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类证启引
写在前面的话
粗观古代名家研究伤寒者及任应秋先生归纳所述,以其研究伤寒的方式大略分为几种:一、以医理注解伤寒的,如成无己先生的《注解伤寒论》;二、以谓伤寒错简需要重订的,如方舟子先生的祖先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辨》;三、以方类证归纳的,如徐灵胎先生的《伤寒类方》;四、以治法归类的,如尤怡的《伤寒贯珠集》;五、以按经脉分类归纳的,如朱肱的《活人书》为最早。
然,读是上述大家著作,知其研究伤寒皆有自得,其自得道理也皆能自圆其说,不管从医理阐述,还是从归纳分解。但是也皆按气血寒热、脏腑虚实、三焦六经、水火痰郁说理,所说云云,不可谓不多,不可谓不深,不可谓不广,不可谓不厚。也知道他们用药玄通,临病即效。但是,在看到多个名家的著述后,反而迷糊,自己临病,多数不效,有一二有效者,亦不解其意。故窃思之,他们都是说理者多,恒定者少。其所说之里,也是各说各言,相互鲜有能通者,虽然,都是使用一套理论,即气血水火、寒热虚实、表里阴阳等,但又多是此阴阳而非彼阴阳,彼水火又非此水火。各个大家自己明白其间道理,知道其中妙用,说的不亦乐乎。观者却又要重新推测其所述道理在何处。不利学习和继承,所以无怪中医越来越不行了。又临证辨证也是各个中医有各个中医的辨证方法,或是从六经辩、或是气血营卫辨、或是三焦辨、或是五脏辨、或是经络辨等等不可一中、各有各方法,各有各的道理,但学者却又从何处入手呢、研者又从何处定论呢?无怪乎中医者谁也不服谁,如学文学武者者,成了感情的事。
虽然有以看疗效之说,但是又回到了各自明白、概不外传的地境。再观其各大家后代,得到其父所传的未之有也,何况外人。如可以可学可传者,狭隘得想一下,为何不传之子孙,或积累发扬广大。但名家之后成名家的未见一个。可见所言不可传。
近来看胡希恕伤寒论讲座录音中说:真理只有一个。虽然。他的讲座我也不理解和不同的地方,但是他的这句话,我是同意的。真理只有一个,不可能是婆说婆有理,爷说爷有理的地境。可以允许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犯错误,但至少让后人验证你所探求真理对错的途径。而中医恰恰缺少这个。但是中医治病又确实是有效的,所以其中道理一定是有的。
所以之后又读《伤寒论》,看到仲景先生的一句话: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好像治病应当以脉证为依据,至于知犯何逆的病机论述,有你们各自理解去吧,或从古人,或从现代,只要知道有是证,就对应用是方药,必效,可也。或可从脉证入手研究病证,尽量不要说大道理。观其《伤寒论》全片说里的就比较少,多是简洁的脉证与方药。此或是入手之处,故边学边记《伤寒类证》以启同好者也。
二0一四年七月十五日月
写于中元鬼节夜之古莒国沭河东
写在前面的话
粗观古代名家研究伤寒者及任应秋先生归纳所述,以其研究伤寒的方式大略分为几种:一、以医理注解伤寒的,如成无己先生的《注解伤寒论》;二、以谓伤寒错简需要重订的,如方舟子先生的祖先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辨》;三、以方类证归纳的,如徐灵胎先生的《伤寒类方》;四、以治法归类的,如尤怡的《伤寒贯珠集》;五、以按经脉分类归纳的,如朱肱的《活人书》为最早。
然,读是上述大家著作,知其研究伤寒皆有自得,其自得道理也皆能自圆其说,不管从医理阐述,还是从归纳分解。但是也皆按气血寒热、脏腑虚实、三焦六经、水火痰郁说理,所说云云,不可谓不多,不可谓不深,不可谓不广,不可谓不厚。也知道他们用药玄通,临病即效。但是,在看到多个名家的著述后,反而迷糊,自己临病,多数不效,有一二有效者,亦不解其意。故窃思之,他们都是说理者多,恒定者少。其所说之里,也是各说各言,相互鲜有能通者,虽然,都是使用一套理论,即气血水火、寒热虚实、表里阴阳等,但又多是此阴阳而非彼阴阳,彼水火又非此水火。各个大家自己明白其间道理,知道其中妙用,说的不亦乐乎。观者却又要重新推测其所述道理在何处。不利学习和继承,所以无怪中医越来越不行了。又临证辨证也是各个中医有各个中医的辨证方法,或是从六经辩、或是气血营卫辨、或是三焦辨、或是五脏辨、或是经络辨等等不可一中、各有各方法,各有各的道理,但学者却又从何处入手呢、研者又从何处定论呢?无怪乎中医者谁也不服谁,如学文学武者者,成了感情的事。
虽然有以看疗效之说,但是又回到了各自明白、概不外传的地境。再观其各大家后代,得到其父所传的未之有也,何况外人。如可以可学可传者,狭隘得想一下,为何不传之子孙,或积累发扬广大。但名家之后成名家的未见一个。可见所言不可传。
近来看胡希恕伤寒论讲座录音中说:真理只有一个。虽然。他的讲座我也不理解和不同的地方,但是他的这句话,我是同意的。真理只有一个,不可能是婆说婆有理,爷说爷有理的地境。可以允许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犯错误,但至少让后人验证你所探求真理对错的途径。而中医恰恰缺少这个。但是中医治病又确实是有效的,所以其中道理一定是有的。
所以之后又读《伤寒论》,看到仲景先生的一句话: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好像治病应当以脉证为依据,至于知犯何逆的病机论述,有你们各自理解去吧,或从古人,或从现代,只要知道有是证,就对应用是方药,必效,可也。或可从脉证入手研究病证,尽量不要说大道理。观其《伤寒论》全片说里的就比较少,多是简洁的脉证与方药。此或是入手之处,故边学边记《伤寒类证》以启同好者也。
二0一四年七月十五日月
写于中元鬼节夜之古莒国沭河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