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起点学中医》学习笔记04——第四讲中医病理之谜——正邪之争【正气与邪气的斗争】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离不开两个最根本的因素:正气与邪气。
正气,是保证人体不生病的气;邪气,是直接导致人体发病的气。
有外邪来侵袭人体时,正气保护人体抵抗外邪;疾病发生时,正气辅助人体早日恢复健康;
体内脏腑气血不睦时,正气出面调解让大家和平共处。
着凉感的风寒是邪气,桑拿天蒸人的湿热是邪气;
过食大量的生冷食物是邪气,偏好的烟酒是邪气,大怒大悲也是邪气。
正气与邪气的斗争,引起千百种疾病的发生。
一、对正气的解说
正气的基本作用,是保证人体处于健康的状态。
所谓健康,总的说来,就是阴与阳的平衡状态。说细说来,就是脏腑各安其职,气血运行井然。
阴阳要平衡,脏腑要充和,气血要通畅,就要求正气本身必须具备阴阳两种属性,动静两种状态。
正气有阴阳,才可以保证有足够的能力去对应阴阳不同的邪气。
寒邪入侵,就要人体的阳气起而温煦;燥邪入侵,则需要阴气起而濡养。
正气动,谷气行,水津布,气血周流不息;
正气静,五脏安,神得养,精气培补充盈。
病案1: 6岁小男孩,反复感冒1年余,导致其它较多气虚外感病证的症状。
主要是正气的不足,人体失去了抵御外邪的能力。
药物要在体内发挥作用,必须依赖于人体自身的气血,运载药物运行周身。
期间发现敌人,药物再冲杀进去,将敌人铲除。
患者气虚时,气没有足够的力量,把药物传送到全身。
失去人体本身的配合,不论药物有多先进,武器有多精良,也都难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
中医学始终认为“病为本,工为标”,即:治疗疾病的关键不在医生,而在患者。
病案2:70岁某男,术后小便不通畅,因气虚无力导致癃闭。
分析手术伤及元气,正气不动,则水液不行。
西方是崇尚运动的,“生命在于运动”是西方追求健康生活的信念。
中国是崇尚动静平衡,心静与形动的结合,中庸是最高的要求。
心静,意专,则五脏精神得以安养;活动,舒展,则气血得以畅达而不疲倦。
我们的身体,需要经常进行活动,但活动不要太过剧烈,太过疲劳。
适度的活动,可以促进饮食物的消化,气血的流通,保证身体不受疾病侵袭。
二、对邪气的解说
中医学认为,邪气侵犯人体的途径主要有两个:外感和内伤。
外感,从自然界感受了致病的邪气,如风邪、寒邪,而引起病证。
内伤,由于情志、饮食、起居等原因导致病证。
(一)外感之邪
病邪由外而内侵入人体的途径,就是外感。
外感六淫:风邪、热邪、暑邪、湿邪、燥邪、寒邪。
实际上,这六种所谓的邪气,原本是很常见的自然现象。
但这些自然气候一旦出现异常,就很容易引起人的疾病。
当然,如果人的自气比较充盛,即使比较大的邪气,人体也可以不生病。
而正气虚弱的人,可能连正常的气候变化都无法适应。
1. 风
主动
常则枝叶轻舞,过则飞沙走石。所过之处,物体都出现摇摆不定的状态。人体最大的风,就是中风。
善行
风行走的能力是最强的。表现在人体就是病证的变化非常快,游走不定。
2. 寒
主凝滞主痛
人体气血遇到寒邪,则运行缓慢,甚至停滞不前。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主收引
热胀冷缩是常见的自然规律。腿着凉时抽筋,就是寒主收引的表现。风湿关节炎,也是长期受风寒湿邪引起的。
3. 火
易伤津耗气
火与热同性,火有形,热无形;在天则为热,在地则为火。水火即阴阳,会彼此消长。
火旺成邪,会烁伤津液,为什么还会耗气呢?
