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针灸学习一百天

八月惊雷

闻名全坛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1/09
帖子
16494
获得点赞
289
声望
63
我不否认我之前学过一些针灸知识,但是从2011年5月16日我正式开始学习针灸。

学习针灸的第一步,即时迅速的找一本简单而又通俗易懂的针灸教材,在群书中,发现倪海厦的<人纪针灸系列>是最适合初学者针灸学习的,简单说明下。人纪针灸系列主要来源于明代的针灸大成。我在短暂的一个星期内把这本书看了2遍而且迅速的记下了一些常用而且取穴简单的穴位—大概有200个。在熟练的记忆12经络循行的路径后,一些简单的疾病貌似治疗起来也有些头绪。

其实最简单的针灸并不是针灸教材上的那些辨证取穴,可以说,这些穴位基本上不好用,一是辩证上的不明确,而是穴位选择太多。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效果,更不用说是要求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我直接跳过了这个阶段。



一、最简单而且好懂的就是对应取穴,这个对应指的是在肢体结构上的对应。在一开始治疗的过程中,一些对应并不是很完善,所以我找了一些资料,算是比较全面的。

如:1.乳腺-后背双髂上 2.颈椎肩背-前髂阴部

3.胸椎-脐周 肛肠-天突下 4前列腺-大椎区

5.上腹-正后背6.肘尖-膝盖

7.肘窝-腘窝 8.前腕-后踝

9.前踝-腕背 10.肩前-承扶区

11.肩贞-腹股沟 12.上臂内侧-大腿后侧

13.上臂后侧-大腿前侧 14.前臂内侧-小腿肚区

15.前臂外侧-小腿外侧 16.上臂外侧-大腿外侧

以上内容详见于李柏松《百病神针》。虽说道理简单,但是在实际应用时也会存在一些棘手的问题。这只是《百病神针》中很小的一部分,另外在周尔晋先生的《人体X形平衡法》中也描述了一些对应的取穴原则。以下内容摘自王国瑞先生《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也反映了人体的一些对应关系:

肩井应足三里 阳陵泉应支沟 昆仑应命门 昆仑应行间申脉应合谷太冲应昆仑 髋骨应曲池肩井应支沟 尺泽应曲池 肩应髋骨 间使应百劳 关冲应支沟 中渚应人中 少冲应上星 后溪应百劳神门应后溪通里应心俞 百劳应肺俞 膏肓应足三里 风门应列缺 照海应昆仑鸠尾应神门 中极应白环俞天枢应脾俞。
 
二.经络循行取穴此处的循经取穴

可以是同一条经络上取穴,也可以是对侧的经络取穴,亦可以是上下同名的经络取穴,主要是为了疏通经络,由此引申出的“反阿是穴”亦是同样的机理,见于一些简单的疾病。抑或对于一些疾病能够凑效,但是容易复发。我认为实证不需要留针,虚证需要留针。至于经络循行上的取穴,人纪针灸系列及现代的一些针灸书上往往以阴经—木火土金水,阳经—金水木原火土,来进行补泻,但是问题出在

1、同一条经络上的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这个往往是学者很耳熟能详的两句话,根据这个貌似同一经络的选穴很简单,但是异名经络上的穴位如何去选择呢?貌似可以出现一大堆。

2、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这句话出自难经,但是在难经第75难中同时还出现“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这样的话还能那样取穴吗?

3、补泻手法如何进行呢?以下内容摘自《难经》

《七十六难》

曰:何谓补泻?当补之时,何所取气?当泻之时,何所置气?

然: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荣置气。其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先补其阳,而后泻其阴;阴气不足,阳气有余,当先补其阴,而后泻其阳。营卫通行,此其要也。

《七十八难》

曰:针有补泻,何谓也?

然:补泻之法,非必呼吸出内针也。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当刺之时,先以左手厌按所针荥、俞之处,弹面努之,爪而下之,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顺针而刺之。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不得气,乃与,男外女内;不得气,是为十死不治也。

貌似这样一说,循经取穴挺简单,但是这个只是在骨筋脉肉皮表面的疏通经络,并不涉及脏腑的经络。因为难经看似简单的言辞,却暗含着很深的哲学道理。

关于以上75难和78难的描述,选取一段后人的话来解释,貌似更加明了些。

以下内容摘自《神应经》

“臣瑾曰∶夫针灸有劫病之功者,在于手法而已。倘穴不得其真,功罔奏矣;穴得真矣,补泻不得其道,亦徒然矣。

宏纲先生有曰:世俗所谓补泻之法,补者,以大指向外;泻者,以大指向内,此谬之甚。世医之所谓泻,针法之所谓补也;其补者,针法之所谓泻也。孰不知补泻之法,体之左,有左补泻之法;右,有右补泻之法,随气血所行而治之。不合其理,孰为其治?又曰∶《素问》内言针而不灸,灸而不针。庸医针而复灸,灸而复针。后之医者不明轩歧之道,针而复灸,灸而复针者有之。孰不知书中所言某穴在某处,或针几分,灸几壮。此言若用针,当用几分;若用灸,当灸几壮。谓其穴灸者不可复针,针者不可复灸。今之医者,凡灸必先灸三壮,乃用针,复灸数壮谓之透,火艾之说是,不识书中之意,不明轩歧之旨,深可慨也。传曰∶愚而好自用,良有以也。昔宏纲先生亦常言,惟腹上用针,随灸数壮,以固其穴亦可,他处忌之,不可以一例用之。此医家权变之说也,不可不知。

泻诀直说

臣瑾曰∶宏纲先生授曰∶取穴即正,左手大指掐其穴,右手置针于穴上,令患人咳嗽一随咳纳针至分寸。候数穴针毕,停少时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针,细细动摇进退,搓捻其针如手颤之状,谓之“催气”。约行五、六次,觉针下气紧。却用泻法,如针左边,用右手大指食指持针,以大指向前,食指向后,以针头轻提往左转。如有数针,候根据此法俱转毕。仍用右手大指食指持针,却用食指连搓三下,谓之“飞”。仍轻提往左转,略退针半分许,谓之“三飞一退”。根据此法行至五、六次,觉针下沉紧是气至极矣,再轻提往左转一、二次。如针右边,以左手大指食指持针,以针右边泻法。

