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神乎神客在门。"句读和意思

各位高人高论,这几天下来,受益非浅啊!还得继续看书!
 
神乎神,客在门。

说解:
如果把“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连起来读,应该有一种合辙押韵、朗朗上口的感觉,由此推测,《小针》开篇这十二个字,很可能是作者精心编排的一首口诀。我们知道道家经典多采用口诀形式(后世亦称“秘诀”、“真言”),而《小针》作者亦可谓口诀创作之先驱。

前文业已大概阐明,“粗守形、上守神”虽然讲的是实际操作,但其主旨却在于生理,其核心就是明确人的生理机制必以神为根本。而“神乎神、客在门”的主旨则在于病理,其核心就是明确人的病理机制亦必以神为根本。然而生理、病理实乃医学之基础,一旦明确了以神为本的生理、病理,则诊断之法、治疗之术,也就如影随形、昭然若揭,此所以作者要把这十二字诀确立为《小针》的理论纲领,而署名为“小针之要”。

所谓“神乎神”者,其前面的“神乎”二字是形容词,用来修饰后一个名词“神”。是则“神乎神”的意思,与现代的“神乎其神”大体相当,在这里即是形容人体的神气虽然无所不在、无所不统,却又无迹无踪,既看不见,又摸不着,颇有神秘莫测的特性。

比如,当用毫针刺入软组织达到一定深度的时候,一般人就会产生酸麻胀痛的感觉,有些人还会产生或凉或热的感觉,这些感觉在古人就统称为神气,但是如果进一步深究,为什么神气会产生或酸或麻或胀或痛或凉或热的不同感觉?这些神气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如果没有现代医学关于感受器和感觉神经的解释,我想无论多么聪明的人,也不免有点儿莫名其妙之神秘感,此所以谓之“神乎神”。

但是,“神乎神,客在门”还有另一层更为重要的含义:神气不仅仅存在于软组织深处,它还充斥于整个皮肤表面,这就是针尖扎在皮肤表面任意一点就立刻感觉疼痛的原因。然而这一层覆盖于皮肤表面的神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正是生命的保护之神。

按照神本主义病理学,病邪都是通过皮肤侵入人体的,故常人之所以不病,完全得益于这一层覆盖于皮肤表层的神气的庇佑。因为,正是这一层神气,在整个躯体外围构成了一道实实在在的防御屏障,时时刻刻在保护着人体免遭各种外界病邪的侵袭。因此,即便仅仅从病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之所以能够活着,能够经得起雨露霜雪,耐得住寒暑燥湿,也仍然是取决于“神”,取决于这个保护神无所不在的防御功能。所以,总而言之,一个人神气的多少,不仅仅与聪明睿智相关,还直接决定其抗病能力的强弱,而一个人抗病能力的强弱,才是衡量其健康程度的唯一标准。实际上,具有强大的抗病御邪功能,也正是“神者生之本也”的内涵之一。

在古代的文化氛围,“客”是外来物的统称,与“主”相对,作者在这里虽然没有提到“主”(被省略了),但是实际上有客必有主,而这个与“客”相对的“主”,显然就是主体自身的“神气”。那么,此所谓“客”,则显然是指不属于主体神气的外在之气,也就是环绕着躯体表面的空气以及由此构成的气场。由于外在之气对于主体神气属于异己势力,所以称之为“客”。

于是我们也就不难想象,如果皮肤表面没有一个防御屏障,则异己之气随时都可能闯入躯体之内,从而产生主客冲突。那么,也就很容易理解,在古人看来,皮肤既是阻挡客气侵入的屏障,也是客气得以侵入的门户。很显然,这个“客在门”的内涵,绝非让人开门揖客的意思,而是让人加强戒备,谨防不速之客的侵袭。因此,“客在门”之“客”,大致相当于后世医家通常所说的“外邪”或“病邪”。

然而门是矩形开口,类似于洞穴,皮肤则是移行的平面,类似于广袤大地,因此,用“门”来比喻皮肤有点不伦不类,这不符合古人取象比类的类比规则,所以也不可能是《小针》作者的本意。实际上,《小针》作者所谓的“门”,严格地讲并不是皮肤,而是特指皮肤上的一种特殊结构。

也就是说,在《小针》作者心目中,看似完整无损的皮肤,其实并非特别的严密,而是存在着某种天然的漏洞,乃为防御屏障的薄弱环节,所以客气才得以侵入人体——这个天然的漏洞才是“门”。

这种由于皮肤自身的天然缺陷,从而使得客气侵入的情况,即如《灵枢·五变》所总结得那样:“余闻百疾之始期也,必生于风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由此可以得知,《小针》所谓“客在门”之“门”,原本是指皮肤上的“腠理”。

实际上,只要稍微仔细观察,任何人都不难发现,人体的皮肤表面到处都有纵横交错的网状纹理,现代医学也注意到这些纹理,称之为“分裂线”或“张力线”,而古人即谓之“腠理”。“腠”即拼凑,“理”即条纹,故“腠理”一词即意味着,古人仅凭直觉就已经猜测出,看似一个整体的皮肤是由无数小块皮肤拼凑而成的,而拼凑式连接必然在连接处形成纹理,而且古人还猜测,这种连接方式不可能特别严密,必然会在连接处留有缝隙。故“腠理”这个概念本身就已经表明,这就是客气得以侵入的漏洞。当然,腠理的缝隙相当微细,肉眼无法得见,但肯定存在,否则客气又怎能“循毫毛而入腠理”呢!

