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彭氏医家 于 2014-9-11 00:54 编辑
《零起点学中医》学习笔记07——第七讲 中药性味之谜——四气五味【寒凉温热平、酸苦甘辛咸淡】
一、四气
(一)寒性药说
(二)凉性药说
(三)热性药说
(四)温性药说
(五)平性药说(补充)
二、五味
(一)辛味药
(二)酸味药
(三)苦味药
(四)甘味药
(五)咸味药
***** 为什么要“保胃气”?如何“保胃气”?
***** 药物的升降浮沉
三、常用中药100味
(一)实证用药
(二)虚证用药
(三)五脏用药示例
----------
自从神农尝百草,认识到草木对于疾病的治疗作用,自然界的草木就逐渐进入医生的视野。
万物所禀受的阴阳之气是不同的,故万物之阴阳有偏盛偏衰。
天有冬夏春秋,气有寒热温凉,地有木火土金水,味有酸苦甘辛咸。
中医对草药的认识,主要从“气”、“味”两个方面展开。
气有四气,寒热温凉,后世补充了一个平性。
味有五味,酸苦甘辛咸,后世补充了淡味。
一、四气
1. 凡世间万物,皆秉阴阳二气而生。具体到某一种事物,往往都是阴阳偏盛偏衰。
阴偏盛者,其性多凉;阴隆盛者,其性多寒;寒凉可治热病。【九天木备注:温病宜用凉药】
阳偏盛者,其性多温;阳隆盛者,其性多热;温热可治寒病。
2. 事物有一利则有一弊。
大寒大热的药,可以起重证大证。
阳热盛极,非石膏、大黄类大寒药不能除;阴寒盛极,非附子、肉桂类大热药不能去。
但寒热之药,气重力猛,一则容易矫枉过正,二则一旦用错,后果往往不堪设想。
所谓“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
3. 中医临床中,除非遇到明显严重的寒热病证,一般较少选用大寒大热之药。
4. 《神农本草经》中,用上中下三品的方式,对药物进行了划分。
上品,多性味平和,无毒,多属药食两用,久服无损于人;
中品,则性味偏颇较为明显,常服易造成人体内阴阳的失衡;
下品,则多为性质偏颇十分明显,或大寒大热,或毒性较大,只有去病之用,无有养身之功。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
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谷肉果菜,食养尽之。”
(一)寒性药说
1. 原理
药性有寒,以泻人体火热之邪。
烈日炎炎,火邪可从外而侵袭;膏梁厚味,火邪可积聚于六腑;烦怒焦躁,火邪可内生于五脏;。
凡此种种,大火熊熊,能拯危救难者,非寒冷不行。
或以清透之力还热出肌表;或以泻下抽薪于釜;或以冰冷直折其火势;皆寒药之功也。
2. 助读
火邪主要有来源有三:外感邪气,饮食积热,情志化火。
热邪一旦形成,从其部位来看,可在表,可在里;可在气,可在血;可在脏,可在腑。
在表则清透,在里则清泻;在气则清气,在血则凉血;在脏则清脏,在腑则通腑。
3. 常用药
(1)石膏——清透肌表
邪从外入,侵袭肌表,而导致高热不退。需要观察辨别表里的重要指征——恶寒。
如果恶寒存在,说明病邪的位置尚在于表,需要用发散的药物来治疗。
如果恶寒消失,甚至出现不恶寒、反恶热的表现(患者从起初的怕冷喜盖衣被,变成怕热喜掀开衣被时);说明病位已经在里,要用清热药来治疗。
用大黄通腑,腑中本无积滞,下之徒伤正气;
用黄连清热,热邪未至脏腑,清之亦损真阳;
唯有生石膏,能清能透,而不损脏腑正气,方是正解。
(2)大黄——攻下通腑
大黄素有“将军”之名,最善攻下,斩关夺门。
凡热邪隆盛于体内,而腹中有大便不通者,必选大黄攻伐。
试想腹中积热停滞,身上高热不退,神志躁扰不宁。
遍身热象,皆由腹中积热所致;譬如一锅沸水,滚滚蒸腾,清凉求解,恰似扬汤止沸。
