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0/05/16
- 帖子
- 146
- 获得点赞
- 1
- 声望
- 0
- 年龄
- 50
上部表邪攻于外或(和)胸,里邪攻于内或(和)头。
中部表邪攻于内或(和)头,里邪攻于外或(和)胸。
下部表邪攻于内或(和)胸,里邪攻于外或(和)头。
邪气“攻于”什么部位“症状”自然会出现在那个部位。外部位的症是指出现在身体外面的皮肉、四肢的症状,如项痛、身痛、腰痛,腿痛,关节不利或体表部位压痛,部分皮肤疾病等。内部位的症是指出现在消化管、尿道、生殖的症状,如口渴、口舌生疮、牙痛,咽痛、呕吐、呃逆、吐血,便血,腹痛、胁胀、下利、便秘、小便不利,崩漏,带下,痔疮等。胸部位症是指出现胸部的症状如心悸、心慌、怔忡、胸闷、胸痛、咳喘、短气等。头部位症是指出现在头部的症状如头晕、头痛、昏迷,谵语,烦躁,失眠,嗜睡,眼痛,耳痛、耳鸣,等。这三个表里邪位与病症关系是儒中医学临床辩证的关键工具之一,也称之“标本方术”。高级生命活动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下的统一体,标本方术也正好反映了这一点。标症是通过逻辑思维收集的疾病信息,而本位表里是中医空象思维的内容,通过这个标本方术的三个关系式可以很容易地转化过来。
这三个关系式是根据天人相应、生物进化学与人体生理学推理出来,历经五年的时间进行修正,才最终定型。到目前为止,读后人无数医案还没发现与这个方术有悖者。它也是儒中医理论里阴阳辨证体系的重要一环。比如风寒感冒为什么全身发紧关节痛,咳嗽,或胸闷,就因为邪气在上表位,至于常伴随的头痛头晕症状,则要仔细分析,表受邪气,里则要救之,里阳加大生发以祛表邪,就会造成内或头症,比如腹泻、恶心或头痛等,这地方就要注意了,里阳加大会有两种结果,一是表邪除去里阳恢复正常,第二种是表邪除去但里阳恢复不了正常,即已经成为邪气,就需要对治,比如大青龙汤,用石膏降里位阳生太过。桂枝汤也用于下表位气上冲症,这实际上六经的厥阴,所以说把方剂归属六经是完全错误的,六经是人体的生理组织,方剂与邪气对应,怎可能与六经对应?上里位阴长不及的地黄症可以出现腹泻,盗汗等,下里位的地黄证则出现头痛等症,比如傅山引火汤证就是这个位置,这上下两部阴阳相反,从时间规律上也能分辨。中部里位的地黄证症状则是外症腰腿痛或胸闷等,但在立方上要比上下两部多加一味药,这是中部病所决定的,即中部病必然是中上或中下并病。中部沟通上下,若上为表,下为里,中则半表半里。寒热错杂的方剂多是治疗中部病邪,比如泻心汤三方,中部表位寒性邪气(阳长不及,干姜对治),会造成上部或下部里位热性邪气(黄芩黄连对治);若是表位热邪,里位则更是大热,多见于急腹症。
现在很多中医人在研究微观脉象,并且在人体脏腑里定位还很准确,这是与西医现代检查手段相媲美,但对中医临床不会有质的益处,因为它对阴阳运行内容还没有多大贡献。现在讲的阴阳即简单有笼统,阴阳的横向运行与纵向运行几乎么有人能够理解。右手脉主表,左手脉主里。上中下三部脉对应浮中沉脉。现在看到的经典中医理论其实是临床中医的经验总结,纯理论根本就一直没有流传下来,可以仔细思考理论和实践哪一个容易传承。仲景无意是最后一个精通中医理论的,但我很长实间纳闷为什么留下伤寒这种不伦不类的理论。但现在逐渐明白真真正正的中医理论是没有几个人能够理解的,甚至招致同行的不解与嘲笑。因此投其所好用六经(这个六经可不是经络)加上方剂写出一本伤寒论来,估计当时也没有人看得懂。
中医难,一是在于思维,二是在于术语概念复杂。现在的中医思维里逻辑的东西太多,一谈阴阳引经据典长篇大论,却没有实质内容,就好像看到了房子的外部装修一样,内部框架内容一点都么有。中医里术语概念的含义太多,没有专用术语,就像表里,病在表,是哪个表?
