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治之症不治法,回归真经得生机尘缘尚未了/文 序十五年前,机缘巧遇一隐世云游道长,受其指点及赠予的感悟心得。研河图洛书、阴阳、五行、八卦和《黄帝内经》以及汉字的本源等。结合现代科技信息,使得中华古文明从现在认知的人文哲学向自然科学的回归,《黄帝内经》之中医从所谓的经验中医向理论中医的回归,以及汉字从表面意思向本源含义的回归。今将自己与道长的感悟心得所融合的领悟赠予有缘人,以了没了之尘缘。
不治(从治)之法是《黄帝内经》中至为关键的治疗方法。是“先本而后标”的关键之所在,也是治疗大病的主要方法。我们常说的“辨证施治”、“对症下药”说的都是治标而非治本。中医之所以难懂,就是因为中医思维是多维(五行)度思维,与二维思维有着本质的区别。实际上现在的中医也多数以阴阳论治,也是二维思维。不治之症患者治愈之路在何方?现代科技技术(包括医学)的发展可谓是如日中天,然而伴随着的却是不治之症越来越多。大禹治水的故事人人皆知,大禹治水的道理也都明白,但是大禹治水的道理却不是人人会用。众人皆知“法不责众”的道理,然而对于不治之症来说“法不责众”的道理却不明白。疏与堵是一组对立却又非常简单的道理,真正明白而且会用的有几人?每个患者都希望创造奇迹,但是却走着同样的治疗之路。如果想创造奇迹,就需要走不同于那些不能见效的方法的不同之路。一个人走在别人走过的同一条路上,还想得到一个别人没得到的结果,无异于异想天开。张海迪曾经被医生预测过多少次死亡危机,然而依然活得很好。为什么?因为她走了与其他患者不一样的路。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渐冻人”症是当今公认的不能治愈的疾病之一。想征服“渐冻人”症就需要总结失败的原因和找到符合人体生命科学的正确方法和途径。在此基础上再去研究如何医治“渐冻人”症。现在就通过“渐冻人”症的病理分析来解读一下《黄帝内经》中的一些知识。现在是如何失败的首先看看西医为何失败的。西医称“渐冻人”症为“运动神经元病”或者“肌萎缩侧索硬化”,这个疾病主要就是运动神经元的逐渐死亡,然后患者丧失运动机能。这是我们可以看到的表象,那么病因是什么?如果要了解疾病的成因就需要知道人体是如何运动的,运动的动力来源于何处。运动离不开能量,人体的能量是如何来的?首先我们知道血液是携带氧气的,然后把氧气传送到全身各处,那么氧气是与什么物质发生氧化反应产生热量的?与之发生反应的物质又是如何传送全身的?这种物质又是哪个脏腑制造出来的?患者到底是哪一个环节出来问题?西医的说的运动神经元应该是一个发出运动指令的人体细胞结构,而非提供运动能量的细胞系统。运动神经元和肌萎缩侧索硬化都是人体的病症,也就是表症,是结果,而非病因。霍金患有“渐冻人”症多年,至今依然可以对手指发出运动的指令,说明运动神经元本身并没有问题。问题出在他没有能量使得手指运动。这个就像打方向盘对汽车发出了转向命令,但是汽车发动机不运转,汽车照样不能完成转向动作一样。其次,西医治疗疾病都是实验室实验出来药物然后用于临床。实验室实验药物最基本的就是患者痊愈的时间要短,越短实验出药物的几率也就越大。如果患者恢复需要时间长,则实验出药物的几率就大大降低。我们知道“渐冻人”症属于大病和慢性疾病(病已入骨),它的恢复期相对漫长,也就是俗话说的“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渐冻人”症患者的恢复期大约应该在三年到九年之间,这样漫长的恢复期对于试验药物来说就像是猴子敲键盘敲出《红楼梦》一样的几率。这也是为什么西医对于很多慢性疾病束手无策的原因。现代中医对于“渐冻人”症归于“萎”症。实际上“萎”也是疾病的病症,是表症而非病因。对于现代把武侠小说的理念都引于到治疗当中的中医,我不想多说什么。还是看看《黄帝内经》里对这种疾病病因的说明吧。《黄帝内经》说了什么?《黄帝内经》中有“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的说法。这个“阳气乃竭”与“渐冻人”症患者的病程是非常吻合的。