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补泻讨论
2014-10于揭阳市中医院
高继平
目录
一、何为补泻
1、何时需补泻
2、补泻之于针灸
3、补泻只是针灸之一法
4、针有补泻
5、灸有补泻
6、补泻之外还有调法
二、补泻治什么
1、何为盛虚
2、在经在络、在骨在筋、在脏
在腑
3、刺俞与刺经
4、何为经络、俞穴
三、如何补泻
1、必先诊脉
2、人迎寸口脉法断三阴三阳盛
衰
3、补中有泻、泻中有补
4、具体补泻手法讨论
5、补泻方圆
四、补泻的效验
1、补泻的度量
2、何为得气
3、得气一定病好否
4、针灸的后效应判断
一、何为补泻
或者说补泻的概念是什么?
《灵枢》所论偏于针灸的补泻。
补泻是治病的手段之一。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是大原则。
1、何时需补泻
《经脉第十》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隔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喝,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汗出,小便数而欠。
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脉病有盛,有虚。有盛虚之候,盛虚之脉,可断盛虚之病,因之而行补泻治疗。
2、补泻之于针灸
补泻是重要的。
经脉病中首言补泻,并反复论说“凡此诸病”
可见范围之广,应用之多。
经脉流通全身内外上下,无所不到,故其治也广。
3、补泻只是针灸之一法
补泻在针灸治疗中,只是方法之一。和补泻并列所举的,还有“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疾与留,以经取,与补泻并举。说明就是在经脉病的治疗中,也并非完全以补泻为法。
4、针有补泻
《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
所有的用针刺治疗的方法,首先也是先讲补泻。
同样,补泻后还另加了说明。
就是说有补泻,也有在补泻大概念下的其它具体方法。
5、灸有补泻
《灵枢背腧第五十一》愿闻五脏之腧,出于背者……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
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
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傅、拊)其艾,须其火灭也。
6、补泻之外还有调法
“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所谓不盛不虚,就是如不见明显盛与虚,脉无人迎寸口的一二三四倍大小区别。
《内经》中多有言及取手太阴、取足阳明,此即以经取之。
具体如何取经?另有专门论述,知区别于补泻,是与之并列的方法。
二、补泻治什么
前面讨论了什么是补泻,知道补泻仅是方法之一。
这个方法针对什么病治疗?
知道了有盛虚,还有不盛不虚。
方法是因病症而立的。
有盛虚之候,盛虚之脉,才相应用补泻之法。
1、何为盛虚
盛虚,也叫虚实。
《灵枢逆顺第五十五》黄帝问于伯高曰:余闻气有逆顺,脉有盛衰,刺有大约,可得闻乎?伯高曰:气之逆顺者,所以应天地、阴阳、四时、五行也。脉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气之虚实有余不足也。刺之大约者,必明知病之可刺,与其未可刺,与其已不可刺也。
说明虚实主要是以脉的盛衰为主来确定的。
《灵枢通天第七十二》:古人善用针艾者,视人五态乃治之,盛者泻之,虚者补之。
说明盛虚补泻要视五态阴阳太少与平和而定补泻。
或者说,除了看脉,还要看形、色、神、态。
《灵枢大惑论第八十》黄帝曰:善。治此诸邪,奈何?岐伯曰:先其脏腑,诛其小过,后调其气,盛者泻之,虚者补之,必先明知其形志之苦乐,定乃取之。
补泻是调气,那么盛虚,就是气的盛虚,如何知气的盛虚?就是切脉与视五态来具体证知。这样就把盛虚落实在可操作的技术上了。
2、在经在络、在骨在筋、在脏在腑
病有所在不同,气无所不在,补泻是否适应一切病?
前面讲过,补泻是调气的盛虚。
如果病有所在,表现非气之盛虚,则不用补泻来调,可在骨治骨,在筋治筋,在皮治皮,在络治络。
在脏腑者治其俞,经俞,可行补泻。
3、刺俞与刺经
针刺补泻怎么取穴?
是都在穴位上吗?