唯有大黄,釜底抽薪,方可去除热病之根源。
(3)黄连——清脏腑之热
黄连至苦至寒,是苦寒直折类药的代理,最善清脏腑热。
所谓直折,譬如以冰火浇灌柴草之火,可令火势骤减。
一般来讲,清脏腑热的药,多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即某一种药擅长清某一种或几种脏腑热证。
黄连最擅长的,一是清心火,二是清胃肠热。
夏季火热,人容易烦躁,是热扰心神之象;饮水时稍加一点黄连,心火得以清泻,即可神清气爽。
感受署邪,或饮食不洁,导致腹泻痢疾,泻下黄黏臭秽,或见脓血,后阴灼热疼痛,是湿热客于胃肠;
可凭黄连之寒以清此热,为正治之法。
火邪主要有来源有三:外感邪气,饮食积热,情志化火。
外感火邪,热在肌表,石膏清透而散之;
饮食积热,热在腑中,大黄攻下而通之;
情志化火,热在脏腑,黄连清热而泻之。
(二)凉性药说
1. 原理
气有小寒,谓之性凉。凡热不甚,用寒则伤正者,凉药之所为也。
风热之袭表,则需凉散;
阴血损而燥热生,则宜凉润;
凡血有热,不宜寒凉太过,常用凉血。
2. 助读
如果热证本身不是很严重,或者患者体质偏于虚寒,用大寒的药来治疗,往往会导至人体的正气受损,病情加重。
此时,宜用性质仅次于寒的凉药来治疗。临床常见的凉药有三个方面:
辛凉解表,以解在表风热之邪;
甘凉清润,以治阴血不足所致的燥热内生;
凉血宁血,以治血热躁动。
3. 常用药
(1)薄荷——辛凉解表,解在表风热之邪(小热在表)
薄荷以其清香宜人的气味,常被加工成各钟饮品,在炎炎夏日为我们带来凉爽。
薄荷的这种清凉之气,常被医生用来治疗由于外感风热邪气所导致的疾患,用以疏风清热。
风热之邪本性轻浮,所袭肌表亦属轻扬之地。凡欲解此处此邪,非轻清之品不得。
若治以大寒,总难免卫阳被遏,毛孔闭合,而邪走无门。
(2)麦冬——甘凉清润,治阴血不足所致的燥热内生(小热在气)
有小热伤及阴津,或是热病后期邪气渐去而阴液受损,最适宜除此小热,益此津亏者,非麦冬莫属。
我们常说的阴,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较浅的一层,称为阴津,主要用来濡养肺、胃、大肠等;
阴津受损,主要表现为口渴、咽干、舌燥、干咳、大便干燥等。
较深的一层,称为阴精,主要藏于肝、肾,称为一身阴之根本;
阴精不足,主要表现为腰膝酸软无力,夜尿频多,心虚胆怯,耳聋耳呜等。
麦冬的形态质地,白白胖胖的像个蚕宝宝,其性味温和,轻浮在上,而又质稠明润,故最善疗小热阴津之不足。
(3)丹参——凉血宁血,治血热躁动(小热在血)
丹参色赤入心,善于理血。与气相比,血有形,流动有一定的路径。
如果用大寒药来清除血分之热,就非常容易造成血行的凝滞。
譬如河流遇寒凝结成冰,再要破冰恢复水流,就是个浩大繁重的工程。
故除非遇到血中热像非常明显,出现各种出血的表现,如流鼻血、大量出血、尿血等,中医一般不主张用大量寒药冰伏血液。而是代之以凉而能行的一类中药,比如丹参。
丹参功能凉血、活血、养血,且性味平和,不燥不滞。
古人盛赞曰“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四物汤是养血第一方:当归、熟地、白芍、川芎)。
小热(热不太甚)病位有三:小热在表,小热在气,小热在血。
风热袭表,小热在表,薄荷可辛凉解表,以解在表风热之邪。
阴血损而燥热生,小热在气,麦冬可甘凉清润,以治阴血不足所致的燥热内生。
凡血有热,小热在血,不宜寒凉太过,丹参凉血宁血,以治血热躁动。
(三)热性药说
1. 原理
人有大寒,因用热药。冰寒禁锢之地,非熊熊烈火无以消期阴。
寒凝在脾,则需干姜温中以固守;
寒聚于肾,必经肉桂温下以培元。
其寒气大盛于一身之外,抑或阳气将脱之危重大症,非附子孰能力挽狂澜?
