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tangolee 于 2015-1-23 14:48 编辑
先摘几例见解:
1.「辨证」必仔细推敲出病在哪一经,用药却不必随经,从营卫之气的这一头「脾胃」把药力从营分送进去,再由营入卫,解掉卫分的风邪,同时也就治好了卫气的另一头「太阳经」中的病毒(严格来说,好象是营血出于脾,而卫气出于太阳经?)。
2.与曹颖甫齐名的伤寒家陈伯坛,于其《读过伤寒论》中言桂枝汤乃「从太阴底面以开太阳」,庶几得之,真乃卓见。
3.沛然谈从医六十余年的教训: 在早年行医时,我见到一位医生用熟地、当归、白朮、柴胡以治感冒,心甚鄙之,然而曾目睹其病人服该方而告愈。当时以为偶中而已,未之奇也。后来,我自己也遇到感冒病人,曾屡进桑菊、银翘、杏苏、麻桂等方,久延未愈,最后用“五柴胡饮”而竟收捷效。我过去亦熟读景岳书者,由于没有学到手所以不取用,不会用。
从中可以看出,感冒治疗实则扶正祛邪的过程。
分经只是为辩证准确,用药则要从源头。此源头乃体虚源头,并非一定是太阳经手小肠足膀胱。
体虚无非气、血、精不足,正气生化不足致体虚,营卫不足抵客邪,故寒破营卫、侵皮毛、由络入经、入肌肉、僵经筋、浸骨骼,正不抵邪则步步侵入,至上焦,滞中焦、寒下焦;心主血,其华在面;肺主皮毛、主气,胃主肉,肝主藏血、主筋;肾主骨。经络虚,邪入经络;腑器虚,邪入腑器;脏器虚,邪入脏器;正气足,邪不相干。经络为表,脏器为里,腑为里中之表,表中里;即经络、腑器、脏器。
(用木桶效应分析,木桶四周低的一块决定装水多少。即薄弱的部位易被寒邪侵入。狗屁木桶效应,老百姓讲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寒气欺人,专拣软处欺负。)
无论何药,内服者均经脾胃转化为气而御邪;皆从里入。入脏腑,化气血,行经络。寒则热之,等。
气血充足、正气强大,逼邪步步退出,正好相反。此,治疗过程。
寒中太阳,皮毛、背、经络,实则暴露的局部虚之部位;根源在气血能量不足抵御寒邪。
故治疗感冒,表以行气、破滞一气周流,里以强化脏腑气血能量,祛邪寒治以寒则热之。内脏腑强气血足,热量足,客邪自被逼退。气血足,经络畅通,热胜于寒,营卫调和,皮毛无邪。肺通皮毛、胃主肌肉、心主血脉、肝主筋、肾主骨。五脏强大,生化气血充足,表里不惧客邪。
表中邪,实里虚(脏腑)表弱(皮毛)之故;祛客邪,强化里(脏腑)以状表(皮毛),客邪自退。 年迈体弱,五脏衰老,六腑纳差,冬宜暖处。少以娇脏,发育不足;故年迈与年少更要注意不同。
故,舒肝健脾之熟地、当归、白术、柴胡可以治感冒,从太阴可以开太阳,以此类推,扶正即祛邪,祛邪即扶正。辩证从六经定病位病机;治脏腑以生气血;补虚实以壮脏腑;祛六邪以除病灶。辩证准确,病机明晰,治则远见,用药准确(理气血、补虚祛实、祛六邪)、药到病除。
再说方药,四气五味实则天之五运,地之五行;升降浮沉、酸苦甘辛咸实质仍是气。 补泻虚实原则,药物五味之五行属性同我为补,克我为泻,我克为缓,生我、我生则可补亦可泻。君臣佐使实则补泻脏器虚实之法。补泻之法:
小补:君:本脏同气;佐臣:本脏母气;监臣:克脏所克气;佐使:所克脏同气。
大补:小补+子脏小补之君臣。
小泻:君:克脏同气;佐臣:克脏母气;监臣:本脏子气。
大泻:小泻+子脏小泻之臣+本脏化味(本脏之母脏小泻之佐臣)。
君臣佐使生克补泻,五行转一圈仍是黄坤载一气周流得四圣真谛。
看下岐伯说气血:
岐伯曰:阳旺阴消者,当补其血;阴旺阳消者,当补其气。阳旺阴消者,宜泻其气;阴旺阳消者,宜泻其血。无不足,无有余,则阴阳平矣。
雷公曰:补血则阴旺阳消,不必再泻其气;补气则阳旺阴消,不必重泻其血也。
岐伯曰:补血以生阴者,言其常补阴也;泻气以益阴者,言其暂泻阳也。补气以助阳者,言其常补阳也;泻血以救阳者,言其暂泻阴也。故新病可泻,久病不可轻泻也;久病宜补,新病不可纯补也。
一个感冒,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实则一部伤寒。经络、脏腑、气血阴阳全包含在内。市面上为什么治不好感冒?知经络不知源头,从经论治感冒,治在表,故感冒七天自愈,等于没治。(西医消炎治标,和庸医异曲同工。)
冬令寒气四布,草木、江河、大地、热蕴坎中,肃杀敛藏,万种表象,实则五运在天、六气轮回,一气周流,热能蕴藏。热藏匿,寒盛行。冬去春来,春暖花开,又是一派气象。人法天地。
