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请高人解答一个开枢合的问题

478421231

会员违规,头衔屏蔽
封禁会员
注册
2013/07/19
帖子
1296
获得点赞
5
声望
38
本帖最后由 478421231 于 2014-12-13 16:47 编辑

请教各位老师,为何老是听到太阳不开,厥阴不合,却没听过太阳开太过,厥阴合太过呢?

理论上太阳开太过、厥阴合太过、太阴开太过、阳明合不上导致的疾病有可能吗?
 
太阳不开,厥阴不合 是啥意思?
 
太阳不开,厥阴不合 是啥意思?

谢谢版主回复。是不是我的问题问得太奇怪了?完全不对头?
 
谢谢版主回复。是不是我的问题问得太奇怪了?完全不对头?

不是
我是真的不知‘太阳不开,厥阴不合’是怎么回事,更不用说进一步的问题了

抱歉
 
厥阴好像不主合吧?
 
哪位高人解答一下,不胜感激!
 
哪位高人解答一下,不胜感激!

河间金栋答曰:

“太阳为开,少阳为枢,阳明为合;太阴为开,少阴为枢,厥阴为合”,见于《素问•阴阳离合论》及《灵枢•根结》篇,并与《素问•皮部论》中的有关内容有关。

《素问•阴阳离合论》:“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灵枢•根结》篇:“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阖而走,阴阳大失……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故开折则肉节渎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阳……合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阳明……枢折即骨摇而不安于地也,骨摇者取之少阳。”、“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故开折则仓廪无所依,膈洞,膈,洞者取之太阴……合折即气绝而喜悲,悲者取之厥阴……枢折则脉有所结而不通,不通者取之少阴。”

《素问•阴阳离合论》:“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历代诸家所释如下:

王冰注:“开、阖、枢者,言三阳之气,多少不等,动用殊也。夫开者,所以司动静之基;阖者,所以执禁固之权;枢者,所以主转动之微。”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然太阳者三阳也,为阳之表,其义曰开;阳明者二阳也,为阳之中,其义曰和;少阳者一阳也,为阳之里,其义曰枢。……然太阴者三阴也,为阴之外,其义为开;厥阴者一阴也,为阴之尽,其义为合;少阴者二阴也,为阴之中,其义曰枢。”

吴昆《素问吴注》:“太阳在表,敷畅阳气,谓之开;阳明在里,受纳阳气,谓之阖;少阳在表里之间,转输阳气,犹如轴焉,故谓之枢。……太阴居中,敷布阴气,谓之开;厥阴谓之尽阴,受纳厥阴之气,谓之阖;少阴为肾,精气充满,则脾职其开,肝职其阖,肾气不充,则开阖失常,是少阴为枢轴也。”

张介宾《类经九卷•经络类二十九》:“此总三阳为言也。太阳为开,谓阳气发于外,为三阳之表也。阳明为阖,谓阳气蓄于内,为三阳之里也。少阳为枢,谓阳气在表里之间,可出可入,如枢机也。……此总三阴为言。亦有内外之分也。太阴为开,居阴分之表也。厥阴为阖,居阴分之里也。少阴为枢,居阴分之中也。开者主出,阖者主入,枢者主出入之间,亦与三阳之义同。”

张志聪《素问集注》:“太阳者,巨阳也,为盛阳之气,故主开;阳明合于二阳之间,故主合;少阳乃初出之气,故主枢。……太阴者三阴也,为阴之盛,故主开;厥阴为两阴之交尽,故主合;少阴为一阴之初生,故主枢。”

黄元御《素问悬解》:“太阳,阳之将衰,故为开;阳明,阳之盛极,故为阖;少阳,阳之未盛亦未衰,故为枢。……太阴,阴之将衰,为开;厥阴,阴之盛极,为阖;少阴,阴之未盛亦未衰,故为枢。”
 
金栋按:“太阳为开”、“太阴为开”,《太素•卷五•阴阳合》均作“关(闗-閞)”。繁体字:開(开)、闗(关)、閞。閞,通闗,乃闗之省文。
 
杨上善《太素•卷第五•阴阳合》注:“三阳离合为关、阖、枢,以营于身也。夫为门者具有三义:一者门关,主禁者也,膀胱足太阳脉,主禁津液及于毛孔,故为关也;二者门阖,谓是门扉,主关闭也,胃足阳明脉,令真气止息,复无滞留,故名为阖也;三者门枢,主转动者也,胆足少阳脉主筋,纲维诸骨,令其转动,故为枢也。”

