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历代医家对脉学、脉诊的客观评说

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54
声望
63
年龄
63
历代医家对脉学、脉诊的客观评说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脉诊是中医四诊之一,是中医临床不可或缺的一种诊断方法,一般认为乃四诊之末。对于脉诊的诊断价值,历代医家观点不一,或夸大其词,过分强调脉诊的临床价值。中医经典《内经》和《难经》对脉诊断病的名称及意义,亦不统一。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载:“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难经•第六十一难》载:“切脉而知之谓之巧……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何腑也。”实际上脉诊是中医诊病的一种技巧而已。因中医诊病历来强调四诊合参,故历代明智之医家对诊脉断病有非常客观的论述。兹略例如下以说明之。

金栋按:四诊合参,哪四诊?望闻问切也。其顺序与内容,首见于《难经•六十一难》。而《内经》亦只是三诊相参并提,见于《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望诊);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切诊);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问诊)。”张介宾《类经五卷•脉色类十七》注:“见色者,望其容貌之五色也。按其脉,切其寸口之阴阳也。问病者,问其所病之缘由也。知是三者,则曰明曰神曰工。而诊法尽矣。《六十一难》曰:‘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是为神圣工巧,盖本诸此。”

《难经•六十一难》:“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徐大椿《难经经释》:“按:《灵•邪气脏腑病形篇》云:‘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与此不同,未知越人何所本也?”
 
1 《内经》的客观论述:

⑴《素问•三部九候论》载:“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疾病有新旧之分、原始与今时之别,善诊者,必先问之,方可切脉。

张山雷《脉学正义•卷二•第十八节 问证》:“此经言问证之一端也。始病者,受病之远因;方病者,今病之现状。盖当时之病势,或可据脉象以得之,而从前种种源由,渐渐变态,决不能据今日之脉证,而想像于万一,读经文著一‘必’字,谆谆告诫,何道郑重,何以今之时流,偏谓我精脉理,竟有不许病家自述证情者。岂今人学识,果能超轶远古耶?亦徒见其大言欺人耳。”

金栋按:本篇所讨论的是诊脉的问题,不仅论述了三部九候诊脉的方法和具体内容,而且也强调四诊合参。可谓尊经据典,问诊在切诊之先。

⑵《素问•征四失论篇》载:“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粗所穷,此治之四失也。”

对于这句经旨,后世《内经》注家及脉学名家予以了明确客观注释。如

明•张介宾《类经十二卷•论治类十九•四失》注云:“凡诊病之道,必先察其致病之因,而后参合以脉,则其阴阳虚实,显然自明。……不先察其因而卒持寸口,自谓脉神,无待于问,亦焉知真假逆从,脉证原有不合,仓促一诊,安能尽中病情?心无定见,故妄言作名。误治伤生,损德熟甚,人已皆为所穷,盖粗疏不精所致,此四失也。”

明•李中梓之脉学专著《诊家正眼》云:“此言不问其症之所由起,先与切脉,未免模糊揣度,必不能切中病情者矣。”

张山雷《脉学正义•卷二•第十八节 问证》:“此言不问病因,而猝然持其寸口之脉,必无中病之理,充极其量,亦只能妄言其病名耳。古人明言不问之弊,必至于此,可谓透彻,奈何今偏有大名鼎鼎者,偏以不问为高,自矜名手,是真所谓古今人之不相及者矣。”

时贤胡天雄《素问补识》云:“盖不问病因,仓促持脉以应病家之问,惟妄言诈名以欺人耳。妄言,是信口胡说。诈名,是杜撰病名。……第四失之重点,本只不问病因,卒持寸口两点,但因仅凭切脉,不能全部掌握病情,而欲妄行施治,已属粗工,病情未掌握,指下难明,心中无数,当病家询问病情时,就只能信口胡说,杜撰病名来进行搪塞,粗工的伎俩,至此就完全彻底地暴露出来。”胡氏的客观解释,所言极是,临床确实如此。

金栋按:经旨已明确指出,诊病必先问诊,然后再切脉,乃诊病之次序也,如此方为明智之大医;否则仓促诊脉,或单凭脉诊,贻误大焉。
 
2 宋•苏轼、沈括《苏沈良方》的客观论述:

《苏沈良方》,又名《苏沈内翰良方》。系后人将宋代苏轼所撰医药杂说与沈括(存中)所撰《良方》合编而成。苏轼为宋代著名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平素留心医药,于贬谪各地时,注意收集当地医药知识。他与名医庞安时的交谊,传为医林佳话。沈括为宋代著名科学家,在中国古代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地质、算学、天文、历法、生物、音律等方面都有建树,对医药造诣也深。

《苏沈良方•卷一•脉说》载:“脉之难,古今之所病也……病不可不谒医,而医之明脉者,天下盖一二数。骐骥不时有,天下未尝徒行;和扁不世出,病者终不徒死,亦因其长而获其短尔。士大夫多秘所患以求诊,以验医之能否,使索病于冥漠之中,辨虚实冷热于疑似之间。医不幸而失,终不肯自谓失也,则巧饰掩非,以全其名。至于不救,则曰是固难治也。间有谨愿者,虽或因主人之言,亦复参以所见,两存而杂治,以故药不效。此世之通患,而莫之悟也。吾平生求医,盖与平时,默验其工拙,至于有疾而求疗,必先尽告以所患,而后求诊,使医了然知患之所在也,然后求之诊。虚实冷热先定于中,则脉之疑不能惑也。故虽中医,治吾病常愈。吾求疾愈而已,岂以困医为事哉!”

金栋按:从文中看出,一个文人学者,对诊脉之理解及患病后与医者如何沟通、如何就诊看病,客观合理之感悟,实乃一明智之患者,惜天下之患者未必尽然矣。患病后你是否会看病、是否会讲述自己的病情、如何很好的配合医者的问诊?确实有学问。断不能以诊脉断病之确否,妄下定论及为难医者。

附: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卷之一总论•问病论内容》云:“东坡先生尝曰:吾平生求医,盖与平时默验其工拙,至于有疾,必先尽告以所患而后诊视,使医者了然,知厥疾之所在,虚实冷热先定于中,则脉之疑似不能惑也。故虽中医,疗疾常愈,吾求疾愈而已,岂以困医为事哉!诚哉斯言!真警密济世之砭剂也。何者?脉之与证相依而行,脉者所以剖其证之未明,证者所以索其脉之犹隐。据脉以验证,所谓得乎应心者是尔;问证以参脉,所谓医者意也是尔。乌可举一而废一哉?私窃怪夫!近世以来,多秘所患以求诊,以此验医之能否。医亦不屑下问,孟浪一诊,以自挟其所长。甚者病家从前误药或居处有所讳诲,虽问之而不以尽告,遂至索病于冥漠之间,辨虚实冷热于疑似之顷,毫厘千里宁不委命一掷于人试伎乎?此余于终篇所以特举前辈格言,以解世俗之惑,不然《难经》有谓: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之所起所在者,又果何意耶?(大人、小儿诸病瘥后,饮食且须渐进,常若不足,毋使食气伤胃,其病复来。大热方退,尤不可饱。小儿伤乳,热复则同。)”
 
3 明•李时珍《濒湖脉学》的客观评说

明•李时珍《濒湖脉学》摘取前人脉学研究之精华,分详27种脉。对同类异脉鉴别,各种脉象主病,既能博考,又能精研,编成歌诀,便于习诵。李时珍的脉学观点,得到了其后中医界的一致赞同,至今尚未有学者公开提出过异议。脉学自《濒湖脉学》之后,学者更加普及,诸说渐趋统一,遂得到普遍而又正确的发展。