而前边的“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则是这种疾病的病因和病理。这句话不懂中医理论的人是不好理解的。打个比方说比较好理解一点。我们知道以汽油为燃料的汽车需要汽油作为原料,然后通过油路把汽油传送到气缸当中,与氧气反应产生动力的。人体和汽车的一个区别就是汽车不需要有炼油厂,而人体需要自身加工食物,产生能量物质的。“因于气为肿”的意思就是炼油厂出问题了,然后就像汽车没有汽油一样。“四维相代”的意思就是说汽车在没有汽油的时候,用电瓶代替燃油提供能量(当然人体的电瓶要比汽车的容量大,而且属于燃料电池,也是需要和氧气反应产生能量的,只是渠道不一样而已)供给身体的基本需要。由于与汽油发动机的能力相比小很多,故此才会导致运动机能逐渐丧失。实际上人体的这种运行机制和自我保护也给了一个治疗的机会。病名“肌萎缩侧索硬化”的关键症状是硬化二字。人们常说浮肿,红肿,肿大等。实际上硬化是一种不常见的肿——实肿。这种实肿极大伤害脾胃和肺以及大肠。实肿只有在火旺极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萎的原因是枯,枯的原因就是火旺水失造成的。这个和自然界中农作物的枯萎是一个道理。而萎的后果就是肌肉失去弹性。《黄帝内经》究竟是什么?《黄帝内经》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医学经典?我们通常认为《黄帝内经》是一部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当中总结的经验。但是《黄帝内经》当中几乎看不到经验的治疗方法,通篇都是理论的描述。很多人都认为易医相通。实际上《黄帝内经》完全是基于阴阳五行理论的理论医学。很多人都把阴阳五行当做哲学来看待。实际上阴阳五行是一种高级的自然科学理论,简单地说阴阳与现代科学里的电磁理论类似,五行和物质的化学属性(酸碱盐等)类似,只是空间不一样,对物质认知也与现代科技的对称理论不同,是不对称的理论。李政道先生说过:“现代科技的理论都是对称的,而实验都是不对称的。”这说明现代科技理论与实验并不相符,而阴阳五行和八卦恰恰就是不对称的。正是由于对阴阳五行的不理解,对于《黄帝内经》的理解也是似是而非。把核心的理论丢失了几千年。由于丢失的核心理论是治疗大病和慢性病的关键,所以现在的中医对于大病和慢性病束手无策,也仅仅限于治疗小病或者养生。更甚至于现在备受质疑。与《黄帝内经》的中医相比,现在的中医丢掉了中医理论的核心,把理论中医变成了经验中医。《黄帝内经》之根本——标本兼治首先我们常说中医是“标本兼治”,而实际上现在的中医从来都没有做到“标本兼治”。都在治标而不治本。这点从“辨证施治”到“对症下药”就说明了。真正的中医应该是“辩症寻因,对因施治”。因为本,症为标。正因为如此才有张仲景的“热因热用”之说。他就是把“症”与“因”混淆了才把“寒因热用,热因寒用”的“寒因热用”给改成了“热因热用”的。这点和现在的环境污染有一些类似。我们看到的河流污染,这是病症,而非病因。污染源才是真正的病因。《黄帝内经》的“先本而后标”说的就是从源头上治理污染。先治疗污染源而不是先治疗污染的河流。在治理了污染源以后再去治理污染的河流,才是正确的次序。污染源是疾病的病因,而河流污染是病症。现在许多疾病往往会在表面治愈之后复发,就是因为仅仅治标,而没有把根源治好。“本”有两层含义,一个就是病因,另一个就是五脏为人体之本,也是人体之根本。五脏也是人体的先天之本,而六腑则是后天之本。对于五脏六腑原则上是不能随便治的,只能(调)理。治疗疾病的原则是五行平衡而非阴阳平衡。《黄帝内经》之从治之法——不治之法其次丢掉了一种非常关键的调理方法“不治之治”。《黄帝内经》有“逆之为治,从之为不治”的说法。这点对于治疗大病和慢性病非常重要。五行平衡的关键原则之一就是“强不可治,弱不可治”。五行平衡的主要原则有三个“扶抑、通关和调候”,现在的中医主要采用的仅仅是调候。治就像大禹之父治水一样用堵的方法,而从之就是大禹治水用的方法疏。做到盛而泄之,弱而扶之。钓过鱼的人都知道钓到大鱼的时候不能直接起杆把鱼拉上来,而需要遛鱼。遛鱼的作用就是泄去鱼的气势,等鱼没有挣扎的力气了再把鱼拉上来。