毫无疑问的是,皮肤上的腠理肯定不是专门为客气入侵才生成的。那就只有一种解释:腠理的存在是生理的需要,那原本是人体自身的神气往来出没于肌肤内外的固有通路。因此,实际上,神本主义生理学和病理学的交汇点就是皮肤。盖皮肤既是大量神气的聚集地,又是正常血气的发源地,还是所有疾病的策源地。那么,很显然,如果没有腠理,内在的神气就不可能聚集于皮肤,那就不但不会产生皮肤知觉,而且形神演化过程亦将中断,于是生命必将嘎然终止。因此,腠理的存在对生命是至关重要的。

再从防御角度来看,正是由于神气在正常情况下总是通过腠理的缝隙汩汩涌冒川流不息,使得所有这些缝隙随时都处于填充状态(古人即谓之“腠理致密”),于是整个皮肤表层就实实在在地构成了一道虽然无形但却异常坚固的防御屏障,从而使人体能够经得起霜雪雨露,耐得住寒暑燥湿等各种极端气候,抵挡住无所不在的客气袭扰。

现在,我们差不多已经能够意识到,古代针医所谓的腠理,其实也就是他们常说的气穴。这种一个概念多种称谓(一物多名)的现象,在《内经》非常普遍。盖气穴之“气”,原本就是指主体神气,“穴”则是潜伏的洞穴,故“气穴”本来就是指神气出入于皮肤内外的门户,所以针医才可以用毫针针刺气穴的方法实施“守神”操作。只不过,《内经》中的“气穴”概念,除了生理病理学含义,主要取其治疗学含义,而“腠理”这个概念则只有生理病理学含义,不涉及治疗。

然而客气侵犯人体亦要经由神气出入的门户,而不可能另辟蹊径。那么,从敌人入侵的角度,再称“气穴”就不合情理,而称“腠理”又过于直白,不合乎作者的保密心理。故此所谓“客在门”,其实是一种委婉含蓄的比喻:如果某个人家疏于防范,而经常处于门户洞开状态,则势必给环伺于四周的盗贼造成可乘之机,那么被盗贼侵犯和劫掠,也就在所难免。

因此,“神乎神,客在门”的完整意思就是:神气具有防御功能,神气不足则防御能力降低,于是外界客气便得以穿越皮肤表面的腠理,侵入体内,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这就是古代针医的病理学。

由正常生理状态下只供神气出入到病理状态下要让神气与客气共同穿越,腠理的缝隙必然要显得相对狭窄,难免出现阻塞,于是神气的流通机制必然发生故障,而出现拥堵,于是,神气的病变终将在皮肤上产生。篇首序言中所说的最根本的病理机制——经脉不通、血气不调,其实就是这么造成的,然而“上守神”的另一层含义也就跃然而出:真正的针医不仅仅要掌握毫针深刺法,还要仔细地观察皮肤,在皮肤表面实施操作。

因为皮肤就是主体神气与外在客气直接接触的界面,故在《小针》作者,皮肤就是神气与外邪短兵相接激烈拼杀的地方,其关于针刺治疗的“逆而夺之”、“迎而泄之”、“急取诛之”等等针法术语,其实都是在皮肤表层进行的操作。
 
火之精曰神,水之精曰志。己忘了此论出于素问何篇。(待查)

《素问·解精微论》:“夫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
 
《素问·解精微论》:“夫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

佩服!大概内经里的“神”不应该是个形容词,所以“神乎神,客在门”不合适,应该是“神乎?神,客在门。”解释是:神(是什么)呢?神是和邪气共存在进出的门的地方。
 
《素问·解精微论》:“夫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

这句的另一面就是:,‘心藏神,肾藏志’
反推下去:肾主水,心主火。火之精藏于心,水之精藏于肾。神不安,则宁心安神,补心安神一类;志屈则济肾。,,,,这样下去,人的性情可以通过药物来调整,医者的养生修为也体现在此。
 
本帖最后由 文子医生 于 2014-11-9 09:13 编辑

终于翻了一遍内经,关于什么是神?有几个地方可以参考:
1,《灵枢小针解》“神者,正气也。”
2,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黄帝问于歧伯日:余闻之, 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
“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故知一则为工,知二则为神,知三则神且明矣。”
3, 《灵枢本神》”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4, 《灵枢天年》“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楯,何失而死,何得而生?岐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黄帝曰: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5,《素问八正神明论》"帝曰:何谓神?岐伯曰: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
6, 《素问天元纪大论》"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
7, <素问解精微论》”夫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故谚言曰:心悲名曰志悲,志与心共凑于目也。是以俱悲则神气传于心而志独悲,故泣出也。“
 
