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中医文化长河新浪博客:
作者简介:张其成,著名国学专家、中医文化学家,“国学养生”与“国学管理”首倡者。全国政协委员。国际易学联合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文化分会主任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一帖”医家第十五代传人、我国首届“国医大师”李济仁之长子,幼承家训,学习医儒,后随师修习易道禅。20 世纪 90 年代首创“易道主干”说,以“易”融贯儒道佛医,主编我国第一部《易学大辞典》和《易经应用大百科》。近年来致力于传播中华国学、构建精神家园。2011 年捐资100 万发起设立“张其成国学基金”。
儒家讲中庸,道家讲中道,佛家讲中观,医家讲中和。《易》为体,医为用。《易经》讲的是天地变化的大规律,而《内经》讲的是身心变化的大规律。医具《易》之理,《易》得医之用。所以学中医的人不懂《易》,很难成为一个大医。
中医哲学有两个关键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生命本体论,第二个问题是思维方式。生命观从本体来讲就是气一元论,也叫气本论。中医最重要的思维方式是象数思维方式。这个思维方式是说明气本论的,方法论和本体论是一体不二的。我把中医象数思维模型概括为“气-阴阳-五行模型”。
气是中医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象”,这个“象”必须要细分,分出两个就是阴阳,分出五个就是五行,分出八个就是八卦,还可以继续分。二、五、八就是“数”。 “象”如果没有“数”的规定性就没有应用价值了。现在有人说要废除五行,保留阴阳,这是有问题的。因为五行就是阴阳,阴阳就是五行。阴阳是五行的整合,五行是阴阳的细分。废了五行也就是废了阴阳。
在近百年来的中医发展史中,中医的科学性问题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只要学界仍然无法明确区分中医与西医所属的不同科学范式,中医的教学、科研、实践、管理就不可避免地继续朝着“中医现代科学化”或“中医西医化”方向发展。只有就两种科学的区分达成共识,中医才能一劳永逸地辩护学科范式的自主性与特殊性,才有可能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按照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走向现代化。
国学归宗于《易经》
国学四部经史子集,核心是经,经当中最重要的是六经,而六经又归宗于大易---《易经》。这是当代圣人马一浮、熊十力说的,是他们用一辈子的时间体悟出来的话。马一浮说:“国学者,六艺之学也。”他说的六艺是大六艺,也就是六经。古文经学派将《易经》排在六经的第一位,这是按时间先后排序的。
《易经》这本书,是世界四大元典之一。世界上有四大元典,元者,首也。世界四大元典分别代表了四大文化:《圣经》是西方文化第一经典,《吠陀经》是印度文化第一经典,《古兰经》是阿拉伯文化的第一经典,而《易经》作为东方文化的第一经典,不仅仅是中华民族,同时也是日本、韩国等这些东方民族所尊崇的。韩国国旗就是太极八卦;日本民族叫大和民族,大和就是取自于《周易》:“保和大和,乃利贞”,日本的国教叫神道教,取自于《周易》 “神道设教”。所以如果将世界文化分为东西方文化的话,那么西方文化就是以《圣经》为代表,东方文化就是以《易经》为代表。
然而其他三部经典都分别成为亚伯拉罕诸教(包括基督新教、天主教、东正教、犹太教等)、印度教、伊斯兰教的最根本经典,成为各自民族的最基本信仰,而《易经》却被我们中国人当成是算命的书、当成批判和嘲讽的对象,悲夫!难怪近期有专家说我们中华民族是有崇拜无信仰,有敬畏无宗教。
中华文化一源三流
当代中国最大的危机是信仰的危机,信仰危机的最大表现是没有敬畏心。“我是流氓我怕谁”,这是最可怕的。我们中国人的信仰是什么?我们的民族之魂是什么?一个民族如果没有魂,是立不起来的。这个魂可以从我们传统文化的基本结构中去寻找。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结构就是一源三流。这和我们中华大地的地理结构是完全相同的。另外,我们人体的生命结构也是一源三流。中华大地的一源三流,源在青藏高原,具体说就是玉树;三流是黄河、长江、澜沧江,澜沧江流到东南亚就叫湄公河。那么我们中华文化的源头在哪里?按照马一浮的说法,“国学者,六艺(六经)之学也。”显然源在六经,这是最早的一批经典,比诸子百家要早。按照熊十力的说法这六经又归宗于《易经》。所以中华文化的源就是《易》 。
三个流是哪三个流?一个是儒家,一个是道家,还有一个就是中国化的佛家。西汉末年,也就是公元前后,从古印度传来了佛教,它是从三条道路传来的---南传、藏传、汉传。东汉之后,佛教就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一开始佛教刚传入的时候,我们中国人是排斥的,当时有一个说法叫“老子化胡说”。是说老子过函谷关留下了《道德经》之后继续向西走,《史记》上记载“不知所终”,不知到哪里去了。过了几十年,后来一投胎变成释迦摩尼了。当然这种说法肯定是不对的,这种说法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佛教的排斥。为什么后来佛教在中国一下子普及开来?就是因为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相结合。《易经·坤卦·文言传》有这样两句话,叫“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佛教的传教士看到这两句话,一下子就恍然大悟,马上就说我们佛教就是讲因果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即报”。于是佛教就在中国大地迅速普及开来。到唐朝的时候,中国化的佛教就形成了八个宗派,其中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就是禅宗。
