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

最后的狂想曲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2/10/28
帖子
338
获得点赞
10
声望
18
本帖最后由 最后的狂想曲 于 2014-7-19 20:16 编辑

都说:

崖山之后无中国, 明亡之后无华夏!


似乎中医药的发展在宋、明之时达到顶峰,之后就日渐衰亡!


请各位大师说说看是不是这么一回事,各位大师怎么看!
 
我以为这个帖子会有很多人讨论的,没想到.唉!!!!!!!!!!!
 
民族融合,文化互补 是好事

画地为牢,是否太过保守了?
 
温病学体系是在清朝完成的

宋、明是中医顶峰的认识也值得商榷
 
从民国到现在近百年,中医的发展是否达到您心中的标准了呢?

不如意处十之八九,原因是多方面的
 
我想说的是传统文化的流逝,对中医的发展造成了致命的影响!

什么是传统文化?

崖山之后无中国 这个说法本身就有问题

宋亡元立,中华文化是灭绝了还是传播的更广了?
 
把元、清排除到中华之外,理解为被外族侵占本身的眼界就狭隘
 
“崖山之后无中国, 明亡之后无华夏”,关键是咱不明白什么意思呀。
 
本帖最后由 全都是自学的 于 2014-7-19 21:38 编辑

小样,首先中国、华夏这2个词,是民国期间才首创的,其目的很明显是针对,结果还是独裁,来源是某位著名人士。你用中华民国的某个很有攻击性含义的词语来套中医,感觉不伦不类。
其次,先不谈你们汉族,我们大契丹,大蒙古,大金朝,也统治北方几百年,你这一句话,就把南宋以外的汉人,都抹杀了。真有汗青丹书的风格啊。置我金人于历史何处?我金人脚下的奴才汉人又何处?那时的蒙古辽国西夏吐蕃大理诸国的汉人你也都杀干净了?
人才。
签定完毕。
 
小样,首先中国、华夏这2个词,是民国期间才首创的,其目的很明显是针对,结果还是独裁,来源是某位著

是我的语文成绩不好,还是这句话本身就有争议?我的核心意思是:传统的,儒家,道家,佛家等等思想在宋、明之后就没有原来的那种味道了,中医不是讲究修身,养性,悟道吗?那请问诸位:现在这个社会还有那样的氛围吗?
所以我才说,在宋、明之后,就缺少那样的文化氛围了,中医就日渐衰败了!
 
“崖山之后无中国, 明亡之后无华夏”,关键是咱不明白什么意思呀。

李版主啊!本来我把这篇帖子放到初涉中医,就想让各位老师,讨论一下宋、明及之前的传统文化的氛围(儒释道)和现在的文化氛围(儒释道)对中医的影响做个比较的,结果被你放到谈天说地去了,这样一来也就是失去了从中医角度理解这句话的意境了!唉!
 
是我的语文成绩不好,还是这句话本身就有争议?我的核心意思是:传统的,儒家,道家,佛家等等思想在宋、

噢,你是这个意思啊。那句话有公案的,所以不能随便引用,很容易误导我们读过那个事的人。
儒释道,儒家从朱理学之后就开始空耗了,道教从全真派开始就开始把修炼挂嘴上了,佛教了解的少一些,大概就是从诸大戒律规划后完蛋的。
这些和历史朝代没关系,纯粹是人在变化。

简单点说,我认为就是物质越丰富,那么愿意追求知识的人就越少。因为目前世界上广泛的趋势就是追求知识就意味着没有足够时间搞钱。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君欲何所向?
 
文化这个有点大啊,不过,我的理解里,没有任何事物可以一成不变的在任何环境下生存。
中国的文化适合古代的生产力,但它过于完善,不是有句话叫物壮则老吗?所以在生产力的剧烈变革中,转型慢的中国老死了。不适应,适应慢,越是灿烂的文明越危险。
 
李版主啊!本来我把这篇帖子放到初涉中医,就想让各位老师,讨论一下宋、明及之前的传统文化的氛围(儒释

不会的,因为它并没有离开我们中医论坛,没有离开我们中医人士,参与讨论的人肯定都会首先想到中医的,否则也就都不来中医论坛了。你说呢?
如果真正导致了你不想见到的结果,我向你道歉。
 
李版主啊!本来我把这篇帖子放到初涉中医,就想让各位老师,讨论一下宋、明及之前的传统文化的氛围(儒释

咱想“初涉中医”的人,想“讨论一下宋、明及之前的传统文化的氛围(儒释道)和现在的文化氛围(儒释道)对中医的影响”,恐怕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当然“初涉中医”版块的人,未必都是“初涉中医”的人。
“谈天说地”的倒是浮想联翩的人比较多。
 
主题,是否太大了,建议缩小一些,也许比较好讨论
 
文化传承会受朝代更迭的一些影响,但应该不是最主要的

如果说‘正统’,到现在看还应该是道家的东西吧?
 
后来的儒释道都是妥协的产物。精髓的东西就那些,道家的老子五千言,庄子内七篇已经把道理讲干净了。但这个对于一些人来说太难了,于是三教都开始愚民。不愚民,朝廷不支持,不愚民,百姓也不支持。
适用性的问题,其实就和电子产品一样,最好的最新的产品往往不是卖的最好的,太小众了,性价比才是中国人骨子里的追求。于是文化就成了市侩的。
古代士人,受辱则自尽,可以为义散尽家财。试问这样的做法对吗?也许中庸使中国文化灿烂而悠远,但却使中国文化越来越停滞。
 
总觉得说这些好像不着边际啊。如果这种文化没能延续,也许它本就该消亡。虽然有点达尔文,但这的确是没办法的事情。精英在剧烈变革时可以带动时代的节奏,但一旦稳定下来,大众的惰性和腐烂性才是主流。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