如果直接起杆,鱼就有可能挣扎掉或者鱼竿折断。人之得病主要就是因为身体五行失和,而平衡的原则之一就是强不可治,弱不可治。只有明白了“不治之治”的方法,才能做到“标本兼治”。而不治之治的原则就是五行平衡原则扶抑,通关和调候。实际上不治之症多数都应该用不治之法来治疗——先本而后标。真正的“偏方治大病”再者,我们常说“偏方治大病”。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估计没有几个人知道。“偏方治大病”首先要真正懂得什么是“方”(阐释“方”需要解释很多知识,这里就不说明了)。实际上我们所说的、所用的所谓的偏方都是验方,而不是真正的“偏方”。偏方源于五行平衡的原理:大偏(大病)大纠,小偏(小病)小纠,不偏(不病)不纠。真正意义上的偏方就是集中力量把五行之偏给纠正过来。而最有力度的就是“扶抑”的方法。这个和跷跷板有点类似。我们知道如果让跷跷板达到平衡最简便最省力的方法就是在一边加重量而不是两边同时加重量。“偏方治大病”换句话就是“治大病需偏方”。“偏方治大病”是治疗原则而非现在所说的“验方”。真正的偏方不是随便可以使用的,必须明确失衡的是什么,强弱的是什么,明确扶弱还是抑强,才能准确使用,否则危害极大。我们知道西药见效快,但是副作用非常大。实际上西药就是一种偏方,所以在治疗小病的时候会很快。但是副作用也非常大。西药的药物性致聋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对儿童伤害是直接可以看到的,对成年人的伤害相对隐蔽。因为小孩如同小树,承受力弱。而成年人承受力强,所以看不到明显的伤害。但是伤害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简单地理解西药就是杀鸡用牛刀,自然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对身体造成的伤害也越大。很多人都喜欢打吊瓶,觉得治病快。不知道你注意过三种治疗方法的用药量了没有?口服,肌注和输液的用药量差异是非常大的。输液采用人体能够承受的最大药剂量,而三种不同的药剂量与恢复速度并不成正比。这与药物的作用机理有关系。你可以想一想用药量的差异会对身体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不治(从治)之法是《黄帝内经》中至为关键的治疗方法。是“先本而后标”的关键之所在,也是治疗大病的主要方法。我们常说的“辨证施治”、“对症下药”说的都是治标而非治本。中医之所以难懂,就是因为中医思维是多维(五行)度思维,与二维思维有着本质的区别。实际上现在的中医也多数以阴阳论治,也是二维思维。不治之症患者治愈之路在何方?现代科技技术(包括医学)的发展可谓是如日中天,然而伴随着的却是不治之症越来越多。大禹治水的故事人人皆知,大禹治水的道理也都明白,但是大禹治水的道理却不是人人会用。众人皆知“法不责众”的道理,然而对于不治之症来说“法不责众”的道理却不明白。疏与堵是一组对立却又非常简单的道理,真正明白而且会用的有几人?每个患者都希望创造奇迹,但是却走着同样的治疗之路。如果想创造奇迹,就需要走不同于那些不能见效的方法的不同之路。一个人走在别人走过的同一条路上,还想得到一个别人没得到的结果,无异于异想天开。张海迪曾经被医生预测过多少次死亡危机,然而依然活得很好。为什么?因为她走了与其他患者不一样的路。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渐冻人”症是当今公认的不能治愈的疾病之一。想征服“渐冻人”症就需要总结失败的原因和找到符合人体生命科学的正确方法和途径。在此基础上再去研究如何医治“渐冻人”症。现在就通过“渐冻人”症的病理分析来解读一下《黄帝内经》中的一些知识。现在是如何失败的首先看看西医为何失败的。西医称“渐冻人”症为“运动神经元病”或者“肌萎缩侧索硬化”,这个疾病主要就是运动神经元的逐渐死亡,然后患者丧失运动机能。这是我们可以看到的表象,那么病因是什么?如果要了解疾病的成因就需要知道人体是如何运动的,运动的动力来源于何处。运动离不开能量,人体的能量是如何来的?