气是由到火在下面把锅里的水加热才化成的,火大则气耗得大。
易扰心神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精神的清净状态被火扰乱。
轻则翻来覆去,入睡困难;重则心烦易怒,躁扰不安;再重则丧失神志,不省人事。
4. 湿
性沉重下行
湿与水同类,其性也有相似之处,都有趋下的特点。
在病证上,有两个方面:
一是湿邪发病,一般都从下肢开始,以下肢为重;
二是湿邪停聚容易让人产生沉重的感觉,在头则头重,在四肢则四肢沉重无力。
痒常与三个因素有关:风、热和湿。
风邪引起的痒,来去都比较迅速,部位也不固定,与风性善行有关,且风性轻喜走高处,在人体上部出现较多。
热邪引起的痒,与天气炎热、心情烦乱等因素有关,内外火的交攻,可以引起痒的表现,位置相对固定。
湿邪引起的痒,常常从下肢开始,以下肢为重,也湿性下行有关。
性黏腻
湿与水又有所不同。水有形,湿弥散;水清透,湿黏腻。
湿邪黏腻的性质,可以表现在舌苔上,也可以表现在大便上。
无论是寒是热,无论是阴虚阳虚,只要患者身上存在湿邪,都会在舌苔上看到湿邪存在的迹象,即腻苔。
腻苔,就是舌头表面蒙着一层黏腻致密的苔,可薄可厚,可白可黄。
只要出现“黏腻致密”这四个字,就可以判定有湿邪稽留。
大便黏腻主要是便溏。
5. 燥
主伤津液
水分不足而出现口干鼻燥,就是燥邪。金秋最易出现咳嗽、大便干燥等问题。
燥除了外界环境引起,还可以从内生。并且,寒热两种相反的情况,都可以导致燥的发生。
热能生燥,相当于锅底下火太大,把水烧干,水少而出现燥的表现。
寒则锅底的火太小,无法将水加热,水多了,怎么还会燥呢?
因为真正能够起濡养人体的物质,不是喝下去的水,而是津液。
水不会直接转变成津液,其间还需要一个气化的过程。
人体内阳气不足,没有足够的火来化喝进去的水,则水再多,体内也一样缺少津液,也一样可以出现燥的表现。
6. 暑
暑邪与其它邪气不同,只会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内出现,即从夏至开始到立秋为止的约四十五天内。
暑邪本身是热与湿二邪相合而成的,把热邪与湿邪的性质相合,即可得出暑邪的性质特点。
六淫未必都是从外感而来,也可以内生。
(二)内生之邪
从外感受来的六淫邪气时有发生,今天遇到更多的则是人体内部出现的问题。
饮食、情志、劳逸的不当,也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问题。
1. 饮食
质
《内经》讲“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中医学非常强调以五谷杂粮为基础的平衡包含结构。
以五谷杂粮为主体,以干果水果为辅助,以肉类为补益,以蔬菜来补充。
所谓的粮食,主要是植物的种子。在世间万物中,种子所蕴含的生命力是最强大的。
无论时间的久远,还是空间的狭小,都无法阻挡种子旺盛的生命力。
相比而言,蔬菜水果更倾向于植物表现出来的一种繁华的景象,繁华过后是衰落,种子后面是生机。
如果不注重饮食的均衡,过分偏好,身体就容易出现问题。
量
仅仅保持食物的结构平衡还不够,还要注意饮食量的适度。
所谓“包含自倍,肠胃乃伤”。
节律
一日三餐,按时进行,胃肠都可以得到适当的休息,从而更好地工作。
今天最容易打乱饮食节律的两类人:一类太闲,零食不绝于口;一类太忙,废寝忘食。
不绝于口,胃肠始终不得休息;废寝忘食,胃肠功能长期被抑制。
不注重节律,久而久之,胃炎、溃疡的问题就会不请自来了。