脉学发展到魏晋时代,由于王叔和《脉经》的撰成,可谓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脉经》理论精微,内容广博,学习者欲深刻理解、全面掌握,本非易事,加之卷帙较大,传抄习诵殊为困难,因而在推行传播上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六朝之后,有高阳生氏托名王叔和撰成《脉诀》1卷,以歌诀形式阐述脉象脉理及其临床意义,内容简明,习诵极便,很快就流行传播开来,甚至出现了“《脉诀》出而《脉经》隐”的现象。但由于《脉诀》系伪撰之作,加之“文词鄙俚”,内容也有错误失实之处,因而引起学界不满和诽议,出现了脉学史上对《脉诀》长达数百年之久的批判风潮。李时珍《濒湖脉学》是这次批判风潮的终结之作。他在驳正《脉诀》内容的基础上,沿用《脉诀》的歌诀体表达形式,深入浅出的介绍叔和之学,既防止了《脉诀》的“谬种流传”,又解决了一般习医者的教材之需,因而获得了巨大成功,成为脉学史上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脉学专著,即便今天仍是学习脉学的重要参考书。

所以说李时珍《濒湖脉学》是中医脉学一部重要专著,为中医诊断学--脉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虽对脉学非常有研究,但仍强调四诊合参,反对单以脉诊决病。如李时珍指出:“余每见时医于两手六部之中,按之又按”、“俨若脏腑居两手之间,可扪而得”、“实则自欺之甚也”,故在撰写《濒湖脉学》中有非常客观论说。如下所言:《濒湖脉学•自序》云:“世之医病两家,咸以脉为首务,不知脉乃四诊之末,谓之巧者耳。上士欲会其全,非备四诊不可。”
 
4明•张介宾

《类经五卷•脉色类八》:“有讳疾而不肯言者,终当自误,有隐情而不敢露者,安得其详?然尚有故隐病情、试医以脉者,使其言而偶中,则信为明良;言有弗合,则目为庸劣。抑孰知脉之常体,仅二十四,病之变象,何啻百千?是以一脉所主非一病,一病所见非一脉。脉病相应者,如某病得某脉则吉;脉病相逆者,某脉值某病则凶。然则理之吉凶,虽融会在心;而病之变态,又安能以脉尽言哉?故知一知二知三,神圣谆谆于参伍;曰工曰神曰明,精详岂独于指端?彼俗人之浅见,固无足怪,而士夫之明慧,亦每有蹈此弊者。故忌望闻者,诊无声色之可辨;恶详问者,医避多言之自惭。是于望闻问切,已舍三而取一,且多有并一未明,而欲得夫病情者,吾知其必不能也。所以志意未通,医不免为病困,而朦胧猜摸,病不多为医困乎?凡此皆病患之情,不可不察也。”
 
5明•李中梓的客观评说

明•李中梓《诊家正眼》亦是一部重要的脉学专著,该书对后世影响巨大。今之28病脉,就是在《濒湖脉学》27病脉基础上,再由《诊家正眼》加一“疾脉” 增定脉象28种而成。李中梓虽对脉学造诣至深,但又不偏执一端,却十分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书中对此都有扼要论述,尤其对当时社会上“凭脉测病”之弊端,批评甚剧,其弊端至今仍有临床意义。如

在《诊家正眼•必先问明然后诊脉》云:“古之神圣,未尝不以望、闻、问、切四者互相参考,审察病情。然必先望其气色,次则闻其声音,次则问其病源,次则诊其脉状,此先后之次第也。近世医者,既自附于知脉,而病家亦欲试其本领,遂绝口不言,惟伸手就诊,而医者即强为揣摩。若揣摩偶合,则信为神手;而揣摩不合,则薄为愚昧。”

并在《医宗必读•不失人情论》云:“有讳疾不言,有隐情难告,甚而故隐病状,试医以脉。不知自古神圣,未有舍望、闻、问而独凭一脉者。且如气口脉盛,则知伤食,至于何日受伤,所伤何物,岂能以脉知哉?”

金栋按:望、闻、问、切之中医四诊,乃诊断疾病的四种方法和顺序。病人就诊时,无论是步行而至,还是卧床待诊,第一印象就是看到病人之情况,即望诊,“必先望其气色”,故望诊在中医诊断学中列为四诊之首,并有“望而知之谓之神”之说。
 
6 清•林之翰《四诊抉微》的客观评说

《四诊抉微•自序》:“诊有四在,昔神圣相传,莫不并重。自典午氏以后,作述家专以脉称而略望闻问,后人因置而不讲,大违圣人合色脉之旨矣。殊不知望为四诊最上乘功夫,果能抉其精髓,亦不难通乎神明,闻问亦然,终是缺一不可。”