补诀直说

臣瑾曰∶昔宏纲先生授曰∶凡人有疾,皆邪气所凑,虽病患瘦弱,不可专行补法。《经》∶“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如患赤目等疾,明见其为邪热所致,可专行泻法。其余诸疾,只宜平补平泻。须先泻后补,谓之先泻其邪,后补真气。此乃先生不传之秘诀也。如人有疾,根据前法针,用手法催气、取气,泻之既毕,却行补法。令病患吸气一口,随吸转针,如针左边,捻针头转向右边,以我之右手大指食指持针,以食指向前,大指向后,仍捻针深入一、二分,使真气深入肌肉之分。如针右边,捻针头转向左边,以我之左手大指食指持针,以食指向前,大指向后,仍捻针深入一、二分。如有数穴,根据此法行之即毕,停少时,却用手指于针头上轻弹三下,如此三次。仍用我之左手大指食指持针,以大指连搓三下(谓之“飞”),将针深进一、二分,以针头转向左边,谓之“一进三飞沉紧,或针下气热,是气至足矣。

当然,关于补泻的手法,内经上的比较权威而且详细。

《灵枢经》

1. 补泻之时,以针为之。泻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泄。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还,去如弦绝,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必无留血,急取诛之。

3. 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

9. 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传之后世,以血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夭殃。补须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痏,以极出其邪气。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其痏,无使邪气得入。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泻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

34. 补泻奈何?岐伯曰: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黄帝曰:允乎哉道,明乎哉论,请着之玉版,命曰治乱也。

73. 是故工之用针也,知气之所在,而守其门户,明于调气,补泻所在,徐疾之意,所取之处。泻必用员,切而转之,其气乃行,疾而徐出,邪气乃出,伸而迎之,遥大其穴,气出乃疾。补必用方,外引其皮,令当其门,左引其枢,右推其肤,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静,坚心无解,欲微以留,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盖其外门,真气乃存。用针之要,无忘其神。

《素问》

26、帝曰:余闻补泻,未得其意。
岐伯曰:泻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内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故曰泻必用方,其气而行焉。补必用员,员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复以吸排针也。故员与方,非针也。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27. 岐伯对曰: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其至寸口中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其行无常处,在阴与阳,不可为度,从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
帝曰:不足者补之,奈何?
岐伯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帝曰:候气奈何?
岐伯曰:夫邪去络入于经也,舍于血脉之中,其寒温未相得,如涌波之起也,时来时去,故不常在。故曰方其来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无逢其冲而泻之。真气者,经气也,经气太虚,故曰其来不可逢,此之谓也。故曰候邪不审,大气已过,泻之则真气脱,脱则不复,邪气复至,而病益蓄,故曰其往不可追,此之谓也。不可挂以发者,待邪之至时而发针,泻矣,若先若后者,血气已尽,其病不可下,故曰知其可取如发机,不知其取如扣椎,故曰知机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者扣之不发,此之谓也。
帝曰:补写奈何?
岐伯曰:此攻邪也,疾出以去盛血,而复其真气,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处也,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逆而刺之,温血也。刺出其血,其病立已。
62. 岐伯曰:泻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利其户;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气乃下,外门不闭,以出其疾;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谓大泻,必切而出,大气乃屈。帝曰:补虚奈何?岐伯曰:持针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内针,气出针入,针空四塞,精无从去,方实而疾出针,气入针出,热不得还,闭塞其门,邪气布散,精气乃得存,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
 
三、王氏平衡针灸

其实很早之前就听说过这个针灸方法,只是到最近才来看,平衡针灸很简单,选穴方便,穴位少,只有38个简单的体表穴位,理论根源全都来自现代医学的神经解剖学,但是这个针灸需要强刺激,所以很多患者接受不了,虽然治疗一次便能很好的缓解疾病的症状,容易复发这是临床上面临的困难,如何更好的使用这些穴位需要临床上的进一步实践以及找到解决的办法。下面将平衡针灸的一些歌诀列于下:

