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经过很多曲折终于认识到,治肝重在治脾,长期尤甚,慢性尤甚。

居安思危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4/05/18
帖子
2012
获得点赞
54
声望
0
以前早就听过,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但是我并没有这么用,还在那大力凉肝。

肝气邪盛,本身就是严重克脾,大用治肝之药,皆主伤脾,长期尤甚。

大用治肝之药,过多寒凉酸苦,短期对脾影响不严重,长期就很显著,

出现典型的伤脾症状,嗳气,胀气,肝肋气痛,反而不利于治肝。



如果是短期实症,可以大用苦寒酸涩之药攻伐,可收速效。

但是有些病症,不是短期实症,而是长期虚证和实症错杂,大用攻伐是错的,

伤脾反而不利于治肝,导致精微无源,正气不驰,人消瘦而肝弱,但是邪火盛。

这种应该治脾为要,肝宜养不宜伐,养阴清热,主体健脾,附加清热和活血通络。



其实这是个无奈的事,

如果能找到入肝清热入脾温阳,热分不入肝,凉分不入脾,这样的药,就可以大用攻伐。

但是,问题是,找不到这种药,这是个矛盾的问题,寒药必先入脾而后入肝,

热药亦先入脾而后入肝,这导致,凉药主力伤脾而力损,热药养脾而余脉伤肝。



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重用健脾,小用清肝,这是一个可以持续使用的配方思路,是一个有生命力的药方,呵呵。

经过很多曲折才认识到这一点。

 
健脾第一药要,非白术莫属。

健脾四君子,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健脾六君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

但是人参这玩意有点贵,即使党参也有点贵,换点黄芪算了。


加一两位入肝清热的药即可。

还可以加一两位活血通经的药。

如此可得养生仙方。呵呵。
 
经过很多区则才认识到,配方味数不宜过多,10味左右。

总量也不宜过多,100g左右一副,多了不利于煎煮,也不利于服用。

其实这个空间足够大了,在10味100克这个空间呢,足够医家配伍了,

即使,味数多了,势必造成总量增加,一次吃不完,到头来还是减半服用,

这其实相当于每味药的用量都降低了,而味数增加了,针对性就会降低,

药性宽泛而不突出,针对性差,说白了就是配伍的不适宜。

经过很多区则才认识到这一点,还算不错,认识不到才是最愁人的。
 
人参不用,白术我选了,茯苓我选了,炙甘草选了,陈皮选了,半夏,算了。

我选一味侧柏,或者马尾松,这东西辛燥化湿,看看情况。

山药看情况。

活血必选一味,首选丹参。

凉肝,换着用吧,每次一味。

基本就这样了。

 
《本草衍义补遗》:柏叶,补阴之要药,其性多燥,久得之,大益脾土,以滋其肺。
很好,很好。


2.《本草经疏》:侧柏叶,味苦而微温,义应并于微寒,故得主诸血崩中赤白。若夫轻身益气,令人耐寒暑,则略同于柏实之性矣。惟生肌去湿痹,乃其独擅之长也。
很好,很好。


3.《本草汇言》:侧柏叶,止流血,去风湿之药也。凡吐血、衄血、崩血、便血,血热流溢于经络者,捣汁服之立止;凡历节风痱周身走注,痛极不能转动者,煮汁饮之即定。惟热伤血分与风湿伤筋脉者,两病专司其用。但性味苦寒多燥,如血病系热极妄行者可用,如阴虚肺燥,因咳动血者勿用也。如痹病系风湿闭滞者可用,如肝肾两亏,血枯髓败者匆用也。


4.《药品化义》:侧柏叶,味苦滋阴,带涩敛血,专清上部逆血。又得阴气最厚,如遗精、白浊、尿营涩痛属阴脱者,同牛膝治之甚效。


5.《本经逢原》:柏叶,性寒而燥,大能伐胃,虽有止衄之功,而无阳生之力,故亡血虚家不宜擅服。然配合之力,功过悬殊,如《金匮》柏叶汤,同姜、艾止吐血不止,当无此虑矣。若《济急方》同黄连治小便血;《圣济总录》同芍药治月水不断,纵借酒之辛温,以行苦寒之势,但酒力易过,苦寒长留,每致减食作泻,瘀积不散,是岂柏叶之过欤?。



6.《本草求真》:侧柏叶,《别录》称为补益,似属未是,但涂汤火伤损、生肌杀虫,炙罨冻疮最佳。
7.《名医别录》:主吐血、衄血、痢血、崩中赤白。轻身益气,令人耐寒暑,去湿痹,生肌。
8.《药性论》:止尿血,能治冷风历节疼痛。
9.《日华子本草》:炙冻疮。
10.《本草图经》:杀五藏虫。
11.《本草正》:善清血凉血,去湿热湿痹,骨节疼痛。捣烂可敷火丹,散痄腮肿痛热毒。
12.《生草药性备要》:散血敷疮,同片糖捶敷。亦治跌打。
13.《医林纂要》:泄肺逆,泻心火,平肝热,清血分之热。
14.《岭南采药录》:凉血行气,祛风,利小便,散瘀。


十灰散《十药神书》;柏叶汤《金匮要略》;四生丸《妇人良方》;槐花散《本事方》;双柏散《经验方》
考证: 出自《药性论》。
《本草纲目》:柏有数种,入药惟取叶扁而侧生者,故曰扁柏。其树耸直,其皮薄,其肌腻,其花细琐,其实成丛,状如小铃。霜后四裂,中有数子,大如麦粒,芬芳可爱。柏叶松身者,桧也。松叶柏身者,枞也。松桧相半者,桧柏也。峨眉山中一种竹叶柏身者,谓之竹柏。

 
《本草纲目》:柏有数种,入药惟取叶扁而侧生者,故曰扁柏。其树耸直,其皮薄,其肌腻,其花细琐,其实成丛,状如小铃。霜后四裂,中有数子,大如麦粒,芬芳可爱。柏叶松身者,桧也。松叶柏身者,枞也。松桧相半者,桧柏也。峨眉山中一种竹叶柏身者,谓之竹柏。

