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4/09/16
- 帖子
- 3685
- 获得点赞
- 73
- 声望
- 48
- 年龄
- 38
本帖最后由 爱万年 于 2015-4-1 13:30 编辑
医话五则(转载)
发表者:赵东奇 70人已访问
1、治疗不寐,有数张小妙方,寓交通阴阳,交通心肾之意,如交泰丸(黄连、肉桂),出自《韩氏医通》,半夏、夏枯草出自《冷庐医话》。我随徐晓东老师门诊,他还用另一张小妙方羌活、鳖甲交通心肾,云出自沈金鳌的《杂病源流犀烛》,乃羌活鳖甲汤。已故浙江名医蔡鑫培常用之,徐从蔡处学得,我又从徐处学得。介绍这张方子是因为沈金鳌的老师与叶天士师出同门,哈哈。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2、有一次和徐老师聊天,聊到裘沛然先生,裘早年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得丁济万,章次公诸名医垂教,又勤于学医,看病看的很好,到裘60岁以后一般的病基本不看,看的都是疑难杂病,他基本上不再用方,经方、时方都不效,就是自己在凑方,杂凑成方,升降浮沉,出表入里,补泻兼施的药都有,以求通过“相反相激”,取得奇效。所以孙思邈的方那么大,初学也觉得很古怪,但是仔细研究还是很有讲究的,孙兼通儒道佛,活了100多岁,不是一般的博学,魏征修《隋史》都要去请教孙一些事。有兴趣者可读《岳美中医学文集》中,岳老用“耆婆万病丸治小腹膨胀证”一文,耆婆万病丸出自孙思邈《千金方》,这种方有其不可思议处。
3、读尤在泾《读医书随笔》讲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时觉得尤在泾还是蛮有想法的同志。
“阳虚者,气多陷而不举,故补中益气多用参、芪、术、草,甘温益气,而以升、柴辛平助以上升;阴虚者,气每上而不下,故六味地黄丸多用熟地、萸肉、山药,味浓体重者,补阴益精,而以茯苓、泽泻之甘淡助之下降。气陷者多滞,陈皮之辛所以和滞气;气浮者多热,牡丹之寒所以清浮热。然六味之有苓、泽,犹补中之有升、柴也;补中之有陈皮,犹六味之有丹皮也。其参、芪、归、术、甘草,犹地黄、茱萸、山药也。法虽不同而理可通也。”
张景岳根据补中益气汤又创了个方子叫补阴益气煎,尤、张二位是真正会读书的。
看连建伟老师的书时,连老师说补中益气汤来源于枳术丸,其实东垣的秘密也正在这补中益气汤身上,参、芪,炙草补脾胃,这是确定不移的,单纯的中气下陷,没有湿邪时,用升麻、柴胡升提就可以了,但有湿气下流,阴火上冲时,用羌活,防风等升提又祛湿,加炒黄柏除阴火。东垣全部方子的思路就在这里。
4、忆及读大学时,从好友崔启东处借的《名老中医之路》拜读年余,收获颇丰。其中读到金寿山先生一篇时:金先生提及其请益程门雪先生时,程指点金读叶案,举一例如下:
《叶案存真》案:舌缩,语音不出,呼吸似喘,二便不通,神迷如寐,此少阴肾液先亏,温邪深陷阴中,已见,厥阳内风上冒。
处方为阿胶,鲜生地,玄参,黄连,鲜石菖蒲,童便。
《存真》另一案,证见脉微,下利,厥逆,烦躁,面赤戴阳,即用白通加人尿汤,处方为泡生附子,干姜,葱白,煎好冲人尿一杯。
程门雪按:叶氏此方实从白通加人尿,猪胆汁汤化出,彼则寒伤少阴,故用附子,干姜温经,葱白通阳,人尿,猪胆汁反佐为引;此则热伏少阴,故用阿胶,玄参育阴,鲜生地,川连清温,鲜石菖蒲通窍达邪,童子小便为引。一寒一热,两两相对。仲景之秘,唯叶氏能通变之。