颈痛液门透中渚,指背神经交叉取,
颈部病变与落枕,肋间坐骨痛可取

肩背尾骨外二寸,坐骨神干交叉值。
颈肩筋膜综合症,偏瘫癫痫癔症分

肘痛穴为膝双眼,肘部损伤病变选,
交叉取穴股前支,膝部病变对应点。

肩痛穴称中平穴,外丘一寸偏腓侧。
交叉取穴腓神经,肩部病变与落枕。
胸痛腹痛与偏瘫,降压腰痛与昏厥。

腕痛穴位踝外部,交叉取穴能退热,

腕部病变与近视,眼部疾病用指妥。

腰痛穴位额正中,针刺滑车上神经,
定位取穴三方向,主治各种腰痛症,
椎间盘出腰扭伤,腰积劳损用之灵。

臀痛穴位桡神经,坐骨神经交叉灵,

梨肌损伤网球肘,臀肌损伤综合征。

胃痛穴位下颌旁,男左女右取之良,

消炎止痛三叉经,胃炎痉挛与溃疡,
晕车晕船与痛经,消化不良服为尚

胸痛穴位前臂下,骨间神经需交叉,

心率不齐心绞痛,带状疱疹肋间拿。

咽痛穴位透掌中,交叉取穴桡正中。

咽炎喉炎扁桃体,三叉甲腺难产灵。

痛经穴位于檀中,定位取穴四肋间。

向下凭此三厘米,经前紧张痛经灵。

腹痛穴位腓头下,胃炎肠炎阑尾炎。

腓总神经取两侧,降糖降脂与降压。

头痛穴位脚趾中,趾背足底内神经。

交叉取穴来取穴,头痛病变用之灵。

升提穴位头顶中,枕神分支额神经,

向前平刺2寸许,阳痿早泻遗尿精,
脱肛脱垂胃下垂,前列腺炎与肠风。

急救穴居鼻中隔,针刺眶下面神经,
唇沟中隔斜上刺,休克昏迷与中风。

醒脑保健于风池,指针瞬间枕神经,

调节内脏与安神,解除疲劳体轻松。

明目穴位耳后坑,交叉取穴面神经,

对侧眼角刺一寸,一切眼疾用之灵。

肺病穴称止血穴,正中神经取之妥,

气管感染过敏喘,纽血、吐血痔便血。

痔疮穴位前臂上,肛裂便秘与痔疮,

前臂背侧皮神经,肋间神经腰扭伤。

降糖穴位前臂下,正中神经必须扎,

配穴胃痛腹痛穴,

面瘫肩中交叉点,乳突痉挛和面瘫。

交叉取穴锁神经,对侧压痛腮腺炎。

保健神衰于脐窝,指针十肋点此穴。

过敏糖尿慢性病,增加免疫与调节。

癫痫下肢中央取,左右交替腓神处。

精裂癔症与昏迷,快速直刺四厘许。

痤疮七八椎体间,定位面部效为先。

面部疥肿色沉着,五官炎症脂皮炎。

保健疲劳于肩中,指针锁骨上神经。

调节神经于免疫,各种疲劳综合症。

乳腺穴位肩中央,对应取穴肩胛经。

胸部疼痛颈皮炎,乳痛乳炎腺增生。

耳聋穴位股正中,交叉直刺皮神经。

暴震神经聋耳鸣,单独寻麻骨神灵。

过敏穴为血海选,瘙痒湿疹牛皮癣。

痛经闭经妇科病,股部外侧皮神经。

精裂穴为腓中点,左右交替胫深先。

开窍醒脑腰扭伤,癔症精裂与癫痫。

肾病穴于踝4寸,左右交替取腓神。

泌尿系统常见病,顽固失眠糖尿系。

偏瘫耳尖上一寸,交叉取穴透太阳,

耳颞神经枕吻支。

鼻炎穴位颧下缘,交叉下颌面神经,

进针方向透鼻翼,三叉鼻炎与面瘫。

面肌痉挛后遗症,感冒过敏下颌炎。

指麻穴位透咽痛,同侧取穴效果好。

布尺神经手背支,休克昏迷落枕是

感冒穴指三四间,尺桡神经手背选。

男左女右来取穴,鼻炎感冒上感愈。

以上就是平衡针灸的一些歌诀,其中缺失一部分,需要的话可以通过网络寻找,还有平衡针灸的一些配穴。

感冒,感冒穴,咽痛穴,肺病穴,鼻咽穴

咳嗽,肺病穴,咽痛穴,过敏穴,肩痛穴

哮喘,感冒穴,肺病穴,过敏穴,腹痛穴,升提穴,疲劳穴、咽痛穴

支气管扩张;肺病穴,咽痛穴,胸痛穴

肺气肿:肺病,咽痛穴,肾病穴,胸痛穴,腹痛穴

高血压:降压穴,胸痛穴,腹痛穴,醒脑穴,头痛穴。

低血压:胃,胸,腹,神衰穴,升提穴

高血脂:降糖穴,胸痛穴,腹痛

冠心病:胸痛穴,降糖穴,腹痛穴,醒脑穴,

中风偏瘫;偏瘫穴,肩痛穴,膝痛穴,臀痛穴,踝痛穴,腕痛穴,头痛穴,

呃逆:胃痛穴,胸痛穴,腹痛穴

急性肠胃炎;胃痛穴,腹痛穴,升提穴

慢性肝炎:胃痛穴,胸痛穴,腹痛穴,肩痛穴

脂肪肝:胸痛穴,腹痛穴,降糖穴

便秘:痔疮穴,腹痛穴,痛经穴

痔疮:痔疮穴,精裂穴,升提穴

肾炎:肾病穴,过敏穴,肩痛穴,胸痛穴

前列腺炎:肾病穴,过敏穴,升提穴。腹痛

性功能减退:升提穴,肾病穴,胸痛穴,腹痛穴,过敏穴

头痛:头痛穴,肩痛穴,

偏头痛,头痛穴,胸痛穴,肩痛穴,肾病

失眠:胸,踝,头,神,肾病

眩晕:胸痛穴,头痛穴,肾病穴,耳聋穴。

巴金森是病:胸痛穴,咽痛穴,膝痛穴,肩痛穴,头痛穴,升提穴,醒脑穴

面瘫:面瘫穴,偏袒穴,牙痛穴,明目穴,咽痛穴,

面肌痉挛:面瘫,偏袒,鼻咽,明目,头痛

三叉神经痛;偏瘫,咽痛,头痛,肩痛,

糖尿病:降糖穴,胃痛穴,腹痛穴,肾病穴,过敏穴,神衰穴

痛风:踝痛穴,膝痛穴,肩痛穴,肾病穴,升提穴

更年期综合症:胸痛穴,腹痛穴,肾病穴,醒脑穴,

肥胖症:胃,胸,肾,降糖穴,腹痛穴,过敏穴,肩痛穴,神衰

水肿:肾病穴,肺病穴,腹痛穴,过敏穴,膝痛穴

风湿性关节炎:膝痛穴,踝痛穴,肩痛穴,止麻穴,腕痛穴,醒脑穴

过敏症:过敏穴,膝痛穴,肾病穴,腹痛穴。

颈椎病:颈痛穴,肩痛穴

落枕:颈肩膝痛穴

肩周炎:颈痛穴,肩痛穴,肩背穴

急性腰扭伤:腰痛穴,臀痛穴,肩痛穴,胸痛穴,痛经穴。

腰突症:腰痛穴,臀痛穴,膝痛穴,肩痛穴,踝痛穴

网球肘:肘痛穴,臀痛穴。

足跟痛:踝痛穴,肾病穴,膝痛穴,肩痛穴

月经不调:肾病穴,过敏穴。痛经穴,胃痛穴,

痛经:痛经穴,胃痛穴,过敏穴,胸痛穴

子宫肌瘤:痛经穴,升提穴,肾病穴,过敏穴,腹痛穴

乳腺增生:乳腺穴,胸痛穴,肾病穴,腹痛穴

耳鸣耳聋:耳聋穴,明目穴,肾病穴,痔疮穴,升提穴。

过敏性鼻炎:鼻咽穴,肺病穴,过敏穴,感冒穴

牙周炎:咽痛穴,牙痛穴

湿疹:腹痛穴,痔疮穴,过敏穴,肾病穴,膝痛穴

带状疱疹:膝痛穴,胸痛穴,肩痛穴,腹痛穴,咽痛穴

仅供参考,临床上当然有很多更好的办法。例如足跟疼,并不需要那么多穴位,而且效果很好。
 
四、董氏奇穴-这个是个很大的部分,至于董氏奇穴的选穴原则,自有它的一套体系,若不将此理论研究得很透彻,很难将董氏奇穴发挥的淋漓尽致,只能是表皮的功夫,即便是如此,也比当前的一些针灸效果好很多,而且大部分疾病都是立竿见影。