萧延平按:“‘太阳为关(闗)’,‘关’字《甲乙经》、《素问》、《灵枢》均作开(開)。日本抄本均作‘閞’,乃‘关’字省文。玩杨注‘门有三义,一者门关,主禁者也。’‘主禁’之义,‘关’字为长,若‘开’字,则说不去矣。再考《灵枢•根结篇》及《甲乙经•经脉根结篇》,于‘太阳为开’之上均有‘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阖而走’之文,本书卷十《经脉根结》与《灵枢》、《甲乙》同,则是前以关、枢、阖三者并举,后复以为关、为阖、为枢分析言之,足证明后之为‘关’‘关’字,即前之‘折关’‘关’字无疑矣。下‘太阴为关’与此同义,不再举。再按:嘉佑本《素问》新校正云:‘《九墟》太阳为关,作关’。”

杨上善《太素•卷第五•阴阳合》注:“三阳为外门,三阴为内门。内门亦有三者:一者门关,主禁者也,脾脏足太阴脉,主禁水谷之气,输纳于中不失,故为关也;二者门阖,主开闭者也,肝脏足厥阴脉,主守神气出入通塞悲乐,故为阖也;三者门枢,主转动也,肾脏足少阴脉,主行津液,通诸津液,故为枢者也。”

林亿等《新校正》云:“按《九墟》‘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故关折,则肉节溃缓而暴病起矣,故候暴病者取之太阳;合折,则气无所止息,悸病起,故悸者皆取之阳明;枢折,则骨摇而不能安于地,故骨摇者取之少阳。”

日本•丹波元坚《素问绍识》:“《太素》开作閞。按:即关字。杨曰:‘三阳离合为閞、阖、枢,以营于身也。夫为门者其有三义:一者门閞,主禁者也。膀胱足太阳脉,主禁津液及于毛孔,故为閞也。二者门阖,谓是门扉,主关闭也。胃足阳明脉,令真气止息,复无滞留,故名为阖也。三者门枢,主转动者也。胆足少阳脉主筋,纲维诸骨,令其转动,故为枢也。’坚按:《太素》与新校正引《九墟》相合。如今《甲乙》犹与《根结》偏不异,《皮部论》阳明之阳,名曰害蜚,即阖扉。少阳之阳名曰枢持,太阳之阳名曰关枢,乃与《太素》同义。开字阖字义具于《皮部论》,又《太素》载《根结论》开字亦并作閞。”

胡天雄《素问补识》:“此‘太阳为开’,关,误作开。杜甫《早行》诗:‘崩闭关其情。’杨笺:‘关,一作开。’王的次注,杜的诗作,均写成于公元8世纪60年代,王:公元762年,杜:公元769年。二字互误亦同,皆由字形相似所致。唐代‘关’简作‘閞’。但诗词一字之误,无关大旨,医经一字之误,后世以讹传讹,容易造成中医学理论的极大混乱,不可不慎。”

閞是多音字,1音变(bian);2音关(guan)。唐代“关”简作“閞”。

傅景华等《黄帝内经素问译注•阴阳离合论》:“太陽爲開,陽明爲阖,少陽爲樞:開,应作闗。形似易误。《皮部论》:‘太陽之陽,名曰闗樞。’此以門的結構与功能比類十二經的作用,其内涵可參該篇。阖取義于門扇,闗取義于門閂,樞取義于門軸。太陽在後爲闗,陽明在前爲阖,少陽在中爲樞。”
 
由上可见,开、阖、枢,当为关、阖、枢。

关(闗-閞),取义于门闩;阖,取义于门扇;枢,取义于门轴。根据经脉的循行规律,三阳经脉之太阳行于身之后为关,阳明行于身之前为阖,少阳行于身之侧为枢。此即“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之含义。

