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久病皆因“郁”作祟,老医真言岂可不信?

fubabazyg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08/06
帖子
2826
获得点赞
141
声望
48
编者按:中医盛传“百病多因痰作祟”。清代名医高鼓峰提出“郁”为百病之源,创立了“开郁”一派,善用逍遥散。时至今日,郁证更是多发,于是,开郁治法必将成为当今中医治病新趋势。

在学医的过程中,给我的印象是“久病多瘀”,后来又听某些学者提出“久病多郁”,有无出处,未曾考据,只是临床一时之感受而已。本文所提出的“久病皆郁”也是笔者临证多年的感受,多少有点胆大妄言之嫌。愚以为,临床上就是那么一回事,道理是否说得通?又当是另一回事。

“久病皆郁”,情志是情绪的表现,“郁”是病态的情绪,我们还得从“郁”字说起!

“郁”,现代人最多说的是“郁闷”、“抑郁”。“郁”就是繁体字“鬱”吗?不是的。在古代,“鬱”与“郁”是两个字,意义各不相同。简化字,把“鬱”简化为“郁”。严格说来,“久病皆郁”之“郁”,应是这个“鬱”,作忧愁、愁闷讲。但我们要尊重国务院所颁发的简化字,下文都用“郁”了。

中医学首先说“郁”者,当推《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以“五郁”立论,提出了“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的治则。汉代张仲景未直论“郁”,但四逆散、小柴胡汤、半夏厚朴汤、甘麦大枣汤等方对后世论郁、开郁产生了影响。金元朱丹溪创六郁说:“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同时又强调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丹溪心法·六郁》)这也许就是我们常说的“多郁”。

王履在《医经溯洄集·五郁》说:“凡病之起多由乎郁,郁者,滞而不通之义。或因所乘而为郁,或不因所乘而本气自郁,皆郁也。”扩大了致郁的范围。明代张介宾在《景岳全书·杂证谟·郁证》中说:“郁病大率有六……或七情之邪郁,或寒热之交侵,或九气之怫郁,或两湿之侵凌,或酒浆之积聚,故为留饮湿郁之疾。”清代陆锦燧引沈明生云:“夫郁者,闭结、凝滞、瘀蓄、抑遏之总名也。”(《(鱼孚)溪医论选》)现代任应秋先生曾总结说:“无论外感内伤,均可致郁。”他们都没有提到久病成郁的问题。只有王伦在《明医杂著·医论》中记有“郁久而生病,或病久而生郁,或误药杂乱而成郁。”但没有“皆”字,这个“皆”字,又把郁的发病推广了许多。


笔者在多年的行医过程中发现有这样的规律,即凡病程很长,数年或数月,病情未见好转,或反复发作,或恶化的患者,或多或少都有不同程度的“郁”。这种情况,乃人之常情,疾病之痛痒诸症令人不适,甚至辗转不安,彻夜不眠,危及生命,导致患者焦虑、悲伤、忧愁、恐惧、惊慌是必然的。一般来说,对于重病痼疾,如中风、癌症等,郁也更重;在诊治过程中造成误诊、误治而成为坏病、逆证者,其郁也重;远道求医,登门而执着者,医者应警惕其郁。此外,体质虚衰,多疑善悲,老年多病,妇女老妪,常是郁病多发者,诊治中应时时想到“郁病”。


总之,郁在内、外、妇、儿各科都十分常见,医者在治病中应处处留心,遣方用药时不要忘记了解郁。在语言沟通中,也不能忽视心理疏导,良言通郁。
 
嘻嘻,是原创么?嘻嘻,咱每每在方中加入桔梗、枳壳、香附,意即此。呵呵,
 
好一个,良言通郁。赞一个。
 
嘻嘻,是原创么?嘻嘻,咱每每在方中加入桔梗、枳壳、香附,意即此。呵呵,

有点意思,但是我不加,但是我赞成你。
 
本帖最后由 第十三刀 于 2015-3-24 18:45 编辑

痰只是阴阳失衡的一个产物,现将其视为致病的原因。可叹!纵观内经竞找不到细论痰的地方,为何,值得深思
 
痰只是阴阳失衡的一个产物,现将其视为致病的原因。可叹!纵观内经竞找不到细论痰的地方,为何,值得深思

为何呢?十三刀兄有何高见?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