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脉诊验孕”挑战一时间成为医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从某种角度上说明中医脉诊的重要性。脉诊,是中医的一项基本功,作为每一个中医,都应该掌握的。那么,有没有一套合适的经典作品能够代表中医脉诊的正统呢?当然是有的。
中医学是中华文明的明珠,成功地庇护了数以兆计的炎黄子孙千万年,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脉诊一直被医家所珍视,至今在中医领域仍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所以,传承中华脉学仍是一项义不容辞而又任重道远的任务。
脉学渊薮于《黄帝内经》,推广于扁鹊、仲景、叔和,成熟于濒湖、中梓、延昰。在脉学史上,有八本脉学专著(即《脉经》《脉诀刊误》《濒湖脉学》《诊家正眼》《脉诀汇辨》《三指禅》《诊宗三昧》《脉理求真》)堪称是中华脉学的正统,对脉学的传承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脉经》是中华脉学的开山之作,也是一部平脉辨证、脉方相应的脉学专著,宋代林亿盛赞此书为“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使人占外以知内,视死而别生,为至详悉,咸可按用”。叔和师淑四圣,创下脉学万世法典。《脉经》为历代中医人士不可不读的一部奇书,它首次对脉象进行了系统归类,延续了仲景平脉辨证和脉方相应的思想,并有各科脉证的先导,为后世学习脉法的鼻祖之训。
《脉诀刊误》是中华脉学的思辨之作,全书以怀疑的眼光去看待《脉诀》,并提出诸多真知灼见。周学海曾评价道:“戴氏脉诀刊误,或释或辨,委曲详尽,诚可宝贵。虽其所辨不无过词,要亦执古太严,而于大义则无不赅洽矣。”
《濒湖脉学》是中华脉学的入门佳作,是后世医家推崇备至的脉学专书。全书短小精悍,却又言简意赅,将27 脉的体状、相类、主病和分部等全部囊括,读起来朗朗上口,能令读者烂熟于心,成为脉学史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印数最多的脉学专著。
《诊家正眼》是中华脉学的精华之作,从书名就可以看出,此书乃“千圣相传正法眼藏”,以四圣的心眼通达脉学真理智慧,全书所传之心印,乃为脉学无上正法,辩驳脉学杂说,正本清源,回归正统。
《脉诀汇辨》是中华脉学的大成之作,是明末清初医中隐士李延昰所作,诸多点校本以李延昰为李延是、李延罡者,非也。细看此书,作者文学功底深厚,医学理论底子上乘,医疗经验极其丰富,所以这部作品无论是从科学性、实用性、可读性等多方面来看,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著作。在歌诀之前,有作者心得体会,堪称对脉学的重大发现,尤其是提出诊脉六要,意义重大。脉诊之后,补录望诊、问诊、闻诊内容,还有经络穴位,也是对脉学的补充。另外,将运气学说在脉学领域作了高难度阐述,书末附有医案,全书一气呵成,首尾呼应。
《三指禅》是中华脉学的匠心之作,全书取“缓”字为平脉,以定病脉,根柢《内经》以平人定病脉之谛。其余阴阳对待,恰好安置27 脉。一奇一偶,配合天成。并对常见病的脉论作了精确论述,畅发《内经》未发之旨,透写世人难写之情,以通元之妙手,写济世之婆心。语语自圣经出,却语语从心坎中出,医见之为医,元见之为元。
《脉理求真》是中华脉学的至简之作,黄宫绣研究医学重视脉理,他强调:“认病必先明脉理。”在《脉理求真》一书中,黄宫绣十分注重临床实用性,认为正确鉴别各种脉象是诊断疾病的关键,采用“对待”“比类”“纲目”等方法将脉象进行归类;他认为持脉之道贵在变通,指出“持脉之道,贵乎活泼,若拘泥不通,病难以测”。
《诊宗三昧》是中华脉学的点睛之作,作者强调“入门宗派不慎,未免流入异端”,诊脉之妙,“如风中鸟迹,水上月痕,苟非智能辨才,乌能测识其微于一毫端上哉”。全书文语隽永,论理透彻,作者“以三昧水,涤除尘见”,彰显脉法大义,“不外乎轩岐仲景,祖祖相承之心印”。