《素问•阴阳离合论》及《灵枢•根结篇》论三阳有关、阖、枢,合为一阳;三阴亦有关、阖、枢,合为一阴。此一阴一阳作为人身之两重门户,外以拒邪气之侵,内以固精气之失。此乃三阴三阳(即关阖枢)之生理。
 
根据经脉的循行规律,三阳经脉之太阳经行于身之后为关,且在三阳经中相对地处于浅表部位,主禁津液及于毛孔,故主关;阳明经行于身之前为阖,且阳明经相对地位于体表的深层,具有闭阖收敛作用,故主阖;少阳行于身之侧为枢,且少阳经则处于两经的表里之间,具有枢纽的作用,故主枢。此即“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之含义。三阴经脉亦如此。

“阴阳离合”是《内经》阴阳学说的重要理论,其核心是阴与阳的可分性及其统一性。以人身阴阳而言,外之阳再分为三,即太阳、阳明、少阳;内之阴再分为三,即太阴、少阴、厥阴,这就是相离。而三阳为一阳所化,三阴为一阴所化,都各具有统一性,这就是相合。三阳相合为人体屏障,如人身之门: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共同主司御邪作用。三阴关阖枢主人体封藏:太阴脾藏营,少阴肾藏精,厥阴肝藏血,各有所主,是为相离;而营、精与血互化互生,同为生命之基质,是为相合。所谓三阴离合,即寓有脾肾肝分工合作同主精液封藏之义。
 
在病理上,三阳经之关折则“肉节渎(溃缓)而暴病起矣”,阖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悸病)起矣”,枢折则“骨摇而不安于地也”。三阴经之关折则“仓廪无所输,膈洞”,阖折则“气绝而喜悲”,枢折则“脉有所结而不通”。

阴阳离合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伤寒论》在对外感热病进行辨证论治过程中,既充分运用了这一理论。如基于三阳相离的观点,仲景指出:发热恶寒者属太阳,治宜汗解,以麻黄汤、桂枝汤类主之,吐下则禁忌;但热不恶寒者,治疗宜清下,以白虎汤、承气汤等主之,汗则禁忌;寒热往来者属少阳,治宜和解,汗吐下均为禁忌。三阳界畔分明,违背它就会诛伐无过。这种理论对于温病亦然。如叶天士说:“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辨卫气营血,与伤寒同”。在《伤寒论》中,三阳相合则见于二阳或三阳合病的例子。这就是因邪气过盛或正气虚弱所致,宜从阳之相合而治。如太阳阳明合病用葛根汤,太阳少阳合病用柴胡桂枝汤等。

至若急性热病后期,正气日弱,病即离阳入阴,其发展一般也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太阴、少阴、厥阴。由于三阴封藏失职,故皆可见吐利之证。其中属太阴者,用理中汤类;属少阴者,四逆汤主之;病在厥阴者,乌梅丸、吴茱萸汤主之,皆宗三阴相离立法。内脏病久,往往一损俱损,精血虚衰,常需考虑三阴并治。如肾气丸以地黄补少阴肾、山药补太阴脾、茱萸补厥阴肝,即三阴并补的例子。
 
李克绍《伤寒论解惑•第三章-学习《伤寒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八-对传统的错误看法要敢破敢立》:

2、三阴三阳开、阖、枢的问题

读《伤寒论》的注解,往往会遇到“开”、“阖”、“枢”这样一些名词,它是根据《内经》“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而采入《伤寒论》的注解中的。《内经》中的三阴三阳,本来是代表人体的正常生理现象,它和《伤寒论》中用以代表疾病类型的三阴三阳,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如果说开阖枢在《内经》中还能起到一点帮助理解的作用的话,那么搬到《伤寒论》中来,就可能连这一点作用也不一定有了,我们试举张隐庵对于《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开阖枢的一段说明为例,看看开阖枢对于《伤寒论》的读者,究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他说“夫三阳在外,太阳主天气而常行于地中,阳明主阖而居中土,少阳主枢而内行于三焦,此三阳在内,而内有阴阳也。二阴在内,太阴为开而主皮肤之肉理,少阴主枢而外稃于肌表,厥阴为阴中之少阳而会通于肌腠,此三阴在外,而外有阴阳也”。