我靠,本草纲目这个论述的太细致了,我就见过多种柏树,都愁人都有的是圆叶和刺叶混合张,给我郁闷坏了按照本草纲目说的,这种叫做桧柏。

而只有扁柏才能入药。本市没发现有扁柏。绝大部分都是桧柏。
 
柴胡

〔害〕柴胡为阴,必阴气不舒,致阳气不达者,乃为恰对。若阴已虚者,阳方无倚而欲越,更用升阳发散,是速其毙矣。故凡元气下脱,病属虚,而气升者,忌之。呕吐及阴虚发热,火炽炎上,不因血凝气阻为寒热者,近此正如砒鸩之毒也。疟非少阳经者勿用。治疟必用柴胡,其说误解。恶皂角,畏女菀、藜芦。
〔利〕苦微寒,入肝、胆、三焦、心包四经,为少阳表药,故治疟发表和里退热,主清阳上行;解郁调经,宣畅气血,主阳气下陷。治上焦肝气,前胡半夏为使;行三焦胆经,黄芩为佐;行心包肝经,黄连为佐。
〔修治〕二月八月采得,去须及头,用铜刀削去赤薄皮少许,以粗布拭净,切用。勿令犯火,立使无效也。酒炒则升,蜜炒则和。按柴胡有二种∶色白黄而大者,为银胡,以劳疟骨蒸虚劳疳热;色微黑者,以解表发散。本经无分别,但用银州者为最,则知其优于升散,而非除虚热之药明矣,衍义所载甚详,故表而分之。
〔附录一〕李中梓云∶柴胡,少阳经半表半里之药。病在太阳者,服之太早,则引贼入门;病在阴经者,复用柴胡,则重伤其表。世俗不知柴胡之用,每遇伤寒传经未明,以柴胡汤为不汗不吐不下,可以藏拙,辄混用之,杀人不可胜数矣。劳证惟在肝经者用之。若气虚者不过些小助参,非用柴胡退热也。若遇劳证,便用柴胡,不死安待。惟此一味,贻祸极多,表而出之。
〔附录二〕温病忌用柴胡论(山阳丁寿昌撰)温病四时皆有而春令尤甚。经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凡冬令受寒,即时发者为伤寒;不即时发,留连于经络,至春则寒化为热而为病温。伤寒者,伤于寒也,是为阴伤阳,当助其阳,治以辛温。温病者,伤于温也。是为阳伤阴,当救其阴,治以甘寒。凡温病初起或外感风寒,如荆防薄杏之类不妨少用,而佐以甘寒之品,清热养阴。外感本轻,而身热不退、或初起脉洪、口中作渴,则是温病而非伤寒。一切辛温解表之药,皆不可用。轻者用桑菊饮,重者用银翘散,温病夹有斑疹者用犀角地黄汤,口渴脉洪壮热日甚者用白虎汤,脉虚者加人参,舌有芒刺、身热脉沉、神昏谵语、六七日不大解者用大小调胃承气汤。视人之强弱,病之缓急,酌量用之。此在淮阴吴鞠通先生所撰《温病条辨》中言之最悉。医家但留心此书,按症服药,自无差谬。《温病条辨》中力戒温病不可用辛温发表,而柴胡为尤甚,何也?柴胡入足少阳,为发表升阳之剂。温病初起,在太阳,而本病则在阳明,用柴胡则引入少阳,谓之诛伐无过。且当春少阳司令之际,人多病温。温病者,阳伤阴也。当救其阴,而反以柴胡升少阳之气,益助其阳,阳火上腾,则阴水下涸。是以柴胡下咽,则大汗神昏,遂成不治之症。汗者阴液。汗能亡阳,亦能亡阴。无汗而强发其汗,伤阴而重亡其阴。温病用柴胡,杀人不旋踵。余目击心伤,因撰此论以示人。惟愿留心斯道者,不吝改过。普发慈心,少用一剂柴胡即多活一人性命。即不得已而用表散,柴胡之外,药品尚多,治以辛凉,佐以甘寒,庶不至重伤其阴,致变他症。有病之家,亦宜慎重。凡药用柴胡及辛温发表重剂,皆弃而不用,亦保安性命之一道也。
〔附录三〕案∶柴胡之有副作用,与不同品种之有毒性,近年来屡有报道。如《煤矿医学》(3-4)
25,1980,载柴胡注射液过敏回应报告。《中华内科杂志》(812)130-1979,药物不良回应的综合报道中,亦载柴胡注射液之毒性回应。又如《黑龙江医药》15:48,1978,谈到大叶柴胡有毒,曾引起死亡事故。黑龙江祖国医学研究所,曾有大叶柴胡毒性之探讨,记载有三例因严重中毒而死亡。特附录于此,提起有关方面注意。


