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极之本
指肝脏。“罢”,音义同“疲”,和全身筋的活动有关。“罢极之本”说明肝主管筋的活动,能够耐受疲劳,是运动机能的根本。
膀胱主藏津液
《素问.灵兰秘典论》记载:「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州”即洲,“都”即渚。洲渚本是指水中可以居住的地方,在这里是指膀胱为三焦水液归集之处。津液经过肾的气化作用变成小便而排出体外。
仓廪之官
“仓廪”是贮秽谷物的仓库。仓廪之官指脾和胃。《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意思是说,“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为五味(饮食)化生的本源,也是提供脏腑器官和全身营养的“仓廪”,故名。也有人认为“仓廪之官”单是指胃。
大肠主传导
《素问.灵兰秘典论》记载:「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大肠的主要功能,就是将从小肠消化吸收后传送下来的化物吸收其中剩余的水份和养料,变化为粪便,然后由胆门排出体外。大肠既为传送糟粕的通道,所以说它“主传导”,为“传导之官”。如因种种原因使大肠的传导功能失常,往往会产生泄泻或便秘等症。
胆主决断
《素问.灵兰秘典论》记载:「胆者,中正之官,决所出焉。」所谓“中正“,意含不偏不倚。这里主要说明胆的作用之一与中枢神经的某些功能活动有关。此外,“胆主决断”,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如突然受惊恐)的不良影响以维持和控制人体气血的正常运行,促使脏腑功能相互协调,起有重要的作用。胆气怯弱者,可因惊恐致病,胆气壮者,可以不受显着的影响。
发为血之余
主要是说明头发与肝血之间的密切关系。前人认为头发的营养来源于血,故年少血气充盛时,头发茂密色黑而有光泽;年老肝血不足,肾气虚,头发变为苍白,易于脱落,故有“发为血之余”之说。
肺,其华在毛
《素问.六节脏象论》:「肺者.其华在毛」“华”,有荣华外露的意思。从毛发的荣枯,可以推断肺机能的盛衰,这是因为肺能“输精于皮毛”。例如肺桔核等病到了严重阶段,往往有皮肤色夭、毛发枯悴的症象,所以说“肺,其华在毛”。
肺藏魄
《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藏,.肺藏魄。」“魄”属于精神活动的一部份,《类经.脏象论》(卷三)指出:「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说明人体一些知觉和动作是“魄”作用的结果。参见“五脏所藏”条。
肺朝百脉
《素问.经脉别论》:「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朝,朝向、会合的意思,指百脉会合于肺,即肺在呼吸过程中,全身血液均须流经肺经,肺脏,说明肺和百脉有密切的关系。
肺恶寒
《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恶,.肺恶寒。」肺主气,外合皮毛。寒邪既可直接侵袭肺部,而且寒邪易伤卫外之阳,寒邪侵袭肌表,又易内合于肺。此外,脾胃虚寒,也会影响肺的清肃功能,产生种种病症。故有“肺恶寒”之说。
肺合大肠
指肺与大肠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影响。这种相合是脏腑互为表里(脏为阴属里,腑为阳属表)的关系,“肺与大肠相表里”,是通过肺和大肠经络之间的联系和某些生理功能的相互配合而体现的。肺或大肠病症的治疗,可以通过这种“相合”、“相表里”的关系互为影响。如肺的肃降功能有助于大肠的传导,大肠的传导作用有助于肺的肃降。又如痰壅气喘,往往须参用泻下法,才能使肺气通利;有些便秘的治疗法,须参用开肺的治法;又如化痰止嗽药川杏仁、瓜蒌等也有润肠的作用。这都是比较明显的例子。