2. 助读
治热以寒,治寒以热,是中医治病的基本思路。
凡人体出现阴寒内盛的片象,寒邪盘踞,坚守不去时,即需大热之药来辅助回阳驱寒。
人体五脏六腑皆可有寒邪停留,但在脾肾两脏最为常见。
温中焦者,干姜最佳;
暖下焦者,肉桂尤良。
如果遍身内外寒邪皆盛,或者阳气暴脱欲绝,就必须选用“回阳救逆第一品药”附子。
3. 常用药
(1)干姜——温中焦脾胃
生姜晒干后即为干姜。物虽同,性却异。
生姜性温,可发散解表,民间有用姜糖水来治感冒的方法;还可温胃止呕,被誉为“呕家圣药”。
干姜性热,最善入中焦,温补脾胃,散其寒邪,是温补中焦阳气的主将。
干姜与附子相配,可以进一步加强附子的热性,用来挽救阳气将脱的患者。
(2)肉桂——暖下焦肾寒
肉桂就是我们日常炖肉时常用到的桂皮,不过入药用的肉桂,成色更好些。
与干姜相比,肉桂最擅长温补的部位在肾。
有一种病很有意思,上面口舌生疮,咽干鼻干,下面却腰冷疼痛,小便清长。
上面一团火,下面一盆冰,中医称为“上热下寒”。上面的火,原本该在下面,但是由于下面寒邪盘踞,把异己的、虚弱的阳气赶了出来,阳气无家可归,浮游于上,才出现上面的火象。
肉桂的作用,就在于入下焦温散寒邪,让阳气来复。中医形象地将肉桂这一功效称为“引火归原”。
(3)附子——可回阳救逆
附子为热药之最,为大寒稽留,阳气虚损,必选之药。
善于行走,一身上下内外,无所不能及。
寒在外,关节痹痛难忍;寒在上,胸痹喘息心悸;寒在中,脘腹冷痛便溏;寒在下,腰膝冷痛小便清长。
皆赖附子之大热来温阳散寒。
附子如此刚猛的热性,不但表现出卓著的功效,也表现出了一定的伤害性即毒性,严重者可危及人的生命。
中医处方用附子,常常在右上角标注一个【先】字,表示此药要先煎煮半小时左右,以减少其毒性。
随着今天中药材质量的下降以及火神派的兴起,让医生对附子的忌惮化解了很多。
有些医生用附子,起手就是30g、50g,强烈不赞成此法。
生命宝贵,中医治病方法很多,没必要出险招以制敌。
人体五脏六腑皆可有寒邪停留,但在脾肾两脏最为常见。
温中焦脾胃者,干姜最佳;
暖下焦肾寒者,肉桂尤良。
遍身内外皆寒,阳气暴脱欲绝,附子可“回阳救逆”。
(四)温性药说
1. 原理
少火生气,温之谓也。温药于人,温和宜人。
诸邪得祛,诸虚得补,能不赞之?
