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附子旧服用畏寒医案

duanyulong123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14/10/17
帖子
98
获得点赞
0
声望
16
年龄
32
洞庭卜夫人,患寒疾,有名医进以参附,日以为常,十年以来,服附子数十斤,而寒愈剧,初冬即四面环火,绵衣几重,寒栗如故。余曰:此热邪并于内,逼阴于外。《内经》云:热深厥亦深。又云:热极生寒。当散其热,使达于外。用芦根数两,煎清凉疏散之药饮之,三剂而去火,十剂而减衣,常服养阴之品而身温。逾年,附毒积中者尽发,周身如火烧,服寒凉得少减,既又遍体及头、面、口、鼻俱生热疮,下体俱腐烂,脓血淋漓。余以外科治热毒之法治之,一年乃复。以后年弥高而反恶热,与前相反。如不知其理,而更进以热药,则热并于内,寒并于外,阴阳离绝而死,死之后,人亦终以为阳虚而死也。



如何得知患者有内热的表现:口舌生疮、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数、口渴喜冷饮、心烦易怒???患者既有内热当属热在骨髓而寒在皮肤为何不是出现随畏寒而反不欲近衣被呢???
 
谢谢分享,学习了,,,,,
 
谢谢分享,学习了,,,,,

看过一个医案,说一患者畏寒10余年,四处就诊,冬季时仍身裹衣被就诊,医者查其医案其中不乏名家大医者,处方皆以“桂附”为君,患者却依然不见畏寒好转,医者思考“孤阴不长、孤阳不生”此时阴阳两虚之季,当阴中求阳,处方阳和汤3剂,服后患者畏寒大减,续以5付则愈。

百度贴吧中有一“附子吧”中有人言素体畏寒,服用四逆汤后畏寒减轻,后加大附子量后畏寒加重,予方中加熟地乃愈合。


此只是提醒各位附子是温阳药,其性走而不守,久服耗伤元气。
 
庸医辩证不清楚,用药之误害人不浅啊!
 
阴阳不可偏废,互相依存。
 
之所以说有内热,我认为是患者长期口服附子所致,附子大热之品,补阳以散寒,但患者长期服用,已损其阴液,阴亏而热。不一定会出现“口舌生疮、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数、口渴喜冷饮、心烦易怒”等实热症状,同时从医者用药也可以看出,医者考虑该患者是阴虚之热,故用芦根生津以滋阴液。
至于“患者既有内热当属热在骨髓而寒在皮肤为何不是出现随畏寒而反不欲近衣被呢?”,我认为热在骨髓而寒在皮肤不一定会出现反不欲近衣的表现,曾经看过一则医案,不记得是朱丹溪还是叶天士的了,一个秀才和此案中患者症状差不多,在卧室里放了十个火炉、身盖几床被子仍感冷,观其舌脉属寒包火,予以肉桂、黄柏两位药三剂后缓解。
个人见解,望在讨论中一起成长!
 
之所以说有内热,我认为是患者长期口服附子所致,附子大热之品,补阳以散寒,但患者长期服用,已损其阴液,

谢谢兄台的指点,但是觉得这个医生所记得议案还是不具体,不详细,让我这不能明白,但是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考空间。毛以林教授曾经在他的步入中医之门1里提到过一个事情,说是一个患者周身畏寒至夏日仍盖衣被,口淡不渴、舌红苔白腻脉不记得啦,当时所有医生的处方都是温阳的药物,后来他的导师看完以后问患者大便如何答曰腹泻。问其臭乎?答曰其臭无比,遂以小承气汤而解。
但是他也说过自己治疗一个畏寒、嗜睡的病人处方以附子理中汤加减,其中附子10g,处7付,服用后患者诸症未解,后加至20g亦无效,当附子加到50g后诸症皆无。阴阳这是个根本说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啊
 
谢谢兄台的指点,但是觉得这个医生所记得议案还是不具体,不详细,让我这不能明白,但是缺提供了一个很好

恩!临床所见跟教材上所讲肯定是有出入的,所以才要不断在临证中吸取经验!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