肺开窍于鼻
《素问.金匮真言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灵枢.脉度篇》又指出:「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肺主呼吸,鼻为呼吸出入之门户,所以说“开窍于鼻”鼻要发挥正常的通气和嗅觉功能,必须依赖肺气和调,呼吸畅利。如外感风寒袭肺,则鼻塞流涕影响嗅觉;肺有燥热,则鼻孔干涩;邪热壅肺,往往有气喘鼻煽。可见肺与鼻窍是息息相关的。
肺气
指肺的功能活动,也包括呼吸的气体。
肺肾相生
肺属金,肾属水,又叫“金水相生”。根据五行理论,肺金和肾水是母子关系。在生理功能中,肺和肾互相配合互相影响,这就叫“肺肾相生”。在病理方面,肺气虚损可以导致肾气衰弱,这是“母病及子”相反,肾气衰弱也可以导致肺虚,称之为“子病累母”。
肺生皮毛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肺生皮毛。」亦即皮毛由肺的精气所生养。肺与体表皮毛相合(所谓“肺合皮毛”),这是一种脏器与组织相关的联系。肺主呼吸,皮毛、汗孔也有调节呼吸的作用(《素问.生气通天论》称汗孔为“气门”,认为有散气的作用。唐容川《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也指出皮毛有“宣肺气”的作用)。肺有敷布阳气、外卫肌表的功能,所以又说“肺主皮毛”、“肺主一身之表”。如肺气虚,肌表不固,多有自汗;卫外之气不足,肌表就易受风寒侵袭,甚至可以内合于肺,产生咳嗽等症。
肺为华盖
“华盖”,本指帝王的车盖或指画上文彩的伞。《灵枢.九针论》指出:「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难经集注.三十二难》虞庶注:「肺为华盖,位亦居膈。」因肺在体腔脏腑中位居最高,并有覆盖和保护诸脏抵御外邪的作用,故名。
肺为娇脏
娇脏,形容它是娇嫩,容易受邪的脏器。肺既恶热,又怕寒,它外合皮毛,主呼吸,与大气直接接触。外邪侵犯人体,不论从口鼻吸入,还是由皮肤侵袭,都容易犯肺而致病。即使是伤风感冒,也往往会有咳嗽,说明肺是一个娇嫩的脏器,故名。
肺阴
即充养肺脏的津液,或称“肺津”。肺阴为水谷之精气所化生,与肺气相互为用,为维持肺功能所必需。临床上的肺阴不足,往往见干咳,舌苔薄白干燥。肺阴的进一步耗损可以呈现肺燥火盛的证候。
肺主气
气,是人体赖以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贸。所谓“肺主气”,是指人身之气为肺所主,因为整个人体上下表里之气的为肺所主,所以《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气者,皆属于肺。」
肺主声
声音和肺气的作用有关,故听声音可以大致上了解一个人的肺气情况,肺气足的人,声音宏亮;肺气虚的人,声音低怯。风寒外感,肺气闭塞,引起声盲嘶哑或失声。肺结核病到了晚期,往往说话感到吃力,声音嘶哑,这也显示了声音和肺气之间的密切关系。
肺主肃降
“肃”有清肃之意。“肺主肃降”是指肺气宜清宜降。由于肺居胸部以及肺在体内所起的作用(如司呼及、主气、主治节、通调水道等),决定了肺气必须在清肃下降的情况下,才能保持其正常的机能活动。如肺气失降,就会出现喘逆咳嗽或小便不利等症。
肺主行水
人的水液代谢谢,不仅和脾的运化,肾的气化有关,与肺气的肃降也有密切关系。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才能保证水液的运行并下达于膀胱,而使小便通利。所以说“肺主行水”,“肺主通调水道”。而另一方面又有“肺为水之上源”的说法。