柴胡这个东西,我见过这个植物,我看他第一眼印象就非常不好,平我直觉判断他就有毒。
 
柴胡为阴,必阴气不舒,致阳气不达者,乃为恰对。若阴已虚者,阳方无倚而欲越,更用升阳发散,是速其毙矣。

能论述到这点的医家,就已经通透中医了,可以信赖。
 
药名: 柴胡
别名: 地熏、茈胡、山菜、茹草、柴草
汉语拼音: chai hu
拉丁文名: 1.Radix Boplcuri Chinensis
2.Radix Bupleuri Scorzonerifolii
英文名: Root of Chnese Thorowax, Root of Red Thorowax, Chinese Thorowax Root,
Red Thorowax Root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1.Bupleurum chinense DC.
2.Bup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
性味: 味苦;辛;性微寒
归经: 归肝;胆经
功效: 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主治: 外感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肝郁胁痛乳胀;头痛头眩;月经不调;气虚下陷之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用药禁忌: 真阴亏损,肝阳上升者忌服 。
1.《本草经集注》:半夏为之使。恶皂荚。畏女菀、藜芦。
2.《医学入门》:元气下绝,阴火多汗者,误服必死。
3.《本草经疏》:病人虚而气升者忌之,呕吐及阴虚火炽炎上者,法所同忌。疟非少阳 经者勿食。
功效分类: 解表药
临床运用: 用于退热。北柴胡对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疟疾、肺炎等有较好的退热效果,据143例的临床观察:流行性感冒于24小时退热者达98.1%,普通感冒于24小时退热 者达87.9%。制剂及用法:用北柴胡的干燥根,以蒸馏法制成注射液,每安瓿2ml,相当于原生药2g。肌肉或静脉注射,每日1-2次,成人每次2ml,周岁以内婴儿每次1-1.5ml 。
各家论述: 1.《本经》: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 热邪气,推陈致新。
2.《别录》:除伤寒 心下烦热,诸痰热结实,胸中邪逆,五藏间游气,大肠停积,水胀,及湿痹拘挛。亦可作浴汤。
3.《药性论》:治热劳骨节烦疼,热气,肓背疼痛,宣畅血气,劳乏羸瘦;主下气消食 ,主时疾内外热不解,单煮服。
4.《千金方》:苗汁治耳聋,灌耳中。
5.《四声本草》:主痰满、胸胁中痞。
6.《日华子本草》:补五劳七伤,除烦止惊,益气力,消痰止嗽,润心肺,添精补髓, 天行温疾,热狂乏绝,胸胁气满,健忘。
7.《珍珠囊》:去往来寒热,胆痹,非柴胡梢子不能除。
8.《医学启源》:除虚劳烦热,解散肌热,去早晨潮热。
9.《滇南本草》:伤寒发汗解表要药,退六经邪热往来,痹痿,除肝家邪热、痨热,行肝经逆结之气,止左胁肝气疼痛,治妇人血热烧经,能调月经。发汗用嫩蕊,治虚热 、调经用根。
10.《纲目》:治阳气下陷,平肝、胆、三焦、包络相火,及头痛、眩晕,目错、赤痛障翳,耳聋鸣,诸疟,及肥气寒热,妇人热入血室,经水不凋,小儿痘疹余热,五疳羸热。
11.《本草衍义》:柴胡《本经》并无一字治劳,今人治劳方中,鲜有不用者 ,尝原病劳,有一种真藏虚损,复受邪热;邪因虚而致劳,故曰劳者牢也。当须斟酌用之。 如《经验方》中治劳热,青蒿煎丸,用柴胡正合宜耳。服之无不效。热去即须急已,若或无热,得此愈甚。《日华子》又谓补五劳七伤,《药性论》亦谓治劳乏羸瘦,若此等病,苟无实热,医者执而用之,不死何待!如张仲景治寒热往来如疟状用柴胡汤,正合其宜。
12.《医学启源》:柴胡,少阳、厥阴引经药也。妇人产前产后必用之药也。善除本经头痛,非此药不能止。治心下痞、胸膈中痛。引胃气上升,以发散表热。
13.李杲:柴胡泻肝火,须用黄连佐之。欲上升则用根,酒浸;欲中及下降,由生用梢。 又治疮疡癖积之在左。十二经疮药中,须用以散诸经血结气聚,功用与连翘同。
14.《滇南本草》:伤寒 发汗用柴胡,至四日后方可用;若用在先,阳症引入阴经,当忌用。
15.《纲目》:劳有五劳,病在五脏。若劳在肝、胆、心及包络有热,或少阳经寒热者 ,则柴胡乃手足厥阴、少阳必用之药;劳在脾胃有热,或阳气下陷,则柴胡乃引清气退热必 用之药;惟劳有肺肾者不用可尔。然东垣李氏言诸有热者宜加之,无热则不加。又言诸经之疟,皆以柴胡为君;十二经疮疽,须用柴胡以散结聚。则有肺疟肾疟、十二经之疮有热者 ,皆可用之矣。但要用者精思病原,加减佐使可也。
16.《本草经疏》:柴胡,为少阳经表药。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 推陈致新,除伤寒心下烦热者,足少阳胆也。胆为清净之府,无出无入,不可汗,不可吐, 不可下,其经在半表半里,故法从和解,小柴胡汤之属是也。其性升而散,属阳,故能达表散邪也。邪结由心下烦热,邪散则烦热自解。阳气下陷 ,则为饮食积聚,阳升则清气上行 ,脾胃之气行阳道,则饮食积聚自消散矣。诸痰热结实,胸中邪逆,五脏间游气者,少阳实热之邪所生病也。柴胡苦平而微寒,能除热散结而解表,故能愈以上诸病。大肠停积,水胀 ,及湿痹拘挛者,柴胡为风药,风能胜湿故也。按今柴胡有二种,一种色白黄而大者,名银柴胡,专用治劳热骨蒸;色微黑而细者,用以解表发散。《本经》并无二种之说,功用亦无分别,但云银州者为最,则知其优于发散,而非治虚热之药明矣。
17.《本草汇言》:银柴胡、北柴胡、软柴胡,气味虽皆苦寒,而俱入少阳、厥阴,然又有别也。银柴胡清热,治阴虚内热也;北柴胡清热,治伤寒邪热也;软柴胡清热,治肝热骨蒸也。其出处生成不同,其形色长短黑白不同,其功用内外两伤主治不同,胡前人混称一 物,漫无分理?《日华子》所谓补五劳七伤,治久热羸瘦,与《经验方》治劳热,青蒿煎丸少佐柴胡,言银柴胡也。《衍义》云,《本经》并无一字治劳,而治劳方中用之,鲜有不误者,言北柴胡也。然又有真藏虚损,原因肝郁血闭成劳,虚因郁致,热由郁成,软柴胡亦可相机而用。如《伤寒 》方有大、小柴胡汤,仲景氏用北柴胡也。脾虚劳倦,用补中益气汤 ,妇人肝郁劳弱,用逍遥散、青蒿煎丸少佐柴胡,俱指软柴胡也。业医者当明辨而分治可也 。
18.《本草正》:柴胡,用此者用其凉散,平肝之热。其性凉,故解寒热往来,肌表潮热 ,肝胆火炎,胸胁痛结,兼治疮疡,血室受热;其性散,故主伤寒邪热未解,温病热盛, 少阳头痛,肝经郁证。总之,邪实者可用,真虚者当酌其宜,虽引清气上升,然升中有散, 中虚者不可散,虚热者不可寒,岂容误哉?
19.《药品化义》:柴胡,性轻清,主升散,味微苦,主疏肝。若多用二、三钱,能祛散肌表。属足少阳胆经药,治寒热往来,疗疟疾,除潮热。若少用三、四分,能升提下陷,佐补中益气汤,提元气而左旋,升达参芪以补中气。凡三焦胆热,或偏头风,或耳内生疮, 或潮热胆痹,或两胁刺痛,用柴胡清肝散以疏肝胆之气,诸症悉愈。凡肝脾血虚,骨蒸发热 ,用逍遥散,以此同白芍抑肝散火,恐柴胡性凉,制以酒拌,领入血分,以清抑郁之气,而血虚之热自退。若真脏亏损,易于外感,复受邪热,或阴虚劳怯致身发热者,以此佐滋阴降 火汤除热甚效。所谓内热用黄芩,外热用柴胡,为和解要剂。
