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9 三阳经外感风寒郁热和风温(寒温病)
魏××,女,5岁,1998年9月23日。
恶寒发热4天,体温在37.5℃--40℃之间波动,头项强痛,顾盼不利,眼中灼热,眼角时微泪出,唇红,刻诊体温38.5℃,病起于暮秋温热天气突变严寒,曾注射氨苄青霉素、先锋霉素、地塞米松、清开灵针,口服安乃近、维C银翘片、病毒灵、板兰根、鱼腥草素钠,发热24小时持续存在,舌红苔厚黄。
《素问•生气痛天论篇》上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热病论篇》上又说:“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当与汗皆出,勿止。”以上两节经文的意思是:冬天外感风寒没有及时消散,藏于体内变成伏寒,到了春季气候温暖时,伏寒郁热就会与春季风温互相激荡而发病,变生同时有伤寒、温病特征的寒温病!治疗寒温病以汗法为主,令伤寒、温邪随汗外解,汗出邪散就会脉静身凉!
患者发热4天仍然恶寒,为太阳经外感风寒铁证!患者舌红苔厚黄,眼中灼热,为三阳经外感风温铁证(外感病厚舌苔主三阳经外感合病)!结合病起于温热天气突变严寒和其它一些兼症,诊为三阳经外感风寒郁热和风温,风寒郁热属新感,风温属伏邪,方选麻羌桑菊饮加减。
处方:麻黄6克 羌活6克 桑叶9克 菊花9克 薄荷9克 连翘6克 桔梗3克 甘草1.5克,1剂水煎,停用一切中西成药。
疗效:服完首煎药连得喷嚏3次,随即鼻流清涕,舌苔厚黄渐变薄黄,此为风寒郁热、风温向外发散的佳兆!服完次煎药2小时,体温降至37.5℃,第二天继服原方中药1剂,发热尽退,诸症平复。
诊治小结:1、伤寒、温病初起都可见恶寒发热,但发热3天以上仍见恶寒为伤寒铁证,发热3天以上不再恶寒或微恶寒为温病铁证,这是伤寒、温病重大鉴别要点!
2、伤寒温病初起都可见舌苔白,但发热初起舌苔纯黄无白为温病铁证,发热数天后舌苔仍有白色为伤寒铁证,这是伤寒、温病又一重大鉴别要点!
3、古人辨治温病常用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法,此二法本身没有错,但所有温病都用上述方法辨证,那就大错特错!众所周知,人体最重要的三阴三阳经外络皮肤,内连脏腑,人一旦外感温病,邪气必循三阴三阳经渐侵于里,自然会产生一系律三阴三阳经病症状,因而张仲景创立的六经辨证论治法,同样非常适合温病的诊疗,卫气营血、三焦辨证论治法只能做为温病六经辨证论治法的一种细化与补充(如太阳经风温血分证可见鼻衄),这是不容质疑的中医科学!
4、温病六经辨证论治法与伤寒六经辨证论治法相似,都把临床症状分别归类到不同经,最后综合定性,称××经外感风寒(郁热)或风温(湿温、暑温、秋燥),然后据证选方,随症加减用药!(节选于在下近作《中医重大理论创新与临床应用实录》第1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