2. 助读
人有生命,全赖体内一团阳气推动。故阳气常宜培补,不宜过度攻伐。
体现在用药上,可以发现,常见的几种邪气,风湿寒热、气滞血瘀,除热邪外,中医驱散其它几类邪气的手段,多用温法。风邪得辛温而解,水湿痰饮得温则化,寒邪得温则散,气血得温得行。
再看虚证,不但气虚阳虚多用温药来补,即便阴血的不足,也常以温药来治。
寻思其理,补阴血之药多滋腻,若多用寒凉之性,恐不易行,难以为人所用,填补阴血。
例如地黄,生用则性寒,用以清血分之热;若经酒炮制,反复蒸晒,则寒性大减,反成温性,用以补养阴血。
3. 常用药
(1)防风——善行肌表,辅助卫气
防风,顾名思义,防范风邪。
防风最善行于肌表,辅助卫气,警惕外界风邪侵袭;譬若岗楼之哨兵。
风为百病之长,凡有外邪入侵,总以风邪为先导。
风邪既防,众邪无犯,平安得保。风邪未至,防风可防范之;风邪已至,防风可疏散之。
实为治外风证不可多得的妙药。
(2)陈皮——温燥善行,入脾肺以治痰湿
陈皮即干燥的橘子皮。之所以名之曰陈,是因为陈皮入药,以其辛燥为用。
陈皮过于辛燥,对人体正气损伤太甚。经久后燥性减,不致伤人。
痰湿与两个脏的关系最为密切,一是肺,一是脾。
脾主运化水湿,脾气推动无力,则水湿停聚为痰;痰湿随水谷精微上呈于肺,肺脏轻灵娇嫩,湿邪最易停留。
所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陈皮性温燥善行,入肺脾,治疗痰湿,尤为所长。
(3)熟地黄——养血填精,补益阴血
地黄生用性寒,经酒蒸晒后成为熟地黄,寒性渐转为温,为养血填精之要药。
熟地黄与防风、陈皮同属温性,但防风、陈皮主以解表行气,所治在气;而熟地黄则补益在阴血。
人有生命,全赖体内一团阳气推动。故阳气常宜培补,不宜过度攻伐。
防风善行肌表,辅助卫气,解表行气所治在气;
陈皮温燥善行,入脾肺以治痰湿,解表行气所治在气
熟地黄养血填精,补益在阴血。
(五)平性药说——补充
1. 助读
除寒凉温热四气之外,中药里还有一类药物,其性中正,不寒不热,谓之平。
平性药为数不少,临床也较为常用。
2. 常用药
(1)山药——性平,善平补脾肾之气阴
有朋友问起,如何帮助脾胃虚弱的孩子调养身体,山药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当时以反复感冒求治,处方后,嘱其母,须常以山药煮粥给孩子吃。
半年后再见该小孩,头发转成乌黑,精力十分充沛,感冒也很少发生。
山药能有此效,主要是因为其性平,善于平补脾肾之气阴。
对于正处生长期的小儿,久服温药容易化热,久服凉药难免损阳。
唯有用山药这样中正平和,不温不凉的药物长期服用来补益,才不会有寒热之弊,最合适不过。
(2)甘草——性平味甘,最善于调和诸药
甘草在今天医生的处方中,几乎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味药。
甘草的作用很多,大家喜欢用甘草,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其性平味甘,最善于调和诸药。
怎么个“调和”法呢?
如寒热错杂证,治疗时自当寒热药并用,而药中有寒有热,相互之间很容易发生纠缠,从而影响疗效的正常发挥。
药方中加入少许甘草,寒热药之间无法解决的矛盾,就可以从此化解,协力祛疾,即所谓调和。
除寒热的矛盾外,甘草还可以调节表里、补泻、上下等不同类型药物之间的矛盾,从而广泛用于临床。
甘草,从名称可以看出,此药甘甜,入药后,可以祛除其它药物的一些难闻的气味,使汤药味道变得可口一些。
---------
九天木对寒凉药的小结:
治大火用寒药:火在表石膏散之,火在腑大黄通之,火在脏黄连泻之。
治小热用凉药:热在表薄荷解之,热在气麦冬清之,热在血丹参凉之。
九天木对温热药的小结:
治大寒用热药:寒在中焦脾胃,干姜温之;寒在下焦肾水,肉桂暖之;
全身皆寒,附子以回阳救逆。
治小寒用温药:风行肌表,防风防之;脾肺痰湿,陈皮燥之;阴血不足,熟地黄补之。
九天木对平性药的小结:
脾肾虚弱,山药性平而补之;诸药矛盾,甘草甘平而调之。
---------
《零起点学中医》学习笔记07——第七讲 中药性味之谜——四气五味【寒凉温热平、酸苦甘辛咸淡】
一、四气
(一)寒性药说
(二)凉性药说
(三)热性药说
(四)温性药说
(五)平性药说(补充)