两相对照,益见本案是以阿胶,玄参,生地当白通汤中附子,以川连当干姜,以菖蒲当葱白,而用人尿则相同。护阴清温之法从通阳温经之方脱胎而出,可谓推陈出新。
《伤寒论》301条太少两感之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叶天士在其《幼科要略》中讲:春温一证,由冬令收藏未固,昔人以冬寒内伏,藏于少阴,入春发于少阳,以春木内应肝胆也。寒邪深伏,已经化热。昔贤以黄芩汤为主方,苦寒直清里热,热伏于阴,苦味坚阴乃正治也。知温邪忌散,不与暴感门同法。若因外邪先受,引动在里伏热,必先辛凉以解新邪,继进苦寒以清里热。况热乃无形之气,幼医多用消滞,攻治有形,胃汁先涸,阴液劫尽者多矣。
江阴柳宝怡在其《温热逢源》中将黄芩汤化裁为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
则麻黄细辛附子汤为素体阳虚,太少两感风寒所致;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为素体阴虚,太少两感风热所致。风寒用麻黄解表,风热用豆豉解表;里寒用细辛散寒,里热用黄芩、赤芍酸苦泄热;一用附子温阳,一用玄参滋阴。
5、再介绍一张小妙方
全瓜蒌 红花 甘草
药仅三味,治疗带状疱疹,疼痛灼热不可忍,有奇效。
这张方子出自孙一奎,其师黄古谭。
多本医书中均有记载,然未有机会使用,有一次随徐老师门诊,有一病人找徐老师看病,看完后云其家中某人,带状疱疹,痛不可忍,患处灼热,不可近衣,是否可以开张方子带回去,徐说可以,遂处方如下:全瓜蒌、红花、甘草、水牛角、生地、赤白芍、丹皮,时我在一旁,曰:可加板蓝根,徐然之,加板蓝根20g。五贴,数日后,病人来复诊,言及其家人带状疱疹已愈。
此方如此之神奇。徐老师合用犀角地黄汤又技高一筹。
两年前,我用叶天士辛润通络法治愈一例带状疱疹后遗症,故带状疱疹的治疗也需要辩证,不可概用龙胆泻肝汤也。
医话五则(转载)
发表者:赵东奇 70人已访问
1、治疗不寐,有数张小妙方,寓交通阴阳,交通心肾之意,如交泰丸(黄连、肉桂),出自《韩氏医通》,半夏、夏枯草出自《冷庐医话》。我随徐晓东老师门诊,他还用另一张小妙方羌活、鳖甲交通心肾,云出自沈金鳌的《杂病源流犀烛》,乃羌活鳖甲汤。已故浙江名医蔡鑫培常用之,徐从蔡处学得,我又从徐处学得。介绍这张方子是因为沈金鳌的老师与叶天士师出同门,哈哈。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2、有一次和徐老师聊天,聊到裘沛然先生,裘早年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得丁济万,章次公诸名医垂教,又勤于学医,看病看的很好,到裘60岁以后一般的病基本不看,看的都是疑难杂病,他基本上不再用方,经方、时方都不效,就是自己在凑方,杂凑成方,升降浮沉,出表入里,补泻兼施的药都有,以求通过“相反相激”,取得奇效。所以孙思邈的方那么大,初学也觉得很古怪,但是仔细研究还是很有讲究的,孙兼通儒道佛,活了100多岁,不是一般的博学,魏征修《隋史》都要去请教孙一些事。有兴趣者可读《岳美中医学文集》中,岳老用“耆婆万病丸治小腹膨胀证”一文,耆婆万病丸出自孙思邈《千金方》,这种方有其不可思议处。
3、读尤在泾《读医书随笔》讲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时觉得尤在泾还是蛮有想法的同志。
