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关于肾开窍于耳的问题

我现在就在宁波朋友家小住。怎么啦?

既然你在宁波,那么到温州青云寺来小住可好,那里的朋友都喜欢修炼。



 

附件

  • 1.1 MB 查看: 45
谢谢全都是自学的老师的回复。这个病,我在论坛发过很多贴了。就是一个右鼻甲红肿、大便干便秘的怪病。这

真气由督脉-》百会-》眉间-》鼻梁-》舌尖-》咽喉-》中丹田-》下丹田,舌抵上颚,意念轻轻的在下丹田即可。绝大部分人不会从督脉下降的。
 
本帖最后由 全都是自学的 于 2014-11-9 10:18 编辑

青岭; 说:
青岭 发表于 2014-11-9 07:19
既然你在宁波,那么到温州青云寺来小住可好,那里的朋友都喜欢修炼。

不,我穷人,现在总资产不超过5000元,不敢乱跑路。
再者我在准备明年高考呢,生怕时间不够用。
话说第二张照片几位在做什么,看起来神奇很怪啊,练气功呢?咋用意这么重?
 
第二张相片实在练气功呀!有一个老师在教他们。

你怎么还要高考,我印象中,你应该是30岁左右了。
 
本帖最后由 全都是自学的 于 2014-11-9 10:55 编辑

练相可是够难看的了,不跑偏都难。用意太重是大病啊。若既若离才好。不用意最难。
打算靠这个吃饭。没有任何谋生技能。
 
真气由督脉-》百会-》眉间-》鼻梁-》舌尖-》咽喉-》中丹田-》下丹田,舌抵上颚,意念轻轻的在下丹田即可

谢谢您的回复,好像有一股气是从膀胱经下降的,对吗?内经里说的膀胱经的走向是从足往头走的,我很困惑?寒水之气怎么会上升?就算是肾阳的蒸腾,那也应该是三焦经上升啊?

我感觉我督脉升得太过了,背后那股气是从督脉上来的。

之前我意守过下丹田,但是气堵得更厉害了,所以我一直没搞清到底问题出在哪。有很多时候觉得任脉和胃经降不下去,特别胃经气逆。但是我以前从上往下拍打过任脉,也是不行。。
 
本帖最后由 478421231 于 2014-11-9 14:01 编辑

小海泻了小肠经和心经,才出现耳鸣。只要我按摩这两个穴位,气就往耳朵走,这怎么解释呢?这是泻火啊,为何会肾虚呢?是不是这两个穴位补土太过?因为我并没做泻法,只是按压
 
478421231; 说:
478421231 发表于 2014-11-8 23:04
谢谢全都是自学的老师的回复。这个病,我在论坛发过很多贴了。就是一个右鼻甲红肿、大便干便秘的怪病。这

你可以试试八段锦的右开弓,就是左臂一直弯曲,右臂开合。双脚同肩宽,身体直立不用下蹲。一拉吸气,后背要撑圆,不要把肩胛骨突起来。手臂不要伸直微曲。到尽头后,摒息挺一小会,要是舒适为度。呼吸收臂。收回后一样摒息一会或慢出气一会。一开一合,至少要一分钟。重点是心静。慢呼吸。慢,一定要慢。
 
肾与耳的关系,不是通过经脉来联系的,而是根据五行学说推演而来。
 
《说文•穴部》:“窍,空也。”段注:“空,孔,古今字。”

《汉语大字典•穴部》:“窍:4指人或动物耳目口鼻等器官的口。如:七窍。《管子•心术上》:‘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

人有九窍,即上七窍(阳窍)与下二窍(阴窍)。

《素问•生气通天论》:“其气九州九窍。”《新校正》云:“郑康成云:‘九窍者,谓阳窍七,阴窍二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王冰注:“上窍,谓耳目鼻口。下窍,谓前后二阴。”

所谓阳窍七者,指耳、目、鼻、口也,耳、目、鼻各二窍,口一窍,共为七窍。阴窍二者,前后二阴也,对于男性而言,前阴者尿道口,后阴者肛门口;对于女性而言,后阴者与男性一样,而前阴者,则有尿道口与阴道口也。