20.《本草崇原》:柴胡,乃从太阴地土、阳明中土而外达于太阳之药也,故仲祖《卒病论》言伤寒中风不从表解,太阳之气逆于中土,不能枢转外出,则用小柴胡汤达太阳之气于 肌表,是柴胡并非少阳主药。后人有病在太阳而用柴胡,则引邪入于少阳之说,此无稽之言 。
21.《本经逢原》:柴胡,小儿五疳羸热,诸疟寒热,咸宜用之。痘疹见点后有寒热, 或胁下疼热,于透表药内用之,不使热留少阳经中,则将来无咬牙之患。
22.《本草经解》:柴胡,其主心腹肠胃中结气者,心腹肠胃,五藏六府也,藏府共十二经,凡十一藏皆取决于胆,柴胡轻清,升达胆气,胆气条达,则十一藏从之宣化,故心腹肠胃中,凡有结气,皆能散之也。其主饮食积聚者,盖饮食入胃,散精于肝,肝之疏散,又借少阳胆为生发之主也,柴胡升达胆气,则肝能散精,而饮食积聚自下矣。少阳经行半表半里,少阳受邪,邪并于阴则寒,邪并于阳则热,柴胡和解少阳,故主寒热之邪气也。
23.《本草经百种录》:柴胡,肠胃之药也。观《经》中所言治效,皆主肠胃,以其气味轻清,能于顽土中疏理滞气,故其功如此。天下惟木能疏土,前人皆指为少阳之药,是知末而未知其本也。
24.《本草求真》:柴胡能治五痨,必其诸脏诸腑,其痨挟有实热者,暂可用其解散( 实热是外邪内郁而实)。真虚而挟实热,亦当酌其所宜。虽引清阳之气左旋上行,然升中有散,若无归、耆同投,其散滋甚。虚热不可寒,血衰火毒者不可燥,岂容误哉?兼之性滑善通,凡溏泄大便者,当善用之。
25.《药征》:《本草纲目》柴胡部中,往往以往来寒热为其主治也。夫世所谓疟疾, 其寒热往来也剧矣,而有用柴胡而治也者,亦有不治也者。于是质之仲氏之书,其用柴胡也 ,无不有胸胁苦满之证。今乃施诸胸胁苦满,而寒热往来者,其应犹响之于声,非直疟也, 百疾皆然。无胸胁苦满证者,则用之无效焉。然则柴胡之所主治,不在彼而在此。
26.《重庆堂随笔》:柴胡为正伤寒要药,不可以概治温热诸感;为少阳疟主药,不可以概治他经诸疟;为妇科妙药,不可以概治阴虚阳越之体,用者审之。
27.《本草正义》:柴胡味苦,而专主邪热,故《名医别录》称其微寒。然香气馥郁, 而体质轻清,气味俱薄,故与其他之苦寒泄降者,性情功用,大是不同。《本经》、《别录 》主治,多属肠胃中饮食痰水停滞积聚之症,则诸般积聚,皆由于中气无权,不能宣布使然 。柴胡能振举其清阳,则大气斡旋,而积滞自化。其治外邪寒热之病,则必寒热往来,邪气已渐入于里,不在肌表,非仅散表诸 药所能透达,则以柴胡之气味轻清芳香疏泄者,引而举之以祛邪,仍自表分而解,故柴胡亦为解表之药,而与麻、桂、荆、防等专主肌表者有别。且柴胡证之呕逆及胸痞痛诸症,因皆肝胆木邪横逆为患,乃以柴胡之升腾疏泄者治之 ,既非镇摄之品,何以能制刚木之横? 则以病由外来之邪所乘,肝胆之阳,遏抑不得宣布, 失其条达之本性,因而攻动恣肆。柴胡能疏泄外邪,则邪气解而肝胆之气亦舒,木既畅茂, 斯诸证自已。乃或又因此而谓柴胡能平肝胆之横,凡遇木火上凌,如头痛耳胀、眩晕呕逆、 胁肋胀痛等症,不辨是郁非郁,概投柴胡,愈以助其鸱张,是为教猱升木,则又毫厘之差, 千里之谬矣。甄权《药性论》谓,治热劳骨节烦疼,虚乏羸瘦,盖亦指脾气不振,清阳陷入阴分者言之,故下文更有宣畅气血四字。明谓此是气血不畅,用柴胡以振举其清气,则气血自能宣畅,且可透泄其热,斯为热劳羸瘦之正治。初非谓劳瘵既成之后,血液耗竭,灼热将枯,而亦以柴胡升散之也。乃后人不知辨别,竟误以为劳瘵通治之良方。
选方: 1治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 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食,心烦喜呕,或渴 ,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 ,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 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小柴胡汤)2治邪入经络,体瘦肌热,推陈致新;解利伤寒、时疾,中暍伏暑:柴胡四两(洗,去苗) ,甘草一两(炙)。上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同煎至八分,食后热服。(《本草方》柴胡散)3治外感风寒,发热恶寒,头疼身痛;痎疟初起:柴胡一至三钱,防风一钱,陈皮一钱半 ,芍药二钱,甘草一钱,生姜三、五片。水一钟半,煎七、八分,热服。(《景岳全书》正柴胡饮)4治肝气,左胁痛:柴胡、陈皮各一钱二分,赤芍、枳壳、醋炒香附各一钱,炙草五分。 (《医医偶录》柴胡疏肝饮)5治肝经郁火,内伤胁痛:柴胡、黄芩、山栀、青皮、白芍、枳壳。(《症因脉治》柴胡清肝饮)6治血虚劳倦,五心烦热,肢体疼痛,头目昏重,心忪颊赤,口燥咽士,发热盗汗,减食嗜卧,及血热相搏,月水不调,脐腹胀痛,寒热如疟;又疗室女血弱阴虚,荣卫不和,痰嗽 潮热,肌体羸瘦,渐成骨蒸:甘草半两(炙微赤),当归(去苗,锉,微炒)、茯苓(去皮,白 者)、白芍药、白术、柴胡(去苗)各一两。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煨生姜一块切 破,薄荷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渣热服,不拘时候。(《局方》逍遥散)7治盗汗往来寒 热:柴胡(去苗)、胡黄连等分。为末,炼蜜和膏,丸鸡头子大。每一、 二丸,用酒少许化开,入水五分,重汤煮二、三十沸,放温服,无时。(《小儿卫生总微论 方》柴胡黄连膏)8治荣卫不顺,体热盗汗,盘骨疼痛,多困少力,饮食进退:柴胡二两,鳖甲二两,甘草 、知母各一两,秦艽一两半。上五味杵为末。每服二钱,水八分,枣二枚,煎六分,热服( 《博济方》柴胡散)9治黄疸:柴胡一两(去苗),甘草一分。上都细锉作一剂,以水一碗,白茅根一握,同煎 至七分,绞去渣,任意时时服,一日尽。(《传家秘宝方》)⑩治肝黄:柴胡一两(去苗),甘草半两(炙微赤,锉),决明子、车前子、羚羊角屑各半两 。上药捣筛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 柴胡散)11.治积热下痢:柴胡、黄芩等分。半酒半水,煎七分,浸冷,空心服之。(《济急仙方 》)
考证: 出自《神农本草经》
1. 陶弘景:茈胡,今出近道,状如前胡而强。长安及河内阈有之。此茈胡,疗伤 寒第一用。
2.《本草备要》:柴胡,外感生用,内伤升气酒炒用根,中行下降用梢,有汗咳者蜜水炒。
药理作用: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1.1.抗惊厥作用: 小鼠(10只)灌胃柴胡煎剂20g(相当生药)/kg,l小时后皮下注射不同剂量的咖啡因,与对照组相比,15分钟内各组发生惊厥的动物数,求出用药组与对照组的半数有效量分别为350(385.O-318.2)mg/kg和250(302.5-206.6)mg/kg,表明柴胡煎剂对小鼠咖啡因惊厥有对抗作用。