金栋按:四诊合参,乃中医诊断疾病的客观、科学、合理之方法,缺一不可。因每诊之资料,皆不完善和详尽,必相合而参之,方得齐全,为确诊提供详实资料,从而减少误诊。
 
7 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的客观评说

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是一部内容丰富而又独具特色的医学论集,作者针对当时医界的现状,以《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为本,结合诸家学说及自己的临证经验,指陈时医流弊以正异端邪说,推阐医学源流以明证治奥旨。书中各论每不过千言,但阐理深刻,精凿有据,不仅反映了作者对中医学理法方药的见解,而且体现了其广博的学识和丰富的临证经验。在学术上,极力推崇《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言必本于圣经,治必遵乎古法”,学有根基;在诊断上,重视四诊相参,反对单凭于脉,主张因人审证、审证求因;在治疗上,提倡辨证用药、内治外治并重,不偏废单方、验方、针砭、按摩诸法,重视煎法、服法等细节。

下面是其对诊脉的客观评说:

《医学源流论•卷上•脉•诊脉决死生论》载:“至于诊脉,即可以知何病。又云人之死生,无不能先知,则又非也。盖脉之变迁无定,或有卒中之邪,未即通于经络,而脉一时未变者;或病轻而不能现于脉者;或有沉痼之疾,久而与气血相并,一时难辨其轻重者;或有依经传变,流动无常,不可执一时之脉,而定其是非者。况病之名有万,而脉之象不过数十种,且一病而数十种之脉,无不可见,何能诊脉而即知其何病?此皆推测偶中,以此欺人也。若夫真脏之脉,临死而终不现者,则何以决之?是必以望闻问三者合而参观之,亦百不失一矣。故以脉为可凭,而脉亦有时不足凭;以脉为不可凭,而又凿凿乎其可凭,总在医者熟通经学,更深思自得,则无所不验矣。若世俗无稽之说,皆不足听也。”

《医学源流论•卷下•脉经论》载:“愚按:脉之为道,不过验其血气之盛衰寒热,及邪气之流在何经何脏,与所现之症,参观互考,以究其生克顺逆之理,而后吉凶可凭。所以《内经》《难经》及仲景之论脉,其立论反若甚疏,而应验如神。若执《脉经》之说,以为其病当见某脉,某脉当得某病,虽《内经》亦间有之,不如是之拘泥繁琐也。试而不验,于是或咎脉之不准,或咎病之非真,或咎方药之不对症,而不知皆非也。盖病有与脉相合者,有与脉不相合者,兼有与脉相反者。同一脉也,见于此症为宜,见于彼症为不宜。同一症也,见某脉为宜,见某脉为不宜。一病可见数十脉,一脉可现数百症,变动不拘。若泥定一说,则从脉而症不合,从症而脉又不合,反令人彷徨,无所适从。所以古今论脉之家,彼此互异,是非各别,人持一论,得失相半,总由不知变通之精义,所以愈密而愈疏也。……若欲泥脉以治病,必至全无把握。”
 
8 清•张山雷(寿颐)《脉学正义》的客观评说

《脉学正义》一书是清•张山雷(寿颐)先生搜集历代脉学理论,详加条理类编,并予正义述评之力作。此书上自岐黄、仲景,下至明清各家,凡论脉之有理而可为后学启迪者,靡不收撷评论。……此书取舍有度,有褒有贬,立意不落俗套,正义多有新意,辨脉提纲掣领,论脉注重实践,是脉学著作中集大成者,对后世研究脉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脉学正义•提要》)下面是其对诊脉的客观评说:

《脉学正义•脉学纲领•绪言》云:“四诊之序,望问为先,切脉居后,非脉法之不足凭也。盖察脉以审病,只兼参考病理之一端,万不能不论声色形证,仅据脉理以审定其为寒为热,属实属虚。何则?脉之条理,约言之则有浮沉迟数,长短滑涩,大小虚实之提纲;析言之复有二十八种名称之辨别。究之无论何病,凡此种种脉象,无不可以偶见,而亦无不可以兼见。苟非合之声色辩证,虽有高贤,不能下一断语。如谓精于脉法,但一下指,不问其他,而竟能洞见隔垣,则从古名家,未闻有此高论。”

