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李氏五味脉法》初探

李运财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4/10/25
帖子
147
获得点赞
3
声望
18
本人首创“五味脉法”构成理论!在此与中医同道探讨。

“五味脉法”是从五味入手,以五味为准则,以人体五味偏胜之象界定诊脉之法,从而构筑起五味偏胜之象与脉象直接相互联系的基础,形成五味之切脉法,以脉象对应五味偏胜,从而形成病机、病因、脏腑、脉法、治则、用药的直接联接关系。

“五味脉法”其分类有酸脉、甘脉、辛脉、苦脉、咸脉五脉,从五类味脉再分阴阳,形成基本的十脉,依据“基本十味脉”结合各种状象引伸更多变化的味脉;依据“基本十味脉”对各种病症进行分类;依据“基本十味脉”制定以气味为基础的用药方式。
 
基础知识:
一、木生酸(收)、火生苦(坚)、土生甘(缓)、金生辛(散)、水生咸(软)。
二、药之五气:温、热、寒、凉、平。
 
三、五态:升、降、浮、沉、化。
四、五邪:风、寒、火、燥、湿。
 
五、药之五性:厚、薄、阴、阳、均。
六、五欲:肝欲酸、心欲苦、脾欲甘、肺欲辛、肾欲咸。
 
七、五大脉法:数(升)、迟(降)、沉、浮,平。
八、五走:酸走筋,苦走骨,甘走肉,辛走气,咸走血。
 
九、五色所宜:青色宜酸,赤色宜苦,黄色宜甘,白色宜辛,黑色宜咸。
十、五胜而伤:辛胜酸伤筋,咸胜苦伤气,酸胜甘伤肉,苦胜辛伤皮毛,甘胜咸伤血。
 
十一、味入脏:酸先入肝为温,苦先入心为热,甘先入脾为至阴,四气兼之;辛先入肺为清,咸先入肾为寒。
十二、五过胜:①太酸,生肝以津,伤脾、气绝;肉胝而唇揭。
②太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皮槁而毛拔。
③太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平,骨痛而发落。
④太辛,筋脉沮绝,精神乃失,筋急而爪枯。
⑤太咸,大骨而气劳,短肌,心气抑,脉凝涩而变色。
 
继续。
内容不错。
 
五味脉法,类象五行:
 

附件

  • 32.6 KB 查看: 27
论苦脉
苦脉乃太苦而成之脉,太苦脉乃浮,浮即火盛,以单指切于左寸心脉位(本人认为单指法较适合于五味脉法),得浮,主表,主热;同时,因苦之偏胜,必至对肺、脾、肝等几脏产生影响,切右关脾脉位,脉燥者相应,切左关肝脉位,脉促而相应,据此可定苦脉矣。
苦脉还有洪、弦等脉象,那需进一步再论。
 
论酸脉
酸脉乃太酸而成之脉。太酸脉乃数,气升,性太温(区别于太热),自即脉快。主肝之太酸,肝之上火,太温也。酸之偏胜,必至伤脾、伤肾,伤肺;伤脾者木克土,伤肾者子泄母气,伤肺者木旺金衰。可切左关肝脉位,七秒一息,六至以上为数。有力为实温,无力为虚温;同时,切右关脾脉位,脉不平而弱矣;切左尺肾位,脉沉兼涩;切右寸肺位,迟缓。
 
五味脉法,旨在脉分轻重,以两脉象比较来区分重点在那里,一重必有一轻,一胜必有一败。一浮必有一沉,一数必有一迟,偏则有重点也。
 
请楼主继续,完整的看才知道是怎么回事!!
 
在尝试论述两脉之后,先来确定一下五藏之本脉,五藏因其阴阳之差异,各有所主,必有其气血之本,此即本脉也。一脉分三候,候其中者为本,候浮、候沉皆强弱盛哀之差异者,乃病也。肝之本气也,温性,快也,候其中者数为其本,不实不虚。心之本气为浮,热性,候其中者浮为其本,不实不虚。余皆同理也,肺候中迟为其本脉,肾候中沉为其本脉。

俗语“知常达变”,五脏之脉何以为常?自古少有论此,常以“平脉”为常,怎奈五脏皆平?各藏气血不一,何独平脉为常?
知常才能知变,知常才能知偏,知正才能知胜败,知正才能有比较,有比较才能有重点,知重点才能知辩证之所主,五脏之常,必定不同存也,五脏之常,只存在于心中,只存在理论之常。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