1.2.解热镇痛作用: 给大鼠(每组6只)腹腔注射北柴胡油300mg/kg(1/4半数致死量),北柴胡总皂甙 380和635mg/kg(1/5和1/3半数致死量)。结果表明,在注射酵母后5-8小时内均有明显的解热作用。采用电击鼠尾法,北柴胡总皂甙478mg/kg(1/4半数致死量)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小鼠灌胃柴胡煎剂10g(相当生药)/kg亦具有镇痛作用,其镇痛作用可破阿托品灌胃25mg/kg或纳络酮皮下注射0.26mg/kg部分拮抗。
1.3.镇静作用: 柴胡制剂和柴胡总皂甙均有明显镇静作用,小鼠口服粗柴胡皂甙200-800mg/kg即可出现镇静作用。在小鼠攀登试验中,粗柴胡皂甙有与眠尔通相似的镇静作用,口服的运动半数抑制剂量(CD50)为347mg/kg。粗皂甙对大鼠的条件性回避、逃避反应均有明显的抑制。小鼠口服柴胡总皂甙500mg/kg能延长环己巴比妥钠的睡眠时间。
1.4.抗炎作用: 大鼠肌肉注射50mg/kg、25mg/kg2%柴胡总皂甙水溶液,能明显抑制由右旋糖酐(6%溶液0.1ml/只)引起的足浮肿,抑制作用与剂量相关,大鼠去两侧肾上腺后抑制作用明显减弱。小鼠腹腔注射l00mg/kg总皂甙的2%水溶液和0.6%醋酸0.2ml/只,对醋酸引起的小鼠腹腔液的渗出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柴胡总皂甙和挥发油腹腔注射对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足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粗柴胡皂甙口服600mg还能抑制5-羟色胺和巴豆油引起的小鼠足肿。粗柴胡皂甙对醋酸、组胺和5-羟色胺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加具有抑制作用。柴胡皂甙a和d肌肉注射或口服均有抗渗出和抗肉芽肿作用。柴胡皂甙a和d 腹腔注射后,大鼠血浆皮质酮大量增加,其肾上腺重量也有不同程度增加,可能抗炎作用与刺激肾上腺,促进肾上腺皮质系统有关。
2.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北柴胡醇浸出液能使麻醉兔血压轻度下降。柴胡总皂甙对犬能引起短暂的降压反应,心率减慢;对兔亦有降压作用。离体蛙心及豚鼠离体心耳试验可见柴胡总皂甙1-2×10(-4)浓度有抑制心肌作用。粗皂甙有明显的溶血作用。柴胡皂甙的溶血作用强度为柴胡皂甙d >a>c,但其溶血作用可被腺嘌呤、肌酐所抑制。犬静脉注射粗皂甙5mg/kg时,可出现暂时性的血压下降及心率减少。柴胡地上部分含有6-8%类黄酮,具有增强毛细血管作用。
3.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3.1.对肝脏的作用: 柴胡的水浸剂与煎剂(1:20)均能使犬的总胆汁排出量与胆盐成分增加。粗柴胡皂甙每日口服500mg/kg连续3天,能使四氯化碳肝损伤大鼠的肝功能恢复正常,还能使半乳糖所致的肝功能与组织损伤恢复。柴胡皂甙a对四氯化碳引起的小鼠肝损伤实验,可见过氧化质含量降低,肝脏中GSH含量升高,而血清中GTP含量下降,肝脏中甘油三酯含量降低,表明具有保护肝细胞损伤和促进肝脏中脂质代谢谢。
3.2.对胃、十二指肠的作用: 柴胡总皂甙浓度在l-2×10(-4)时,能兴奋离体肠平滑肌,且不为阿托品所对抗。在3×10(-6)浓度时对离体肠鼠小肠能增强乙酰胆碱引起的收缩作用。口服柴胡总皂甙能抑制胃酸的分泌,增加胃液的pH值。对大鼠实验性的醋酸溃疡,每日口服粗皂甙10mg/kg,连续15天,有促进胃溃疡的治疗作用,但较大剂量50或100mg/kg反而出现溃疡恶化倾向。在用固定水浴法所致应激性溃疡中,口服粗皂甙500mg/kg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另外,柴胡总皂甙对胰蛋白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4.抗病原体作用:
柴胡有抗病原体作用:北柴胡注射液及其蒸馏出的油状物对流感病毒都有强烈抑制作用。柴胡皂甙a的体外实验表明对流感病毒也有抑制作用。柴胡还有抗结核菌作用。柴胡注射液也可治疗单疱病毒角膜炎,能促进溃疡愈合,后层皱折及实质层侵润水肿消失,有助于恢复视力。
5.对物质代谢谢的影响:
5.1.对蛋白代谢谢的影响: 柴胡皂甙a、c、d混合物(3 :2 :2)能明显增加大鼠的蛋白质生物合成。肌肉注射柴胡总皂甙也有这种作用。
5.2.对糖代谢谢的影响: 柴胡总皂甙能使肝糖无明显增加,促进葡萄糖在总脂质和胆甾醇生物合成中的利用率明显增加。
5.3.对脂质代谢谢的影响:柴胡总皂甙能抑制肾上腺素和ACTH诱导的脂库中的脂肪分解作用,也抑制胰岛素促进脂肪的生成作用,使血中脂肪量降低。
5.4.柴胡中所含的a-菠菜甾醇有降低血浆胆固醇的作用,能对抗硫脲嘧啶降低家兔基础代谢谢的作用。
6.对垂体一肾上腺皮质作用功能的影响:
口服柴胡或柴胡皂甙可使小鼠或大鼠胸腺萎缩和肾上腺重量增加。其中皂甙a和d能使肾上腺明显肥大,而皂甙c作用不明显。柴胡皂甙a或d能兴奋垂体前叶分泌ACTH,刺激肾上腺引起皮质酮的合成和分泌。
7.抗脂质过氧化的作用:
柴胡注射液(1g/1ml)体外对小鼠肝匀浆两二醛(MDA)和H2O2作用后兔血浆MDA、血浆游离血红蛋白(PHb)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柴胡注射液能明显抑制肝匀浆MDA的生成和H2O2引起的血浆MDA、PHb升高,抑制作用随剂量增加而加强,表明具有抗脂质过氧化的作用。
8.抗肿瘤作用:
柴胡皂甙d 灌胃或腹腔注射对小鼠艾氏腹水癌有抑制肿瘤生长作用,且能明显延长动物的生存时间。用柴胡以新西兰纯种白兔制备具有抗癌效应的肿瘤坏死因子(TNF),以肝癌细胞作为靶细胞,结果使癌细胞坏死、裂解;用Hela细胞和肺腺细胞做同样实验,亦获相同结果。
9.其它作用:
9.1.免疫作用: 小鼠腹腔注射柴胡多糖(分子量9900)可显著增加脾系数,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百分数及吞噬指数和流感病毒血清中抗体滴度,但不影响脾细胞分泌溶血素。柴胡多糖对正常小鼠迟发超敏反应(DTH)无作用,但可以完全及部分恢复环磷酰胺或流感病毒对小鼠DTH反应的抑制。柴胡多糖明显提高ConA活化的脾淋巴细胞转化率及天然杀伤细胞的活性,表明柴胡多糖能提高小鼠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并使免疫抑制状态有一定程度的恢复。
9.2.柴胡多糖还有抗辐射作用。
9.3.柴胡皂甙和黄酮对血浆乙酰胆碱脂酶50%抑制率时的药物浓度分别为44.2±3.7mg/ml和30.3±2.4mg/ml,两者混用时为26.0±1.8mg/ml。这两种药用成分对乙酰胆碱酯酶均呈现竞争一非竞争型混合抑制作用。