肺主治节
《素问.灵兰秘典论》记载:「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相傅”是和所谓的“君主之官”--心相对而言。“相傅”有辅助“君主”的意思,意即在脏腑活动中心肺功能的协调是很重要的,是人体脏腑器官依着一定的规律活动所必不可少的因素。“治节”,即治理、调节,主要是指肺和心的机能必须相互协调以共同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腑输精于脏
五脏主藏精气,六腑是“传化物”(指对饮食的消化、吸收、传送作用)的;同时,六腑又是“仓廪之本”(水谷仓库的根本),五脏六腑必须依打胃气的供养,所以《灵枢.五味篇》有“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之说。营气出于中焦,胃能输送精气而灌溉五脏;小肠则能将饮食进一步消化,分别清浊,使水谷的精微传送到五脏贮藏。胃和小肠的这些功能,体现了腑输精于脏的生理作用。
肝,其华在爪
见《素问.六节脏象论》:「肝者,.其华在爪。」“华”有荣华外露之意,爪即指(趾)甲。“爪为筋之余”(筋为肝脏的精气所生,爪的营养来源和筋相同。所谓“爪为筋之余”,说明爪也是肝脏的精气所生),筋为肝所主,肝与筋的虚实情况,可以从爪甲的变化反映出来。凡筋力健壮者,爪甲多坚韧;筋衰无力者,爪甲多薄而软。肝藏血功能正常、供血充分者,爪甲透红光泽;肝血不足则指甲色泽枯槁。故望诊指(趾)甲对于判断肝和筋的生理、病理有一定参考价值。
肝,体阴而用阳
“体”,一般是指实体或实质;“用”则是指作用和机能。肝为藏血之脏,血为阴,故肝体为阴。肝主疏泄,内寄相火,为“风木之脏”,容易动风化火,肝又主管筋(肌腱)的活动,这些功能,作用以及病理的情况,从阴阳的观点来分析,是偏于动、偏于热的,属阳。故肝有体阴而用阳之说。
肝藏魂
《素问.宣明五气篇》:「肝藏魂」。“魂”属于精神活动,肝气疏泄条达而情志正常,叫做藏魂。因肝病而多恶梦,神志不安,所谓“魂不藏”。“肝藏魂”体现了精神活动和内在脏器的联系。参见“五脏所藏”条。
肝藏血
指肝是藏血之脏,既能贮藏血液,又能调节血量,当人处于休息或睡眠状态时,部份血液回流到肝并贮藏起来,活动时肝血又运送到全身,供给各组织的需要。如果因为暴怒而伤肝,可以影响藏血的功能,甚至可能引起出血或出血性病症的发作。
肝恶风
《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恶,.肝恶风。」因为肝是“风木之藏”,有一些病症如老人中风,小儿惊风,一切风湿、麻木、搔痒、痉、痫等,其病因病理往往和风邪以及五脏中的肝密切相关。肝又主管筋的活动,风胜则筋挛抽搐。同时肝风容易化热、化火、故有“肝恶风”之说。
肝合胆
指肝和胆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影响。这种相合是脏腑互为表里(脏为阴属里,腑为阳属表)的关系。“肝与胆相表里”,主要是通过肝和胆经络之间的联系和某些生理功能的相互配合而体现的。治疗肝或胆的病症,有时可以通过这种“相合”、“相表里”的关系互为影响。如胆火旺盛或肝阳偏亢,都容易有急躁善怒的症状,用平肝的药物可以泻胆火,用泻胆火的药物,也可以平胆。
肝开窍于目
《素问.金匮真言论》:「开窍于目,藏精于肝。」《灵枢.脉度篇》又指出:「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说明肝脏的精气通于目窍,视力的强弱和肝是有直接关系的。同时《素问.五脏生成篇》认为“肝受血而能视”,亦即视力和肝血的调节功能有关,如肝血不足,目失所养,就会出现两眼干涩,视力减退或夜盲;肝火上炎,常见目赤多泪。不少眼病多被认为和肝有关,而从治肝入手,故有“肝开窍于目”之说。
肝气
