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0/04/27
- 帖子
- 354
- 获得点赞
- 30
- 声望
- 28
中药能“告别煎煮时代”吗?
“傻大黑粗的药罐,烟熏火燎的煎煮,黑苦难闻的药汤”——难道这就是“很多人对中医的印象”吗?(参见4月24日《中国中医药报》转载“中医药不能吃老本”一文)
不!我认为,用以上那句话中的十二个字(即“傻大黑粗、烟熏火燎、黑苦难闻”)来形容中医是不恰当的,至少说是片面的。
且看我们的中医经典《神农本草经》序录是怎么说的:“上药主养命以应天·····中药主养性以应人·····欲遏病补虚羸·····下药主治病以应地·····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 我们不否认中药是有些难吃,但“良药苦口利于病”,这是多数人都知晓且认同的一句话。与“养命、遏病”的功效比起来,药味苦又算得了什么?如果与连续多日穿刺血管打吊针比起来,恐怕还是有不少人会选择喝中药汤吧?
"让中药早日告别煎煮时代”这句话,我看也提得有些不妥,那样既不现实,而且也有违中医治病以汤剂为主的特色。何况中药通过煎煮,通过水火的烹调,还可起到调燮阴阳的作用,这是除煎煮以外的其他方式所不能代替的。因为水火是阴阳之征兆,人们饮食离不开水火,用中药治病也离不开水火,岂可因煎煮麻烦而抛弃之?
另外,对于“中医药不能吃老本”的说法,我个人认为:现在中医问题的症结在于,这个“老本”还不为很多的人所认识、接受和利用,而是被所谓“科学”二字迷花了双眼,更相信和愿接受西医的诊治,包括一部分中医人。他们对自己的“老本”都缺乏深刻的了解和认识,缺乏理论自信。因此他们不会花太多的精力用在对“老本”的学习和钻研上,大多用功不足,因而疗效不高,当然也就谈不上什么“创新”了。
所以我说,中医药“吃老本”还不够,许多人还没有认真地“吃”,而仅仅是略为“吃”了几口,还没有细嚼慢咽,还没有真的“吃”出味道来。
“傻大黑粗的药罐,烟熏火燎的煎煮,黑苦难闻的药汤”——难道这就是“很多人对中医的印象”吗?(参见4月24日《中国中医药报》转载“中医药不能吃老本”一文)
不!我认为,用以上那句话中的十二个字(即“傻大黑粗、烟熏火燎、黑苦难闻”)来形容中医是不恰当的,至少说是片面的。
且看我们的中医经典《神农本草经》序录是怎么说的:“上药主养命以应天·····中药主养性以应人·····欲遏病补虚羸·····下药主治病以应地·····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 我们不否认中药是有些难吃,但“良药苦口利于病”,这是多数人都知晓且认同的一句话。与“养命、遏病”的功效比起来,药味苦又算得了什么?如果与连续多日穿刺血管打吊针比起来,恐怕还是有不少人会选择喝中药汤吧?
"让中药早日告别煎煮时代”这句话,我看也提得有些不妥,那样既不现实,而且也有违中医治病以汤剂为主的特色。何况中药通过煎煮,通过水火的烹调,还可起到调燮阴阳的作用,这是除煎煮以外的其他方式所不能代替的。因为水火是阴阳之征兆,人们饮食离不开水火,用中药治病也离不开水火,岂可因煎煮麻烦而抛弃之?
另外,对于“中医药不能吃老本”的说法,我个人认为:现在中医问题的症结在于,这个“老本”还不为很多的人所认识、接受和利用,而是被所谓“科学”二字迷花了双眼,更相信和愿接受西医的诊治,包括一部分中医人。他们对自己的“老本”都缺乏深刻的了解和认识,缺乏理论自信。因此他们不会花太多的精力用在对“老本”的学习和钻研上,大多用功不足,因而疗效不高,当然也就谈不上什么“创新”了。
所以我说,中医药“吃老本”还不够,许多人还没有认真地“吃”,而仅仅是略为“吃”了几口,还没有细嚼慢咽,还没有真的“吃”出味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