中药化学成分: 1、柴胡 根含挥发油0.15%,内有:戊酸(pentanoic acid),已酸(hexanoic acid),庚酸(heptanoic acid),2-庚烯酸(2-heptenoic acid),辛酸(octanoic acid),2-辛烯酸(2-octenoic acid),壬酸(nonanoic acid),2-壬酸(nonanoic acid),苯酚(phenol),邻-甲氧基苯酚(o-methoxyphenol),γ-辛内酯(γ-octalactone),γ-癸内酯(γ-decalactone),丁香油酚(eugenol),γ-十一烷酸内酯(γ-undecalactone),甲苯酚(cresol),已基苯酚(ethyphenol),百里香酚(thymol),玛索依内酯(messoia lactone),已酸香苯醛酯(vanillin acetate)[1],还有:2-甲基环戊硐(2-methylcyclopentanone),柠檬烯(limonene),月桂烯(myrcene),右旋香荆芥酮(carvacrone),反式香苇醇(carveol),胡薄荷酮(pulegone),桃金娘醇(myrtenol),α-松油醇(α-terpineol),芳樟醇(linalool),牻牛儿醇(geraniol),正十三烷(n-tridecane),(E)-牻牛儿基丙酮[(E)-geranyl acetone],α-荜澄匣油烯(α-cubebene),ξ-荜澄匣烯(ξ-cadinene),葎草烯(humulene),反式丁香烯(caryophyllene),长叶烯(longifolene),努特卡扁柏酮(nootkatone),十六酸(hexadecanoic acid),六氢金合欢基内酮
(hexahydrofarnesyl acetone)[2]。又含柴胡皂甙(saikosaponin)a、c、d、S1[3],柴胡皂甙S1就是3-O-α-L-吡喃阿拉柏糖基(1
→3)β-D-吡喃葡萄糖醛酸齐墩果酸-28-β-D-吡喃葡萄糖酯[3-O-α-L-arabinopyranosyl(1→3)-β-D-glucuronopyranosyl oleanolic acid-28-β
-D-glucopyranosylester][4];还含侧金盏花醇(adonitol)[5,6],α-菠菜甾醇(α-spinasterol)[6],另含多糖,命名为柴-Ⅲ-5311,系酸性多糖,相对分子质量约80 000,由半乳糖(galactose),葡萄糖(glu-cose),阿拉伯糖(arabinose),木糖
(xylose),核糖(ribose),鼠李糖
(rhamnose)及一未知成分组成,其中葡萄糖和核糖的含量较少[7]。茎叶含酮类成分:山柰酚(kaempferol),山柰酚-7-鼠李糖甙
(kaempferol-7rhamnoside),山柰甙
(kaempferitrin),山柰酚-3-O-α-L-呋喃阿拉伯糖甙-7-O-α-L-吡喃鼠李糖甙(kaempferol-3-O-α-L-呋喃阿拉伯糖甙-7-O-Αl-吡喃鼠李糖甙(daempferol-3-O-α-L-arabinopyranoside-7-O-α-L-rhamnopyranoside)[8,9]。
2、狭叶柴胡 根含挥发油,内有:β-松油烯(β-terpinene),柠檬烯,樟烯(camphene),β-小茴香烯(β-fenchene),胡薄荷酮,异龙脑(isoborneol),β-松油醇(β-terpineol),芳樟醇,α-(王古)(王巴)烯(α-co-paene),葎草烯,α-金合欢烯
(α-farnesene),香橙烯(aromaden-drene),顺式的和反式的丁香烯,β-榄香烯
(β-elemene),γ-及兰油烯(γ-muurolene),广蕾香烷(patchoulane),努特卡市民柏酮,喇叭茶醇(ledol)[2]。又含柴胡总甙0.15%,其中柴胡皂甙a0.05%,柴胡皂甙d微量,柴胡皂甙c0.10%[10,11]。
地上部分含黄酮类化合性:山柰酚,山柰酚-7-鼠李糖甙[8],槲皮互(quercetin),异槲皮素(isoquercetin),异鼠李素(isorham-netin),芸香甙(rutin),水仙甙(narcissin)[12]。
3、竹时素材胡 根含挥发油,内有:2-甲基环戊酮,柠檬烯,桃金娘醇,反式香苇醇,α-松油醇,正十一烷(n-undecane),5-甲基-5-已基癸烷(5-methyl-5-ethyldecane),(E)-牻牛儿基丙酮,α-荜澄茄油烯,ξ-毕澄茄烯,α-(王古)(王巴)烯,葎草烯,反式的β-金合欢烯(β-farnesene),顺式丁香烯,β-榄香烯,4,8-二甲基十三烷(4,8-dimethyltridecane),十四酸
(tetradecanoic acid),十六酸,六氢金合欢基丙酮[2]。又含柴胡皂甙a、c、d3、e及6-O-已酰基柴胡皂甙(6-O-acetylsaikosaponin)a,前柴胡皂甙元
(prosaidogenin)F,大叶柴胡皂甙(chikusaikoside)Ⅱ,柴胡皂甙
(saikosaponin)d,3-O-β-D-吡喃岩藻糖基柴胡皂甙元(3-O-β-D-fucopyranosylsaikongin)F即去葡萄糖基柴胡皂甙(desglucosaikosaponin)a,6-O-已酰基柴胡皂甙(6-O-acetylsaikosaponin)b3,11α-甲氧基柴胡皂甙(11α-methoxaikosaponin)f[3,13]
4、线叶柴胡 根含挥发油,内有:β-蒎烯,柠檬烯,β-侧柏烯(β-thujene),α-,β-及γ-松油醇,月桂烯,右旋葛缕酮
(carvone),桃金娘醇,橙花醛(neral),正十一烷,龙脑烯(bornylene),正十三烷正十四烷(n-tetradecane),α-雪松烯(α-himachalene),α-(王古)(王巴)烯,葎草烯,反式金合欢烯(farnesene)β-榄香烯[2];根含柴胡皂甙a、d[10];种子中分得:α-檀萜烯(α-santene)罗勒烯(ocimene),α-松油烯,香豆精
(cormarin),龙脑(borneol),已酸牻牛儿酯(geranyl acetate),已酸香茅醇酯
(cytronelly acetate)[14]。
5、银州柴胡 根含柴皂甙a、b2,2-O-已醇基柴胡皂甙(2-O-acetyl saikosaponin)b2。3-O-已酰基柴胡皂甙(3-O-acetyl-saikosaponin)b2[3];还含侧金盏花醇,芸香甙,异鼠李素-3-芸香糖甙
(isorhamnetin-3-O-rutnoside),α-菠菜甾醇,α-蒎菜甾醇葡萄糖甙(α-spinasteryl-β-D-glucoside)[15]。
6、锥叶柴胡 根含柴胡总甙10.85%,其中柴胡皂甙a0.25%,柴胡皂甙c0.6%,柴胡皂甙d0.54%[11];根、茎、花果产中含芸香甙,槲皮素,异槲皮素,异鼠李素,水仙甙[16]。
7、小叶黑柴胡根含挥发油,内有:2-甲基环戊酮,奥(azu-lene),α-及β-蒎烯,α-及β-侧柏烯,柠檬烯,龙脑烯,α小茴香烯(α-fenchene),月挂烯,3-蒈烯(3-carene),2,6-二甲基辛烷(2,6-dimethyloctane),胡薄荷酮,桃金娘醇,4-松油醇(4-ter-pinen-4-ol),牻牛儿醇,正十一烷,正十三烷,α-荜澄茄油烯,γ-及ξ-荜澄茄烯,α-(王古)(王巴)烯,葎草烯,α-金合欢烯,β-甜没药烯,β-及γ榄香烯,十四酸[2];又含柴胡皂甙a0.35%,未检出柴胡皂甙c及d[11]。
8、窄竹叶柴胡 根含挥发油,内有:2-甲基环戊酮,β-蒎烯(β-pinene),柠檬烯,3,3,5-三甲基庚烷(3,3,5-trimethyl-heptane),反式行苇醇,桃金娘醇,α-松油醇,蓄谋樟醇,正十一烷,α-荜澄茄油烯,葎草烯,香橙烯,广藿香烷,γ-广藿香烯