指肝本脏的精气。病症名称。常见症状为两胁气胀疼痛,胸闷不舒;兼症较多见的是一些消化功能紊乱的症状。
肝肾同源
肝和肾有互相滋养的关系(所谓“肝肾相生”)。肝的疏泄条达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必须依赖肾阴的滋养;肾阴的再生,又须通过肝的疏泄而入藏于肾。肝脏血、肾脏精,肝肾同源,亦即精血同源。肝和肾均有相火,相火源于命门,故名。肝肾同源又名“乙癸同源”,这是古人把脏腑和天干相配合而言。乙属木,属肝;癸属水,属肾,故名。
肝生于左
《素问.刺禁论》:“肝生于左”。这里的“左“,主要是指肝的行气部位。刺气主升,行气在左。元.滑伯仁《十四经发挥》谓:「肝之为脏.其治在左。其脏在右胁右肾之前,并胃着脊之第九椎。」故所谓“肝生于左”,并不是指肝本脏所在的部位。
肝为刚脏
肝喜条达舒畅,既恶抑郁,也忌过亢,肝的所谓“刚脏”之性,主要体现在“肝气”方面,当受到精神刺澈时,使人易于急躁发怒,这叫“肝气太过”;相反,如果肝气不足,就会使人产生惊怕的症状。肝和胆相表里,肝的刚脏作用常须胆的配合才能体现。
肝血
指肝脏所藏的血液,通常和肝阴不能截然分开。不过从临床的角度来看,提到“肝血”的一些病症,常和失血的情况相联系,而且不一定有阴虚阳亢的表现。
肝阳
主要是指肝的某些功能活动方面的变化情况。在正常情况下,肝阳和肝阴保持相对的平衡。如果肝阴虚,不能制阳,就会使“肝阳上亢”,产生头痛、眩晕、易怒、耳鸣、失眠等症状。
肝阴
主要是指肝脏的阴血和肝本脏的阴液。在正常情况下,肝阴、肝阳应该保持相对的平衡,如肝气太过,肝阳偏亢,可以耗伤肝阴。而“肝阴不足”,则可以引起“肝阳上亢”。
肝主筋
《灵枢.九针论》:「肝主筋」。《素问.六节脏象论》又说:「肝者.其充在筋。」说明筋(肌腱)的营养来源是从肝而得。筋附于骨节,由于筋的弛张收缩,使全身肌肉关节运动自如,故又有“肝主运动”之说。但筋必须在得到充分营养供应的情况下,才能运动有力。《素问.上古天真论》:「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就是说男子一般到了五十六岁左右,就可能感到运动不大灵便,认为这是由于“肝气衰,筋不能动”的原故。说明肝和筋、筋和运动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肝主惊
惊是指有所感触(如骤然听到巨响、看到可怕的景象或受到突然的刺激等)而心动。《素问.金匮真言论》曾提到肝“其病发惊骇”。“惊骇”是大惊的意思。因肝为“风木之脏”,风木多震动,故肝病易惊。不过惊的产生和心气状况很有关系,心气虚的人,容易致惊;如心气强固,一般不易产生惊的病症。参见“五志”条。
肝主谋虑
《素问.灵兰秘典论》记载:「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古人用将军征战时的深谋远虑比喻肝的作用。也就是说肝和某些高级神经的功能有关。肝气喜舒畅条达,如因肝气郁结或肝气太过而致肝阳偏亢,就容易使人性躁易怒;相反,如肝气不足则易出现惊怕的症状,都会影响“肝主谋虑”的作用。
肝主升发
这主要是从肝气的某种作用而言。肝有调节血量的功能,它的经脉上巅络脑,肝的功能正常时,好像春天树木那样条达舒畅,充满生机,这是体现“升发”的现象。但升发太过,反会出现头痛、眩晕等症候。
肝主疏泄
指肝具有疏散宣泄的功能,可以体现在如下方面:肝和情绪有关。肝气宜舒畅条达,如因为情绪不好,就可能产生肝气郁结,这是肝病表现为疏泄功能受影响的最常见的一种病症。与消化机能有关。脾的运化,脾气的散精作用和胆汁的排泄,均有赖于肝气的疏泄作用。与某些疼痛症状有关。“通则不痛”,肝气郁滞可以影响气血的流通而产生疼痛,如肝病胁痛、肝胃气痛等。与妇女月经有关。因为“肝藏血”和“胞宫”又有经脉联系,如肝疏泄失调,可能产生月经不调等症候。
肝主血海
血海通常是指冲脉,所谓“冲为血海”,但肝有贮藏并调节血液的功能,故亦有“血海”之称。