二、五味
(一)辛味药
(二)酸味药
(三)苦味药
(四)甘味药
(五)咸味药
***** 为什么要“保胃气”?如何“保胃气”?
***** 药物的升降浮沉
三、常用中药100味
(一)实证用药
(二)虚证用药
(三)五脏用药示例
----------
自从神农尝百草,认识到草木对于疾病的治疗作用,自然界的草木就逐渐进入医生的视野。
万物所禀受的阴阳之气是不同的,故万物之阴阳有偏盛偏衰。
天有冬夏春秋,气有寒热温凉,地有木火土金水,味有酸苦甘辛咸。
中医对草药的认识,主要从“气”、“味”两个方面展开。
气有四气,寒热温凉,后世补充了一个平性。
味有五味,酸苦甘辛咸,后世补充了淡味。
一、四气
1. 凡世间万物,皆秉阴阳二气而生。具体到某一种事物,往往都是阴阳偏盛偏衰。
阴偏盛者,其性多凉;阴隆盛者,其性多寒;寒凉可治热病。【九天木备注:温病宜用凉药】
阳偏盛者,其性多温;阳隆盛者,其性多热;温热可治寒病。
2. 事物有一利则有一弊。
大寒大热的药,可以起重证大证。
阳热盛极,非石膏、大黄类大寒药不能除;阴寒盛极,非附子、肉桂类大热药不能去。
但寒热之药,气重力猛,一则容易矫枉过正,二则一旦用错,后果往往不堪设想。
所谓“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
3. 中医临床中,除非遇到明显严重的寒热病证,一般较少选用大寒大热之药。
4. 《神农本草经》中,用上中下三品的方式,对药物进行了划分。
上品,多性味平和,无毒,多属药食两用,久服无损于人;
中品,则性味偏颇较为明显,常服易造成人体内阴阳的失衡;
下品,则多为性质偏颇十分明显,或大寒大热,或毒性较大,只有去病之用,无有养身之功。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
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谷肉果菜,食养尽之。”
(一)寒性药说
1. 原理
药性有寒,以泻人体火热之邪。
烈日炎炎,火邪可从外而侵袭;膏梁厚味,火邪可积聚于六腑;烦怒焦躁,火邪可内生于五脏;。
凡此种种,大火熊熊,能拯危救难者,非寒冷不行。
或以清透之力还热出肌表;或以泻下抽薪于釜;或以冰冷直折其火势;皆寒药之功也。
2. 助读
火邪主要有来源有三:外感邪气,饮食积热,情志化火。
热邪一旦形成,从其部位来看,可在表,可在里;可在气,可在血;可在脏,可在腑。
在表则清透,在里则清泻;在气则清气,在血则凉血;在脏则清脏,在腑则通腑。
3. 常用药
(1)石膏——清透肌表
邪从外入,侵袭肌表,而导致高热不退。需要观察辨别表里的重要指征——恶寒。
如果恶寒存在,说明病邪的位置尚在于表,需要用发散的药物来治疗。
如果恶寒消失,甚至出现不恶寒、反恶热的表现(患者从起初的怕冷喜盖衣被,变成怕热喜掀开衣被时);说明病位已经在里,要用清热药来治疗。
用大黄通腑,腑中本无积滞,下之徒伤正气;
用黄连清热,热邪未至脏腑,清之亦损真阳;
唯有生石膏,能清能透,而不损脏腑正气,方是正解。
(2)大黄——攻下通腑
大黄素有“将军”之名,最善攻下,斩关夺门。
凡热邪隆盛于体内,而腹中有大便不通者,必选大黄攻伐。
试想腹中积热停滞,身上高热不退,神志躁扰不宁。
遍身热象,皆由腹中积热所致;譬如一锅沸水,滚滚蒸腾,清凉求解,恰似扬汤止沸。
唯有大黄,釜底抽薪,方可去除热病之根源。
(3)黄连——清脏腑之热
黄连至苦至寒,是苦寒直折类药的代理,最善清脏腑热。
所谓直折,譬如以冰火浇灌柴草之火,可令火势骤减。
