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湿症-------内科学----六淫----秦伯未--7----转

难忘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0
帖子
4889
获得点赞
315
声望
83
年龄
59
湿为阴邪,重乃浊有质,不比暑热弥漫无形。其自外受者,雾露泥水,由地气之上蒸,经所谓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也。
自内生者,水谷生冷,由脾阳之不运,《经》所谓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也。肿攻注,《经》所谓伤于湿者,下先受之也,在经络,则痹痿重着,《经》所谓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也。在脏腑,则呕恶肿胀,小水赤涩,《经》所谓湿胜则濡泻也。又或在肌表,则恶寒自汗。在肉分,则麻木浮肿,其身重如山,不利转侧,腰膝肿,筋骨痛,小溲秘,大便溏。又要湿兼风者,有湿兼寒者,有湿兼暑者,有中湿而口喎舌强,昏不知人。
类中风者,在表在上宜微汗,在里在下宜渗泄。中虚实脾。挟风而外感者,宜解肌。挟寒而在半表半里者,宜温散。挟暑热而滞于三焦者,宜清利分消。其湿热蒸痰,内闭昏厥着,宜宣窍遂曳,此治湿之要也。
故湿阻上焦者,头胀脘闷,不饥溺涩,宜开肺气,通膀胱,桔梗,通草,滑石,半夏,瓜蒌,厚朴,杏仁,蔻仁,薏米,茯苓,香豉,淡竹叶等。
湿滞中焦者,肠胃属腹,湿久生热,传送即钝,大便不爽,宜主温通,佐淡渗,如枳壳,砂仁壳,橘白,草果,藿香,半夏曲,大腹皮,猪苓,泽泻之类。
湿痰阻窍者,湿郁蒸痰,身呆语蹇,宜主开郁,佐辛香,郁金,石菖蒲,厚朴,半夏,佩兰,金银花,茯神,瓜蒌,枳壳之类。
神昏内闭,邪入心胞,宜芳香宣窍,佩兰,银花露,犀角,连翘心等送至宝丹。
湿留关节,体酸骨痛,不利屈伸,独活寄生汤。风湿一身尽痛,除湿羌活汤。湿热脉滑数,溺赤涩,引饮自汗,宜主清火,佐分利,清热渗湿汤。寒湿脉不滑数,溺清便利,身痛无汗,关节不利,牵制作痛,宜温利,七味渗湿汤。
 
至宝丹
治心脏神昏,从里透表之方。
犀角,玳瑁,琥珀,朱砂,雄黄各一两,牛黄五钱,麝香,冰片各一钱,安息香一两,金,银萡各五十片。

独活寄生汤
独活,桑寄生,秦艽,防风,细辛,川穹酒洗,当归酒洗,白芍酒炒,熟地,桂心,茯苓,杜仲姜汁炒,牛膝,人参,甘草各等份。

除湿渗湿汤
羌活,藁本,升麻,柴胡,防风,苍术。

清热渗湿汤
黄柏,黄连,甘草,茯苓,泽泻,苍术,白术。

七味渗湿汤
苍术,白术,茯苓,炮姜,丁香,橘红,炙甘草。
 
很好啊,楼主这是你写的,如果是那有资格和我谈一谈了。
 
至宝丹
治心脏神昏,从里透表之方。
犀角,玳瑁,琥珀,朱砂,雄黄各一两,牛黄五钱,麝香,冰片各一钱,安息香一两,金,银萡各五十片。
此湿气化毒之象,结余肝阳,毒火攻心之势,当以平火醒神为要。


独活寄生汤
独活,桑寄生,秦艽,防风,细辛,川穹酒洗,当归酒洗,白芍酒炒,熟地,桂心,茯苓,杜仲姜汁炒,牛膝,人参,甘草各等份。
此湿在周身恐以引风入内,故为较重,当兴元阳讨伐之形不足之人慎用,得之恐伤身。


除湿渗湿汤
羌活,藁本,升麻,柴胡,防风,苍术。
此湿在经络心肺。宜加半夏。

清热渗湿汤
黄柏,黄连,甘草,茯苓,泽泻,苍术,白术。
此湿在肝胆。

七味渗湿汤
苍术,白术,茯苓,炮姜,丁香,橘红,炙甘草。
此湿在脾胃。

有点意思。
 
湿为阴邪,重乃浊有质,不比暑热弥漫无形。其自外受者,雾露泥水,由地气之上蒸,经所谓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也。