人有五官七窍,五官者,耳、目、鼻、口、形(身)也;七窍者,耳、目、鼻、口也。可见,官窍原本无舌,舌非窍而云窍者,乃与五脏相配属之推演归类有关。或方士,或学者,或医家之所为也。
 
目前,医家定论五官窍之配属五脏是:肝在窍为目,心在窍为舌,脾在窍为口唇,肺在窍为鼻,肾在窍为耳与二阴。
 
《素问•金匮真言论》:“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

《太素•卷第三•阴阳杂说》:“火生于木,心又属火,火色赤,故通心。《九卷》云:心气通舌。舌既非窍,通于耳。”

王冰注:“火精之气其神神,舌为心之官,当言于舌,舌用非窍,故云耳也。《缪刺论》曰:‘手少阴之络,会于耳中’,义取此也。”

《素问注证发微》:“南方丙丁火,其色赤,吾人之心属火,故内入通于心,而外开窍于耳。《阴阳应象大论》曰:‘心在窍为舌,肾在窍为耳’,而此又以耳为心之窍,可见心之为窍不但在舌,而又在耳也;《缪刺论》曰:‘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则耳信为心之窍也。”
《素问吴注》:“《缪刺论》曰:‘手少阴之络,会于耳中。’义取此也。”

《类经三卷•藏象类四》:“南方火王之方,心为属火之藏,其气相通。赤者火之色,耳者心之窍。火之精气,藏于心神。《阴阳应象大论》曰:心在窍为舌,肾在窍为耳。可见舌本属心,耳则兼乎心肾也。”

《素问集注》:“心属火,受南方之赤色,入通于心,而养精于内也。《邪气脏腑篇》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注于面而走孔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别气者,心主之气也。此篇以心气开窍于耳,肾气开窍于二阴者,谓五脏之气通于九窍,九窍五脏,皆通乎天气也。”

《素问直解》:“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心属火,受南方之赤色也。开窍于耳,藏精于心,心开窍于耳,而耳复藏精于心也。”

《素问识》:“《白虎通》云:‘心,火之精。南方尊阳为上,卑阴在下。礼有尊卑,故心象火,色赤而锐也。汪昂云:‘耳为肾窍,然舌无窍,故心亦寄窍于耳。是以夜卧闻声,而心知也。’简按:此似曲说,而亦有理。”

《黄帝内经素问译注》:“开窍于耳:《阴阳应象大论》谓心‘在窍为舌’,肾‘在窍为耳’。本篇以心‘开窍于耳’,肾‘开窍于二阴’。此为五行归类中的不同观点。张介宾:‘舌本属心,耳则兼乎心肾也。’”

金栋按:有注家据《素问•缪刺论》所云,而释“心开窍于耳”,妥否?

据《缪刺论》所云,非独手少阴之络,会于耳中,还包括足少阴、手足太阴、足阳明之络等其它四络,皆会于耳中,如此推理,耳亦系余者之四窍乎?
又《灵枢•经脉》云:“三焦手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走出耳前”,“胆足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据此耳亦系三焦、胆之窍乎?

据《素问•金匮真言论》所云是“六窍配五脏”,即“肝,开窍于目”、“心,开窍于耳”、“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二阴”而缺“舌”(窍)。因舌非窍,何谓开窍于此乎?

舌本为口中的实体感觉器官,主要是骨骼肌,并非为“窍”,与耳、目、鼻、口等孔窍性器官不同。舌本有窍,《素问•金匮真言论》所谓“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是说耳之听声与心神有关。(新世纪第2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孙广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

若如此,则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篇所云“心主舌……在窍为舌。肾主耳……在窍为耳”矛盾。如何协调这其中之关系呢?