2. 情志
人有七情,怒、喜、思、忧、悲、恐、惊。
正常的情志变化对人体是无害的,甚至是有益的。
但是七情太过,对人体就会造成一定的伤害。
怒则气上——怒发冲冠。
小怒可以疏通气机,大怒伤身大怒伤肝。
过度的发怒,木性升发太过,肝血就会造成很大的消耗。
此时,最需要的是冷静,是用水的阴柔滋养,来缓和亢盛上逆的肝气。
思则气结
有心事时,会茶不思、饭不想。
思考时,神处于很活跃的状态。神的活动,是以消耗五脏的精血物质为基础的。
当精血主要用来支持滋养神的活动时,全身的气血运行就相应地迟缓下来,从而出现了所谓的“气结”。
现代医学也认为,思考问题时,脑的耗氧量剧增,血液大部分都流向脑,其它脏器的供血相对减少。
消化系统的供血量减少,胃肠蠕动减慢,所以茶不思、饭不想了。
适度的思考,有助于锻炼我们的思维,提高我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但是思虑太过,会加重全身气结的状况,进而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造成身体的虚弱。
这时,最需要的是加强身体的运动,让一身的气血得以流通。
恐则气下
吓得裤子都湿了,这就是“气下”的表现。
人在受到惊吓时,心生的恐惧会令一身之气向下走,常表现出欲解小便的现象。
中医认为,恐伤肾。肾气不足,无法固摄,就会出现小便,甚至二便失禁的表现。
3. 劳逸
过劳
“五劳七伤”中的五劳,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就是典型的过劳引起的疾病。
实际生活中,局部的过劳,给我们的身体所造成的伤害,往往比全身性的劳累更常见一些。
除了身体整体和局部的过劳,还有精神的过劳。主要是空前的精神压力,精神被过度消耗。
过逸
身体过分舒适,缺少运动,会让全身的气血运行迟缓,脾胃功能减弱,出现一身的虚弱表现。
或者脾虚无力运化水谷,气血无从化生,骨瘦如柴;
或者脾虚运化不利,水湿停聚,一身虚胖。
精神上没有半点压力,过度安逸,会让人丧失斗志和进取心,智慧蒙尘,庸硍无为。
经过饮食、情志、劳逸等方面的“邪气”的干扰,正气不断地被损耗。
正气耗损到一定程度后,人体内会出现几种病理产物:气滞、血瘀、痰湿、食积等。
这些产物给人体的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威胁,成为今天众多疾病发生的直接原因。
三、正邪之争
当正气遇到邪气,一场战争的爆发就是无法避免了。
邪气是为了自己的发展而侵犯他人,正气是为了自身的安危奋起反抗。
1. 恶寒(怕冷)
当我们经受了一次别人的恶意攻击之后,做出来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提高警惕,避免再次遭到袭击。
刚刚经受了一次风寒邪气的侵袭,人体对风寒这样的自然现象就会变得异常敏感。
一遇风吹草动,人体马上就会紧张起来。
表现出来的就是感冒后,患者会出现怕风、怕冷这样的症状。
恶寒是中医判断外感病病位最重要的症状之一。所谓“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只要恶寒的现象存在,就说明邪气还在体表,就需要用发汗的解表方法来治疗。
恶寒消失,一是邪气被正气驱赶出人体,或者是邪气进一步深入到机体内部,病情加重了。
2. 发热
发热是外感病中最常见到的症状之一。无论寒邪还是热邪,都可以出现发热的表现。这热是从何而来的呢?