个人认为“乎”,其字义对于理解很有帮助。
 
个人认为“乎”,其字义对于理解很有帮助。

从后面的相关文字,句读应该就是“神乎神,客在门”,如果按小针解的解释,有点费劲。可能你的感觉是对的,让我们看看乎在这里可能的意思:
1, 作为动词有两个意思: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声音上扬,下面的符号表示舒气。“乎”是“呼”的本字。当“乎”借作语气词、介词用之后,就另造了一个从“口”的形声字“呼”。本义:吐气。
同本义〖exhale〗
“呼”的古字。呼唤;召唤〖call〗。如:乎号
2, 作为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3, 作为介词,于;在〖in;at〗。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处所,地点和原因。如: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屈原《离骚》;
楚人生乎楚,长乎楚,而楚言。——《吕览·用众》 ;先率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战国策》 ;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庄子》 。
还有:于;按照;根据〖accordingto〗。介绍动作、行为遵循的准则 ,如: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礼记》 ;还有:于,对。引进动作产生的对象〖to〗 ,如:吾尝疑乎是。——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
4,乎

【后缀】
单用或叠用在单音或叠音的形容词后面,如:胖乎乎;
用在动词或副词后面,构成新的动词或副词。如:他对这点事却不在乎;几乎人人都称赞他
用在形容词后面,单独不能翻译 ,如:洸洸乎干城之具。——明·刘基《卖柑者言》昂昂乎庙堂之器。

这是我从网上查的,我比较偏向第4种解释。
 
个人认为“乎”,其字义对于理解很有帮助。

因为《素问八正神明论》"帝曰:何谓神?岐伯曰: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来看,神乎神是一贯用词。
所以看来这里的神乎神,前面一个神,应该是形容词,后面的神,是正气的意思。
翻译;"神乎神,客在门。“就是:奇妙的正气(神),(与)邪气存在在那些门(交汇的地方)。
您看这样翻译怎么样?
 
本帖最后由 假大夫 于 2014-11-11 09:03 编辑

个人认为从语气看,“神乎神”和“客在门”是对应的,故“乎”与“在”的词性同,取本义“呼”。
既然丌山乙丁先生说神字有明确的结构,从这上边有益理解。
个人认识,希望有帮助。
 
本帖最后由 山空夜静 于 2014-11-11 17:38 编辑

恶 wū<叹>表示惊讶。
恶 wū〈代〉表示疑问,相当于“何”、“怎么”
恶 采用第一种释义似乎更顺当一点点。
粗守形,上守神。神乎 神。客在门,未赭其疾,恶 知其原。
神奇啊这个神。
***
看楼下老师的文字,再学习再思考 还是神乎神表达的好,大概有神于神的意思。
 
本帖最后由 丌山乙丁 于 2014-11-11 14:33 编辑

先背下根结第五到四时气第十九 再回过头来看“神乎神,客在门”。

岐伯答曰:臣请推而次之,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请言其道!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赭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扣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暗乎,妙哉,工独有之。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
《素问·八正神明论》:“然夫子数言形与神,何谓形?何谓神?愿卒闻之。岐伯曰:请言形,形乎形,目冥冥,问其所病,索之于经,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帝曰:何谓神?岐伯曰: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日神。”
从文中可以看出,在这里“神乎神”三个字是连在一起的,并且与“形乎形”并列提出,可见“神乎神”与“上守神”中的“神”,其含义是完全相同的,都是与“形”相对的概念,而不是指正气。

◎ 康熙字典解释
【午集下】【示字部】神; 康熙笔画:10; 页码:页842第03;【唐韻】食鄰切【集韻】【韻會】乗人切,;音晨。【說文】天神,引出萬物者也。【徐曰】申卽引也,天主降氣,以感萬物,故言引出萬物。又【皇極經世】天之神棲乎日,人之神棲乎目。又神明。

神 后一个神字是 ( 左 ) 不 +(右上) 旬 ( 右下)旦 的“神”字
(左)不====示 字旁 示旬旦====神

粗==粗加工的粗 上===上工的上===精加工
粗加工遵照“形”-针的功用 “整形”-劫刺为代表
精加工遵照“神”-针的功用“调气”-燔针为代表-呼应“天”(示旬旦)---子午流注等---素问66-71等

对应“粗守关,上守机”---(关-节会)(机--气机)---对应“门”诊和“切”诊


中间省略XXX字(打字费事)




粗工====门诊 (呵呵 看来没几个人知道啊,开门诊的都是粗工 ) 精工==老工===巧===切诊

都是古文字 所以才有“秀才学医如手捉鸡”--笨秀才其实也捉不到鸡。
 
先背下根结第五到四时气第十九 再回过头来看“神乎神,客在门”。

岐伯答曰:臣请推而次之,令有纲纪,始

你好!我觉得你说得很对,这样说来小针解应该是后世加上去的,不能完全遵从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