一般来讲,清脏腑热的药,多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即某一种药擅长清某一种或几种脏腑热证。
黄连最擅长的,一是清心火,二是清胃肠热。
夏季火热,人容易烦躁,是热扰心神之象;饮水时稍加一点黄连,心火得以清泻,即可神清气爽。
感受署邪,或饮食不洁,导致腹泻痢疾,泻下黄黏臭秽,或见脓血,后阴灼热疼痛,是湿热客于胃肠;
可凭黄连之寒以清此热,为正治之法。
火邪主要有来源有三:外感邪气,饮食积热,情志化火。
外感火邪,热在肌表,石膏清透而散之;
饮食积热,热在腑中,大黄攻下而通之;
情志化火,热在脏腑,黄连清热而泻之。
(二)凉性药说
1. 原理
气有小寒,谓之性凉。凡热不甚,用寒则伤正者,凉药之所为也。
风热之袭表,则需凉散;
阴血损而燥热生,则宜凉润;
凡血有热,不宜寒凉太过,常用凉血。
2. 助读
如果热证本身不是很严重,或者患者体质偏于虚寒,用大寒的药来治疗,往往会导至人体的正气受损,病情加重。
此时,宜用性质仅次于寒的凉药来治疗。临床常见的凉药有三个方面:
辛凉解表,以解在表风热之邪;
甘凉清润,以治阴血不足所致的燥热内生;
凉血宁血,以治血热躁动。
3. 常用药
(1)薄荷——辛凉解表,解在表风热之邪(小热在表)
薄荷以其清香宜人的气味,常被加工成各钟饮品,在炎炎夏日为我们带来凉爽。
薄荷的这种清凉之气,常被医生用来治疗由于外感风热邪气所导致的疾患,用以疏风清热。
风热之邪本性轻浮,所袭肌表亦属轻扬之地。凡欲解此处此邪,非轻清之品不得。
若治以大寒,总难免卫阳被遏,毛孔闭合,而邪走无门。
(2)麦冬——甘凉清润,治阴血不足所致的燥热内生(小热在气)
有小热伤及阴津,或是热病后期邪气渐去而阴液受损,最适宜除此小热,益此津亏者,非麦冬莫属。
我们常说的阴,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较浅的一层,称为阴津,主要用来濡养肺、胃、大肠等;
阴津受损,主要表现为口渴、咽干、舌燥、干咳、大便干燥等。
较深的一层,称为阴精,主要藏于肝、肾,称为一身阴之根本;
阴精不足,主要表现为腰膝酸软无力,夜尿频多,心虚胆怯,耳聋耳呜等。
麦冬的形态质地,白白胖胖的像个蚕宝宝,其性味温和,轻浮在上,而又质稠明润,故最善疗小热阴津之不足。
(3)丹参——凉血宁血,治血热躁动(小热在血)
丹参色赤入心,善于理血。与气相比,血有形,流动有一定的路径。
如果用大寒药来清除血分之热,就非常容易造成血行的凝滞。
譬如河流遇寒凝结成冰,再要破冰恢复水流,就是个浩大繁重的工程。
故除非遇到血中热像非常明显,出现各种出血的表现,如流鼻血、大量出血、尿血等,中医一般不主张用大量寒药冰伏血液。而是代之以凉而能行的一类中药,比如丹参。
丹参功能凉血、活血、养血,且性味平和,不燥不滞。
古人盛赞曰“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四物汤是养血第一方:当归、熟地、白芍、川芎)。
小热(热不太甚)病位有三:小热在表,小热在气,小热在血。
风热袭表,小热在表,薄荷可辛凉解表,以解在表风热之邪。
阴血损而燥热生,小热在气,麦冬可甘凉清润,以治阴血不足所致的燥热内生。
凡血有热,小热在血,不宜寒凉太过,丹参凉血宁血,以治血热躁动。
(三)热性药说
1. 原理
人有大寒,因用热药。冰寒禁锢之地,非熊熊烈火无以消期阴。
寒凝在脾,则需干姜温中以固守;
寒聚于肾,必经肉桂温下以培元。
其寒气大盛于一身之外,抑或阳气将脱之危重大症,非附子孰能力挽狂澜?