金栋按:四诊之顺序,一般认为是按望、闻、问、切或问、望、闻、切之固定顺序进行,而临诊中往往是四诊互用,边诊边辨。一般情况下,多是“望问为先,切脉居后”的诊察顺序,此为明智之举。
 
9 近代中医大家恽铁樵先生对脉学的客观认识:

恽铁樵(1878-1935)为近代著名中医大家。名树钰、别号冷风、焦木、黄山,江苏省武进县孟河人。恽铁樵业医之际,中西医学之争日趋激烈。在这场中西医学的论争当中,恽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25年,恽铁樵与章太炎及其弟子张破浪等在上海创办“鉄樵中医函授学校”,并自编教材以振兴中医。铁樵先生一生著述颇丰,尤以《恽铁樵中医函授讲义》、《伤寒论研究》、《(灵素商兑)与(群经见智录)》为代表。这些著作不盲目泥古,不偏爱一派,旁证西法而折中于治验,值得反复学习和研读,对于学习中医典籍,熟谙中医临床具有很高的现实价值。

下面是恽铁樵先生在《恽铁樵中医函授讲义•脉学发微》卷一中“毅然编辑脉学的缘起”时,“先要讲脉外极显明的事情”中说道:“脉是看不见的,凭着三个手指头去摸,你摸着的心里以为这是弦脉,换一个人去摸,他心里以为这是滑脉,归根大家‘以意会之’。究竟是弦是滑,却没有一定的标准……这就是‘以意会之’的不是了。今世找不出公冶长,这是非恐不容易判断啦。脉学等于如此的模糊影响,却要以性命相托,这是中医受现实非难第一个要解答的问题。……莫说脉学是说不清楚,画不出来,古书所说,不能懂得,而且有‘无止境’的奥秘;就算种种困难都能减少,就算做讲义的人有生花妙笔,说的活现,就算读讲义的人聪明万分,十分了解,毕竟是空空洞洞,无形无质,无臭无声。”

恽先生认为“一个人除掉犯法自尽,以及偶遇不测之外,总是病死的”,所以“简单的说,就是先要知何者是死,然后能知何者是生”。有人说“脉象可以判断生死”,而恽先生认为“要将这空空洞洞的东西去辨死活,譬如诊了脉说是活的,偏偏死了,那还了的!或是诊了脉说是死的,偏偏不死,也是不妥当。若是说两句骑墙话,了了门面,一层,人家未必要请你这桂花医生;二层,那又何必要学医,何必要读书;三层,我们目的在利人利己。假如学会了并不在乎挂牌行医,那么,对自己家人说骑墙话么,没的叫人笑掉下颏罢。所以鄙人想了一个方法,先从有凭有据的地方认定死活,然后逐层推敲,自然有路可走。”

但是“有凭有据,可以判别死活,而又不是脉象,到底是什么东西?答道:是病形。怎样的病形可以辨别死活?答道:有四大纲。脉居其一,除去脉象,尚有三纲,每纲分目共数十事,数十样是必死的,数十样是危险的,一望可知,了然明白。那四纲是色泽、呼吸、脉搏、规矩权衡。”

由此可见,单纯凭脉象是不能判断死活的,应强调是四纲合参,与西医四大生命体征(呼吸、脉搏、心率、血压)似曾相吻,不谋而合,值得钦佩与敬仰。而患病以后,则更不能单凭脉象去诊断疾病、救治病人了,在《脉学发微•卷二•脉之概论》中说道:“以所研求而知之脉象,合所见之病证,参互错综,以推断病之缓急浅深,弗误认脉学为推测疾病唯一之工具。……所谓就研求所得之脉象,合之所见之病证,参互错综,以推断病之吉凶深浅,此实《内经》之法。”则强调“参互错综”,即如目前之“四诊合参”而已,英明之举,并认为这是《内经》中的诊病之方法。伟哉!夫子!
 
