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芍药最开始是不分家的,也就是不分赤芍还是白芍,这点在伤寒论中有一定体现,虽然条文中没有说。但是有些时候是用白芍,有些时候是用赤芍。最早的《五十二病方》里头,就有用芍药的。至于用途的话,白芍偏补,能止阴分不足的疼痛,赤芍偏利,下,有一定下攻的作用。白芍现在一般用杭白芍或者川白芍,产地的话杭白芍就是杭州产道地,川白芍就是四川的中江产的最好,而赤芍的话也是四川产的比较好。
再看本经的论述,才能比较有感觉。本经里头的芍药,也就是刚才说的,赤白不分家,因此,就把两者的作用放在了一起看了。“苦,酸,平,微寒,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止痛,利小便,益气”。结合着看,就知道看条文和实际用的时候,哪里改用白芍,哪里改用赤芍,哪里两个都用上了,具体结合方剂条文再说。白芍利小便,大剂量用,是比较有效果的。再有就是平肝气,非重用白芍不可。以上在实际应用中,常能用到。但是切记对号入座,辨证,配伍着用。再有就是病在胸,一般不用白芍,在腹部,可能会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