关于董氏奇穴,大多选穴在四肢末端。它对掌诊要求很到位,但是绝对不是完全依靠掌诊,杨维杰先生说过,不熟读灵枢经绝对学不好董氏奇穴,更不用说针灸了。而且董氏奇穴对于针刺的深度,留针的时间要求也很严格。有兴趣的可以看看杨维杰先生的《董氏奇穴针灸穴》,。胡炳权先生的《董氏针灸临床精要秘录》、《董氏针灸全集验证》。



董氏奇穴及单穴治疗学



头痛:木火+肺心穴;妇科;富顶+后枝;火主(心脏病引起);天皇;火散;

针灵骨立可缓解;五岭点刺

眉稜骨痛:二角明;花骨一;肾关;公孙;昆仑

前额痛:二角明加中白;火菊加火连;太溪加中白;五虎四;公孙、内庭、陷谷

后头痛:指三重;火菊加火连;水相加正筋、正宗;束骨;冲宵点刺

偏头痛:指三重;妇科;六完;三重(特效);四花外点刺;侧三里加侧下三里加肾关—4至5次即愈;九里;三泉;次白加木斗;足解穴加耳背点刺

头顶痛:太冲;陷谷;冲宵点刺

鼻骨痛:二角明;花骨一

太阳穴痛:内庭

头痛在耳上及耳后:足临泣

颅内痛:束骨、涌泉

全头痛:列缺透太渊;肾关;侧三里、侧下三里

头上怕风:灵骨、大白

头晕眼花:中间;指四马;火腑海穴;四花上;三通(针对脑贫血)

头晕脑胀:灵骨;富顶;后枝;支通;落通;火菊;火散

头晕耳鸣因心经引起者:前谷、后谿

脑神经不清:正会、镇静、三重点刺

失眠:指针按压双风池穴;大陵透外关(100%有效);百劳(大椎上二寸旁开一寸)

目眩头疼:灸脑空

血压高;富顶;后枝;上曲;下曲;支通;落通;五岭点刺加火硬

血压高引起之头晕眼昏、心跳、心衰:太白

血压高肝阳亢进、中风后神志不清:火连

血管硬化:后枝;肩中;地宗;支通;落通;火菊;四花中副

睑面神经麻痹:指三重;灵骨;富顶加后枝;四花外点刺;侧三里、侧下三里再加风市

然后三重点刺;驷马(面部神经紧张);上中下三泉;地机、漏谷、三阴交

面痒:迎香

风水头面肿:水沟

下颔痛、口不能张:合谷、解谿;火硬

颧骨痛:三重(点刺);侧下三里

唇痛、白口症:上下唇

颈骨正中央胀痛:冲宵点刺

颈部胸索乳突肌痛:心门

颈脖痛:肺心穴;上白;富顶加后枝;火菊;三皇;四肢穴;九里

脖子硬:中七里;天皇(斜方肌颈项强)

脖子不能左右:后谿

脖子不能前后:束骨

脖子扭转不灵:火菊;正筋、正宗;重子、重仙;内关;绝骨

脖子扭伤:液门深针

发音无力:背面穴

喉咙生疮、喉炎、扁桃腺炎:足千金、足五金;外三关

咽喉炎:曲陵点刺;分金加镇金

咽喉肿痛:火主加曲池;通肾、通胃、通背;三重点刺;足千金点刺

喉瘤:通肾、通胃、通背

鱼刺鲠喉:手五金;手千金;三重(特效);足千金足五金(特效)

慢性喉炎觉喉中痒而欲咳者:灵骨大白加手心喘咳点

食道癌:三重

甲状腺肿大:三重加三通(往外或内外长者);三反(往内长);四马(眼突出);三重,点

刺再针侧三里、侧下三里

瘰疠:三重、六完(均取患侧);翳风;间使;外关

眼角痛:大间、小间;海豹;火散;花骨一

眼角发红:上白;花骨一;驷马

眼暴痒:上白加上三黄;花骨一

眼痒:上白;火硬点刺

眼花:火腑海;火散

眼昏:火菊

眼散光:肾关;中白

眼球歪斜:肾关加下三皇

眼发干:木穴;明黄;光明

眼跳:侧三里、侧下三里;肾关;风市、光明

眼皮不能开:太谿、水泉

眼生云翳:临泣

流泪:木穴

火眼痛:腕顺一二

青光眼:肾关加光明加行间

白内障:水相加肾关加人皇;四花中;光明

视神经萎缩:上下巨虚、条口

偷针眼:灵骨左右交刺一二次即愈

角膜炎:耳尖点刺;肝俞点刺,加针上白穴效果更佳;五岭点刺;四马

近视、色盲:可试用眼黄

耳鸣:指四马;灵骨(肺经虚者);火硬;火完;花骨一

耳聋:灵骨;花骨一;驷马;三泉;三重点刺再驷马;总枢

耳中神经痛:木斗、木留(特效)

耳痛:三重;四花外点刺出血

中耳炎:指驷马;外三关;外踝四周散刺出血

美尼尔:六完;上三黄加正会(留针二小时特效)

鼻炎:指驷马;火腑海穴;分金;四花上加驷马;马金水

鼻衄:腕顺二穴;肩中;搏球;左尺泽由上往下扎(特效)

鼻塞:火硬;肩中(特效);门金;侧三里(一针即通);上星、通天、临泣

鼻骨痛:火菊、阴陵泉

牙痛:浮、外间;四花外点刺;侧三里加侧下三里加灵骨

牙疳:承浆

胃火牙痛:土兴二穴(掌面中指中央三分法取两穴)

口干:指肾

肩不举:三叉配火膝; 中渚

肩臂不举(属心者):火膝

肩臂痛:天地人三士; 外三关; 重子、重仙; 通肾、通胃、通背(特效)

肩关节痛:灵骨、大白、上白; 三重

肩关节扭伤:阳陵泉、肾关; 阳明经加合谷; 少阳经加中渚; 太阳经加后谿

肩痛:肾关; 七虎; 肩中

肩峰痛(发胀):通肾、通胃、通背; 九里、侧、下三里

肩冷:四花外强刺激

肩胛骨痛:心膝; 外三关; 重子、重仙

肩胛骨下端痛:腕顺一、二

肩胛冈以上痛(不分经):人宗特效

肩后侧痛:六完加驷马

肩背外侧痛:中渎、风市

肩背痛(膀胱经第二行外侧):足千金、足五金; 马金水、马快水

锁骨及肩堣部肿瘤:木留(特效); 外三关

锁骨炎:七虎

缺盆上下痛:木留

两手拘挛:泻尺泽; 针肾关、大陵

手麻:手三里; 肾关、复溜; 双凤; 木斗、木留; 公孙

手痛:人宗; 火主

手三里附近麻痛:四肢穴加天皇

手不能握物:重子、重仙

手臂及手指痛:天地人三士; 花骨二

手臂不举:内通关、内通山、内通天

手上臂痛:四花副点刺; 外三关; 上曲

手下臂痛:火串

手震颤:中渚; 通天、承光、五处; 百会、后顶

手抽筋:火陵; 火山

肘关节炎:曲陵点刺

肘以下至腕之手臂外侧痛:上三黄(特效)

