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少阴提纲条

本帖最后由 徐明之 于 2014-8-15 15:20 编辑

先生又如何确定汉代的认识就一定是和您一样只看经络为血管内之事?

严格的说先生说的血管内之事在灵枢的表述是“脉”字,非“经”字。经有:经脉,经水,经别,经筋,皮部。还有其主,其合,俱是经络系统,如起口就说“肺手太阴之脉”细玩这几个字,说的在清楚不过了,其主与经络本是一体,且后面“是动病,是主病”悉有内科病证,余经皆是如此表述,岂不能窥那个时代的经络发病学之一斑乎?
 
本帖最后由 徐明之 于 2014-8-16 16:00 编辑

关于汉代的经络发病学,下面再举一端供参考,灵枢经脉篇:“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肉,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其病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呿,小便遗数(注意这里),取之去腕半寸,别入阳明也。”

那么我们细玩这一段,显然说了手太阴之别虚则会引起小便遗数,小便遗数显然是内科病证,若按现代分科教学学的经络学则难窥汉代人理解的经络发病认识,那就犯了用现代思维去解释古代作者原意的错误,好比关公战了秦琼!此仅举一端,灵枢中尚有大量此类内容,今特揭出,待高明指正。

那么上条如只记录病证,大意可以记为:手太阴病,实则掌热,虚则小便遗数

那么我们在回头看本帖讨论的少阴提纲条笔法: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

两相笔法一对比,观者当自明了了
 
温病作为羽翼伤寒的重要部分,就是结合了热病评热病篇和伤寒来的。
从临床实际看,为何会有伤寒和温病的区别?无非药物剧烈与否,剧烈的药物在深层的痰阻和血郁热的治疗上,存在负面作用,所以才会有后世的所谓温病派的用药。
想看透一个事物,必须跳出这个事物,才能通透,否则就盲人摸象了。想通透伤寒,温病得通,想通透中医,西医得通。
从六经提纲的本质上说,提纲证有代表性,但不涵盖所有。仲景所谓思过半,是为了授之渔,而不是授之鱼。
少阴病的本质是浅层的问题,脏腑问题中的脏未衰,而脏不能为腑主气。所以脉是微细,血液往外周供血压力大,但脏气未衰,所以形成不了大脉和散脉类。但欲寐,说明脑供血不足。脏阴衰的人也有欲寐的,但脉型说明脏气不衰。
少阴热化实际上是水热交阻而伤阴,不是脏阴衰败不能行水。这要是理解错了,必然是杀人。
现代人,思慕向上,欲求不满,引诱处处存在,多是神旺而阴血精津不足。脏阴受阻而衰败亦必然中的必然。
经络的形成来自于胎儿发育过程中的胚层,同胚层自然是神经血管淋巴肌肉韧带都相关键。血液和神经走向也有其特点,主动脉和腹腔内的动脉网实际上两部分。神经也是分丛的。
 
微有几个意思,1,细小,轻微,如,微风细雨;2,衰落:如衰微;3,精神奥妙,如微言大义;4,某种单位名称,如,微米;5,薄的意思,山抹微云,天粘衰草。
微细脉的微,如果是1,那么就重复;是2,可以说得通,脉象衰弱;3、4两种明显不对;第5也行,应该是薄而无力的那种感觉。总之微脉是衰弱无力,那么就主阳气衰微。
细脉是脉道不够充盈,表示阴血不足。总之细微脉是虚症。
但欲寐,想睡觉,不一定就能睡着吧;不管睡了,还是没睡,总是精神不振,头脑昏沉的状态吧。
 
先生又如何确定汉代的认识就一定是和您一样只看经络为血管内之事?

严格的说先生说的血管内之事在灵枢的

经、脉、络,孙络、毛络、经隧、脉道、隧道、血道,在内经中无非血管。请自对照内经原文。无非一义。

不做意气之争,引经、据典、验实,如是则可。
 
大部确是今先生所言,但经筋一节恐非,经又各有所属之筋
 
要是血管,把淋巴和脂膜排除在外,这经络也太狭隘了。
 
大部确是今先生所言,但经筋一节恐非,经又各有所属之筋

经筋是说筋。
还有皮部,是说皮之分部。皆如十二经脉说一样,以十二分类。

因为无论是筋还是脉都是内外上下无所不在的。

至于皮,反复说:十二皮部者十二经络也,十二经络也皮之部也。
从表皮上的分部划分而己。
 
手太阴虚则遗尿,临床补手太阴止遗尿。

金匮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
甘草干姜汤主之。

见此,则经方家医理家之争,可以休矣。
 
本帖最后由 今古子 于 2014-8-20 16:41 编辑

内经开示,但全

观夫金匮中风厉节篇,述及风之中经中络中脏中腑,病证明确,有所界定。

复观伤寒三阴三阳之为病,知阴阳可以言病,可以言经、络、皮、脏、腑,无不可。

阴阳,啥都不是,三阴三阳也啥都不是,但以之说理可概天地万物。
经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道也者,非形而下之器可是非之。
 
观夫金匮中风厉节篇,述及风之中经中络中脏中腑,病证明确,有所界定。

复观伤寒三阴三阳之为病,知

伤寒中的三阴三阳,恐当还是有实质所指,观:“转属,合病,并病,表不解,里虚,解肌,攻里”等等等,非空说话,若空泛之谈恐也不为临床之书了

金匮等杂病确有界定,但总要落实到人身上来,病位总不出三部,六经,故学者多有2部书宜合参之说,且书名本《伤寒杂病论》,伤寒之中最多杂病,既使是现代莫不如此,比如心衰,肾病一类合而感之,临床所见数不胜数,仲景家族亡3分之2岂都是平素无病盛壮之人一个外感就死恁多?故外感也好杂病也好,不管你什么病,总要落到三部六经八变上来,故曰:“虽不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
 
伤寒中的三阴三阳,恐当还是有实质所指,观:“转属,合病,并病,表不解,里虚,解肌,攻里”等等等,非

诚然,“善言理者,必验于实”,医学理论落实在具体可操作的技术层面上,才是理论之高妙!

三阴三阳是理,其于伤寒,体现为病之界定、转属,病位之表里之别,治疗之或解或攻。这个没有问题。
离了具体的诊断治疗,则空理不存。

然理与实有分际。
三阴三阳,天文家以之说天度,地理家以之说经水,命理家以之说兴衰,内经以之说经络、脏腑,皆无不可。然据此以说三阴三阳病便是或不是经络脏腑则是逻辑的混同了。

就如,动物,是个大概念,在人来说,当然可以说人属于动物之一种。但动物还有鸟有鱼,有猪有虫,而人非鸟鱼猪虫,亦是显然。
若据动物之同,混人与鸟鱼,归纳说无不可,于医学如伤寒临床治病来说,要的不是理论归纳,而是病、症、脉、治的仔细分辨,于此则不可混同,当宜明辨。

请方家指正。
 
由于内经是医理的汇编,以三阴三阳说天文地理确是,但具体到仲景书恐还是言人之身,此处见仁见智,和而不同好了
 
由于内经是医理的汇编,以三阴三阳说天文地理确是,但具体到仲景书恐还是言人之身,此处见仁见智,和而不同好了
 
内经,对针灸的具体技术,临床诊断的技术,研究认识的数学方法,其精微与全面程度,及所涉及的方面,和现代医学不相上下。
经以阴阳言理,非为空论,终究的目的,是为落实。纵横天地,贯彻古今,本实验之精神,言为医学之极致并不为过。
明了内经之阴阳,则伤寒少阴太阳之言论并无不同。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