正邪交战,是一个非常消耗能量的过程,会产生大量的热。
人体也是一样,邪气来袭,正气奋起反抗的时候,正邪之间展开的激烈战事,带来了大量的热。
3. 汗
当人体遭遇外邪侵袭时,通常会采取三种方法,将邪气驱逐出体外。即:汗、吐、下。
邪气在体表,人体会通过发汗,让邪气从表而走;
邪气在上,如吃了不干净的食物,胃则作出反应,把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排出去,就表现为恶心、呕吐
如果不干净的食物向下到达了肠,肠就会通过腹泻的方式,把这些脏东西排出去。
邪气从外侵袭人体引起的疾病,中医一般主张速战速决,尽快地将邪气驱赶到体外。
如果治疗不当,邪气没有清除干净,反而停留在身体里,邪气就会对正气造成不断的耗伤,发展成更加严重的疾病,中医称为“闭门留寇”。
中医对外邪的处理思路,与西医的“对抗”思路有本质的差别。
中医永远允许外邪的存在,只要不给我们的健康造成危害就可以了,策略是“驱逐”。
内伤病的邪,常常是我们自己亲手培养出来的。
人体阴平阳秘的正气,敌不住邪气的打击,最终败下阵来,一场旷日持久的正邪之争爆发了,往往以邪胜正负作了结。
内伤病的形成,实际上是由于我们在饮食、情志、劳逸等生活方面的不枪点,造成了体内正气的不断损耗。
邪气的不断增长,最终正不胜邪而发病。
内伤病的发生,往往都是非常缓慢而隐蔽的。
疾病一旦形成,想让人体重新回复到阴平阳秘的状态,也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中医对内伤病的治疗,更崇尚“调理”。调理时间比较长,故中医成了”慢郞中“。
实际上,中医自古有”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的说法。
中医不是慢,而是当快则快,当慢则慢。
四、关于体质
同居一室,饮食起居相同的两个人,同患感冒,一个头痛怕冷,一个咽痛不是很怕冷。
中医对两人的诊断,一寒一热。
同样的发病经历,却表现不同的病证,原因主要在于两人的体质不同。
对体质的认识和重视,是中医学非常鲜明的一个特征。
一般来说,体质是人的先天因素决定,受后天因素影响而成的。后天因素有饮食习惯、生活环境等。
体质一旦形成,会表现出一种比较稳定的性质,也就是说,体质一般不会轻易改变。
虚性体质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实性体质有:寒、热、气郁、血瘀、痰湿。
不同的体质,容易发生的疾病不同;
不同的体质,患同样疾病时表现不同,治疗的方法也不同;
不同的体质,养生方案也有不同。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离不开两个最根本的因素:正气与邪气。
正气,是保证人体不生病的气;邪气,是直接导致人体发病的气。
有外邪来侵袭人体时,正气保护人体抵抗外邪;疾病发生时,正气辅助人体早日恢复健康;
体内脏腑气血不睦时,正气出面调解让大家和平共处。
着凉感的风寒是邪气,桑拿天蒸人的湿热是邪气;
过食大量的生冷食物是邪气,偏好的烟酒是邪气,大怒大悲也是邪气。
正气与邪气的斗争,引起千百种疾病的发生。
一、对正气的解说
正气的基本作用,是保证人体处于健康的状态。
所谓健康,总的说来,就是阴与阳的平衡状态。说细说来,就是脏腑各安其职,气血运行井然。
阴阳要平衡,脏腑要充和,气血要通畅,就要求正气本身必须具备阴阳两种属性,动静两种状态。
正气有阴阳,才可以保证有足够的能力去对应阴阳不同的邪气。
寒邪入侵,就要人体的阳气起而温煦;燥邪入侵,则需要阴气起而濡养。
正气动,谷气行,水津布,气血周流不息;
正气静,五脏安,神得养,精气培补充盈。
病案1: 6岁小男孩,反复感冒1年余,导致其它较多气虚外感病证的症状。
主要是正气的不足,人体失去了抵御外邪的能力。