穴位是什么?
刺经是刺血管上吗?
俞穴都是在血管上吗?
凡刺有九,以应九变:一曰输刺,输刺者,刺诸经荥输脏输也。二曰远道刺,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腑输也。三曰经刺,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四曰络刺,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五曰分刺,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六曰大泻刺,大泻刺者,刺大脓以铍针也。七曰毛刺,毛刺者,刺浮痹于皮肤也。八曰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九曰焠刺,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
4、何为经络、俞穴
《灵枢•九针十二原》:“血脉者,在腧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 ————看得见,摸得着。
《灵枢•经水》中则有“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 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
——脉,其实体是具体而清楚的,是解剖可见的。
《灵枢•经脉》:“经 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又“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
《灵枢•动腧》亦 云:“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太阴阳明,独动不休何也。”—— “气口”、“手太阴”则系中医诊脉之处,为桡动脉分 布,足少阴则相当于内踝后动脉,足阳明是相当于足背动脉,足太阴相当外踝上动脉。
经络就是大小血管纵横交错在皮肤的按十二月归部分类。
是一个方法,方便于临床应用。
地有十二水,天有二十八宿,人有十二经脉。明天地之分度,则知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四经脉、西医的八大系统等,皆不过是对人体无处不在的血脉、血管、器官的方便分类方法。
就如并非地上只有十二条河、天上真有二十八个星座一样。非真有,非真无,方便类归。
《素问针解第五十四》: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 。
《素问气穴论篇第五十八》:黄帝问曰:余闻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
《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俞穴是对就一年周天365度的一个方法。
明确经络、穴位这些基本概念的来源和实质,才能更真实地看待和运用针灸治病。
三、如何补泻
医道理论要在临床上落实,就需要可靠的技术承载。
明理,还要验于实。
实际可操作的方法、步骤要确立。
1、必先诊脉
《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
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而用针者反实其外,是谓重竭。重竭必死,其死也静。治之者辄反其气,取腋与膺。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而用针者反实其内,是谓逆厥。逆厥则必死,其死也躁。治之者反取四末。
诊脉明盛虚,定补泻。避免误治贻害。
2、人迎寸口脉法断三阴三阳盛衰
《灵枢•经脉篇第十》:
“肺手太阴之脉……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大肠手阳明之脉……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胃足阳明之脉……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脾足太阴之脉……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手少阴之脉……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小肠手太阳之脉……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膀胱足太阳之脉……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肾足少阴之脉……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三焦手少阳之脉……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胆足少阳之脉……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肝足厥阴之脉……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脉不好摸怎么办?可以看尺。
尺看什么?可以看形。
寸口可比尺肤看形,人迎当如何?也可看形。
盛虚不好摸,形之大小则可见于外。
这是进一步的具体落实。
3、补中有泻、泻中有补
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泻一补,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
人迎二盛,泻足太阳补足少阴,二泻一补,二日一取之,——
人迎三盛,泻足阳明而补足太阴,二泻一补,日二取之,——
脉口一盛,泻足厥阴而补足少阳,二补一泻,日一取之,——
脉口二盛,泻足少阴而补足太阳,二补一泻,二日一取之,——
脉口三盛,泻足太阴而补足阳明,二补一泻,日二取之。
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
《终始》
凡阳盛,多泻阳少补阴。
凡阴盛,多补阳少泻阴。
不论病在阴阳,从阳调多,阴则少取。
先补后泻。
4、具体补泻手法讨论
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补
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泻
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一其形,听其动静者,言上工知相五色于目 。
病之散复,望色望目可知。徐疾补泻在一进一出之间。
5、补泻方圆
《灵枢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帝曰:余闻补泻,未得其意。岐伯曰:泻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内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故曰泻必用方,其气而行焉。
补必用员,员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荣,复以吸排针也。故员与方,非针也。
呼吸补泻、迎随补泻,与后世的比较。
四、补泻的效验
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音气益彰,耳目聪明。反此者,血气不行。
阴阳补泻的标准,就是治好病。语言清晰、呼吸均匀、全身有力、视力听力正常、思维清晰。
如果不这样,就是没达到补泻的目的。
1、补泻的度量
《灵枢经水第十二篇》黄帝曰:夫经水之应经脉也,其远近浅深,水血之多少,各不同,合而以刺之奈何?岐伯答曰:足阳明,五脏六腑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盛,热壮,刺此者不深勿散,不留不泻也。
足阳明刺深六分,留十呼。
足太阳深五分,留七呼。
足少阳深四分,留五呼。
足太阴深三分,留四呼。
足少阴深二分,留三呼。
足厥阴深一分,留二呼。
手之阴阳,其受气之道近,其气之来疾,其刺深者,皆无过二分,其留,皆无过一呼。
其少长、大小、肥瘦,以心撩之,命曰法天之常,灸之亦然。灸而过此者,得恶火则骨枯脉涩,刺而过此者,则脱气。
有标准和度量,才可以具体执行。
成熟的技术,必定有可量化的标准。
对照现在临床常用有方法,深度和时间的掌握,依据何来?
