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4/09/16
- 帖子
- 3685
- 获得点赞
- 73
- 声望
- 48
- 年龄
- 38
本帖最后由 爱万年 于 2015-3-20 12:34 编辑
石藏用
扶阳派以擅用附子为突出特点,但郑钦安绝非最早擅用附子的医家,历代前贤中擅用附子者不在少数。正是这些医家应用附子的长期经验积累,才影响和启发了扶阳派的诞生。医圣张仲景可谓善用附子第一人。
宋代石藏用:《泊宅编》记载:“蜀人石藏用以医术游都城,其名甚著。余杭人陈承亦以医显。然石好用暖药,陈好用凉药……皆有称于一时。俗语云:'藏用檐头 三斗火,陈承箧里一盘冰,。陆游《老学庵笔记》亦有记载:石藏用,“名用之,高医也。尝言今人禀赋怯弱,故按古方用药,多不能愈病。非独人也,金石草木之 药,亦比古人弱。非倍用之,不能取效。故藏用以喜用热药得谤,群医至而为谣言曰:藏用檐头三斗火。”
明代严观:严观,“仁和人,其治病也,不拘古方,颇有胆略。有“严附子,之称,以其善用姜汁制附子也。”“或难之曰:附子性热,当以童便制,奈何复益以 姜?严日:附子性大热而有毒,用之取其性悍,而行药甚速,若制以童便则缓矣,缓则非其治也。今佐以生姜之辛而去其毒,不尤见其妙乎,是以用获奇效’’ (《浙江通志》)。
明代吴球:16世纪上半叶人,字茭山,浙江括苍人,曾为御医,善用附子,人称“吴附子”。著有《诸证辨疑》,《活人心统》,今存抄本,李时珍《本草纲目》间引其论。《名医类案》和《名医续案》中均载其投用附子验案,颇具功力,常医莫及,援引如下:
一富室患中寒阴证,名医盈座。最后延吴御医至,诊之曰:非附子莫救,但忘携来。令人急至药铺购之,拣极重者三枚,生切为一剂,计重三两投之。众医吐舌,私 自减其半量,以一两半为剂进之,病遂已。吴复诊日:为何减吾药量?吾投三枚,将令其活三年也,今止活一年半耳。后年余果病发而卒(《名医类案卷一》)。
另有菅姓妇患目眶红肿溃烂,数年愈甚,百计治之不能疗,目亦近盲。御医吴球诊后日:“吾得之矣。为投大热之剂数服,其病如失,目亦复明。问之,曰:此女人 进凉药多矣,用大热剂,则凝血复散.前药皆得奏功(《名医续案》)。按:“十问歌,云:“再兼服药参机变”,提示诊病需要参考先前用药,以供辨证。此病 “红肿溃烂”,前医势必多用凉药。然其“百计治之不能疗”,知是寒证,故用大热之剂(揣摩当是附子)收效。此等眼界,颇见吴球功力。
以上石藏用是蜀人,而严观和吴球均是浙江人,并非四川人。单凭这点,可见地域因素并非催生医学流派的必然条件,更不可能阻碍其向外传播。其他擅用附子的医家肯定还有,限于眼界无法顾及。由于上述医家未能留下医著,无法窥其学术思想,但其千百年来的经验积淀和传播,无疑会对扶阳派的诞生起到催化作用,这是可以摁见的。
石藏用
扶阳派以擅用附子为突出特点,但郑钦安绝非最早擅用附子的医家,历代前贤中擅用附子者不在少数。正是这些医家应用附子的长期经验积累,才影响和启发了扶阳派的诞生。医圣张仲景可谓善用附子第一人。
宋代石藏用:《泊宅编》记载:“蜀人石藏用以医术游都城,其名甚著。余杭人陈承亦以医显。然石好用暖药,陈好用凉药……皆有称于一时。俗语云:'藏用檐头 三斗火,陈承箧里一盘冰,。陆游《老学庵笔记》亦有记载:石藏用,“名用之,高医也。尝言今人禀赋怯弱,故按古方用药,多不能愈病。非独人也,金石草木之 药,亦比古人弱。非倍用之,不能取效。故藏用以喜用热药得谤,群医至而为谣言曰:藏用檐头三斗火。”
明代严观:严观,“仁和人,其治病也,不拘古方,颇有胆略。有“严附子,之称,以其善用姜汁制附子也。”“或难之曰:附子性热,当以童便制,奈何复益以 姜?严日:附子性大热而有毒,用之取其性悍,而行药甚速,若制以童便则缓矣,缓则非其治也。今佐以生姜之辛而去其毒,不尤见其妙乎,是以用获奇效’’ (《浙江通志》)。
明代吴球:16世纪上半叶人,字茭山,浙江括苍人,曾为御医,善用附子,人称“吴附子”。著有《诸证辨疑》,《活人心统》,今存抄本,李时珍《本草纲目》间引其论。《名医类案》和《名医续案》中均载其投用附子验案,颇具功力,常医莫及,援引如下:
一富室患中寒阴证,名医盈座。最后延吴御医至,诊之曰:非附子莫救,但忘携来。令人急至药铺购之,拣极重者三枚,生切为一剂,计重三两投之。众医吐舌,私 自减其半量,以一两半为剂进之,病遂已。吴复诊日:为何减吾药量?吾投三枚,将令其活三年也,今止活一年半耳。后年余果病发而卒(《名医类案卷一》)。
另有菅姓妇患目眶红肿溃烂,数年愈甚,百计治之不能疗,目亦近盲。御医吴球诊后日:“吾得之矣。为投大热之剂数服,其病如失,目亦复明。问之,曰:此女人 进凉药多矣,用大热剂,则凝血复散.前药皆得奏功(《名医续案》)。按:“十问歌,云:“再兼服药参机变”,提示诊病需要参考先前用药,以供辨证。此病 “红肿溃烂”,前医势必多用凉药。然其“百计治之不能疗”,知是寒证,故用大热之剂(揣摩当是附子)收效。此等眼界,颇见吴球功力。
以上石藏用是蜀人,而严观和吴球均是浙江人,并非四川人。单凭这点,可见地域因素并非催生医学流派的必然条件,更不可能阻碍其向外传播。其他擅用附子的医家肯定还有,限于眼界无法顾及。由于上述医家未能留下医著,无法窥其学术思想,但其千百年来的经验积淀和传播,无疑会对扶阳派的诞生起到催化作用,这是可以摁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