先摘几例见解:
1.「辨证」必仔细推敲出病在哪一经,用药却不必随经,从营卫之气的这一头「脾胃」把药力从营分送进去,再由营入卫,解掉卫分的风邪,同时也就治好了卫气的另一头「太阳经」中的病毒(严格来说,好象是营血出于脾,而卫气出于太阳经?)。
2.与曹颖甫齐名的伤寒家陈伯坛,于其《读过伤寒论》中言桂枝汤乃「从太阴底面以开太阳」,庶几得之,真乃卓见。
3.沛然谈从医六十余年的教训: 在早年行医时,我见到一位医生用熟地、当归、白朮、柴胡以治感冒,心甚鄙之,然而曾目睹其病人服该方而告愈。当时以为偶中而已,未之奇也。后来,我自己也遇到感冒病人,曾屡进桑菊、银翘、杏苏、麻桂等方,久延未愈,最后用“五柴胡饮”而竟收捷效。我过去亦熟读景岳书者,由于没有学到手所以不取用,不会用。
从中可以看出,感冒治疗实则扶正祛邪的过程。
分经只是为辩证准确,用药则要从源头。此源头乃体虚源头,并非一定是太阳经手小肠足膀胱。
体虚无非气、血、精不足,正气生化不足致体虚,营卫不足抵客邪,故寒破营卫、侵皮毛、由络入经、入肌肉、僵经筋、浸骨骼,正不抵邪则步步侵入,至上焦,滞中焦、寒下焦;心主血,其华在面;肺主皮毛、主气,胃主肉,肝主藏血、主筋;肾主骨。经络虚,邪入经络;腑器虚,邪入腑器;脏器虚,邪入脏器;正气足,邪不相干。经络为表,脏器为里,腑为里中之表,表中里;即经络、腑器、脏器。
(用木桶效应分析,木桶四周低的一块决定装水多少。即薄弱的部位易被寒邪侵入。狗屁木桶效应,老百姓讲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寒气欺人,专拣软处欺负。)
无论何药,内服者均经脾胃转化为气而御邪;皆从里入。入脏腑,化气血,行经络。寒则热之,等。
气血充足、正气强大,逼邪步步退出,正好相反。此,治疗过程。
寒中太阳,皮毛、背、经络,实则暴露的局部虚之部位;根源在气血能量不足抵御寒邪。
故治疗感冒,表以行气、破滞一气周流,里以强化脏腑气血能量,祛邪寒治以寒则热之。内脏腑强气血足,热量足,客邪自被逼退。气血足,经络畅通,热胜于寒,营卫调和,皮毛无邪。肺通皮毛、胃主肌肉、心主血脉、肝主筋、肾主骨。五脏强大,生化气血充足,表里不惧客邪。
表中邪,实里虚(脏腑)表弱(皮毛)之故;祛客邪,强化里(脏腑)以状表(皮毛),客邪自退。 年迈体弱,五脏衰老,六腑纳差,冬宜暖处。少以娇脏,发育不足;故年迈与年少更要注意不同。
故,舒肝健脾之熟地、当归、白术、柴胡可以治感冒,从太阴可以开太阳,以此类推,扶正即祛邪,祛邪即扶正。辩证从六经定病位病机;治脏腑以生气血;补虚实以壮脏腑;祛六邪以除病灶。辩证准确,病机明晰,治则远见,用药准确(理气血、补虚祛实、祛六邪)、药到病除。
再说方药,四气五味实则天之五运,地之五行;升降浮沉、酸苦甘辛咸实质仍是气。 补泻虚实原则,药物五味之五行属性同我为补,克我为泻,我克为缓,生我、我生则可补亦可泻。君臣佐使实则补泻脏器虚实之法。补泻之法:
小补:君:本脏同气;佐臣:本脏母气;监臣:克脏所克气;佐使:所克脏同气。
大补:小补+子脏小补之君臣。
小泻:君:克脏同气;佐臣:克脏母气;监臣:本脏子气。
大泻:小泻+子脏小泻之臣+本脏化味(本脏之母脏小泻之佐臣)。
君臣佐使生克补泻,五行转一圈仍是黄坤载一气周流得四圣真谛。
看下岐伯说气血:
岐伯曰:阳旺阴消者,当补其血;阴旺阳消者,当补其气。阳旺阴消者,宜泻其气;阴旺阳消者,宜泻其血。无不足,无有余,则阴阳平矣。
雷公曰:补血则阴旺阳消,不必再泻其气;补气则阳旺阴消,不必重泻其血也。
岐伯曰:补血以生阴者,言其常补阴也;泻气以益阴者,言其暂泻阳也。补气以助阳者,言其常补阳也;泻血以救阳者,言其暂泻阴也。故新病可泻,久病不可轻泻也;久病宜补,新病不可纯补也。
一个感冒,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实则一部伤寒。经络、脏腑、气血阴阳全包含在内。市面上为什么治不好感冒?知经络不知源头,从经论治感冒,治在表,故感冒七天自愈,等于没治。(西医消炎治标,和庸医异曲同工。)
冬令寒气四布,草木、江河、大地、热蕴坎中,肃杀敛藏,万种表象,实则五运在天、六气轮回,一气周流,热能蕴藏。热藏匿,寒盛行。冬去春来,春暖花开,又是一派气象。人法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