药物要在体内发挥作用,必须依赖于人体自身的气血,运载药物运行周身。
期间发现敌人,药物再冲杀进去,将敌人铲除。
患者气虚时,气没有足够的力量,把药物传送到全身。
失去人体本身的配合,不论药物有多先进,武器有多精良,也都难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
中医学始终认为“病为本,工为标”,即:治疗疾病的关键不在医生,而在患者。
病案2:70岁某男,术后小便不通畅,因气虚无力导致癃闭。
分析手术伤及元气,正气不动,则水液不行。
西方是崇尚运动的,“生命在于运动”是西方追求健康生活的信念。
中国是崇尚动静平衡,心静与形动的结合,中庸是最高的要求。
心静,意专,则五脏精神得以安养;活动,舒展,则气血得以畅达而不疲倦。
我们的身体,需要经常进行活动,但活动不要太过剧烈,太过疲劳。
适度的活动,可以促进饮食物的消化,气血的流通,保证身体不受疾病侵袭。
二、对邪气的解说
中医学认为,邪气侵犯人体的途径主要有两个:外感和内伤。
外感,从自然界感受了致病的邪气,如风邪、寒邪,而引起病证。
内伤,由于情志、饮食、起居等原因导致病证。
(一)外感之邪
病邪由外而内侵入人体的途径,就是外感。
外感六淫:风邪、热邪、暑邪、湿邪、燥邪、寒邪。
实际上,这六种所谓的邪气,原本是很常见的自然现象。
但这些自然气候一旦出现异常,就很容易引起人的疾病。
当然,如果人的自气比较充盛,即使比较大的邪气,人体也可以不生病。
而正气虚弱的人,可能连正常的气候变化都无法适应。
1. 风
主动
常则枝叶轻舞,过则飞沙走石。所过之处,物体都出现摇摆不定的状态。人体最大的风,就是中风。
善行
风行走的能力是最强的。表现在人体就是病证的变化非常快,游走不定。
2. 寒
主凝滞主痛
人体气血遇到寒邪,则运行缓慢,甚至停滞不前。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主收引
热胀冷缩是常见的自然规律。腿着凉时抽筋,就是寒主收引的表现。风湿关节炎,也是长期受风寒湿邪引起的。
3. 火
易伤津耗气
火与热同性,火有形,热无形;在天则为热,在地则为火。水火即阴阳,会彼此消长。
火旺成邪,会烁伤津液,为什么还会耗气呢?
气是由到火在下面把锅里的水加热才化成的,火大则气耗得大。
易扰心神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精神的清净状态被火扰乱。
轻则翻来覆去,入睡困难;重则心烦易怒,躁扰不安;再重则丧失神志,不省人事。
4. 湿
性沉重下行
湿与水同类,其性也有相似之处,都有趋下的特点。
在病证上,有两个方面:
一是湿邪发病,一般都从下肢开始,以下肢为重;
二是湿邪停聚容易让人产生沉重的感觉,在头则头重,在四肢则四肢沉重无力。
痒常与三个因素有关:风、热和湿。
风邪引起的痒,来去都比较迅速,部位也不固定,与风性善行有关,且风性轻喜走高处,在人体上部出现较多。
热邪引起的痒,与天气炎热、心情烦乱等因素有关,内外火的交攻,可以引起痒的表现,位置相对固定。
湿邪引起的痒,常常从下肢开始,以下肢为重,也湿性下行有关。
性黏腻
湿与水又有所不同。水有形,湿弥散;水清透,湿黏腻。
湿邪黏腻的性质,可以表现在舌苔上,也可以表现在大便上。
无论是寒是热,无论是阴虚阳虚,只要患者身上存在湿邪,都会在舌苔上看到湿邪存在的迹象,即腻苔。
腻苔,就是舌头表面蒙着一层黏腻致密的苔,可薄可厚,可白可黄。
只要出现“黏腻致密”这四个字,就可以判定有湿邪稽留。
大便黏腻主要是便溏。
5. 燥
主伤津液
水分不足而出现口干鼻燥,就是燥邪。金秋最易出现咳嗽、大便干燥等问题。
燥除了外界环境引起,还可以从内生。并且,寒热两种相反的情况,都可以导致燥的发生。
热能生燥,相当于锅底下火太大,把水烧干,水少而出现燥的表现。
寒则锅底的火太小,无法将水加热,水多了,怎么还会燥呢?
