充血,而实名之为煎厥、大厥、薄厥……盖肝为将军之官,不治则易怒。因怒生热,煎耗肝血,遂致肝中所寄之相火,掀然暴发,夹气血上冲脑部,以致昏厥……盖血不自升,必随气而上升,必至脑中充血。至所谓气反则生,气不反则死者,盖气反则下行,血即随之下行,故其人可生。若其气上行不反,血必随之充而益充,不至血管破裂不止,犹能望其复苏乎。”[12]

其“脑充血”相当于出血性脑血管病变,而“脑贫血”则相当于缺血性脑血管病变。在当时无头颅CT的情况下,详细区分实属罕见。如其云:“夫人身之血,原随气流行,气之上升者过多,可使脑部充血,排挤脑髓神经,至于晕厥……若气之上升者过少,又可使脑部贫血,无以养其脑髓神经,亦可至于晕厥。……脑充血者,其脑中之血过多,固能伤其脑髓神经。脑贫血者,其脑中之血过少,又无以养其脑髓神经。是以究其终极,皆可使神经失其所司也。”[12]

2、中风病“中风”病因新识

2.1风之概念

风是六气(风、寒、暑、湿、燥、火)之一,而六气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收藏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在正常情况下,六气不会使人患病。但在自然界气候异常变化,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不能适应气候变化而发病时,六气则成为病因。此时伤人致病的六气便称之为“六淫”[13],亦称六邪。六淫致病,除气候因素外,还包括了生物(细菌、病毒等)、物理、化学等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病理反映在内[13]。

《素问•风论》云:“风者,百病之长也。”、《素问•骨空论》云:“风者,百病之始也。”因风(邪)为百病之长及百病之始,风邪既常兼他邪(如寒湿暑燥热等)合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又袭人致病最多,故风邪是外感致病因素的总称。因六淫是气候异常变化的结果,而风邪又是外感致病因素的总称,故风邪则代表异常的气候变化。

2.2中风病与中风有关

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不足,外受风邪”而得名,此“风邪”非指风邪一种,当是外感六淫之统称,实指气候的异常变化。

通过流行病学观察发现,中风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生,“从时间分布看,脑血管病(CVD)发病高峰在1月中上旬。”[14]而这个时间气候最为寒冷,即在冬寒季节气候寒冷时最易发生,说明气候异常变化与中风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现代医学认为:冬寒季节,气候寒冷,气温低下,机体应激反应性增强,交感神经活动增加,导致血管痉挛、收缩,血液黏稠度加大,机体抵抗力低下。在原有心脑血管病,或有其危险因素的情况下,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黏、糖尿病等,容易导致相应器官、组织的缺血,诱发或发生中风。中医则认为:血液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寒邪侵犯人体,可导致经络、筋脉凝滞,拘急,挛缩等,使气血津液运行不畅,凝结瘀阻,相应脏器发生缺血,诱发或发生中风[15]。另外在夏暑季节,由于气候炎热、潮湿,大气压低下,空气中氧气相对不足,加之出汗过多,血液浓缩、粘滞,血流缓慢,气血运行不畅,在原有心脑血管病,或有其危险因素的情况下,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黏、糖尿病等,容易导致相应器官、组织的缺血,此时亦最易诱发或发生中风。

实际上“中风病的形成,有原始病因和诱发因素。原始病因有情志不调,久病体虚,饮食不节,素体阳亢为主。诱发因素主要为烦劳、恼怒、醉饱无常、气候变化等。”[1]此系今之高校本科教材《中医内科学》对中风病病因学说最科学、客观、合理的解释。其中气候的异常变化,是中风病诱发因素之一,对于某些中风病患者来说则可能成为病因之一,故云中风病与“中风”有关[16]。

3、结语

综上所述,中风病病因学说和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唐宋以后,突出以“内风”立论,时至明清及近代一些医家,则师承前哲,并折衷中西医学而倡导“内风脑病”说。而外风之风邪,当是外感六淫之统称,实指气候的异常变化。气候的异常变化,是中风病诱发因素之一,对于某些中风病患者来说则可能成为病因之一,故云中风病与“中风”有关。

参考文献
[1]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304,312
[2]单书健,陈子华.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中风卷[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4,3,49-52,52,56-57
[3]王永炎.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31
[4]金栋.内经中风病病因病机探讨[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4(7):458
[5]范永升.素问玄机原病式新解[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98
[6]刘完素. 素问玄机原病式[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6-47,27
[7]何清湖.传世藏书•子库•医部[M].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4669,7898
[8]王履.医经溯洄集[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6
[9]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2
[10]张介宾.景岳全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88,189
[11]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14
[12]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2版.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74:112,114-116
[13]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217,218
[14]韩仲岩,唐盛孟,石秉霞主编.实用脑血管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88
[15]金栋.输血栓预防药有益处吗[N].健康报,2009-03-04(4版)
[16]吴立欣,金栋.中风病因新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5):160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