所以,“一源三流”可分解为八个字:易为主干,三教互补。具体说是就是“易贯儒道禅、道统天地人”。这个对子是我写的。其中“儒道禅”这个“道”是道家、道教;而“道统天地人”这个“道”是“易之道”。这个“易道”不仅深深影响了儒家、道家和中国化佛家,而且影响到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如果加上中医,这副对联就是“易贯儒道禅医,道统天地人心” 。所以说,中华文化表面上分出这么多家,实际上是互补的。而中医就是当代中国唯一还活着的一种科技与人文相结合的文化形态。所以中医具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双重属性,每一个中国人一辈子里总会用到它。
东方三圣出生于“轴心期”
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发现,在公元前 500 年左右,世界几乎各民族的文化都形成了一个“轴心期”,后来的文化都没有偏离这个轴心,我把它叫做高峰期,也就是说世界的文化在公元前 500年左右形成一个高峰,直到今天还没有形成第二个高峰。这里大家容易犯一个基本错误:认为文化总是越来越进步的。准确地说,科技文化、法制文化是越来越进步,但是宗教文化、哲学文化、伦理文化不是这样的。东方三圣---儒家、道家、佛家三位创始人孔子、老子、释迦牟尼就出生在这个高峰期。孔子生于公元前 551年阳历9月28日,阴历八月二十七。老子生于公元前585年,阴历二月十五。释迦摩尼生于公元前 565 年的阴历四月初八。孔子活到73岁,释迦摩尼活到80岁,老子活到多少岁不知道。而公元前500年左右西方是古希腊时代。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古希腊时代出了古希腊神话,而西方的文化可以用两个神来代表,一个是太阳神阿波罗,一个是酒神狄俄尼索斯;古希腊有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皮德斯;还有古希腊《荷马史诗》,而最最重要的是古希腊的哲学,三代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而现在我们依然在用亚氏逻辑,这个我们没有超过,也不可能超过。那么为什么就在这个时期形成轴心期呢?这个问题很值得思考。
《易》与儒、释、道
为什么《易》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因为历史上记载伏羲作八卦,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讲过:“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但是他没有把它写到《史记》的 130篇正文里去。后来第二部正史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记载《周易》经过了 3 个作者,用 8 个字来描述:“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周易》的作者经过了3个圣人,时间经过了 3个古代,也就是上古的伏羲氏,中古的周文王和下古的孔夫子。那么伏羲距今天有多少年呢?一般认为是七千年。中华文明五千年那是从黄帝算起,如果说中华文明的历史有七千年,那就是从伏羲算起。伏羲出生在现在的甘肃天水,后来甘肃天水出土了大地湾文化,大地湾文化刚好距今就是七千年左右。但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出土文物上还没有发现七千年以前的八卦,目前最早的一个八卦是2006年5月在河南淮阳发现的,是离卦刻在一个黑陶纺轮上,距今四千五百年,连黄帝那个时代都没到。那么伏羲作八卦这件事究竟是有还是没有?不知道!但千万不要轻易否定,因为说不定哪一天在什么地方就挖出了七千年前的八卦。八卦是什么?八卦是中华文化的基因,是中华文化的源头。
《易经》的精髓可以用一张图来表示。这张图叫太极图,也叫阴阳图,还叫八卦图,或者阴阳鱼图。太极图是《易经》或者说中华文化的最完美最典型最形象的表达方式。不懂这张图,肯定不懂中国文化,不懂中国哲学。对于这张图我做了一个考证,写了一本书叫做《易图探秘》。我认为我这张图是唯一正确的太极图。因为最早的太极图就是对伏羲八卦次序图的形象描述,所以它是可以量化的,它的八条半径就是对应八个卦: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两个鱼眼就是两个卦。
这张图讲的其实就是“易”的另外一种形象表达。“易”有两种写法,其中第一种写法像蜥蜴,表明“易”是讲变化的;第二种写法上面是日、下面是月,日是太阳,月是太阴。《周易》讲“一阴一阳之谓道”,讲的就是阴阳,就是变化。这张图的涵义我用三句话来概括:宇宙周期变化的大规律;人类知变应变的大法则;人生为人谋事的大智慧。这张图里有儒家有道家有佛家,儒家、道家、佛家都可以在这张图里找到各自的位置。
