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11/09
- 帖子
- 16494
- 获得点赞
- 289
- 声望
- 63
1.肘窝部为自古常用之部位,相当尺泽、曲泽穴位视鼓起之青筋放血。
主治:呼吸器及心脏病(心绞痛用之特效),霍乱、中暑、上肢风湿神经痛、五十肩、半身不遂。
2.膝腘部:相当于委中穴位之部位,效果佳而最常用。(古称血郄,最适于刺血)
主治:肠炎、痔疮、腰痛、项强、下肢风湿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腰椎骨刺、颈椎病、高血压、类中风、半身不遂、脑炎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风疹、伤暑、疔疮、癃闭等。
3.下臂部相当于手三里穴之部位。
主治:面疔、痈、结膜炎、牙痛、湿疹、荨麻疹等。
4.下腿部
(1)阳明部位相当于足三里、条口附近(即董师之四花中穴)部位。视青筋放血。
主治:胃炎、肠胃炎、久年胃病、胸痛胸闷、慢性气管炎、丹毒、多发性神经根炎。
(2)少阳部位相当于阳陵泉至阳辅附近(即董师之四花外穴)视青筋放血。
主治:急性肠胃炎、肋膜痛、心脏疾病、胸部发胀、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坐骨神经痛、肩臂痛、偏头痛、高血压等。
(3)太阳部位相当于承山穴部位,视青筋放血。
主治:痔疮、背痛、静脉瘤。
(4)太阴部位相当于阴陵泉附近。
主治:内痔、外痔、痛经、不孕、尿路感染、急性淋巴管炎。
5.外踝部:包括丘墟、昆仑一带。
主治:足关节炎、腰痛、坐骨神经痛。
6.内踝部:包括中封、照海穴一带。
主治:中耳炎、疝气、不孕证。
7.脚背
(1)阳明部位:解溪穴附近。
主治:十二指肠溃疡、丹毒、末梢神经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象皮腿。
(2)少阳部位相当于临泣、侠溪、地五会等穴位附近。
主治:牙痛、坐骨神经痛。
8.侧额部相当于颔厌穴部位,俗称太阳穴。
主治:头痛、头晕、结膜炎、眼底出血、中风、气喘、食道病变等。
9.舌下部相当于奇穴金津玉液,即舌下紫脉。
主治:喉炎、言语障碍、中风、休克、恶性感冒等
主治:呼吸器及心脏病(心绞痛用之特效),霍乱、中暑、上肢风湿神经痛、五十肩、半身不遂。
2.膝腘部:相当于委中穴位之部位,效果佳而最常用。(古称血郄,最适于刺血)
主治:肠炎、痔疮、腰痛、项强、下肢风湿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腰椎骨刺、颈椎病、高血压、类中风、半身不遂、脑炎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风疹、伤暑、疔疮、癃闭等。
3.下臂部相当于手三里穴之部位。
主治:面疔、痈、结膜炎、牙痛、湿疹、荨麻疹等。
4.下腿部
(1)阳明部位相当于足三里、条口附近(即董师之四花中穴)部位。视青筋放血。
主治:胃炎、肠胃炎、久年胃病、胸痛胸闷、慢性气管炎、丹毒、多发性神经根炎。
(2)少阳部位相当于阳陵泉至阳辅附近(即董师之四花外穴)视青筋放血。
主治:急性肠胃炎、肋膜痛、心脏疾病、胸部发胀、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坐骨神经痛、肩臂痛、偏头痛、高血压等。
(3)太阳部位相当于承山穴部位,视青筋放血。
主治:痔疮、背痛、静脉瘤。
(4)太阴部位相当于阴陵泉附近。
主治:内痔、外痔、痛经、不孕、尿路感染、急性淋巴管炎。
5.外踝部:包括丘墟、昆仑一带。
主治:足关节炎、腰痛、坐骨神经痛。
6.内踝部:包括中封、照海穴一带。
主治:中耳炎、疝气、不孕证。
7.脚背
(1)阳明部位:解溪穴附近。
主治:十二指肠溃疡、丹毒、末梢神经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象皮腿。
(2)少阳部位相当于临泣、侠溪、地五会等穴位附近。
主治:牙痛、坐骨神经痛。
8.侧额部相当于颔厌穴部位,俗称太阳穴。
主治:头痛、头晕、结膜炎、眼底出血、中风、气喘、食道病变等。
9.舌下部相当于奇穴金津玉液,即舌下紫脉。
主治:喉炎、言语障碍、中风、休克、恶性感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