10近代名医杨则民《潜厂医话》对脉学的客观评说

在其著作《潜厂医话•一 说理》第(二十一)“脉诊篇”说:

脉诊为近世医者、病者所共信,以为诊病惟一之术。在医者可不加问诊而使三指以疏方,病家则隐匿病情以试医生脉诊之能否,医道之荒莫甚于此。此习不去,吾医将无立足地乎。前贤知之发为振聩之论:“脉乃四诊之末,谓之巧者尔。上工欲会其全,非备四诊不可”,此李时珍之说也。“古人以切居望闻问之末,则于望闻问之际,已得其病情矣。不过再诊其脉,看病应与不应也……,以脉参病,意盖如此,曷以诊脉知病为贵乎”,此张景岳之说也。而徐大椿之论尤为明确,其言曰:“病之名有万,而脉之象不过数十种,且一病而数十种之脉无不可见,何能诊脉即知其何病,此皆推测偶中,以此欺人也。”且《史记•篇鹊传》曰:“视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脏腑、癥结,何(注:当为特)以脉为名耳。”夫创寸口诊脉之扁鹊犹如此,况其后人乎。
……
中医言脉,虽有寸口分部之法、人迎寸口之法、三部九候之法、轻重分候之法,实皆不适用,必不得已而采用旧说。可依《难经》,寸以候头至胸,关以候自膈至脐,尺以候自脐至足。《医宗金鉴》谓:“脉象浑一,并不两条,亦不两截。”足以证三部配合脏腑之无理矣。李时珍谓:“余每见时医于两手六部之脉按之又按,曰某脏腑如此,某脏腑如彼,犹若脏腑于两手之间,可扪而得,种种欺人之丑态,实则自欺之甚也。”

夫脉不可独凭,与望闻问合参则为共通之论,以为医者施治之准则也。

第(二十二)“脉证之真诠”说:

“脉诊为诊断方法之一,古人隶于四诊之末,以切脉识病为下工。故脉诊之旨,在验病体之虚实,所患之浅深,病势之进退,预后之良恶,气与血之强弱而已,过此以往,非诊脉所得知也。乃怪诞不经之徒,既妄信脏腑配当六部之说,复谬执以脉主病之谈,某部见某脉即属某病,大言炎炎,凿孔栽须。尤荒谬者,且凭脉以断人之死期,孕之男女,富贵贫贱,几皆以三指决之,如彭用光之流,真十死无赦者。”

“总之,诊断疾病应以各项见证参以切脉而断之,不能仅凭三指也。‘能合色脉,可以万全’,前人固明示吾辈以正法矣。”

“专主寸口脉诊法者,始于扁鹊之《难经》。《内经》则全身诊断法也。《史记•扁鹊传》曰:‘至今天下言脉者,因扁鹊也。’尤为明证。然扁鹊虽创明寸口脉诊病之法,实不纯信三指者,《史记》称:‘视见垣一方人,以此(指脉)视病,尽见脏腑症结,特以脉为名耳。’扁鹊尚然,况后人乎。张景岳曰:‘古人以切居望闻问之末,则于望闻问之际,已得病情矣,不过再诊其脉,看病应与不应也。……以脉参病,意盖如此,曷以诊脉知病为贵乎!’而徐灵胎之论尤为明确:‘一病而数十种之脉无不可见,何能诊脉即知其何病?此皆推测偶中,以此欺人也。’后人昧于此义,死信某脉主某病之说,不知《伤寒》《金匮》为我国医学之宗,其论病论治之际,无不以脉为辨证之参考(《伤寒论•平脉篇》为王叔和附加,后世删之是矣),曷尝以脉主病乎!荒诞之士,于多言偶中之机而凿凿言之,以此欺人,此此自欺,可乎否耶?故又必知脉主病之妄而后可以诠真。”