指肝脏。“罢”,音义同“疲”,和全身筋的活动有关。“罢极之本”说明肝主管筋的活动,能够耐受疲劳,是运动机能的根本。
膀胱主藏津液
《素问.灵兰秘典论》记载:「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州”即洲,“都”即渚。洲渚本是指水中可以居住的地方,在这里是指膀胱为三焦水液归集之处。津液经过肾的气化作用变成小便而排出体外。
仓廪之官
“仓廪”是贮秽谷物的仓库。仓廪之官指脾和胃。《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意思是说,“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为五味(饮食)化生的本源,也是提供脏腑器官和全身营养的“仓廪”,故名。也有人认为“仓廪之官”单是指胃。
大肠主传导
《素问.灵兰秘典论》记载:「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大肠的主要功能,就是将从小肠消化吸收后传送下来的化物吸收其中剩余的水份和养料,变化为粪便,然后由胆门排出体外。大肠既为传送糟粕的通道,所以说它“主传导”,为“传导之官”。如因种种原因使大肠的传导功能失常,往往会产生泄泻或便秘等症。
胆主决断
《素问.灵兰秘典论》记载:「胆者,中正之官,决所出焉。」所谓“中正“,意含不偏不倚。这里主要说明胆的作用之一与中枢神经的某些功能活动有关。此外,“胆主决断”,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如突然受惊恐)的不良影响以维持和控制人体气血的正常运行,促使脏腑功能相互协调,起有重要的作用。胆气怯弱者,可因惊恐致病,胆气壮者,可以不受显着的影响。
发为血之余
主要是说明头发与肝血之间的密切关系。前人认为头发的营养来源于血,故年少血气充盛时,头发茂密色黑而有光泽;年老肝血不足,肾气虚,头发变为苍白,易于脱落,故有“发为血之余”之说。
肺,其华在毛
《素问.六节脏象论》:「肺者.其华在毛」“华”,有荣华外露的意思。从毛发的荣枯,可以推断肺机能的盛衰,这是因为肺能“输精于皮毛”。例如肺桔核等病到了严重阶段,往往有皮肤色夭、毛发枯悴的症象,所以说“肺,其华在毛”。
肺藏魄
《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藏,.肺藏魄。」“魄”属于精神活动的一部份,《类经.脏象论》(卷三)指出:「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说明人体一些知觉和动作是“魄”作用的结果。参见“五脏所藏”条。
肺朝百脉
《素问.经脉别论》:「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朝,朝向、会合的意思,指百脉会合于肺,即肺在呼吸过程中,全身血液均须流经肺经,肺脏,说明肺和百脉有密切的关系。
肺恶寒
《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恶,.肺恶寒。」肺主气,外合皮毛。寒邪既可直接侵袭肺部,而且寒邪易伤卫外之阳,寒邪侵袭肌表,又易内合于肺。此外,脾胃虚寒,也会影响肺的清肃功能,产生种种病症。故有“肺恶寒”之说。
肺合大肠
指肺与大肠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影响。这种相合是脏腑互为表里(脏为阴属里,腑为阳属表)的关系,“肺与大肠相表里”,是通过肺和大肠经络之间的联系和某些生理功能的相互配合而体现的。肺或大肠病症的治疗,可以通过这种“相合”、“相表里”的关系互为影响。如肺的肃降功能有助于大肠的传导,大肠的传导作用有助于肺的肃降。又如痰壅气喘,往往须参用泻下法,才能使肺气通利;有些便秘的治疗法,须参用开肺的治法;又如化痰止嗽药川杏仁、瓜蒌等也有润肠的作用。这都是比较明显的例子。