作者简介:张其成,著名国学专家、中医文化学家,“国学养生”与“国学管理”首倡者。全国政协委员。国际易学联合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文化分会主任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一帖”医家第十五代传人、我国首届“国医大师”李济仁之长子,幼承家训,学习医儒,后随师修习易道禅。20 世纪 90 年代首创“易道主干”说,以“易”融贯儒道佛医,主编我国第一部《易学大辞典》和《易经应用大百科》。近年来致力于传播中华国学、构建精神家园。2011 年捐资100 万发起设立“张其成国学基金”。
儒家讲中庸,道家讲中道,佛家讲中观,医家讲中和。《易》为体,医为用。《易经》讲的是天地变化的大规律,而《内经》讲的是身心变化的大规律。医具《易》之理,《易》得医之用。所以学中医的人不懂《易》,很难成为一个大医。
中医哲学有两个关键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生命本体论,第二个问题是思维方式。生命观从本体来讲就是气一元论,也叫气本论。中医最重要的思维方式是象数思维方式。这个思维方式是说明气本论的,方法论和本体论是一体不二的。我把中医象数思维模型概括为“气-阴阳-五行模型”。
气是中医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象”,这个“象”必须要细分,分出两个就是阴阳,分出五个就是五行,分出八个就是八卦,还可以继续分。二、五、八就是“数”。 “象”如果没有“数”的规定性就没有应用价值了。现在有人说要废除五行,保留阴阳,这是有问题的。因为五行就是阴阳,阴阳就是五行。阴阳是五行的整合,五行是阴阳的细分。废了五行也就是废了阴阳。
在近百年来的中医发展史中,中医的科学性问题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只要学界仍然无法明确区分中医与西医所属的不同科学范式,中医的教学、科研、实践、管理就不可避免地继续朝着“中医现代科学化”或“中医西医化”方向发展。只有就两种科学的区分达成共识,中医才能一劳永逸地辩护学科范式的自主性与特殊性,才有可能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按照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走向现代化。
国学归宗于《易经》
国学四部经史子集,核心是经,经当中最重要的是六经,而六经又归宗于大易---《易经》。这是当代圣人马一浮、熊十力说的,是他们用一辈子的时间体悟出来的话。马一浮说:“国学者,六艺之学也。”他说的六艺是大六艺,也就是六经。古文经学派将《易经》排在六经的第一位,这是按时间先后排序的。
《易经》这本书,是世界四大元典之一。世界上有四大元典,元者,首也。世界四大元典分别代表了四大文化:《圣经》是西方文化第一经典,《吠陀经》是印度文化第一经典,《古兰经》是阿拉伯文化的第一经典,而《易经》作为东方文化的第一经典,不仅仅是中华民族,同时也是日本、韩国等这些东方民族所尊崇的。韩国国旗就是太极八卦;日本民族叫大和民族,大和就是取自于《周易》:“保和大和,乃利贞”,日本的国教叫神道教,取自于《周易》 “神道设教”。所以如果将世界文化分为东西方文化的话,那么西方文化就是以《圣经》为代表,东方文化就是以《易经》为代表。
然而其他三部经典都分别成为亚伯拉罕诸教(包括基督新教、天主教、东正教、犹太教等)、印度教、伊斯兰教的最根本经典,成为各自民族的最基本信仰,而《易经》却被我们中国人当成是算命的书、当成批判和嘲讽的对象,悲夫!难怪近期有专家说我们中华民族是有崇拜无信仰,有敬畏无宗教。
中华文化一源三流
当代中国最大的危机是信仰的危机,信仰危机的最大表现是没有敬畏心。“我是流氓我怕谁”,这是最可怕的。我们中国人的信仰是什么?我们的民族之魂是什么?一个民族如果没有魂,是立不起来的。这个魂可以从我们传统文化的基本结构中去寻找。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结构就是一源三流。这和我们中华大地的地理结构是完全相同的。另外,我们人体的生命结构也是一源三流。中华大地的一源三流,源在青藏高原,具体说就是玉树;三流是黄河、长江、澜沧江,澜沧江流到东南亚就叫湄公河。那么我们中华文化的源头在哪里?按照马一浮的说法,“国学者,六艺(六经)之学也。”显然源在六经,这是最早的一批经典,比诸子百家要早。按照熊十力的说法这六经又归宗于《易经》。所以中华文化的源就是《易》 。
