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12/26
- 帖子
- 6715
- 获得点赞
- 253
- 声望
- 63
- 年龄
- 63
中西医鹬蚌相争该休矣
(文章来源:《健康报》;发布日期:2014年12月10日)
河南省尉氏县第三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马冠军
中国并存着两种医学体系,一种是中医学,一种是西医学。在古籍中,没有哪一本书称过中医学,都是直呼为医学,至此可以断言,倘若没有西医学出现,至今应该不可能有中医学一说。笔者认为,中医与西医只有和谐共存,互为借鉴,共同征服疾病,才是中西医共有的发展方向。
笔者认为,要从消除误解与偏见做起。如西医治标,中医治本;中医疗效好,西医疗效快;中医的脏腑是藏象,是功能的脏腑,不是解剖的脏腑,从而出现了重功能、轻结构的现象;若中医依据检验报告单、CT、MRI作出诊断就成了西医等错误认识。难道中医有辨证论治,西医就不辨证论治吗?西医擅长辨病论治,中医就不辨病了吗?《伤寒论》的“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这不正是辨病论治的典型表现吗?西医进行病原学诊疗,中医不进行审因论治吗?面对癌症病人的痛苦,很多情况下难以辨证论治、辨病论治、审因论治,无论中医或者西医,谁会忍心不进行对症治疗呢?医生又何必将对症治疗误认为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呢。不同的诊疗模式有不同的作用,扬长避短、造福病人才是最终目的,中医、西医需要“以己之长,攻人之短”吗?
医学的意义在于战胜疾病,中医、西医不是对手而是盟友,面对着共同的敌人——疾病,两种医学体系不是背向的,是相向的;不是相斥的,而是相通的。当下,中医师队伍的整体诊疗水平较以往有所提高,中药比以前任何时候品种都多,几乎没有哪位西医不曾用过中成药,这显然是互相学习和借鉴的结果。
生命是复杂的,而发现的规律是有限的。西医理论和中医理论一样,都存在着不完美性,中医是发展中的中医,西医也是发展中的西医。中医的咳嗽、泄泻不是完整的病名,西医的高血压病、糖尿病也不是完整的病名。中医学习西医不是照搬照抄,不是一味地在语言、文字、数字上凑合,否则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失去了有效指导临床实践的作用。因此,中西医应该用不同的视角、理论和认知方法,朝着同一目标努力。鹬蚌相争该休矣!
(文章来源:《健康报》;发布日期:2014年12月10日)
河南省尉氏县第三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马冠军
中国并存着两种医学体系,一种是中医学,一种是西医学。在古籍中,没有哪一本书称过中医学,都是直呼为医学,至此可以断言,倘若没有西医学出现,至今应该不可能有中医学一说。笔者认为,中医与西医只有和谐共存,互为借鉴,共同征服疾病,才是中西医共有的发展方向。
笔者认为,要从消除误解与偏见做起。如西医治标,中医治本;中医疗效好,西医疗效快;中医的脏腑是藏象,是功能的脏腑,不是解剖的脏腑,从而出现了重功能、轻结构的现象;若中医依据检验报告单、CT、MRI作出诊断就成了西医等错误认识。难道中医有辨证论治,西医就不辨证论治吗?西医擅长辨病论治,中医就不辨病了吗?《伤寒论》的“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这不正是辨病论治的典型表现吗?西医进行病原学诊疗,中医不进行审因论治吗?面对癌症病人的痛苦,很多情况下难以辨证论治、辨病论治、审因论治,无论中医或者西医,谁会忍心不进行对症治疗呢?医生又何必将对症治疗误认为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呢。不同的诊疗模式有不同的作用,扬长避短、造福病人才是最终目的,中医、西医需要“以己之长,攻人之短”吗?
医学的意义在于战胜疾病,中医、西医不是对手而是盟友,面对着共同的敌人——疾病,两种医学体系不是背向的,是相向的;不是相斥的,而是相通的。当下,中医师队伍的整体诊疗水平较以往有所提高,中药比以前任何时候品种都多,几乎没有哪位西医不曾用过中成药,这显然是互相学习和借鉴的结果。
生命是复杂的,而发现的规律是有限的。西医理论和中医理论一样,都存在着不完美性,中医是发展中的中医,西医也是发展中的西医。中医的咳嗽、泄泻不是完整的病名,西医的高血压病、糖尿病也不是完整的病名。中医学习西医不是照搬照抄,不是一味地在语言、文字、数字上凑合,否则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失去了有效指导临床实践的作用。因此,中西医应该用不同的视角、理论和认知方法,朝着同一目标努力。鹬蚌相争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