肺开窍于鼻
《素问.金匮真言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灵枢.脉度篇》又指出:「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肺主呼吸,鼻为呼吸出入之门户,所以说“开窍于鼻”鼻要发挥正常的通气和嗅觉功能,必须依赖肺气和调,呼吸畅利。如外感风寒袭肺,则鼻塞流涕影响嗅觉;肺有燥热,则鼻孔干涩;邪热壅肺,往往有气喘鼻煽。可见肺与鼻窍是息息相关的。
肺气
指肺的功能活动,也包括呼吸的气体。
肺肾相生
肺属金,肾属水,又叫“金水相生”。根据五行理论,肺金和肾水是母子关系。在生理功能中,肺和肾互相配合互相影响,这就叫“肺肾相生”。在病理方面,肺气虚损可以导致肾气衰弱,这是“母病及子”相反,肾气衰弱也可以导致肺虚,称之为“子病累母”。
肺生皮毛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肺生皮毛。」亦即皮毛由肺的精气所生养。肺与体表皮毛相合(所谓“肺合皮毛”),这是一种脏器与组织相关的联系。肺主呼吸,皮毛、汗孔也有调节呼吸的作用(《素问.生气通天论》称汗孔为“气门”,认为有散气的作用。唐容川《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也指出皮毛有“宣肺气”的作用)。肺有敷布阳气、外卫肌表的功能,所以又说“肺主皮毛”、“肺主一身之表”。如肺气虚,肌表不固,多有自汗;卫外之气不足,肌表就易受风寒侵袭,甚至可以内合于肺,产生咳嗽等症。
肺为华盖
“华盖”,本指帝王的车盖或指画上文彩的伞。《灵枢.九针论》指出:「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难经集注.三十二难》虞庶注:「肺为华盖,位亦居膈。」因肺在体腔脏腑中位居最高,并有覆盖和保护诸脏抵御外邪的作用,故名。
肺为娇脏
娇脏,形容它是娇嫩,容易受邪的脏器。肺既恶热,又怕寒,它外合皮毛,主呼吸,与大气直接接触。外邪侵犯人体,不论从口鼻吸入,还是由皮肤侵袭,都容易犯肺而致病。即使是伤风感冒,也往往会有咳嗽,说明肺是一个娇嫩的脏器,故名。
肺阴
即充养肺脏的津液,或称“肺津”。肺阴为水谷之精气所化生,与肺气相互为用,为维持肺功能所必需。临床上的肺阴不足,往往见干咳,舌苔薄白干燥。肺阴的进一步耗损可以呈现肺燥火盛的证候。
肺主气
气,是人体赖以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贸。所谓“肺主气”,是指人身之气为肺所主,因为整个人体上下表里之气的为肺所主,所以《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气者,皆属于肺。」
肺主声
声音和肺气的作用有关,故听声音可以大致上了解一个人的肺气情况,肺气足的人,声音宏亮;肺气虚的人,声音低怯。风寒外感,肺气闭塞,引起声盲嘶哑或失声。肺结核病到了晚期,往往说话感到吃力,声音嘶哑,这也显示了声音和肺气之间的密切关系。
肺主肃降
“肃”有清肃之意。“肺主肃降”是指肺气宜清宜降。由于肺居胸部以及肺在体内所起的作用(如司呼及、主气、主治节、通调水道等),决定了肺气必须在清肃下降的情况下,才能保持其正常的机能活动。如肺气失降,就会出现喘逆咳嗽或小便不利等症。
肺主行水
人的水液代谢谢,不仅和脾的运化,肾的气化有关,与肺气的肃降也有密切关系。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才能保证水液的运行并下达于膀胱,而使小便通利。所以说“肺主行水”,“肺主通调水道”。而另一方面又有“肺为水之上源”的说法。
肺主治节