(γ-patchoulene),β-甜没药烯(β-bisabolene),努特卡扁柏酮,草薄二烯
(acoradiene)[2]。又含柴胡皂甙a、c、d、b3、b4[15,16],3-O-已酰基柴胡皂甙(3-O-acetylsaikosaponin)a,6-O-已酰基柴胡皂甙(6-O-acetylsaidosaponin)a,3-O-已酰基柴胡皂甙(3-O-acetylsaikosaponin)d,6-O--已酰基柴胡皂甙(6-O-acetylsaikosaponin)d,大叶柴胡皂甙I及Ⅱ,11α-甲氧基柴胡皂甙f[3,13]。
9、兴安柴胡 含柴胡总甙1.678%,其中柴胡皂甙a0.16%,柴胡皂甙d0.36%[10];还含6,7,3,8-双藁本内酯(Z,Z-6-7-3a,6-diligustilide)[17,18],顺式二羟基藁本内酯(cis-6,7-di-hydroxyligustilide),娠烯醇酮(pregnenolone)[17]。
10、柴首 根含挥发油,内有:2-甲基环戊酮,3-庚酮(3-heptanone),柠檬烯,3-荜烯,2-戊基呋喃(2-pentylfuran),香荆芥酚(carvacrol),右旋葛缕酮,马鞭草烯酮(verbenone),小茴香酮,反式香苇醇,胡薄荷酮,橙花醛,正十一烷,对异丙基苯甲酸(p-isopropylbenzoic acid),5-甲基-5-已基癸烷,3-甲基十二烷(3-methyldodecane),正十四烷,α-荜澄茄油烯,γ-荜澄茄烯,β-古芸烯(β-gurfunene),α-(王古)(王巴)烯,香橙烯,顺式丁香烯,α-愈创木烯(α-guaiene),α-及β-榄香烯,γ衣兰油烯,正十五烷(n-pentadecane),努特卡扁柏酮,喇叭茶醇,金合欢基丙酮
(farnesylacetone)[2];又含柴胡总甙1.83%,其中柴胡皂甙a0.30%,柴胡皂甙c0.82%,柴胡皂甙d0.71%[11]。
11、长白柴胡 根含柴胡皂甙a、b1、b2
、c、d[19,20]。空心柴胡根含挥发油,内:环已酮(cycolhexanone),辛醛
(octanal),薁,β-蒎烯,α-及γ-松油醇,柠檬烯,月桂烯,3-荜烯,百里香酚,香荆芥酚,胡薄荷酮,异松樟酮(isopinocamphone),龙脑,异胡薄荷醇
(isopulegol),薄荷酮(menthone),1,8-桉叶素(1,8-cineole),芳樟醇,橙花醇
(nerol),正十一烷,α-荜澄茄油烯,γ-荜澄茄烯,α-金合欢烯,顺式和反式的丁香烯,β-芹子烯(β-selinene),β-柏木烯(β-cedrene),γ-广藿香烯(γ-patchoulene),正十五烷[2];又含柴胡总甙1.03%,其中柴胡皂甙a0.48%,柴胡皂甙c0.11%,柴胡皂甙0.44%[11]。
12、小柴胡 根含挥发油,内有:戊酸,2,6-二甲基辛烷,胡薄荷酮,α-松油醇,薄荷酮,芦藜醇(veratryl alcohol),菖蒲二烯,广藿香烷,柏木烯醇(cedrennol),α-桉叶醇(α-eudesmol),十六酸[2];又含柴胡总甙0.05%,其中柴胡皂甙a0.05%,柴胡皂甙c及d均微量[11]。
13、汶川柴胡 根含挥发油,内:2-甲基环戊酮,正庚醛(n-heptanal),4-甲基-3-庚酮(4-methyl-3-heptanone),樟烯,3-荜烯,2-戊基呋喃,胡薄荷酮,2-甲基癸烷(5-methyldecane),正十一烷,对异丙基苯甲酸,正十三烷,7-甲基十三烷(7-methyltridecane),正十四烷,α-荜澄茄油烯,ξ-毕澄茄烯,β-古芸烯,α-(王古)(王巴)烯,葎草烯,α-金合欢烯,β-柏木烯,4,8-二甲基十三烷,2-甲基十六烷(2-methylhexadecane),六氢金合欢基丙酮,以及橙花叔醇(nerolidol)的同分异彩构体[2];又含14个皂甙成分:柴胡皂甙a、b2、d,2-O-及-已酰基柴胡皂甙a,2-O-β-D-吡喃木糖基柴胡皂甙(2O-β-D-glucopyranosyl saikosaponin)b2,6-O-已酰基柴胡皂甙(6-O-acetylsaikosaponin)b2,3,6-O,O-二已酰基柴胡皂甙(3,6-O,O-diacetylsaikosaponin)b2,2-O-已酰基柴胡皂甙(2-O-acetylsaikasaponin)d,3-O-已酰基柴胡皂甙d,6-O-已酰柴胡皂甙d,16-表大叶柴胡皂甙(16-epichiku-saikoside),前柴胡皂甙元(prosaikogenin)G[21]。
14、马尔康柴胡 根含挥发油,内有:2-甲基环戊酮,3-甲基-3-异丙基苯-5-已基癸烷,β-古芸烯,α-(王古)(王巴)烯,β-甜没药烯,4,8-二甲基十三烷[2]。
科属分类: 伞形科
采收和储藏: 春、秋挖取根部,去净茎苗、泥土,晒干。
资源分布: 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广西等地。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山东、灌输、安徽、广西等地。
动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40-85cm。主根较粗大,坚硬。茎单一或数茎丛生,上部多回分枝,微作“之”字形曲折。叶互生;基生叶倒披针形或狂椭圆形,长4-7cm,宽6-=8mm,先端渐尖,基部收缩成柄;茎生叶长圆状披针形,长4-12cm,宽6-18mm,有时达3cm,先端渐尖或急尖,有短芒尖头,基部收缩成叶鞘,抱茎,脉7-9,上面鲜绿色,下面淡绿色,常有白霜。复伞形花序多分枝,顶生或侧生,梗细,常水平伸出,形成疏松的圆锥状;总苞片2-3,或无,狭披针形,长1-5mm,宽0.5-1.2mm,很少1-5脉;伞辐3-8,纤细,不等长,长1-3cm;小总苞片5-7,披针形,长3-3.5mm,宽0.6-1mm,先端尖锐,3脉,向叶背凸出;小伞形花序有花5-10,花柄长约1.2mm,直径1.2-1.8mm;花瓣鲜黄色,上部内折,中肋隆起,小舌片半圆形,先端2浅裂;花柱基深黄色,宽于子房。双悬果广椭圆形,棕色,两侧略扁,长2.5-3mm,棱狭翼状,淡棕以,每棱槽中有油管3,很少4,合生面4。花期7-9月,果期9-11月。多年生草本,高30-60cm。主根发达,圆锥形,外皮红褐色,质疏松而稍脆。茎单一或数分枝,基部留有多数棕红色或黑棕以的叶柄残留纤维。叶细线形,长6-16cm,宽2-7mm,先端长渐尖,基部稍变窄,抱茎,质厚,稍硬挺,常对折或内卷,3-7脉,叶缘白色,骨质;上部叶小,同形。总苞片1-4,针形,极细小,1-3脉,常早落;小总苞片5;线状披针形,细而尖锐;小伞形色,棱浅褐色,粗钝略凸,每棱槽中有油管5-6,合生面4-6。花期7-9月,果期9-11月。
药用植物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耐旱、怕涝、宜选干燥山坡,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栽培。不宜在粘土和低洼地栽种。