现在一种观点中医理论已经很完美,差就差在临床上。我对此意见完全相反,试想现在学习中医,不读前人医案,不学习方剂学,有几个人能够从容地上临床?现在中医理论充其量是前人的临床经验总结,与一门科学的理论水平不是一个高度,就像赛车手与设计师对车的理解不可同日而语一样。
本人不才一直致力于纯中医理论构建,儒中医理论雏形,高层中医入门,感兴趣者请参阅我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714290023
中部表邪攻于内或(和)头,里邪攻于外或(和)胸。
下部表邪攻于内或(和)胸,里邪攻于外或(和)头。
邪气“攻于”什么部位“症状”自然会出现在那个部位。外部位的症是指出现在身体外面的皮肉、四肢的症状,如项痛、身痛、腰痛,腿痛,关节不利或体表部位压痛,部分皮肤疾病等。内部位的症是指出现在消化管、尿道、生殖的症状,如口渴、口舌生疮、牙痛,咽痛、呕吐、呃逆、吐血,便血,腹痛、胁胀、下利、便秘、小便不利,崩漏,带下,痔疮等。胸部位症是指出现胸部的症状如心悸、心慌、怔忡、胸闷、胸痛、咳喘、短气等。头部位症是指出现在头部的症状如头晕、头痛、昏迷,谵语,烦躁,失眠,嗜睡,眼痛,耳痛、耳鸣,等。这三个表里邪位与病症关系是儒中医学临床辩证的关键工具之一,也称之“标本方术”。高级生命活动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下的统一体,标本方术也正好反映了这一点。标症是通过逻辑思维收集的疾病信息,而本位表里是中医空象思维的内容,通过这个标本方术的三个关系式可以很容易地转化过来。
这三个关系式是根据天人相应、生物进化学与人体生理学推理出来,历经五年的时间进行修正,才最终定型。到目前为止,读后人无数医案还没发现与这个方术有悖者。它也是儒中医理论里阴阳辨证体系的重要一环。比如风寒感冒为什么全身发紧关节痛,咳嗽,或胸闷,就因为邪气在上表位,至于常伴随的头痛头晕症状,则要仔细分析,表受邪气,里则要救之,里阳加大生发以祛表邪,就会造成内或头症,比如腹泻、恶心或头痛等,这地方就要注意了,里阳加大会有两种结果,一是表邪除去里阳恢复正常,第二种是表邪除去但里阳恢复不了正常,即已经成为邪气,就需要对治,比如大青龙汤,用石膏降里位阳生太过。桂枝汤也用于下表位气上冲症,这实际上六经的厥阴,所以说把方剂归属六经是完全错误的,六经是人体的生理组织,方剂与邪气对应,怎可能与六经对应?上里位阴长不及的地黄症可以出现腹泻,盗汗等,下里位的地黄证则出现头痛等症,比如傅山引火汤证就是这个位置,这上下两部阴阳相反,从时间规律上也能分辨。中部里位的地黄证症状则是外症腰腿痛或胸闷等,但在立方上要比上下两部多加一味药,这是中部病所决定的,即中部病必然是中上或中下并病。中部沟通上下,若上为表,下为里,中则半表半里。寒热错杂的方剂多是治疗中部病邪,比如泻心汤三方,中部表位寒性邪气(阳长不及,干姜对治),会造成上部或下部里位热性邪气(黄芩黄连对治);若是表位热邪,里位则更是大热,多见于急腹症。
现在很多中医人在研究微观脉象,并且在人体脏腑里定位还很准确,这是与西医现代检查手段相媲美,但对中医临床不会有质的益处,因为它对阴阳运行内容还没有多大贡献。现在讲的阴阳即简单有笼统,阴阳的横向运行与纵向运行几乎么有人能够理解。右手脉主表,左手脉主里。上中下三部脉对应浮中沉脉。现在看到的经典中医理论其实是临床中医的经验总结,纯理论根本就一直没有流传下来,可以仔细思考理论和实践哪一个容易传承。仲景无意是最后一个精通中医理论的,但我很长实间纳闷为什么留下伤寒这种不伦不类的理论。但现在逐渐明白真真正正的中医理论是没有几个人能够理解的,甚至招致同行的不解与嘲笑。因此投其所好用六经(这个六经可不是经络)加上方剂写出一本伤寒论来,估计当时也没有人看得懂。
中医难,一是在于思维,二是在于术语概念复杂。现在的中医思维里逻辑的东西太多,一谈阴阳引经据典长篇大论,却没有实质内容,就好像看到了房子的外部装修一样,内部框架内容一点都么有。中医里术语概念的含义太多,没有专用术语,就像表里,病在表,是哪个表?
现在一种观点中医理论已经很完美,差就差在临床上。我对此意见完全相反,试想现在学习中医,不读前人医案,不学习方剂学,有几个人能够从容地上临床?现在中医理论充其量是前人的临床经验总结,与一门科学的理论水平不是一个高度,就像赛车手与设计师对车的理解不可同日而语一样。
本人不才一直致力于纯中医理论构建,儒中医理论雏形,高层中医入门,感兴趣者请参阅我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71429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