学宜溯本求源,源清流才不浊。
2、何为得气
《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
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
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
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刺之要。
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
观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
补法色复,泻法色散,就是得气。——望诊法。
注意针围成的区域,淡白色,周边是淡红色。
《灵枢终始第九》:
浅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气至乃休。男内女外,坚拒勿出,谨守勿内,是谓得气。
神是什么?
对照后来的以皮肤针、浮针、刺筋膜、针针倒等为派别的说法,可见理论和技术的渊源。
3、得气一定病好否
《灵枢终始第九》:
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
坚如其故者,适虽言故,病未去也。
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
故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
切脉看断病去与否。
4、针灸的后效应判断
从以上可见,针灸有效不是当时止痛就可以了。
要看虚实是否得到补泻,是望色与切脉的标准。
病人的主观感觉症状减轻,不如医者的诊察更可靠。
色脉之诊,针之前后与过程中都是极其重要的。
--金谷子讲经典临床课件
2014-10于揭阳市中医院
高继平
目录
一、何为补泻
1、何时需补泻
2、补泻之于针灸
3、补泻只是针灸之一法
4、针有补泻
5、灸有补泻
6、补泻之外还有调法
二、补泻治什么
1、何为盛虚
2、在经在络、在骨在筋、在脏
在腑
3、刺俞与刺经
4、何为经络、俞穴
三、如何补泻
1、必先诊脉
2、人迎寸口脉法断三阴三阳盛
衰
3、补中有泻、泻中有补
4、具体补泻手法讨论
5、补泻方圆
四、补泻的效验
1、补泻的度量
2、何为得气
3、得气一定病好否
4、针灸的后效应判断
一、何为补泻
或者说补泻的概念是什么?
《灵枢》所论偏于针灸的补泻。
补泻是治病的手段之一。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是大原则。
1、何时需补泻
《经脉第十》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隔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喝,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汗出,小便数而欠。
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脉病有盛,有虚。有盛虚之候,盛虚之脉,可断盛虚之病,因之而行补泻治疗。
2、补泻之于针灸
补泻是重要的。
经脉病中首言补泻,并反复论说“凡此诸病”
可见范围之广,应用之多。
经脉流通全身内外上下,无所不到,故其治也广。
3、补泻只是针灸之一法
补泻在针灸治疗中,只是方法之一。和补泻并列所举的,还有“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疾与留,以经取,与补泻并举。说明就是在经脉病的治疗中,也并非完全以补泻为法。
4、针有补泻
《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
所有的用针刺治疗的方法,首先也是先讲补泻。
同样,补泻后还另加了说明。
就是说有补泻,也有在补泻大概念下的其它具体方法。
5、灸有补泻
《灵枢背腧第五十一》愿闻五脏之腧,出于背者……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
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
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傅、拊)其艾,须其火灭也。
6、补泻之外还有调法
“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所谓不盛不虚,就是如不见明显盛与虚,脉无人迎寸口的一二三四倍大小区别。
《内经》中多有言及取手太阴、取足阳明,此即以经取之。
具体如何取经?另有专门论述,知区别于补泻,是与之并列的方法。
二、补泻治什么
前面讨论了什么是补泻,知道补泻仅是方法之一。
这个方法针对什么病治疗?