首先我们知道血液是携带氧气的,然后把氧气传送到全身各处,那么氧气是与什么物质发生氧化反应产生热量的?与之发生反应的物质又是如何传送全身的?这种物质又是哪个脏腑制造出来的?患者到底是哪一个环节出来问题?西医的说的运动神经元应该是一个发出运动指令的人体细胞结构,而非提供运动能量的细胞系统。运动神经元和肌萎缩侧索硬化都是人体的病症,也就是表症,是结果,而非病因。霍金患有“渐冻人”症多年,至今依然可以对手指发出运动的指令,说明运动神经元本身并没有问题。问题出在他没有能量使得手指运动。这个就像打方向盘对汽车发出了转向命令,但是汽车发动机不运转,汽车照样不能完成转向动作一样。其次,西医治疗疾病都是实验室实验出来药物然后用于临床。实验室实验药物最基本的就是患者痊愈的时间要短,越短实验出药物的几率也就越大。如果患者恢复需要时间长,则实验出药物的几率就大大降低。我们知道“渐冻人”症属于大病和慢性疾病(病已入骨),它的恢复期相对漫长,也就是俗话说的“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渐冻人”症患者的恢复期大约应该在三年到九年之间,这样漫长的恢复期对于试验药物来说就像是猴子敲键盘敲出《红楼梦》一样的几率。这也是为什么西医对于很多慢性疾病束手无策的原因。现代中医对于“渐冻人”症归于“萎”症。实际上“萎”也是疾病的病症,是表症而非病因。对于现代把武侠小说的理念都引于到治疗当中的中医,我不想多说什么。还是看看《黄帝内经》里对这种疾病病因的说明吧。《黄帝内经》说了什么?《黄帝内经》中有“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的说法。这个“阳气乃竭”与“渐冻人”症患者的病程是非常吻合的。而前边的“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则是这种疾病的病因和病理。这句话不懂中医理论的人是不好理解的。打个比方说比较好理解一点。我们知道以汽油为燃料的汽车需要汽油作为原料,然后通过油路把汽油传送到气缸当中,与氧气反应产生动力的。人体和汽车的一个区别就是汽车不需要有炼油厂,而人体需要自身加工食物,产生能量物质的。“因于气为肿”的意思就是炼油厂出问题了,然后就像汽车没有汽油一样。“四维相代”的意思就是说汽车在没有汽油的时候,用电瓶代替燃油提供能量(当然人体的电瓶要比汽车的容量大,而且属于燃料电池,也是需要和氧气反应产生能量的,只是渠道不一样而已)供给身体的基本需要。由于与汽油发动机的能力相比小很多,故此才会导致运动机能逐渐丧失。实际上人体的这种运行机制和自我保护也给了一个治疗的机会。病名“肌萎缩侧索硬化”的关键症状是硬化二字。人们常说浮肿,红肿,肿大等。实际上硬化是一种不常见的肿——实肿。这种实肿极大伤害脾胃和肺以及大肠。实肿只有在火旺极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萎的原因是枯,枯的原因就是火旺水失造成的。这个和自然界中农作物的枯萎是一个道理。而萎的后果就是肌肉失去弹性。《黄帝内经》究竟是什么?《黄帝内经》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医学经典?我们通常认为《黄帝内经》是一部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当中总结的经验。但是《黄帝内经》当中几乎看不到经验的治疗方法,通篇都是理论的描述。很多人都认为易医相通。实际上《黄帝内经》完全是基于阴阳五行理论的理论医学。很多人都把阴阳五行当做哲学来看待。实际上阴阳五行是一种高级的自然科学理论,简单地说阴阳与现代科学里的电磁理论类似,五行和物质的化学属性(酸碱盐等)类似,只是空间不一样,对物质认知也与现代科技的对称理论不同,是不对称的理论。李政道先生说过:“现代科技的理论都是对称的,而实验都是不对称的。”这说明现代科技理论与实验并不相符,而阴阳五行和八卦恰恰就是不对称的。正是由于对阴阳五行的不理解,对于《黄帝内经》的理解也是似是而非。把核心的理论丢失了几千年。由于丢失的核心理论是治疗大病和慢性病的关键,所以现在的中医对于大病和慢性病束手无策,也仅仅限于治疗小病或者养生。