2. 助读
治热以寒,治寒以热,是中医治病的基本思路。
凡人体出现阴寒内盛的片象,寒邪盘踞,坚守不去时,即需大热之药来辅助回阳驱寒。
人体五脏六腑皆可有寒邪停留,但在脾肾两脏最为常见。
温中焦者,干姜最佳;
暖下焦者,肉桂尤良。
如果遍身内外寒邪皆盛,或者阳气暴脱欲绝,就必须选用“回阳救逆第一品药”附子。
3. 常用药
(1)干姜——温中焦脾胃
生姜晒干后即为干姜。物虽同,性却异。
生姜性温,可发散解表,民间有用姜糖水来治感冒的方法;还可温胃止呕,被誉为“呕家圣药”。
干姜性热,最善入中焦,温补脾胃,散其寒邪,是温补中焦阳气的主将。
干姜与附子相配,可以进一步加强附子的热性,用来挽救阳气将脱的患者。
(2)肉桂——暖下焦肾寒
肉桂就是我们日常炖肉时常用到的桂皮,不过入药用的肉桂,成色更好些。
与干姜相比,肉桂最擅长温补的部位在肾。
有一种病很有意思,上面口舌生疮,咽干鼻干,下面却腰冷疼痛,小便清长。
上面一团火,下面一盆冰,中医称为“上热下寒”。上面的火,原本该在下面,但是由于下面寒邪盘踞,把异己的、虚弱的阳气赶了出来,阳气无家可归,浮游于上,才出现上面的火象。
肉桂的作用,就在于入下焦温散寒邪,让阳气来复。中医形象地将肉桂这一功效称为“引火归原”。
(3)附子——可回阳救逆
附子为热药之最,为大寒稽留,阳气虚损,必选之药。
善于行走,一身上下内外,无所不能及。
寒在外,关节痹痛难忍;寒在上,胸痹喘息心悸;寒在中,脘腹冷痛便溏;寒在下,腰膝冷痛小便清长。
皆赖附子之大热来温阳散寒。
附子如此刚猛的热性,不但表现出卓著的功效,也表现出了一定的伤害性即毒性,严重者可危及人的生命。
中医处方用附子,常常在右上角标注一个【先】字,表示此药要先煎煮半小时左右,以减少其毒性。
随着今天中药材质量的下降以及火神派的兴起,让医生对附子的忌惮化解了很多。
有些医生用附子,起手就是30g、50g,强烈不赞成此法。
生命宝贵,中医治病方法很多,没必要出险招以制敌。
人体五脏六腑皆可有寒邪停留,但在脾肾两脏最为常见。
温中焦脾胃者,干姜最佳;
暖下焦肾寒者,肉桂尤良。
遍身内外皆寒,阳气暴脱欲绝,附子可“回阳救逆”。
(四)温性药说
1. 原理
少火生气,温之谓也。温药于人,温和宜人。
诸邪得祛,诸虚得补,能不赞之?