栽培技术 繁殖方法:用种子繁殖,直播或育苗移栽法。从2-3年生,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上采集种子。9-10月果实稍带褐色时,收割全株,晾干、脱粒、氯净。贮藏备用。直播法,春播于3-4月,秋播在10月,以秋播为宜,条播,按株距15-20cm开沟,深2cm开沟,深2cm,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薄覆细土,稍加镇压,浇水,每1hm2用种量22.5kg。育苗移栽法,条播或撒播,按行距6-10cm开沟播种,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培育1年,按行株距6×6cm开穴栽种。种子发芽率约50%,温度在20℃,并有一定湿度,播后约7d出苗,温度低于2℃,则要10d出苗。
田间管理 出苗后经常松土除草、追肥。苗高10cm时间苗、补苗。10-11月增施浓人粪或腐熟饼肥、堆肥等。雨季应注意松土、培土。
病虫害防治 根腐病,高温多雨季节易发病。用50%退菌特1000倍液喷射。黄凤蝶,6-9月幼虫为害叶片、花蕾,可用90%敌百虫800倍液,每隔5-7d喷1次,连续2-3次;或用青虫菌300倍液喷雾。赤条蝽蟓,用90%敌百虫800倍液喷杀。
炮制方法: 1.柴胡:拣去杂质,除去残茎,洗 净泥沙,捞出,润透后及时切片,随即晒干。
2.醋 柴胡:取柴胡片,用醋拌匀,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醋吸尽并微干,取出,晒干。(每柴胡100斤 ,用醋12斤)。
3.鳖血柴胡:取柴胡片,置大盆内,淋入用温水少许稀释的鳖血,拌匀,闷润, 置锅内用文火微炒,取出,放凉。(每柴胡100斤,用活鳖200个取血)。
4.酒柴胡:取柴胡片,用黄酒拌匀,闷润至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每柴胡片100kg,用黄酒10kg。
5.柴胡炭:取柴胡片,用文火炒至外黑内袍色,喷入少量水,取出,晾干。
6.蜜柴胡:取蜜置锅内,加热至沸,倒入柴胡片,用文火炒至深黄,不粘手为度。
生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 柴胡 根圆锥形或圆柱形,有时略弯曲,长6-15cm,直径0.3-1.2cm,常有分枝;根头膨大,顶端残留数个茎基或短纤维状叶基。表面灰褐色或棕褐色,具纵皱纹、枝根痕及皮孔。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横断面皮部淡棕色、木部黄白色。气微香,味微苦辛。
狭叶柴胡 根长圆锥形,少分枝,长5-14cm,直径0.3-0.8cm;表面红棕色或深褐色,有纵纹,近根头处具多数横向疣状突起,有的近于环纹,顶端密被纤维状叶基。质硬脆,易折断,断面较平坦,淡棕色,形成层环色略深。气微香,有油腥气。
以根粗长、无茎苗、须根少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1)柴胡 木栓细胞7-8列。皮层狭窄,有7-11个油室,径抽40-80μm,切向48-68μm,周围分泌细胞6-8个。韧皮部有油室,直径约27μm,形成层环状。木质部大,约占4/5,直径较大的导管多切向排列,木纤维群排列成数个断续环状。
(2)狭叶柴胡 木栓胞6-10列。皮层狭窄,有油室8-12个,径向50-60μm,切向70-102μm,周围分泌细胞8-10个。韧皮部油室多,径向17-27μm,切向24-80μm,含黄色油状物。木质部导管多径向排列,木质维群较少,散在,老根中有时成断续环状。
中药化学鉴定: (1—)取柴胡根用水浸软,作横切片,滴加无水已醇和硫酸等量混合的溶液1滴,初显黄绿色或绿色,5-10min后由蓝绿色变为蓝色,持续1h上,最后为污蓝色而消失。(检查柴胡皂甙)
(2)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10ml,用力振摇,放置30min,滤过,取滤液0.5min,加对二甲氨基苯甲醛的甲醇溶液(1:30)0.5ml,混匀,加磷酸2ml,置水浴温热,深液显淡红色或淡红紫色。(检查上纵横驰骋胡皂甙)
(3)薄层色谱 取本品粉末2g加甲醇10ml,温浸2h,滤过,滤液浓缩至约2ml,作供试品溶液。另取柴胡皂甙a、c、d对照品,以甲醇溶解成1ml各含5mg的对照品溶液。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信-甲醇-水(30:10:1)展开,展距10cm,取出晾干,喷以50%对二甲氨基苯甲醛磷酸试液,100℃加热5min,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紫红色斑点;再喷蒸馏水则斑点颜色消失。
药材基源: 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根。
药(毒)理学: 柴胡毒性很低,柴胡浸膏(10%)水溶液鼹鼠 皮下注射,其最小致死量为100mg/kg。小鼠1次腹腔注射北柴胡总挥发油的半数致死量为1.19±0.12g/kg,北柴胡总甙的半数致死量为1.906±0.21g/kg。另有报道,柴胡总皂甙小鼠口服的半数致死量为4.7g/kg,腹腔注射为0.112g/kg;豚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0.583g/kg。本品所含白芷素大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165mg/kg,小鼠为254mg/kg。
生态环境: 生于干燥草原,向阳山坡及灌木林缘等处。生于干燥草原,向阳山坡及灌木林缘等处。
药物应用鉴别: 1.柴胡与银柴胡:二药均能退热,但柴胡主要解少阳经的实热,银柴胡主要是退阴分的虚热。
2.柴胡、葛根、升麻:均有解表升阳的作用。但柴胡主散少阳之邪,善治往来寒热,有良好的疏散退热之功,尚能升阳举陷,疏肝解郁,调经止痛。葛根为阳明之主药,既可解肌退热,发表透疹,又能鼓舞胃气上升而生津止渴及升阳。升麻能散肌表风邪,去阳明头痛,功善升举脾胃清阳之气。
药代动力学: 动物实验表明肌肉注射14HC标记的柴胡皂甙a和d,在给药2天和7天台内从粪便中排泄量分别为50%和85%。
中药制药工艺: [商品规格]北柴胡、南柴胡在国内均以统货销售。出口商品分大、中、小胡三等。大胡:主干直径6-9mm。每千克360只以内。中胡:主干直径3-6mm,不分只数。小胡:主干直径3mm以下,包括大、中胡加工剪去之尾,但不能掺入毛须、茎苗以及土杂之物。
 
本草衍义说,《药性论》亦谓治劳乏羸瘦,若此等病,苟无实热,医者执而用之,不死何待!

哈哈,这正是阴亏血败,而用柴胡掘阴升阳,此等不死何待耳。
 
1.柴胡与银柴胡:二药均能退热,但柴胡主要解少阳经的实热,银柴胡主要是退阴分的虚热。

2.柴胡、葛根、升麻:均有解表升阳的作用。但柴胡主散少阳之邪,善治往来寒热,有良好的疏散退热之功,尚能升阳举陷,疏肝解郁,调经止痛。葛根为阳明之主药,既可解肌退热,发表透疹,又能鼓舞胃气上升而生津止渴及升阳。升麻能散肌表风邪,去阳明头痛,功善升举脾胃清阳之气


柴胡主少阳实热,银柴胡主阴分虚热,

柴胡入少阳,葛根入阳明,升麻入太阴。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