更甚至于现在备受质疑。与《黄帝内经》的中医相比,现在的中医丢掉了中医理论的核心,把理论中医变成了经验中医。《黄帝内经》之根本——标本兼治首先我们常说中医是“标本兼治”,而实际上现在的中医从来都没有做到“标本兼治”。都在治标而不治本。这点从“辨证施治”到“对症下药”就说明了。真正的中医应该是“辩症寻因,对因施治”。因为本,症为标。正因为如此才有张仲景的“热因热用”之说。他就是把“症”与“因”混淆了才把“寒因热用,热因寒用”的“寒因热用”给改成了“热因热用”的。这点和现在的环境污染有一些类似。我们看到的河流污染,这是病症,而非病因。污染源才是真正的病因。《黄帝内经》的“先本而后标”说的就是从源头上治理污染。先治疗污染源而不是先治疗污染的河流。在治理了污染源以后再去治理污染的河流,才是正确的次序。污染源是疾病的病因,而河流污染是病症。现在许多疾病往往会在表面治愈之后复发,就是因为仅仅治标,而没有把根源治好。“本”有两层含义,一个就是病因,另一个就是五脏为人体之本,也是人体之根本。五脏也是人体的先天之本,而六腑则是后天之本。对于五脏六腑原则上是不能随便治的,只能(调)理。治疗疾病的原则是五行平衡而非阴阳平衡。《黄帝内经》之从治之法——不治之法其次丢掉了一种非常关键的调理方法“不治之治”。《黄帝内经》有“逆之为治,从之为不治”的说法。这点对于治疗大病和慢性病非常重要。五行平衡的关键原则之一就是“强不可治,弱不可治”。五行平衡的主要原则有三个“扶抑、通关和调候”,现在的中医主要采用的仅仅是调候。治就像大禹之父治水一样用堵的方法,而从之就是大禹治水用的方法疏。做到盛而泄之,弱而扶之。钓过鱼的人都知道钓到大鱼的时候不能直接起杆把鱼拉上来,而需要遛鱼。遛鱼的作用就是泄去鱼的气势,等鱼没有挣扎的力气了再把鱼拉上来。如果直接起杆,鱼就有可能挣扎掉或者鱼竿折断。人之得病主要就是因为身体五行失和,而平衡的原则之一就是强不可治,弱不可治。只有明白了“不治之治”的方法,才能做到“标本兼治”。而不治之治的原则就是五行平衡原则扶抑,通关和调候。实际上不治之症多数都应该用不治之法来治疗——先本而后标。真正的“偏方治大病”再者,我们常说“偏方治大病”。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估计没有几个人知道。“偏方治大病”首先要真正懂得什么是“方”(阐释“方”需要解释很多知识,这里就不说明了)。实际上我们所说的、所用的所谓的偏方都是验方,而不是真正的“偏方”。偏方源于五行平衡的原理:大偏(大病)大纠,小偏(小病)小纠,不偏(不病)不纠。真正意义上的偏方就是集中力量把五行之偏给纠正过来。而最有力度的就是“扶抑”的方法。这个和跷跷板有点类似。我们知道如果让跷跷板达到平衡最简便最省力的方法就是在一边加重量而不是两边同时加重量。“偏方治大病”换句话就是“治大病需偏方”。“偏方治大病”是治疗原则而非现在所说的“验方”。真正的偏方不是随便可以使用的,必须明确失衡的是什么,强弱的是什么,明确扶弱还是抑强,才能准确使用,否则危害极大。我们知道西药见效快,但是副作用非常大。实际上西药就是一种偏方,所以在治疗小病的时候会很快。但是副作用也非常大。西药的药物性致聋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对儿童伤害是直接可以看到的,对成年人的伤害相对隐蔽。因为小孩如同小树,承受力弱。而成年人承受力强,所以看不到明显的伤害。但是伤害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简单地理解西药就是杀鸡用牛刀,自然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对身体造成的伤害也越大。很多人都喜欢打吊瓶,觉得治病快。不知道你注意过三种治疗方法的用药量了没有?口服,肌注和输液的用药量差异是非常大的。输液采用人体能够承受的最大药剂量,而三种不同的药剂量与恢复速度并不成正比。这与药物的作用机理有关系。你可以想一想用药量的差异会对身体造成什么样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