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休息期间,想写一篇长文,望与各位同仁分享。
我本科未曾学医,曾深为遗憾,后来辞工拜师学医,也算是破釜沉舟,意在为人生理想放手一搏,数年苦读,虽还未拿到执照,但中医一技,已得正法,把脉、思考、开方,竟达十病九愈,心有无数感悟,喜欢一吐为快,借贵地长篇大论,望诸位不吝赐教!
以下,我会谈谈自己在学习上的一些心得体会,以及相关医案,望各位贤兄不吝赐教,共同进步!
1、经方的启迪与局限性
中医回归传统,其辩思的基础就是仲师的伤寒杂病论,其临床的思维之严谨、配伍之精当,简直令人叹为观止,我每每思之都由衷敬佩:为什么仲师能写就这么一本超越时代、影响力泛及千年的神作?
但就是在于太过迷信伤寒杂病论,往往开方时候,遇到各种症状不由自主往上凑,这实则危险,譬如湿温病起端,往往恶寒发热,脉濡缓,和伤寒中风极为类似,但湿病缠绵,以中风论治,湿气壅滞而病邪更剧,对病人而言,可谓极其危险。
不论是小青龙汤、五苓散、小柴胡汤、乌梅丸等等方剂,用途极广,很多名医心得满满,都是一种方剂在各种不同症状下堪称神奇的用法,对入门者而言,往往都视为圭臬,恨不得以伤寒方统治天下之病。
我是过了好长时间,才从这个误区里面走出来。
其实经方时方都有极多的用处,譬如临床见脉弦细、脉弦数、脉沉弦者极多,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名方逍遥散的地方不可谓不多,再譬如吴又可《温疫论》里的达原饮,对于食积、痰饮、湿温引发的少阳三焦之郁症,用处极多,且难在伤寒论上找到替代品。
再譬如升降散、平胃散、三仁汤、保和丸等方,均有药到病除之能。
逐步学习,我发现经方有经方的局限,至于说非经方不用,这就过于偏执了。
眼下,有一种风气,就是经方好于时方,临床非经方不用,这种看法,明显与临床不符。
2、对于看病的不自信
我相信,很多朋友曾和我有以下的类似感受
第一:凭借一些症状用药,往往病人一剂而愈,自己也欣喜不已,但往往事后,并不知道自己怎么治好这个病的。
比如用小柴胡汤治好肩周炎,只因见到病人有往来寒热、口干口苦的症状;
用大柴胡汤治好病人数年头疼,只因见到病人腹部紧张、大便不畅的症状;
用五苓散治好病人的头晕目眩,只因见到病人舌体水滑,肢体水肿.
这样看病好不好呢?
不是说不好,但是这样子治病还是有点连蒙带猜,遇到症状复杂、或者症状不显著的病人,真的只能束手无策了。
第二,迷信经验方。
其实,中医方剂里面,不乏一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验方,而我们对找不到原因的病人,统统以简化思维来对待,就是经验方治病,治得好就好,治不好,就没辙。
第三,不重脉诊,脉象逐步成为摆设。
看到很多人的医案,脉象的描述就是脉浮、脉沉、脉弦、脉数,可在现实中,脉象很少有这么简单、单一的,譬如脉沉细而涩、脉洪大而数、脉弦紧而不任重按、左脉弦硬而右脉滑数
因为脉诊一节成为摆设,完全就依托于问,但是很多问题,光凭借问,是问不出来的。
比如曾经遇到一个病人,头疼数年,用过羚角钩藤汤、血府逐淤汤、当归四逆汤、小柴胡汤不计其数,但均无寸效,见脉沉弦紧,考虑肝郁水饮,郁而化热,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三剂而愈。
这个病人,既见不到口干口苦,又看不到往来寒热,若不凭借脉诊,是无法判定的。
3、学习医案的方法
我看过数百计名家医案,但看医案,往往有些深层次的问题。
第一,名师有选择性的挑出医案,这些医案有代表性,但不具有普遍性。一句话,看了医案,觉得看病不难,到了临床,一天也见不到一个和医案类似的病患,屠龙之技,无法施展。
第二,名家用药习惯大异,领得观者无从所适。
有人用药轻灵如羽、有人凝重如山、有人用经方为主、有人很少用经方另外一方面,名家大多在文字落脚上,有偏向性,就是说,数十年形成的思维方式,会带来很多思维上的规矩,可对读者而言,今天这位师傅这么说,明天那位师傅那么说,最后是东施效颦,自己先被晕头了。
以伤寒论为例,伤寒名家刘渡舟、胡希恕临床都是一流,但在解读伤寒论这件事情上,确是分歧满满。
第三,医案都不系统性,读者获得的经验都是零碎的、无体系的。
这就造成了看了诸多医案,但在看病上,还是没系统性的思考,看病究竟有哪些大原则,抱歉不知道都是现场凭记忆力,这样,看病就成了碰运气的事情,很难有高准确率。
我本科未曾学医,曾深为遗憾,后来辞工拜师学医,也算是破釜沉舟,意在为人生理想放手一搏,数年苦读,虽还未拿到执照,但中医一技,已得正法,把脉、思考、开方,竟达十病九愈,心有无数感悟,喜欢一吐为快,借贵地长篇大论,望诸位不吝赐教!