肘关节痛:灵骨特效; 风市; 四花中点刺

手腕手臂痛:水愈点刺; 三重; 九里中

手腕挠侧扭伤:上白患侧; 四马

手腕无力:水曲(特效)

手腕痛:临泣、地五会、侠谿(倒马或点刺)

腕关节痛:侧三里、侧下三里; 泻尺泽; 阳陵泉

鞬鞘炎:五虎一特效

指关节痛:五虎一; 人士

手指拘挛不伸:重子、重仙再泻尺泽; 姐妹一、二、三

手指无力:花骨二

手指麻木:五虎一、二; 火菊; 九里; 对侧门金、束骨再针大间; 肾关、光明特效

拇指及鱼际无力:肾关; 风市

拇指痛:中白加下白; 海豹; 胆穴

食指痛:四花中(同侧)

中指痛:内关、外关

中指麻:通关、通山

中指无名指不能弯曲:木留

坐骨神经痛:上白; 火腑海穴; 手五金; 手千金; 灵骨、大白; 鼻翼

坐骨神经痛(肝经机能不足):上三黄

坐骨神经痛(心经机能不足):天府、侠白; 通里; 大陵、内关、间使

坐骨神经痛(肺经机能不足):灵骨、大白; 火陵; 上曲、下曲; 温溜、下廉; 肩贞、臑俞

坐骨神经痛(肾经机能不足):中白; 腕顺一、二; 肾关

坐骨神经痛(太阳经走向):花骨三、四

坐骨神经痛(少阳经走向):上白; 中白; 火陵

坐骨神经痛(椎间盘突出压迫):四花副下加腑肠穴; 上三黄

四肢痛:四肢穴

腿肌痉挛:搏球

脚痛、麻:手五金、手千金; 人宗; 火主; 火菊; 九里

脚碰伤或委中外侧筋紧不能屈伸:灵骨加尺泽

脚酸:火腑海穴; 水愈; 背面穴点刺; 水金、水通; 七里、九里

脚掌不能挛曲:腕顺一、二

脚无力:上白; 肾关

膝盖痛:大、小、中间; 心膝; 火膝; 胆穴; 五虎四、五加肩中; 重仙; 土水; 火硬点刺; 三金点刺; 三重点刺; 行间; 通关

膝无力(初期一时性):心膝

膝内侧痛:心门

膝扭伤:肩中; 重子; 阳陵

曲泉穴痛:心膝; 脾肿

小腿肚胀痛及曲泉穴一带筋紧:木火

小腿胀痛:肺心穴; 手五金、手千金; 云白加肩中; 李白; 次白; 上曲; 精枝点刺(特效)

下肢无力:肩中加上曲、云白或加下曲、李白; 三通; 正会

一切下肢痛:灵骨加大白加中白

足三里至足外踝痛或麻: 中白加下白

踝关节扭伤(胆经部份):上白(双侧); 四马特效

外踝痛:胆穴;五虎四、五加小节; 上白加二间; 中白(肾经); 云白加上白

内外踝痛:五虎四、五; 中白、下白

足跟痛:肺心穴; 五虎四、五; 火全; 灵骨; 大陵前三分; 承山

足跟腱痛:胆穴

足趾麻痛:五虎二、三

足背麻痛:五虎三、四

足冷:四花外轻刺激

足心热:涌泉; 然谷

膝盖冷痛:针单侧通天、通山; 肩中

腿冷痛:双凤点刺再针通天、通胃

趾麻:下三皇

腿麻:四马; 肩中

腿弯痛:后谿; 泻尺泽

腿软无力兼心跳:肩中; 通天(特效); 木枝

脚抽筋:正筋; 次白

大腿痛:叉三特效; 金林点刺(特效)

大腿痛:心门(内侧腹股沟疼); 液门(前侧); 悬钟(外侧)

大腿背肌拉伤:后谿; 腕骨; 阳陵; 风市

心脏病:大间; 四花上; 四花里

心功衰弱:指肾; 天地人三士加灵骨

心脏二尖瓣疾患:灵骨、大白

心跳过速:天地人三士; 心门; 通关、通山; 四花中外点刺

心肌炎:心门; 四花中上

心绞痛:火包; 火膝; 四花中、副点刺; 肾关; 中间、小间、大间

心怔忡:中间; 心常; 火串; 心门; 肩中; 火菊; 四花上、里; 伏兔

心惊:胆穴

血管硬化:四花中、副点刺

强心 昏迷时使用)火硬

风湿性心脏病:火膝; 心常; 三通; 中渚、液门

肝火旺:木穴; 木炎

肝炎:木炎; 肝门; 上曲点刺; 火包; 火主

肝肿大硬化:木炎; 上曲点刺再针肝门、明黄; 肝俞点刺再针上三黄

肝炎之肠炎:肠门; 木斗; 木留; 三重

肝弱:富顶

口苦睡不着:木炎

慢性黄疸:眼黄加三黄; 火枝加火全加其黄

急性黄疸:眼黄加肝门

面黄四肢浮肿:人宗

胆病:木斗、木留

胆结石:木枝

胆囊炎:火枝、火全

肠风下血:中白; 四花中、外点刺再针姐妹穴

肠胃慢性出血:姐妹一二三

肠痛:灵骨; 四花里

肠炎:指五金、千金; 肠门; 门金; 四花下; 腑肠加门金; 四花外点刺; 足千金; 足五金; 通肾加通胃

反胃倒食、胃酸过多:天皇; 肾关; 灸日月

胃痛:浮、外间; 肠门; 火主; 门金; 花骨四; 四花上、中、下、里

胃下垂:脾肿、足三里、内关、中脘,并灸神阙、气海、关元

胃炎、久年胃病:土水; 门金

腹痛:指五金; 指千金; 手五金; 花骨四

腹胀:灵骨加大白加土水; 背面穴; 水晶; 四花下; 腑快

腹部肿瘤:外三关(特效)