此天地蕴湿,害人体阳气,裹挟外邪二入侵,但入身多浅,所以住于皮肉筋脉是也。

人体阳气素来不足者,得此天地格局则必害于湿邪并外邪二。致使湿气,外邪双感。

正气尚足者,故可耐受一时,日久也必为所害。

唯有出此局可治其本。
 
本帖最后由 轩辕水天 于 2015-4-12 19:49 编辑

自内生者,水谷生冷,由脾阳之不运,《经》所谓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也。

肿攻注,《经》所谓伤于湿者,下先受之也,在经络,则痹痿重着,





内经这书,错误百出,我看他我就想骂他。

湿邪入侵,那不是下先受之,而是入于脾胃,运于周身,最后聚积于下

而且也未必都聚积于下,阳气充足的人,根本就不会蕴湿,都是那些阳气低落的人才可能蕴湿,



阳气不足三分,则湿蕴脾胃,

阳气不足五分,则湿蕴下身

阳气不足七分,则湿入心肺,谓之水气凌心,其人将死也

能湿蕴下身,那说明阳气很低落,湿邪很重了

那怎么可能是湿邪先聚于下身

湿邪这个东西,你阳气重,他就轻,你阳气轻,他就重
 
本帖最后由 轩辕水天 于 2015-4-12 19:37 编辑

在经络,则痹痿重着,

湿在经络,则人体沉重不堪,故古人有轻身之药,多为芳香燥湿化湿之品,燥湿化湿是不同的哦

湿在经络,妨害阳气施用,偏寒则痹,偏热则痿。

通过这件事,也可以证明我的观点,阳气和热是完全不同的东西有热,不一定有阳气。阳气和热的作用完全不同。




《经》所谓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

大筋粗重,有聚敛之势,非阳气无以摄动之,得阳气而驰长

小筋细软,有散漫之象,非阳气无以约束,得阳气而伸缩

蕴湿热,则妨害阳气施用。

软短为拘,弛长为痿也。




在脏腑,则呕恶肿胀,小水赤涩,

此为浊水蕴毒化热之象也毒以入肝。
 
《经》所谓湿胜则濡泻也。又或在肌表,则恶寒自汗。

此湿盛,则浸淫也。

湿盛所浸淫之处,阳气均不得施用。

浸淫肤表,则表阳不得驰骋,功用不得施行,余常谓之,毛窍诸官,皆有正气固摄,今害于湿邪,而阳气不得驰骋,遂毛窍不得固摄,是以脱泄汗液。

当以辛温升表阳之品助之。
 
在肉分,则麻木浮肿,其身重如山,不利转侧,腰膝肿,筋骨痛,小溲秘,大便溏。

此亦谓之,湿盛浸淫,而妨害阳气施用是也。

脾主于肉,此为脾虚过重之象也。脾虚,无力运水,水湿滞留,浸淫肌肉。

害肌肉则沉重,害神经则麻木,害关节则肿痛。

水湿入脾而运于肾,则大便干而小便爽,反之,则小便秘,而大便溏。此为脾之功用未得施行也。




又要湿兼风者,有湿兼寒者,有湿兼暑者,有中湿而口喎舌强,昏不知人。

困于湿盛,则阳气不用,难调寒热,见寒感寒,见热感热,见寒则筋缩,所以口歪舌强,此为强寒直袭,大去其热,进而筋膜凝聚

德热则解。



昏不知人者,为筋缩而紧迫神明脉道,温经通络可解。
 
类中风者,在表在上宜微汗,在里在下宜渗泄。中虚实脾。

挟风而外感者,宜解肌。挟寒而在半表半里者,宜温散。

挟暑热而滞于三焦者,宜清利分消。

其湿热蒸痰,内闭昏厥着,宜宣窍遂曳,此治湿之要也。



此叟深得吾心

湿在何处,取近逐之表则汗止,里则渗之,其官不利,则实之。

湿邪携风入肌理,此最难调,宜辛温散之,提其正气,通其经络,以助攻邪。

湿热携署而入三焦,以致三焦气虚而热滞,宜用辛凉之品,此亦佐证,阳气非热也。




湿热内禀,妨害阳气生发,本该生阳之物,未生阳而化痰湿,本该阳气入神府,而此痰湿入神府,以令神昏

药家有芳香,开窍化痰之品,可治此病,石菖蒲之类而。
 
很好啊,楼主这是你写的,如果是那有资格和我谈一谈了。

轩辕水天老师才华横溢,学富五车,令人惊叹!论坛能有几人敢与您谈一谈 中医专门理论没有临床经验,也不过是一位理论砖家。不知对否?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