象这样的解释对于临床毫无价值且不说,就是为理论而理论,也不容易讲通,譬如厥阴是怎样为阖的,就不好讲了,笼统地称为“阴中之少阳”,这对于读者能起到多大的帮助作用,是值得怀疑的。

凡无助于临床实践,而又越解越难懂,越学越糊涂,这样的注解必有问题。

开阖枢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要弄清这一问题,应当先从开阖枢这三个词的产生和演变说起。

原来三阴三阳的开、阖、枢,《太素•阴阳合篇》和《经脉•根结篇》都作“太阳为关,……”“太阴为关,……”肖延平的按语说,这两个“关”字,日本抄本都写作“閤”这是关的繁体字“關”的古代简化字。那么太阳和太阴,究竟是应当“为开”呢,还是“为关”呢?据杨上善《太素》注的意思,门是门关、门阖、门枢三部分组成的。门关的作用,是“主禁者也”。既然是“主禁”之意,自然当作“关”字为是,若作“开”就说不过去了。而且无论《灵枢》、《甲乙》、《太素》,在这几句之前,均有“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阖而走”这样一段文字。既然前文是“折关、开阖、败枢”下文就应当是“为关、为阖、为枢”了。

为了证实开阖枢确实是关、阖、枢的演变,兹再举《素问•皮部论》以作证明。《素问•皮部论》里有“阳明之阳,名曰害蜚”,“少阳之阳,名曰枢持”,“太阳之阳,名曰关枢”,“少阴之阴,名曰枢儒”,“心主之阴,名曰害肩”,“太阴之阴,名曰关蛰”等语。据日本人丹波元简《素问识》的考证(文繁不录),害蜚当作门扉(即门扇、门板),枢持当作枢杼(即门脚、门轴,门的开阖,全仗此轴),关枢是“持门户”的横木(即门栓),枢当作枢檽(柱上承木之斗拱),害肩当作阖肩(扉上容枢之枅),关蛰当作关槷(即门撅,在门当中两扇门相合处,用以防止门过于合向里去)。由此可见:太阳、太阴为关,关指关枢、关槷,阳明、厥阴为阖,阖指阖扉、阖肩,少阳、少阴为枢,枢指枢杼、枢檽。这本来是古代建筑学上的一些名词,古人用于三阴三阳,其目的是以比类、取象的方法,帮助学者领会其大体意义。诚如丹波氏所云“且害蜚、枢持、关枢之类,为三阴三阳之称者,不过藉以见神机枢转之义,亦无深意焉”。而有的注家,却偏偏就此传抄之误,在开阖枢上大作其文章,注《伤寒论》者尤其如此,结果把《伤寒论》越讲越玄,学者越听越糊涂。这有什么用呢?不过是在故弄玄虚,吓唬人罢了。
 
李克绍《伤寒论解惑•第三章-学习《伤寒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八-对传统的错误看法要敢破敢立》

谢谢金栋老师回复。
 
李克绍《伤寒论解惑•第三章-学习《伤寒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八-对传统的错误看法要敢破敢立》

也许开枢合理论根本没什么用,浪费时间而已。
 
文人就是喜欢把简单事情复杂化,这个开阖枢的理论是内经的理论,在灵枢和素问都分别有论述,很重要的经络理论。太阳主开,阳明主阖,少阳主枢;太阴主开,jue阴主阖,少阴主枢。太阳有不开,也有开太过,开太过比如出汗太多,小便太多,眨眼太频繁等等,所谓的开折就是这个开门的的功能出了问题,或者开了关不上,或者关上开不开。
 
文子医生版主说的实在。开阖枢发病时都是表现在不足、太过。三阳的开阖枢是指阳气的开阖枢,三阴的开阖枢是指阴气的开阖枢。
 
文人就是喜欢把简单事情复杂化,这个开阖枢的理论是内经的理论,在灵枢和素问都分别有论述,很重要的经络理

谢谢老师,我一直对太阳开太过会出汗,感到困惑。感觉这个与太阳主开是矛盾的。
 
本帖最后由 文子医生 于 2014-12-15 21:28 编辑

]

太阳分手太阳和足太阳,上面的太阳就会出汗啊,怕冷啊,下面太阳就会内部水的代谢谢出问题。太阳和太阴一定是对应的。就是同时存在的。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