因为真正能够起濡养人体的物质,不是喝下去的水,而是津液。
水不会直接转变成津液,其间还需要一个气化的过程。
人体内阳气不足,没有足够的火来化喝进去的水,则水再多,体内也一样缺少津液,也一样可以出现燥的表现。
6. 暑
暑邪与其它邪气不同,只会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内出现,即从夏至开始到立秋为止的约四十五天内。
暑邪本身是热与湿二邪相合而成的,把热邪与湿邪的性质相合,即可得出暑邪的性质特点。
六淫未必都是从外感而来,也可以内生。
(二)内生之邪
从外感受来的六淫邪气时有发生,今天遇到更多的则是人体内部出现的问题。
饮食、情志、劳逸的不当,也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问题。
1. 饮食
质
《内经》讲“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中医学非常强调以五谷杂粮为基础的平衡包含结构。
以五谷杂粮为主体,以干果水果为辅助,以肉类为补益,以蔬菜来补充。
所谓的粮食,主要是植物的种子。在世间万物中,种子所蕴含的生命力是最强大的。
无论时间的久远,还是空间的狭小,都无法阻挡种子旺盛的生命力。
相比而言,蔬菜水果更倾向于植物表现出来的一种繁华的景象,繁华过后是衰落,种子后面是生机。
如果不注重饮食的均衡,过分偏好,身体就容易出现问题。
量
仅仅保持食物的结构平衡还不够,还要注意饮食量的适度。
所谓“包含自倍,肠胃乃伤”。
节律
一日三餐,按时进行,胃肠都可以得到适当的休息,从而更好地工作。
今天最容易打乱饮食节律的两类人:一类太闲,零食不绝于口;一类太忙,废寝忘食。
不绝于口,胃肠始终不得休息;废寝忘食,胃肠功能长期被抑制。
不注重节律,久而久之,胃炎、溃疡的问题就会不请自来了。
2. 情志
人有七情,怒、喜、思、忧、悲、恐、惊。
正常的情志变化对人体是无害的,甚至是有益的。
但是七情太过,对人体就会造成一定的伤害。
怒则气上——怒发冲冠。
小怒可以疏通气机,大怒伤身大怒伤肝。
过度的发怒,木性升发太过,肝血就会造成很大的消耗。
此时,最需要的是冷静,是用水的阴柔滋养,来缓和亢盛上逆的肝气。
思则气结
有心事时,会茶不思、饭不想。
思考时,神处于很活跃的状态。神的活动,是以消耗五脏的精血物质为基础的。
当精血主要用来支持滋养神的活动时,全身的气血运行就相应地迟缓下来,从而出现了所谓的“气结”。
现代医学也认为,思考问题时,脑的耗氧量剧增,血液大部分都流向脑,其它脏器的供血相对减少。
消化系统的供血量减少,胃肠蠕动减慢,所以茶不思、饭不想了。
适度的思考,有助于锻炼我们的思维,提高我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但是思虑太过,会加重全身气结的状况,进而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造成身体的虚弱。
这时,最需要的是加强身体的运动,让一身的气血得以流通。
恐则气下
吓得裤子都湿了,这就是“气下”的表现。
人在受到惊吓时,心生的恐惧会令一身之气向下走,常表现出欲解小便的现象。
中医认为,恐伤肾。肾气不足,无法固摄,就会出现小便,甚至二便失禁的表现。
3. 劳逸
过劳
“五劳七伤”中的五劳,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就是典型的过劳引起的疾病。
实际生活中,局部的过劳,给我们的身体所造成的伤害,往往比全身性的劳累更常见一些。
除了身体整体和局部的过劳,还有精神的过劳。主要是空前的精神压力,精神被过度消耗。
过逸
身体过分舒适,缺少运动,会让全身的气血运行迟缓,脾胃功能减弱,出现一身的虚弱表现。
或者脾虚无力运化水谷,气血无从化生,骨瘦如柴;
或者脾虚运化不利,水湿停聚,一身虚胖。
精神上没有半点压力,过度安逸,会让人丧失斗志和进取心,智慧蒙尘,庸硍无为。
经过饮食、情志、劳逸等方面的“邪气”的干扰,正气不断地被损耗。