《素问.灵兰秘典论》记载:「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相傅”是和所谓的“君主之官”--心相对而言。“相傅”有辅助“君主”的意思,意即在脏腑活动中心肺功能的协调是很重要的,是人体脏腑器官依着一定的规律活动所必不可少的因素。“治节”,即治理、调节,主要是指肺和心的机能必须相互协调以共同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腑输精于脏
五脏主藏精气,六腑是“传化物”(指对饮食的消化、吸收、传送作用)的;同时,六腑又是“仓廪之本”(水谷仓库的根本),五脏六腑必须依打胃气的供养,所以《灵枢.五味篇》有“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之说。营气出于中焦,胃能输送精气而灌溉五脏;小肠则能将饮食进一步消化,分别清浊,使水谷的精微传送到五脏贮藏。胃和小肠的这些功能,体现了腑输精于脏的生理作用。
肝,其华在爪
见《素问.六节脏象论》:「肝者,.其华在爪。」“华”有荣华外露之意,爪即指(趾)甲。“爪为筋之余”(筋为肝脏的精气所生,爪的营养来源和筋相同。所谓“爪为筋之余”,说明爪也是肝脏的精气所生),筋为肝所主,肝与筋的虚实情况,可以从爪甲的变化反映出来。凡筋力健壮者,爪甲多坚韧;筋衰无力者,爪甲多薄而软。肝藏血功能正常、供血充分者,爪甲透红光泽;肝血不足则指甲色泽枯槁。故望诊指(趾)甲对于判断肝和筋的生理、病理有一定参考价值。
肝,体阴而用阳
“体”,一般是指实体或实质;“用”则是指作用和机能。肝为藏血之脏,血为阴,故肝体为阴。肝主疏泄,内寄相火,为“风木之脏”,容易动风化火,肝又主管筋(肌腱)的活动,这些功能,作用以及病理的情况,从阴阳的观点来分析,是偏于动、偏于热的,属阳。故肝有体阴而用阳之说。
肝藏魂
《素问.宣明五气篇》:「肝藏魂」。“魂”属于精神活动,肝气疏泄条达而情志正常,叫做藏魂。因肝病而多恶梦,神志不安,所谓“魂不藏”。“肝藏魂”体现了精神活动和内在脏器的联系。参见“五脏所藏”条。
肝藏血
指肝是藏血之脏,既能贮藏血液,又能调节血量,当人处于休息或睡眠状态时,部份血液回流到肝并贮藏起来,活动时肝血又运送到全身,供给各组织的需要。如果因为暴怒而伤肝,可以影响藏血的功能,甚至可能引起出血或出血性病症的发作。
肝恶风
《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恶,.肝恶风。」因为肝是“风木之藏”,有一些病症如老人中风,小儿惊风,一切风湿、麻木、搔痒、痉、痫等,其病因病理往往和风邪以及五脏中的肝密切相关。肝又主管筋的活动,风胜则筋挛抽搐。同时肝风容易化热、化火、故有“肝恶风”之说。
肝合胆
指肝和胆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影响。这种相合是脏腑互为表里(脏为阴属里,腑为阳属表)的关系。“肝与胆相表里”,主要是通过肝和胆经络之间的联系和某些生理功能的相互配合而体现的。治疗肝或胆的病症,有时可以通过这种“相合”、“相表里”的关系互为影响。如胆火旺盛或肝阳偏亢,都容易有急躁善怒的症状,用平肝的药物可以泻胆火,用泻胆火的药物,也可以平胆。
肝开窍于目
《素问.金匮真言论》:「开窍于目,藏精于肝。」《灵枢.脉度篇》又指出:「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说明肝脏的精气通于目窍,视力的强弱和肝是有直接关系的。同时《素问.五脏生成篇》认为“肝受血而能视”,亦即视力和肝血的调节功能有关,如肝血不足,目失所养,就会出现两眼干涩,视力减退或夜盲;肝火上炎,常见目赤多泪。不少眼病多被认为和肝有关,而从治肝入手,故有“肝开窍于目”之说。
肝气
指肝本脏的精气。病症名称。常见症状为两胁气胀疼痛,胸闷不舒;兼症较多见的是一些消化功能紊乱的症状。
肝肾同源