知道了有盛虚,还有不盛不虚。
方法是因病症而立的。
有盛虚之候,盛虚之脉,才相应用补泻之法。
1、何为盛虚
盛虚,也叫虚实。
《灵枢逆顺第五十五》黄帝问于伯高曰:余闻气有逆顺,脉有盛衰,刺有大约,可得闻乎?伯高曰:气之逆顺者,所以应天地、阴阳、四时、五行也。脉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气之虚实有余不足也。刺之大约者,必明知病之可刺,与其未可刺,与其已不可刺也。
说明虚实主要是以脉的盛衰为主来确定的。
《灵枢通天第七十二》:古人善用针艾者,视人五态乃治之,盛者泻之,虚者补之。
说明盛虚补泻要视五态阴阳太少与平和而定补泻。
或者说,除了看脉,还要看形、色、神、态。
《灵枢大惑论第八十》黄帝曰:善。治此诸邪,奈何?岐伯曰:先其脏腑,诛其小过,后调其气,盛者泻之,虚者补之,必先明知其形志之苦乐,定乃取之。
补泻是调气,那么盛虚,就是气的盛虚,如何知气的盛虚?就是切脉与视五态来具体证知。这样就把盛虚落实在可操作的技术上了。
2、在经在络、在骨在筋、在脏在腑
病有所在不同,气无所不在,补泻是否适应一切病?
前面讲过,补泻是调气的盛虚。
如果病有所在,表现非气之盛虚,则不用补泻来调,可在骨治骨,在筋治筋,在皮治皮,在络治络。
在脏腑者治其俞,经俞,可行补泻。
3、刺俞与刺经
针刺补泻怎么取穴?
是都在穴位上吗?
穴位是什么?
刺经是刺血管上吗?
俞穴都是在血管上吗?
凡刺有九,以应九变:一曰输刺,输刺者,刺诸经荥输脏输也。二曰远道刺,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腑输也。三曰经刺,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四曰络刺,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五曰分刺,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六曰大泻刺,大泻刺者,刺大脓以铍针也。七曰毛刺,毛刺者,刺浮痹于皮肤也。八曰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九曰焠刺,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
4、何为经络、俞穴
《灵枢•九针十二原》:“血脉者,在腧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 ————看得见,摸得着。
《灵枢•经水》中则有“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 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
——脉,其实体是具体而清楚的,是解剖可见的。
《灵枢•经脉》:“经 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又“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
《灵枢•动腧》亦 云:“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太阴阳明,独动不休何也。”—— “气口”、“手太阴”则系中医诊脉之处,为桡动脉分 布,足少阴则相当于内踝后动脉,足阳明是相当于足背动脉,足太阴相当外踝上动脉。
经络就是大小血管纵横交错在皮肤的按十二月归部分类。
是一个方法,方便于临床应用。
地有十二水,天有二十八宿,人有十二经脉。明天地之分度,则知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四经脉、西医的八大系统等,皆不过是对人体无处不在的血脉、血管、器官的方便分类方法。
就如并非地上只有十二条河、天上真有二十八个星座一样。非真有,非真无,方便类归。
《素问针解第五十四》: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 。
《素问气穴论篇第五十八》:黄帝问曰:余闻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
《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俞穴是对就一年周天365度的一个方法。
明确经络、穴位这些基本概念的来源和实质,才能更真实地看待和运用针灸治病。
三、如何补泻
医道理论要在临床上落实,就需要可靠的技术承载。
明理,还要验于实。
实际可操作的方法、步骤要确立。
1、必先诊脉
《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
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而用针者反实其外,是谓重竭。重竭必死,其死也静。治之者辄反其气,取腋与膺。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而用针者反实其内,是谓逆厥。逆厥则必死,其死也躁。治之者反取四末。
诊脉明盛虚,定补泻。避免误治贻害。
2、人迎寸口脉法断三阴三阳盛衰
《灵枢•经脉篇第十》:
“肺手太阴之脉……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大肠手阳明之脉……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胃足阳明之脉……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脾足太阴之脉……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手少阴之脉……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小肠手太阳之脉……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膀胱足太阳之脉……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肾足少阴之脉……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三焦手少阳之脉……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胆足少阳之脉……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肝足厥阴之脉……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脉不好摸怎么办?可以看尺。