正气耗损到一定程度后,人体内会出现几种病理产物:气滞、血瘀、痰湿、食积等。
这些产物给人体的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威胁,成为今天众多疾病发生的直接原因。
三、正邪之争
当正气遇到邪气,一场战争的爆发就是无法避免了。
邪气是为了自己的发展而侵犯他人,正气是为了自身的安危奋起反抗。
1. 恶寒(怕冷)
当我们经受了一次别人的恶意攻击之后,做出来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提高警惕,避免再次遭到袭击。
刚刚经受了一次风寒邪气的侵袭,人体对风寒这样的自然现象就会变得异常敏感。
一遇风吹草动,人体马上就会紧张起来。
表现出来的就是感冒后,患者会出现怕风、怕冷这样的症状。
恶寒是中医判断外感病病位最重要的症状之一。所谓“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只要恶寒的现象存在,就说明邪气还在体表,就需要用发汗的解表方法来治疗。
恶寒消失,一是邪气被正气驱赶出人体,或者是邪气进一步深入到机体内部,病情加重了。
2. 发热
发热是外感病中最常见到的症状之一。无论寒邪还是热邪,都可以出现发热的表现。这热是从何而来的呢?
正邪交战,是一个非常消耗能量的过程,会产生大量的热。
人体也是一样,邪气来袭,正气奋起反抗的时候,正邪之间展开的激烈战事,带来了大量的热。
3. 汗
当人体遭遇外邪侵袭时,通常会采取三种方法,将邪气驱逐出体外。即:汗、吐、下。
邪气在体表,人体会通过发汗,让邪气从表而走;
邪气在上,如吃了不干净的食物,胃则作出反应,把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排出去,就表现为恶心、呕吐
如果不干净的食物向下到达了肠,肠就会通过腹泻的方式,把这些脏东西排出去。
邪气从外侵袭人体引起的疾病,中医一般主张速战速决,尽快地将邪气驱赶到体外。
如果治疗不当,邪气没有清除干净,反而停留在身体里,邪气就会对正气造成不断的耗伤,发展成更加严重的疾病,中医称为“闭门留寇”。
中医对外邪的处理思路,与西医的“对抗”思路有本质的差别。
中医永远允许外邪的存在,只要不给我们的健康造成危害就可以了,策略是“驱逐”。
内伤病的邪,常常是我们自己亲手培养出来的。
人体阴平阳秘的正气,敌不住邪气的打击,最终败下阵来,一场旷日持久的正邪之争爆发了,往往以邪胜正负作了结。
内伤病的形成,实际上是由于我们在饮食、情志、劳逸等生活方面的不枪点,造成了体内正气的不断损耗。
邪气的不断增长,最终正不胜邪而发病。
内伤病的发生,往往都是非常缓慢而隐蔽的。
疾病一旦形成,想让人体重新回复到阴平阳秘的状态,也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中医对内伤病的治疗,更崇尚“调理”。调理时间比较长,故中医成了”慢郞中“。
实际上,中医自古有”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的说法。
中医不是慢,而是当快则快,当慢则慢。
四、关于体质
同居一室,饮食起居相同的两个人,同患感冒,一个头痛怕冷,一个咽痛不是很怕冷。
中医对两人的诊断,一寒一热。
同样的发病经历,却表现不同的病证,原因主要在于两人的体质不同。
对体质的认识和重视,是中医学非常鲜明的一个特征。
一般来说,体质是人的先天因素决定,受后天因素影响而成的。后天因素有饮食习惯、生活环境等。
体质一旦形成,会表现出一种比较稳定的性质,也就是说,体质一般不会轻易改变。
虚性体质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实性体质有:寒、热、气郁、血瘀、痰湿。
不同的体质,容易发生的疾病不同;
不同的体质,患同样疾病时表现不同,治疗的方法也不同;
不同的体质,养生方案也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