2. 助读
人有生命,全赖体内一团阳气推动。故阳气常宜培补,不宜过度攻伐。
体现在用药上,可以发现,常见的几种邪气,风湿寒热、气滞血瘀,除热邪外,中医驱散其它几类邪气的手段,多用温法。风邪得辛温而解,水湿痰饮得温则化,寒邪得温则散,气血得温得行。
再看虚证,不但气虚阳虚多用温药来补,即便阴血的不足,也常以温药来治。
寻思其理,补阴血之药多滋腻,若多用寒凉之性,恐不易行,难以为人所用,填补阴血。
例如地黄,生用则性寒,用以清血分之热;若经酒炮制,反复蒸晒,则寒性大减,反成温性,用以补养阴血。
3. 常用药
(1)防风——善行肌表,辅助卫气
防风,顾名思义,防范风邪。
防风最善行于肌表,辅助卫气,警惕外界风邪侵袭;譬若岗楼之哨兵。
风为百病之长,凡有外邪入侵,总以风邪为先导。
风邪既防,众邪无犯,平安得保。风邪未至,防风可防范之;风邪已至,防风可疏散之。
实为治外风证不可多得的妙药。
(2)陈皮——温燥善行,入脾肺以治痰湿
陈皮即干燥的橘子皮。之所以名之曰陈,是因为陈皮入药,以其辛燥为用。
陈皮过于辛燥,对人体正气损伤太甚。经久后燥性减,不致伤人。
痰湿与两个脏的关系最为密切,一是肺,一是脾。
脾主运化水湿,脾气推动无力,则水湿停聚为痰;痰湿随水谷精微上呈于肺,肺脏轻灵娇嫩,湿邪最易停留。
所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陈皮性温燥善行,入肺脾,治疗痰湿,尤为所长。
(3)熟地黄——养血填精,补益阴血
地黄生用性寒,经酒蒸晒后成为熟地黄,寒性渐转为温,为养血填精之要药。
熟地黄与防风、陈皮同属温性,但防风、陈皮主以解表行气,所治在气;而熟地黄则补益在阴血。
人有生命,全赖体内一团阳气推动。故阳气常宜培补,不宜过度攻伐。
防风善行肌表,辅助卫气,解表行气所治在气;
陈皮温燥善行,入脾肺以治痰湿,解表行气所治在气
熟地黄养血填精,补益在阴血。
(五)平性药说——补充
1. 助读
除寒凉温热四气之外,中药里还有一类药物,其性中正,不寒不热,谓之平。
平性药为数不少,临床也较为常用。
2. 常用药
(1)山药——性平,善平补脾肾之气阴
有朋友问起,如何帮助脾胃虚弱的孩子调养身体,山药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当时以反复感冒求治,处方后,嘱其母,须常以山药煮粥给孩子吃。
半年后再见该小孩,头发转成乌黑,精力十分充沛,感冒也很少发生。
山药能有此效,主要是因为其性平,善于平补脾肾之气阴。
对于正处生长期的小儿,久服温药容易化热,久服凉药难免损阳。
唯有用山药这样中正平和,不温不凉的药物长期服用来补益,才不会有寒热之弊,最合适不过。
(2)甘草——性平味甘,最善于调和诸药
甘草在今天医生的处方中,几乎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味药。
甘草的作用很多,大家喜欢用甘草,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其性平味甘,最善于调和诸药。
怎么个“调和”法呢?
如寒热错杂证,治疗时自当寒热药并用,而药中有寒有热,相互之间很容易发生纠缠,从而影响疗效的正常发挥。
药方中加入少许甘草,寒热药之间无法解决的矛盾,就可以从此化解,协力祛疾,即所谓调和。
除寒热的矛盾外,甘草还可以调节表里、补泻、上下等不同类型药物之间的矛盾,从而广泛用于临床。
甘草,从名称可以看出,此药甘甜,入药后,可以祛除其它药物的一些难闻的气味,使汤药味道变得可口一些。
---------
九天木对寒凉药的小结:
治大火用寒药:火在表石膏散之,火在腑大黄通之,火在脏黄连泻之。
治小热用凉药:热在表薄荷解之,热在气麦冬清之,热在血丹参凉之。
九天木对温热药的小结:
治大寒用热药:寒在中焦脾胃,干姜温之;寒在下焦肾水,肉桂暖之;
全身皆寒,附子以回阳救逆。
治小寒用温药:风行肌表,防风防之;脾肺痰湿,陈皮燥之;阴血不足,熟地黄补之。
九天木对平性药的小结:
脾肾虚弱,山药性平而补之;诸药矛盾,甘草甘平而调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