尺看什么?可以看形。
寸口可比尺肤看形,人迎当如何?也可看形。
盛虚不好摸,形之大小则可见于外。
这是进一步的具体落实。
3、补中有泻、泻中有补
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泻一补,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
人迎二盛,泻足太阳补足少阴,二泻一补,二日一取之,——
人迎三盛,泻足阳明而补足太阴,二泻一补,日二取之,——
脉口一盛,泻足厥阴而补足少阳,二补一泻,日一取之,——
脉口二盛,泻足少阴而补足太阳,二补一泻,二日一取之,——
脉口三盛,泻足太阴而补足阳明,二补一泻,日二取之。
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
《终始》
凡阳盛,多泻阳少补阴。
凡阴盛,多补阳少泻阴。
不论病在阴阳,从阳调多,阴则少取。
先补后泻。
4、具体补泻手法讨论
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补
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泻
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一其形,听其动静者,言上工知相五色于目 。
病之散复,望色望目可知。徐疾补泻在一进一出之间。
5、补泻方圆
《灵枢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帝曰:余闻补泻,未得其意。岐伯曰:泻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内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故曰泻必用方,其气而行焉。
补必用员,员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荣,复以吸排针也。故员与方,非针也。
呼吸补泻、迎随补泻,与后世的比较。
四、补泻的效验
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音气益彰,耳目聪明。反此者,血气不行。
阴阳补泻的标准,就是治好病。语言清晰、呼吸均匀、全身有力、视力听力正常、思维清晰。
如果不这样,就是没达到补泻的目的。
1、补泻的度量
《灵枢经水第十二篇》黄帝曰:夫经水之应经脉也,其远近浅深,水血之多少,各不同,合而以刺之奈何?岐伯答曰:足阳明,五脏六腑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盛,热壮,刺此者不深勿散,不留不泻也。
足阳明刺深六分,留十呼。
足太阳深五分,留七呼。
足少阳深四分,留五呼。
足太阴深三分,留四呼。
足少阴深二分,留三呼。
足厥阴深一分,留二呼。
手之阴阳,其受气之道近,其气之来疾,其刺深者,皆无过二分,其留,皆无过一呼。
其少长、大小、肥瘦,以心撩之,命曰法天之常,灸之亦然。灸而过此者,得恶火则骨枯脉涩,刺而过此者,则脱气。
有标准和度量,才可以具体执行。
成熟的技术,必定有可量化的标准。
对照现在临床常用有方法,深度和时间的掌握,依据何来?
学宜溯本求源,源清流才不浊。
2、何为得气
《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
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
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
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刺之要。
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
观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
补法色复,泻法色散,就是得气。——望诊法。
注意针围成的区域,淡白色,周边是淡红色。
《灵枢终始第九》:
浅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气至乃休。男内女外,坚拒勿出,谨守勿内,是谓得气。
神是什么?
对照后来的以皮肤针、浮针、刺筋膜、针针倒等为派别的说法,可见理论和技术的渊源。
3、得气一定病好否
《灵枢终始第九》:
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
坚如其故者,适虽言故,病未去也。
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
故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
切脉看断病去与否。
4、针灸的后效应判断
从以上可见,针灸有效不是当时止痛就可以了。
要看虚实是否得到补泻,是望色与切脉的标准。
病人的主观感觉症状减轻,不如医者的诊察更可靠。
色脉之诊,针之前后与过程中都是极其重要的。
--金谷子讲经典临床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