金栋按:在四诊中,问诊是必须的,而且其诊断价值最大。因为问诊是了解病情,诊察疾病的重要方法,在四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对于疾病的很多情况,如病史、自觉症状、既往健康状况和家族史等,只有通过问诊才能知道,摸脉是摸不出来的。若不问明白,仓促诊脉,难以作出正确诊断。中医经典早有明示,已如前述。而古代医家在诊病时就非常强调问诊的重要性,如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十问篇》说问诊“乃诊治之要领,临症之首务也”,并创立了“十问歌”,至今仍沿用。清•赵晴初云:“脉居四诊之末,望、闻、问贵焉。其中一问字,尤为辨证之要。”(《存存斋医话稿续集》)但有的医生为了显示医技,故弄玄虚,在诊病时不是详细询问病情,而是巧言诓人,过分夸大摸脉,以此来抬高自己的声望,结果让病人误认为只要一摸脉,什么病都知道了。久而久之,便对中医产生了在诊断上“只摸脉”的片面认识。

另外目前病历的书写,无论中医病历、还是西医病历,门诊病历、还是住院病历,或电子病历,如果不问诊是无法写出来的。
 
11现代中西医学者赵洪钧《中西医结合二十讲》对脉诊的客观评说

在其著作《中西医结合二十讲•第七讲 望闻问切、视触叩听和仪器检查•五 切诊》中说:

《内经》作者认为,切而知之谓之神。足见那时很重视脉诊。这大约是为什么至今一些病人和某些医生,认为脉诊很神秘,视诊脉为医家水平的代表。《难经》作者,将切脉放在四诊之末,把诊脉看做一种技巧,这基本上是还了脉诊的真面目。

金栋按:“切而知之谓之神”,《内经》是这样说的:《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云:“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

“将切脉放在四诊之末,把诊脉看做一种技巧”,《难经》是这样说的:《难经•六十一难》:“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将中医四诊放在一起同时论述的,首见于《难经》。

中医认为,诊脉不仅能知道病情的表里寒热虚实,还能知道病在何脏何腑。

金栋按:《难经•六十一难》云:“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杨玄操曰:“切,按也。谓按寸口之脉者,若弦多者,肝病也;洪多者,心病也;浮数则病在腑;沉细则病在脏,故云在何脏也。”

对诊脉的准确定位价值,不但西医理论不能接受,古今中医界也有很大分歧。

金栋按:寸口分候脏腑的定位,历代医家不一。兹取六家之说比较之:

王叔和 李杲 滑寿 喻嘉言 李士材 张景岳

左寸 心、小肠 心、小肠 心、小肠 心 心、膻中 心、心包
左关 肝、胆 肝、胆 肝、胆 肝、胆 肝、膈 肝、胆
左尺 肾、膀胱 肾、膀胱 肾、膀胱 肾、膀胱、大肠肾、膀胱、小肠 肾、膀胱、大肠
右寸 肺、大肠 肺、大肠 肺、大肠 肺 肺、胸中 肺、膻中
右关 脾、胃 脾、胃 脾、胃 脾、胃 脾、胃 脾、胃
右尺 肾、膀胱 命门、三焦 三焦、心包 肾、三焦、小肠 肾、大肠 命门、三焦、小肠

近代著名中医杨则民,对脉诊有全面而独到的见解。建议读者参看杨氏遗著《潜厂医话》。

拙见以为,从纯技术角度看脉诊,它的直接意义是循环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循环功能又是最重要的全身代谢谢状态的间接指标,所以,脉诊有着重要意义。由于这个指标很容易获得,加之古代条件下,医家在不少情况下很难通过直接接触得到诊断信息,又没有其他手段测知人体代谢谢情况,脉诊的价值就更大。为充分利用脉诊,有些发挥超出了它的真正价值。这是可以理解的。

现在看来,脉诊的可靠价值为:

⑴与其它很容易得到的信息合参,断生死。即人活着还是死了。至今西医仍然奉行循环停止的死亡标准。
⑵没有其他信息合参,也可断病危。任何疾病最后致死,必然严重损害循环功能。
⑶多次诊脉,用以断病之变化、进退。
⑷脉搏大体和心跳同步,故脉诊可以粗略判断心律和心率。
⑸主要脉象(最好与其他信息合参)的诊断价值是基本可靠的。