以下,我会谈谈自己在学习上的一些心得体会,以及相关医案,望各位贤兄不吝赐教,共同进步!
1、经方的启迪与局限性
中医回归传统,其辩思的基础就是仲师的伤寒杂病论,其临床的思维之严谨、配伍之精当,简直令人叹为观止,我每每思之都由衷敬佩:为什么仲师能写就这么一本超越时代、影响力泛及千年的神作?
但就是在于太过迷信伤寒杂病论,往往开方时候,遇到各种症状不由自主往上凑,这实则危险,譬如湿温病起端,往往恶寒发热,脉濡缓,和伤寒中风极为类似,但湿病缠绵,以中风论治,湿气壅滞而病邪更剧,对病人而言,可谓极其危险。
不论是小青龙汤、五苓散、小柴胡汤、乌梅丸等等方剂,用途极广,很多名医心得满满,都是一种方剂在各种不同症状下堪称神奇的用法,对入门者而言,往往都视为圭臬,恨不得以伤寒方统治天下之病。
我是过了好长时间,才从这个误区里面走出来。
其实经方时方都有极多的用处,譬如临床见脉弦细、脉弦数、脉沉弦者极多,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名方逍遥散的地方不可谓不多,再譬如吴又可《温疫论》里的达原饮,对于食积、痰饮、湿温引发的少阳三焦之郁症,用处极多,且难在伤寒论上找到替代品。
再譬如升降散、平胃散、三仁汤、保和丸等方,均有药到病除之能。
逐步学习,我发现经方有经方的局限,至于说非经方不用,这就过于偏执了。
眼下,有一种风气,就是经方好于时方,临床非经方不用,这种看法,明显与临床不符。
2、对于看病的不自信
我相信,很多朋友曾和我有以下的类似感受
第一:凭借一些症状用药,往往病人一剂而愈,自己也欣喜不已,但往往事后,并不知道自己怎么治好这个病的。
比如用小柴胡汤治好肩周炎,只因见到病人有往来寒热、口干口苦的症状;
用大柴胡汤治好病人数年头疼,只因见到病人腹部紧张、大便不畅的症状;
用五苓散治好病人的头晕目眩,只因见到病人舌体水滑,肢体水肿.
这样看病好不好呢?
不是说不好,但是这样子治病还是有点连蒙带猜,遇到症状复杂、或者症状不显著的病人,真的只能束手无策了。
第二,迷信经验方。
其实,中医方剂里面,不乏一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验方,而我们对找不到原因的病人,统统以简化思维来对待,就是经验方治病,治得好就好,治不好,就没辙。
第三,不重脉诊,脉象逐步成为摆设。
看到很多人的医案,脉象的描述就是脉浮、脉沉、脉弦、脉数,可在现实中,脉象很少有这么简单、单一的,譬如脉沉细而涩、脉洪大而数、脉弦紧而不任重按、左脉弦硬而右脉滑数
因为脉诊一节成为摆设,完全就依托于问,但是很多问题,光凭借问,是问不出来的。
比如曾经遇到一个病人,头疼数年,用过羚角钩藤汤、血府逐淤汤、当归四逆汤、小柴胡汤不计其数,但均无寸效,见脉沉弦紧,考虑肝郁水饮,郁而化热,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三剂而愈。
这个病人,既见不到口干口苦,又看不到往来寒热,若不凭借脉诊,是无法判定的。
3、学习医案的方法
我看过数百计名家医案,但看医案,往往有些深层次的问题。
第一,名师有选择性的挑出医案,这些医案有代表性,但不具有普遍性。一句话,看了医案,觉得看病不难,到了临床,一天也见不到一个和医案类似的病患,屠龙之技,无法施展。
第二,名家用药习惯大异,领得观者无从所适。
有人用药轻灵如羽、有人凝重如山、有人用经方为主、有人很少用经方另外一方面,名家大多在文字落脚上,有偏向性,就是说,数十年形成的思维方式,会带来很多思维上的规矩,可对读者而言,今天这位师傅这么说,明天那位师傅那么说,最后是东施效颦,自己先被晕头了。
以伤寒论为例,伤寒名家刘渡舟、胡希恕临床都是一流,但在解读伤寒论这件事情上,确是分歧满满。
第三,医案都不系统性,读者获得的经验都是零碎的、无体系的。
这就造成了看了诸多医案,但在看病上,还是没系统性的思考,看病究竟有哪些大原则,抱歉不知道都是现场凭记忆力,这样,看病就成了碰运气的事情,很难有高准确率。
由版主最后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