姚止庵《素问经注节解》注云:“按:舌之职有二,一司辨五味,一司协音声,而实内根于心,舌为心之苗是也。故火旺于心,则舌为之赤;火炽之极,则舌为之焦;若无病之人,火降水升,则舌自津润而滑泽。苟非有窍焉,则内之何能通心液、外之何能辨五味、别音声乎?乃王氏一则曰舌用非窍,再则曰寻其为窍则舌义便乖,乃曲为之解,亦何不察之甚也。夫窍之为言孔也,原王氏之意,或以诸窍皆有孔,而舌似无孔。今试取舌而观之,细若针毫津出若泉者非孔乎,孔之大者窍也,孔之小者亦窍也,谁谓舌非通窍哉。抑又有说焉,《金匮真言论》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而此又言在窍为舌,是心有二窍也。虽然,肾亦有二窍焉,肾在窍为耳,又《金匮真言论》曰:‘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五脏之中,一窍者三,而心肾独各二窍者,何也?夫心者,火也,牡脏也;肾者,水也,牝脏也。水火者,天地之正气,阴阳之妙用,气血之本源,生死之关键也,所系至重,故二脏独有牝牡之名,为用至博,故心肾更有兼通之窍。火性炎上,其气上通,是以正窍在舌,而旁窍在耳;水性润下,其气由上而达下,是以上窍在耳,而下窍在二阴。然分之有水火升降之形,合之乃阴阳互根之妙,故肾在窍为耳,而心亦开窍于耳,是耳者心肾之所交通,水火之所际会,学人不可不察也。注谓舌非通窍,固非,而心肾各有二窍,与夫心与肾共窍于耳之义,俱不拈出,真缺陷也,因为臆解于此。”

对于上述诸家的解释,同道是否觉得满意?

实际上五官窍配属五脏,在《内经》别篇也有论述,如《灵枢•五阅五使》云“黄帝曰:愿闻五官。岐伯曰: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及《甲乙经•卷之一•五藏六腑官第四》:“鼻者,肺之官;目者,肝之官;口唇者,脾之官;舌者,心之官;耳者,肾之官。凡五官者,以候五藏”。

又如《灵枢•脉度》云:“五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素问•金匮真言论》与《阴阳应象大论》及《灵枢•五阅五使》、《脉度》在五官窍相配属的关系上-即“心开窍于耳”与“心开窍于舌”不同,既说明了《内经》非一人一时之作,亦说明了当时的配属尚未完全统一、有不成熟之痕迹。
 
赵洪钧《中西医结合二十讲》说:“阴阳、五行说,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天人相应思想统帅……其中必然有很多牵强附会之处。这就不是推理,而是天人相应的附会……多数说法只是出于理论需要,故牵强附会的倾向很明显。”
 
本帖最后由 478421231 于 2014-11-9 19:05 编辑


我试了,这个办法真地能降气!您真是高人,怎么一下就能看出问题之所在呢? 您太高明了,我太佩服了!!
 
本帖最后由 478421231 于 2014-11-9 18:16 编辑


谢谢金栋老师的回复。内经就是这样,连经脉的走向在不同的章节都是相反的。说得又不清楚,惜字如金,又喜欢卖弄文采,却不管是否表达清楚。说古人因为刻竹简不方便吧,他还啰啰嗦嗦老是重复。开窍也好,入通也好,在窍也好,意思并不明确
 
478421231; 说:
478421231 发表于 2014-11-9 17:28
我试了,这个办法真地能降气!您真是高人,怎么一下就能看出问题之所在呢? {:soso_e179:

这是最基本的阴阳表里辩证。这是中医基础知识啊。有啥奇怪的。你每天白天九点下午两点半开始练半个小时就好了。要是你得病年月长,就练好了再继续练三个月。
 
478421231; 说:
478421231 发表于 2014-11-9 18:08
谢谢金栋老师的回复。内经就是这样,连经脉的走向在不同的章节都是相反的。说得又不清楚,惜字如金,又

内经不是你们那个读法,要证着读就明白了。你知识不够而已。证过心印经再读内经就豁然开朗了。这就像平人读相对论一样,模模糊糊看不懂吧?
 
这是最基本的阴阳表里辩证。这是中医基础知识啊。有啥奇怪的。你每天白天九点下午两点半开始练半个小时就

您是高人啊,我这病看了不少医生了,都是有些来头的呢,名校的博士教授,还有道士(估计他入道时间没多久 ),都搞不清什么鬼病,所以越治我越难受。您这么简单的方法,效果却很好啊。
 
内经不是你们那个读法,要证着读就明白了。你知识不够而已。证过心印经再读内经就豁然开朗了。这就像平人

确实看不懂,看着看着觉得好像念经似的,象老太太唠叨 学外语的,古文不行。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