肝和肾有互相滋养的关系(所谓“肝肾相生”)。肝的疏泄条达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必须依赖肾阴的滋养;肾阴的再生,又须通过肝的疏泄而入藏于肾。肝脏血、肾脏精,肝肾同源,亦即精血同源。肝和肾均有相火,相火源于命门,故名。肝肾同源又名“乙癸同源”,这是古人把脏腑和天干相配合而言。乙属木,属肝;癸属水,属肾,故名。
肝生于左
《素问.刺禁论》:“肝生于左”。这里的“左“,主要是指肝的行气部位。刺气主升,行气在左。元.滑伯仁《十四经发挥》谓:「肝之为脏.其治在左。其脏在右胁右肾之前,并胃着脊之第九椎。」故所谓“肝生于左”,并不是指肝本脏所在的部位。
肝为刚脏
肝喜条达舒畅,既恶抑郁,也忌过亢,肝的所谓“刚脏”之性,主要体现在“肝气”方面,当受到精神刺澈时,使人易于急躁发怒,这叫“肝气太过”;相反,如果肝气不足,就会使人产生惊怕的症状。肝和胆相表里,肝的刚脏作用常须胆的配合才能体现。
肝血
指肝脏所藏的血液,通常和肝阴不能截然分开。不过从临床的角度来看,提到“肝血”的一些病症,常和失血的情况相联系,而且不一定有阴虚阳亢的表现。
肝阳
主要是指肝的某些功能活动方面的变化情况。在正常情况下,肝阳和肝阴保持相对的平衡。如果肝阴虚,不能制阳,就会使“肝阳上亢”,产生头痛、眩晕、易怒、耳鸣、失眠等症状。
肝阴
主要是指肝脏的阴血和肝本脏的阴液。在正常情况下,肝阴、肝阳应该保持相对的平衡,如肝气太过,肝阳偏亢,可以耗伤肝阴。而“肝阴不足”,则可以引起“肝阳上亢”。
肝主筋
《灵枢.九针论》:「肝主筋」。《素问.六节脏象论》又说:「肝者.其充在筋。」说明筋(肌腱)的营养来源是从肝而得。筋附于骨节,由于筋的弛张收缩,使全身肌肉关节运动自如,故又有“肝主运动”之说。但筋必须在得到充分营养供应的情况下,才能运动有力。《素问.上古天真论》:「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就是说男子一般到了五十六岁左右,就可能感到运动不大灵便,认为这是由于“肝气衰,筋不能动”的原故。说明肝和筋、筋和运动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肝主惊
惊是指有所感触(如骤然听到巨响、看到可怕的景象或受到突然的刺激等)而心动。《素问.金匮真言论》曾提到肝“其病发惊骇”。“惊骇”是大惊的意思。因肝为“风木之脏”,风木多震动,故肝病易惊。不过惊的产生和心气状况很有关系,心气虚的人,容易致惊;如心气强固,一般不易产生惊的病症。参见“五志”条。
肝主谋虑
《素问.灵兰秘典论》记载:「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古人用将军征战时的深谋远虑比喻肝的作用。也就是说肝和某些高级神经的功能有关。肝气喜舒畅条达,如因肝气郁结或肝气太过而致肝阳偏亢,就容易使人性躁易怒;相反,如肝气不足则易出现惊怕的症状,都会影响“肝主谋虑”的作用。
肝主升发
这主要是从肝气的某种作用而言。肝有调节血量的功能,它的经脉上巅络脑,肝的功能正常时,好像春天树木那样条达舒畅,充满生机,这是体现“升发”的现象。但升发太过,反会出现头痛、眩晕等症候。
肝主疏泄
指肝具有疏散宣泄的功能,可以体现在如下方面:肝和情绪有关。肝气宜舒畅条达,如因为情绪不好,就可能产生肝气郁结,这是肝病表现为疏泄功能受影响的最常见的一种病症。与消化机能有关。脾的运化,脾气的散精作用和胆汁的排泄,均有赖于肝气的疏泄作用。与某些疼痛症状有关。“通则不痛”,肝气郁滞可以影响气血的流通而产生疼痛,如肝病胁痛、肝胃气痛等。与妇女月经有关。因为“肝藏血”和“胞宫”又有经脉联系,如肝疏泄失调,可能产生月经不调等症候。
肝主血海
血海通常是指冲脉,所谓“冲为血海”,但肝有贮藏并调节血液的功能,故亦有“血海”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