纵观上述脉学八部,春兰秋菊,各有千秋,若能熔于一炉而汇通,并能取其精义而用之临床,必能大有作为。与高手过招,才会学到绝技,与高手为伍,才会成为行家。
中医学是中华文明的明珠,成功地庇护了数以兆计的炎黄子孙千万年,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脉诊一直被医家所珍视,至今在中医领域仍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所以,传承中华脉学仍是一项义不容辞而又任重道远的任务。
脉学渊薮于《黄帝内经》,推广于扁鹊、仲景、叔和,成熟于濒湖、中梓、延昰。在脉学史上,有八本脉学专著(即《脉经》《脉诀刊误》《濒湖脉学》《诊家正眼》《脉诀汇辨》《三指禅》《诊宗三昧》《脉理求真》)堪称是中华脉学的正统,对脉学的传承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脉经》是中华脉学的开山之作,也是一部平脉辨证、脉方相应的脉学专著,宋代林亿盛赞此书为“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使人占外以知内,视死而别生,为至详悉,咸可按用”。叔和师淑四圣,创下脉学万世法典。《脉经》为历代中医人士不可不读的一部奇书,它首次对脉象进行了系统归类,延续了仲景平脉辨证和脉方相应的思想,并有各科脉证的先导,为后世学习脉法的鼻祖之训。
《脉诀刊误》是中华脉学的思辨之作,全书以怀疑的眼光去看待《脉诀》,并提出诸多真知灼见。周学海曾评价道:“戴氏脉诀刊误,或释或辨,委曲详尽,诚可宝贵。虽其所辨不无过词,要亦执古太严,而于大义则无不赅洽矣。”
《濒湖脉学》是中华脉学的入门佳作,是后世医家推崇备至的脉学专书。全书短小精悍,却又言简意赅,将27 脉的体状、相类、主病和分部等全部囊括,读起来朗朗上口,能令读者烂熟于心,成为脉学史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印数最多的脉学专著。
《诊家正眼》是中华脉学的精华之作,从书名就可以看出,此书乃“千圣相传正法眼藏”,以四圣的心眼通达脉学真理智慧,全书所传之心印,乃为脉学无上正法,辩驳脉学杂说,正本清源,回归正统。
《脉诀汇辨》是中华脉学的大成之作,是明末清初医中隐士李延昰所作,诸多点校本以李延昰为李延是、李延罡者,非也。细看此书,作者文学功底深厚,医学理论底子上乘,医疗经验极其丰富,所以这部作品无论是从科学性、实用性、可读性等多方面来看,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著作。在歌诀之前,有作者心得体会,堪称对脉学的重大发现,尤其是提出诊脉六要,意义重大。脉诊之后,补录望诊、问诊、闻诊内容,还有经络穴位,也是对脉学的补充。另外,将运气学说在脉学领域作了高难度阐述,书末附有医案,全书一气呵成,首尾呼应。
《三指禅》是中华脉学的匠心之作,全书取“缓”字为平脉,以定病脉,根柢《内经》以平人定病脉之谛。其余阴阳对待,恰好安置27 脉。一奇一偶,配合天成。并对常见病的脉论作了精确论述,畅发《内经》未发之旨,透写世人难写之情,以通元之妙手,写济世之婆心。语语自圣经出,却语语从心坎中出,医见之为医,元见之为元。
《脉理求真》是中华脉学的至简之作,黄宫绣研究医学重视脉理,他强调:“认病必先明脉理。”在《脉理求真》一书中,黄宫绣十分注重临床实用性,认为正确鉴别各种脉象是诊断疾病的关键,采用“对待”“比类”“纲目”等方法将脉象进行归类;他认为持脉之道贵在变通,指出“持脉之道,贵乎活泼,若拘泥不通,病难以测”。
《诊宗三昧》是中华脉学的点睛之作,作者强调“入门宗派不慎,未免流入异端”,诊脉之妙,“如风中鸟迹,水上月痕,苟非智能辨才,乌能测识其微于一毫端上哉”。全书文语隽永,论理透彻,作者“以三昧水,涤除尘见”,彰显脉法大义,“不外乎轩岐仲景,祖祖相承之心印”。
纵观上述脉学八部,春兰秋菊,各有千秋,若能熔于一炉而汇通,并能取其精义而用之临床,必能大有作为。与高手过招,才会学到绝技,与高手为伍,才会成为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