腹膜炎:肠门(特效)

肚脐周围及腰痛:腕顺一二

小腹胀:腕顺一、二

小腹侧痛:四马; 通天、通胃; 四花中点刺

上腹部肿大易罹中风:三重(可使上腹变小并预防中风)

便秘:火串

顽固性便秘:其门

大便脱肛:其门

痔疮出血:委中点刺加中白

睪丸坠痛:大间; 承山、三阴交

疝气:大、小、中、外、浮间; 海豹; 腑快

脾肿大:脾肿; 上三黄; 三重; 木斗、木留; 人宗

糖尿病:天宗; 下三皇; 四肢穴; 承浆

血糖过低:上三黄加肾关

脊椎骨胀痛:后椎

脊柱痛:心膝; 中白

脊椎脱臼:后椎加首英

脊椎骨弯曲、痛、手脚痛、消泺

背椎疼痛:肺心穴; 水相; 花骨三、四; 正筋、正宗; 火全; 四花外加肾关; 马快水

背痛:火散

背连下腿痛:马快水(特效)

背脊畸形:上三黄下针即见效

背痛、阔背肌痛、膏肓痛:指肾; 重子、重仙; 腕顺一、二或肾关(由肾亏引起者); 天地人三士; 九里; 搏球

腰椎强不能弯曲:灵骨加叉一

腰脊痛:腕顺一、二; 下三皇

腰痛:灵骨; 后椎、首英(若他法全无效时此法可收奇功); 水愈; 水曲; 花骨三、四

腰酸:火腑海穴; 支通、落通; 火散; 搏球; 肾关

肾脏病之腰痛、腰酸:中白; 腕顺一、二; 水相

肾脏病之背痛:中白

肾亏:地士; 搏球加四花中

肾募穴京门穴处痛:二角明

肾结石:水愈; 马金水

肾脏炎:后椎加首英; 水愈点刺(特效); 水相; 下三皇; 通肾、通胃、通背; 马金水加马快水; 腕顺一、二

膀胱结石、膀胱炎:马快水

蛋白尿:下三皇; 通肾、通胃、通背

闪腰岔气:二角明; 马金水

髂骨后上脊两侧痛:肺心穴; 腕顺一、二

膀胱经外髂骨痛:中白

第一、二胸椎两侧筋紧:天皇

尾底骨尖端痛:心门; 后会

肺机能不足之肋骨肿大:侧三里、侧下三里

肺炎:重子(特效); 大白点刺

肺积水:四花中(特效)

肺结核:四花中外点刺再加四马

肺肿瘤:四花中

肺气肿:四花中外点刺

肺癌、肺气肿:心常加灵骨、大白(特效); 双灵、双喘点刺

支气管炎:小间

咳嗽、气喘:重子(小孩最有效); 大白点刺; 火腑海穴; 天地人三士配灵骨(特效);人宗; 曲陵; 四花外强刺激; 土水穴(特效)

哮喘:四花上、中; 驷马

痰咯不出:重子、重仙

感冒后四肢酸痛:三通任取两穴加四肢穴

感冒:木穴; 火腑海穴加分金人宗

感冒流清涕:木穴

心痛手颤:少海阴市

头目眩晕:支正飞扬

舌裂出血:内关太冲

胎衣不下,腹中积块:内关照海

倦言嗜卧:通里大锺

癫痫:劳宫涌泉

颔肿口噤:阳谷侠谿

发热汗不出:经渠大都

头风发作,心烦面赤:通里解谿

气乱于肺,俯仰喘喝:鱼际太谿

胆绞痛:太冲

尿石所致绞痛:太谿; 精灵

注射后臀部疼痛:阳陵泉

耳鸣:下都

过敏性鼻炎:印堂

胃肠性感冒:胸背部反应点灯心草点治

急性黄疸型肝炎:足三里、合谷、三阴交,或三阴交下一寸半; 中封

急性细菌性痢疾:阴陵泉、外陵,高热者配内关

支气管哮喘:四缝

肺结核咯血:孔最; 尺泽

胃痉挛:劳宫; 承山

胃脘痛:跟腱

胃炎胃溃疡急慢性胃炎:印堂

急性泄泻:申脉(灸); 天枢、内关、三阴交(补)

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内关透间使; 下都; 攒竹; 鱼腰

心动过缓:通里

心律失常:中渚

高血压:先灸足三里再灸绝骨

腓肠肌痉挛:承山; 合阳

手足抽搐:曲泽或大陵

脑血栓形成:尺泽

忆病性失语:人中针后令病人发啊音; 内关; 涌泉

咽感异常:劳宫下一寸(梅核点)

多汗症:合谷、后谿、复溜

一氧化碳中毒:涌泉、人中

原发性痛经:合阳、承山

宫寒经痛:至阴、承山

回乳:光明、足临泣

急性乳腺炎:肩井; 内关、太冲、梁丘

夜游症:四缝

百日咳:少商、商阳; 四缝

小儿遗尿:箕门; 尿控(手掌面小指第一节横纹中点)

胸胁痛:下都

颈部软组织扭伤:下都; 液门透中渚

肩周炎:中平穴

急性腰扭伤:上都

红斑性肢痛(肢端血管舒缩调节障碍):三阴交、崑仑

咳引尻痛:鱼际

肾阳虚足底痛:百会

足跟骨刺足跟痛:大陵; 风池; 灵骨; 下照海(照海穴下一寸半)

瘰疠:手三里加足三里; 中府

急性睪丸炎:灸阳池

痔疮:二白

小儿厌食:承浆

胆道蛔虫症:迎香或至阳

眉稜骨痛:崑仑

血脂过高:丰隆; 足三里; 内关

尿失禁:双侧足运感区; 秩边; 水沟

遗尿:针刺双太谿再针双太谿上三寸处,得气后朝三阴交方向刺

胆道疾病:指压天宗穴并可作为诊断

上睑下垂:血海、鱼腰

神经性皮炎:通里

蛇咬伤:灸中泉穴(阳谿穴与阳池穴之间凹陷处)

少腹疼痛肠痉挛:三阴交

头面浮肿:解谿

流行性腮腺炎:照海点刺特效

嗜睡:神门; 申脉; 照海; 通里加大锺

横行症:后谿

笑症:少冲

乳癌:内关沿皮刺留针一至三小时

活血明目:灸大小骨空

金针梅花诗钞(上下交征法)