当代西医仍然重视脉搏,视之为生命体征。故至今西医病历首页上必有脉搏。只是,除此以外,西医诊断就不借助脉诊了。

不过,一个聪明而有经验的医生,总会充分利用脉诊的价值,即便他并非完全按中医理论去做。

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很多时候,医生的责任,并非做出准确诊断,而是对病情危重程度迅速做出判断。病情危重医生还不知道,常是发生医疗事故、医疗纠纷的主要原因。要想迅速对众多病人的危重程度作出准确判断,必须方法简便。一位理论知识扎实而且经验丰富的医生,能够在一两分钟之内判断病情是否危重。这时不需要也几乎不可能借助任何仪器。在没有监控系统时,这是医生的硬功夫。现在有了监控系统,医生仍需要这种功夫。因为监控提供的信息还是很有限,比如,精神和神志状态就不是监控能随时发现的。休克前期,也不容易通过监控发现。这时,脉诊就是重要手段之一。医生应能在一两分钟之内,单靠望闻切和极简单的问诊,就知道病情是否危重。熟练的医生,做到这一点,有时不用一分钟。在三种场合,需要医生的这一本事。一是病房值班巡视;二是急诊室;三是战场救护和突发事件中多人受伤抢救。

实际临床工作中,脉诊还具有脉诊之外的意义。诊脉是医患接触的特殊方式。这时,双方都要调整精神和心理状态。它拉近了双方的心理距离,同时给医生一个短时期静心思考的机会。医生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机会。

一般来说,诊脉不应超过五分钟。问诊虽然有耐心,也不是时间越长越好。总诊察时间,以二十分钟左右为好。非初诊病人,而且前次疗效好,可以在几分钟内完成复诊。三五分钟打发一个初诊病人,必然使人感到草率。不过,时间过久,也会使患者局促不安,失去合作的耐心-他会怀疑医生到底想干什么,对医生的能力也开始不大信任。若时间允许,处方施治之后,倒可以再谈。这时虽然不一定只谈病,却仍可获得新的信息,有利于下一次诊治。
 
 

附件

  • 145.7 KB 查看: 43
  • 149.3 KB 查看: 40
  • 147.8 KB 查看: 44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4-10-19 19:47 编辑

二十讲•第七

金栋按:寸口分候脏腑的定位,历代医家不一。兹取六家之说比较之:

王叔和 李杲 滑寿 喻嘉言李士材张景岳

左寸心小肠心小肠 心小肠心心膻中心心包
左关肝胆 肝胆 肝胆 肝胆 肝膈肝胆
左尺肾膀胱肾膀胱 肾膀胱 肾膀胱大肠 肾膀胱小肠 肾膀胱大肠

右寸肺大肠肺大肠 肺大肠肺 肺胸中肺膻中
右关脾胃 脾胃 脾胃 脾胃 脾胃 脾胃
右尺肾膀胱 命门三焦三焦心包 肾三焦小肠 肾大肠 命门三焦小肠
 
金栋按:寸口分候脏腑的定位,历代医家不一。兹取六家之说比较之:

王叔和 李杲 滑

近代名医杨则民《潜厂医话》说:

“上六家皆医界之名家,对脏腑任意配当如此矛盾,则其说尚足信赖乎?

尝考《千金方》《伤寒论》,均无此说,即看紫虚《四言脉诀》亦谓:‘左主司官,右主司腑’,对六腑亦不肯板言某部属某也。故吴草庐知之,则曰:‘医者以寸关尺辄名之曰,此心脉,此肺脉,此肝脉……者非也。五脏六腑凡十二经,两手寸关尺,皆手太阴之脉也……为六脉之大会,以占一身焉。’李时珍知之,则曰:‘两手六部皆肺之经脉,特取以候五脏六腑之气可耳,非五脏六腑所居之处也。’又曰:‘每见时医于两手六部之间,按之又按,曰某脏腑如此,某脏腑如彼,俨然脏腑居于两手之间,可扪而得,种种欺人之丑态,实则自欺之甚也。’张石顽知之,而对惑人三部分别脏腑之问,则曰:‘皆是也,皆非也,似是而非者也。’语曰:‘山川而能语,葬师食无处,脏腑而能语,医师色如土。’其脏腑配当三部之谓矣。”
 
谢谢分享!发得太长,看着累。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