“阳虚者,气多陷而不举,故补中益气多用参、芪、术、草,甘温益气,而以升、柴辛平助以上升;阴虚者,气每上而不下,故六味地黄丸多用熟地、萸肉、山药,味浓体重者,补阴益精,而以茯苓、泽泻之甘淡助之下降。气陷者多滞,陈皮之辛所以和滞气;气浮者多热,牡丹之寒所以清浮热。然六味之有苓、泽,犹补中之有升、柴也;补中之有陈皮,犹六味之有丹皮也。其参、芪、归、术、甘草,犹地黄、茱萸、山药也。法虽不同而理可通也。”
张景岳根据补中益气汤又创了个方子叫补阴益气煎,尤、张二位是真正会读书的。
看连建伟老师的书时,连老师说补中益气汤来源于枳术丸,其实东垣的秘密也正在这补中益气汤身上,参、芪,炙草补脾胃,这是确定不移的,单纯的中气下陷,没有湿邪时,用升麻、柴胡升提就可以了,但有湿气下流,阴火上冲时,用羌活,防风等升提又祛湿,加炒黄柏除阴火。东垣全部方子的思路就在这里。
4、忆及读大学时,从好友崔启东处借的《名老中医之路》拜读年余,收获颇丰。其中读到金寿山先生一篇时:金先生提及其请益程门雪先生时,程指点金读叶案,举一例如下:
《叶案存真》案:舌缩,语音不出,呼吸似喘,二便不通,神迷如寐,此少阴肾液先亏,温邪深陷阴中,已见,厥阳内风上冒。
处方为阿胶,鲜生地,玄参,黄连,鲜石菖蒲,童便。
《存真》另一案,证见脉微,下利,厥逆,烦躁,面赤戴阳,即用白通加人尿汤,处方为泡生附子,干姜,葱白,煎好冲人尿一杯。
程门雪按:叶氏此方实从白通加人尿,猪胆汁汤化出,彼则寒伤少阴,故用附子,干姜温经,葱白通阳,人尿,猪胆汁反佐为引;此则热伏少阴,故用阿胶,玄参育阴,鲜生地,川连清温,鲜石菖蒲通窍达邪,童子小便为引。一寒一热,两两相对。仲景之秘,唯叶氏能通变之。
两相对照,益见本案是以阿胶,玄参,生地当白通汤中附子,以川连当干姜,以菖蒲当葱白,而用人尿则相同。护阴清温之法从通阳温经之方脱胎而出,可谓推陈出新。
《伤寒论》301条太少两感之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叶天士在其《幼科要略》中讲:春温一证,由冬令收藏未固,昔人以冬寒内伏,藏于少阴,入春发于少阳,以春木内应肝胆也。寒邪深伏,已经化热。昔贤以黄芩汤为主方,苦寒直清里热,热伏于阴,苦味坚阴乃正治也。知温邪忌散,不与暴感门同法。若因外邪先受,引动在里伏热,必先辛凉以解新邪,继进苦寒以清里热。况热乃无形之气,幼医多用消滞,攻治有形,胃汁先涸,阴液劫尽者多矣。
江阴柳宝怡在其《温热逢源》中将黄芩汤化裁为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
则麻黄细辛附子汤为素体阳虚,太少两感风寒所致;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为素体阴虚,太少两感风热所致。风寒用麻黄解表,风热用豆豉解表;里寒用细辛散寒,里热用黄芩、赤芍酸苦泄热;一用附子温阳,一用玄参滋阴。
5、再介绍一张小妙方
全瓜蒌 红花 甘草
药仅三味,治疗带状疱疹,疼痛灼热不可忍,有奇效。
这张方子出自孙一奎,其师黄古谭。
多本医书中均有记载,然未有机会使用,有一次随徐老师门诊,有一病人找徐老师看病,看完后云其家中某人,带状疱疹,痛不可忍,患处灼热,不可近衣,是否可以开张方子带回去,徐说可以,遂处方如下:全瓜蒌、红花、甘草、水牛角、生地、赤白芍、丹皮,时我在一旁,曰:可加板蓝根,徐然之,加板蓝根20g。五贴,数日后,病人来复诊,言及其家人带状疱疹已愈。
此方如此之神奇。徐老师合用犀角地黄汤又技高一筹。
两年前,我用叶天士辛润通络法治愈一例带状疱疹后遗症,故带状疱疹的治疗也需要辩证,不可概用龙胆泻肝汤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