腕骨三里:腰连腿痛

后谿环跳:腰连腿痛

神门太冲:痴呆

胸痛:妇科

胸下心侧痛:上白

胸部打伤(打伤中气呼吸困难):灵骨、大白; 四马

胸部发闷:小间、中间; 火陵、火山; 手五金、手千金; 曲陵点刺

胸骨痛及肿胀:七虎

胸腹侧痛 压痛)四马

胸腹部任脉在线痛:水相(太谿)

胸连背痛:四马然后承山; 肾关; 上白

胸膜炎:先用四花中点刺再针四马

肋膜炎(肋间神经痛):四马; 丘墟; 指四马; 四花中、副、外点刺; 七虎穴

肋下疼痛:通关、通山(左肋); 火串

子宫瘤:凤凰巢加妇科;重子加重仙; 火硬; 火主; 水晶; 姐妹一、二、三

子宫炎:凤凰巢加妇科; 木妇; 火硬; 火主; 水晶

子宫不正:凤凰巢加妇科

卵巢炎:重子加重仙

输卵管不通:木妇; 凤凰巢加妇科

妇科产后风:水相

妊娠呕吐: 通肾、通背、通胃(双足取穴特效)

月经不调:凤凰巢加妇科; 灵骨; 其门; 木妇; 上三黄; 姐妹一、二、三

经痛:灵骨; 木妇; 三泉

赤白带下:凤凰巢加妇科; 其门; 天宗(特效); 云门; 木妇(特效); 姐妹一、二、三;通肾、通背、通胃

安胎:凤凰巢加妇科

不孕:凤凰巢加妇科

难产:灵骨; 火包; 火主

胎衣不下:火包; 火硬

回乳:指驷马

乳癌:外三关

乳肿大:指三重

乳房硬块:指三重(二十次左右可消)

阴道痒:天宗; 云白

阴道炎:云白; 海豹

阴门发肿:凤凰巢

女人性冷感:其门

尿道痛(非细菌性):火主; 灵骨

尿道炎:浮间、外间; 六快

尿道结石:马快水加六快加七快

小便不通:火硬点刺; 下三皇; 肩中、云白、下曲

小便出血:下三皇; 涌泉; 复溜; 水分; 阴陵泉

小便过多:凤凰巢

阴茎痛:六快

尿意频数:海豹; 木妇(特效); 马快水; 肾关; 阴陵泉

淋浊:通肾、通胃、通背; 马快水; 列缺

遗尿:少府; 阴陵泉

灰指甲:水愈附近点刺

皮肤病:指驷马; 木穴; 后枝; 驷马

牛皮癣:驷马

颈项皮肤病:肩中

鹅掌风:木穴

颜面黑斑:指驷马

瘾疹、痂疥:阳谿

外感风邪之皮肤骚痒:木穴

小儿夜哭:胆穴

小儿惊风:血海

睡中咬牙:四花下(特效)

脂肪瘤:明黄特效; 外三关

失眠:下三皇,镇静; 液门; 按压风池; 大陵透外关; 百劳

精神紧张引起之失眠:上三黄

高血压:五岭点刺; 委中点刺; 四花中外点刺

驱风:指三重

暴瘖:失音

舌根大而语言不清:失音

舌强言语困难:三重加木留;肩中加商丘

肌肉萎缩:指三重; 水曲

生气而痰迷心窍:火膝

发汗止汗:木穴

难产:火包

痞块:三重

发寒热:木穴

阳症起死回生:地宗

脑部各种病变:上瘤

脑瘤脑膜炎:火散加火菊加火连(单脚); 上瘤; 三重; 州仑

脑骨胀大、脑积水:正筋、正宗、正士配上瘤

脑震荡后遗症之头痛:三重; 十二井点刺(急性时); 委中及冲霄点刺;然谷点刺上瘤、正筋、正宗强刺激; 曲池、束骨、风池(头晕欲呕)

各种肿瘤:外三关和三重交替使用

帕金森:上三黄加百会加镇静加肾关; 肾关加复溜加明黄; 可试中渚

舞蹈病:上三黄

呕吐:心门

神经性呕吐:三通

全身关节痛神经痛:水曲

全身麻木属气血不通者:木留(特效)

全身疲劳:背面穴点刺; 落通

全身痛无法制止:鼻翼

全身之骨痛酸麻:列缺透太渊; 鱼际透劳宫

半身不遂:木火; 灵骨加大白; 肩中; 上曲; 下曲; 六完加三重; 四马; 九里

半身麻痹:肩中; 天宗; 云白; 上曲; 下曲; 上曲、云白、肩中; 下曲、李白、肩中; 木斗、木留

游走性疼痛:上三黄; 中九里

消化不良:脾肿穴加通关、通山、通天(特效); 木斗、木留

干霍乱:心门

霍乱转筋:搏球加四花上、四花里; 阳陵泉; 太冲

疲劳:富顶; 支通; 落通; 木留、木斗

外伤流血不止:火包点刺; 六完

止血:花骨四

口内生瘤:四花上、四花中点刺

性病:上、下唇

阳痿性能力不够:下三皇

遗精滑精:下三皇; 大赫; 曲泉

美容要穴:下三皇

骨头肿大:复原穴; 中白; 火硬; 消骨穴

四肢骨肿:腕顺一、二; 水曲; 水相

扎针数日后麻觉末除者:木留

白血病:木留

丹毒:心门(特效); 四缝点刺

抽筋:曲陵

狐臭:天宗; 李白

减肥:水曲

小儿睡中咬牙:三重; 四花下

鼠谿骨上三四寸之小腹生疮:

下颔痛张口不灵:火硬

三叉神经痛:木留加足三重(特效); 太冲; 人迎; 曲池穴下一寸

特大号青春痘:腑肠加外三关

癫痫:通关、通山、通天取两穴加上三黄(久扎必好); 火枝加火全加土水(一个月断根); 肺俞、厥阴俞点刺

牙龈出血:上三黄

鸡胸:金前上、下穴

关节刚扭伤:泻尺泽急出针再扎对侧承山(久留针); 解穴

气虚气滞所致之各种疼痛:鼻翼

西药中毒面呈黑色:解穴

药物过敏:内关或大椎或命门灸

痿症:正会加后会加三通; 正会加下三皇加肾关加足三里加阳陵泉加肩中

一切气逆(肺气、腹胀、胸胀、肾不纳气):水金、水通

呃逆:水金、水通; 涌泉; 中魁; 间使

腰围大由于胀气者:水金、水通加灵骨、大白
 
五.灵枢经针灸

关于灵枢经针灸,暂且只是略知其一,甚至连门都没进,但是,我总认为灵枢经针灸是最高境界的针灸,可能是看书少,对其他针灸不是很了解的原因。

灵枢经将第九篇《终始篇》放在最高的位置,(仅是个人观点)最后必须遵循终始篇。但是如何更好的应用终始篇所描述的针灸呢?

以下内容摘自《黄帝内经》

九、终始

“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传之后世,以血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夭殃。

谨奉天道,请言终始。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如此者弗灸。不巳者因而泻之,则五脏气坏矣。

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

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名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泻一补,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二盛,泻足太阳补足少阴,二泻一补,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三盛,泻足阳明而补足太阴,二泻一补,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

脉口一盛,泻足厥阴而补足少阳,二补一泻,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而取,上气和乃止。脉口二盛,泻足少阴而补足太阳,二补一泻,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三盛,泻足太阴而补足阳明,二补一泻,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疏而取之,上气和乃止。所以日二取之者,太、阳主胃,大富于谷气,故可日二取之也。

人迎与脉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阴阳俱溢,如是者不开,则血脉闭塞,气无所行,流淫于中,五脏内伤。如此者,因而灸之,则变易而为他病矣。

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音气益彰,耳目聪明。反此者,血气不行。

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坚如其故者,适虽言故,病未去也。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故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必先通十二经脉之所生病,而后可得传于终始矣。故阴阳不相移,虚实不相倾,取之其经。

凡刺之属,三刺至谷气,邪僻妄合,阴阳易居,逆顺相反,沉浮异处,四时不得,稽留淫泆须针而去。故一刺则阳邪出,再刺则阴邪出,三刺则谷气至,谷气至而止。所谓谷气至者,已补而实,已泻而虚,故以知谷气至也。邪气独去者,阴与阳未能调而病知愈也。故曰: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矣。

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

三脉动于足大趾之间,必审其实虚,虚而泻之,是谓重虚。重虚病益甚。凡刺此者,以指按之,脉动而实且疾者疾泻之,虚而徐者则补之。反此者,病益甚。其动也,阳明在上,厥阴在中,少阴在下。

膺俞中膺,背俞中背,肩膊虚者,取之上。

重舌,刺舌柱以铍针也。

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在骨守骨,在筋守筋。

补须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痏,以极出其邪气。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其痏,无使邪气得入。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泻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

刺诸痛者,其脉皆实。

故曰: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

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

病生于头者,头重;生于手者,臂重;生于足者,足重。治病者,先刺其病所从生者也。

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刺此病者,各以其时为齐。故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齐,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齐。

病痛者,阴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阴也,深刺之。病在上者,阳也。病在下者,阴也。痒者,阳也,浅刺之。

病先起阴者,先治其阴,而后治其阳;病先起阳者,先治其阳,而后治其阴。

刺热厥者,留针反为寒;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刺热厥者,二阴一阳;刺寒厥者,二阳一阴。所谓二阴者,二刺阴也;一阳者,一刺阳也。

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间日而复刺之,必先调其左右,去其血脉,刺道毕矣。

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形肉未脱,少气而脉又躁,躁厥者,必为缪刺之,散气可收,聚气可布。

深居静处,占神往来,闭户塞牖,魂魄不散,专意一神,精气之分,毋闻人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针。

浅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气至乃休。

男内女外,坚拒勿出,谨守勿内,是谓得气。

凡刺之禁:新内勿刺,新刺勿内;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劳勿刺,已刺勿劳;已饱勿刺,已刺勿饱;已饥勿刺,已刺勿饥;已渴勿刺,已刺勿渴;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乘车来者,卧而休之,如食顷乃刺之。出行来者,坐而休之,如行千里顷乃刺之。凡此十二禁者,其脉乱气散,逆其营卫,经气不次,因而刺之,则阳病入于阴,阴病出为阳,则邪气复生。粗工勿察,是谓伐身,形体淫乱,乃消脑髓,津液不化,脱其五味,是谓失气也。

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瘈瘲,其色白,绝皮乃绝汗,绝汗则终矣。

少阳终者,耳聋,百节尽纵,目系绝,目系绝,一日半则死矣。其死也,色青白,乃死。

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喜惊、妄言、色黄;其上下之经盛而不行,则终矣。

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塞,上下不通而终矣。

厥阴终者,中热溢干,喜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

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气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上下不通则面黑,皮毛憔而终矣。”

关于补泻手法的描述已在前文中叙述的很详细,这里是每条经络的留针时间,很关键,所以很有必要铭记于心。

经水第十二

黄帝曰:夫经水之应经脉也,其远近浅深,水血之多少,各不同,合而以刺之奈何?岐伯答曰:足阳明,五脏六腑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盛,热壮,刺此者不深勿散,不留不泻也。足阳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阳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阳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阴深三分,留四呼。足少阴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阴深一分,留二呼。手之阴阳,其受气之道近,其气之来疾,其刺深者,皆无过二分,其留,皆无过一呼。其少长、大小、肥瘦,以心擦之,命曰法天之常,灸之亦然。灸而过此者,得恶火则骨枯脉涩,刺而过此者,则脱气。

那么关于经络的选择后,疗效的关键在于五输穴的选取:

四时气第十九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四时之气,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灸刺之道,何者为定?岐伯答曰: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故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者,深刺之,间者,浅刺之;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秋取经俞。邪在腑,取之合;冬取井荥,必深以留之。

四时第四十四

黄帝曰:以主五输奈何?藏主冬,冬刺井;色主春,春刺荥;时主夏,夏刺输;音主长夏,长夏刺经;味主秋,秋刺合。是谓五变,以主五输。

关于五输穴的选取在黄帝内经的各个篇章中零散的描述着,还希望有识之人能够好好发掘,然后整理起来。

此篇文章,若非有识之人引导,确实很难理解,庆幸的是我遇到了那个人。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是将我领入中医针灸之门,很感谢他。



六.子午冲和

其实这个是偶尔从网上看到的,而且在随后的实践中听起某些好友的经验,才让我对这种针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找了好长时间也没能找到关于这个的任何资料,希望在将来的时间里能把这个补上。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