三个流是哪三个流?一个是儒家,一个是道家,还有一个就是中国化的佛家。西汉末年,也就是公元前后,从古印度传来了佛教,它是从三条道路传来的---南传、藏传、汉传。东汉之后,佛教就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一开始佛教刚传入的时候,我们中国人是排斥的,当时有一个说法叫“老子化胡说”。是说老子过函谷关留下了《道德经》之后继续向西走,《史记》上记载“不知所终”,不知到哪里去了。过了几十年,后来一投胎变成释迦摩尼了。当然这种说法肯定是不对的,这种说法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佛教的排斥。为什么后来佛教在中国一下子普及开来?就是因为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相结合。《易经·坤卦·文言传》有这样两句话,叫“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佛教的传教士看到这两句话,一下子就恍然大悟,马上就说我们佛教就是讲因果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即报”。于是佛教就在中国大地迅速普及开来。到唐朝的时候,中国化的佛教就形成了八个宗派,其中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就是禅宗。
所以,“一源三流”可分解为八个字:易为主干,三教互补。具体说是就是“易贯儒道禅、道统天地人”。这个对子是我写的。其中“儒道禅”这个“道”是道家、道教;而“道统天地人”这个“道”是“易之道”。这个“易道”不仅深深影响了儒家、道家和中国化佛家,而且影响到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如果加上中医,这副对联就是“易贯儒道禅医,道统天地人心” 。所以说,中华文化表面上分出这么多家,实际上是互补的。而中医就是当代中国唯一还活着的一种科技与人文相结合的文化形态。所以中医具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双重属性,每一个中国人一辈子里总会用到它。
东方三圣出生于“轴心期”
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发现,在公元前 500 年左右,世界几乎各民族的文化都形成了一个“轴心期”,后来的文化都没有偏离这个轴心,我把它叫做高峰期,也就是说世界的文化在公元前 500年左右形成一个高峰,直到今天还没有形成第二个高峰。这里大家容易犯一个基本错误:认为文化总是越来越进步的。准确地说,科技文化、法制文化是越来越进步,但是宗教文化、哲学文化、伦理文化不是这样的。东方三圣---儒家、道家、佛家三位创始人孔子、老子、释迦牟尼就出生在这个高峰期。孔子生于公元前 551年阳历9月28日,阴历八月二十七。老子生于公元前585年,阴历二月十五。释迦摩尼生于公元前 565 年的阴历四月初八。孔子活到73岁,释迦摩尼活到80岁,老子活到多少岁不知道。而公元前500年左右西方是古希腊时代。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古希腊时代出了古希腊神话,而西方的文化可以用两个神来代表,一个是太阳神阿波罗,一个是酒神狄俄尼索斯;古希腊有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皮德斯;还有古希腊《荷马史诗》,而最最重要的是古希腊的哲学,三代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而现在我们依然在用亚氏逻辑,这个我们没有超过,也不可能超过。那么为什么就在这个时期形成轴心期呢?这个问题很值得思考。
《易》与儒、释、道
为什么《易》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因为历史上记载伏羲作八卦,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讲过:“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但是他没有把它写到《史记》的 130篇正文里去。后来第二部正史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记载《周易》经过了 3 个作者,用 8 个字来描述:“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周易》的作者经过了3个圣人,时间经过了 3个古代,也就是上古的伏羲氏,中古的周文王和下古的孔夫子。那么伏羲距今天有多少年呢?一般认为是七千年。中华文明五千年那是从黄帝算起,如果说中华文明的历史有七千年,那就是从伏羲算起。伏羲出生在现在的甘肃天水,后来甘肃天水出土了大地湾文化,大地湾文化刚好距今就是七千年左右。但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出土文物上还没有发现七千年以前的八卦,目前最早的一个八卦是2006年5月在河南淮阳发现的,是离卦刻在一个黑陶纺轮上,距今四千五百年,连黄帝那个时代都没到。那么伏羲作八卦这件事究竟是有还是没有?不知道!但千万不要轻易否定,因为说不定哪一天在什么地方就挖出了七千年前的八卦。八卦是什么?八卦是中华文化的基因,是中华文化的源头。
《易经》的精髓可以用一张图来表示。这张图叫太极图,也叫阴阳图,还叫八卦图,或者阴阳鱼图。太极图是《易经》或者说中华文化的最完美最典型最形象的表达方式。不懂这张图,肯定不懂中国文化,不懂中国哲学。对于这张图我做了一个考证,写了一本书叫做《易图探秘》。我认为我这张图是唯一正确的太极图。因为最早的太极图就是对伏羲八卦次序图的形象描述,所以它是可以量化的,它的八条半径就是对应八个卦: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两个鱼眼就是两个卦。
这张图讲的其实就是“易”的另外一种形象表达。“易”有两种写法,其中第一种写法像蜥蜴,表明“易”是讲变化的;第二种写法上面是日、下面是月,日是太阳,月是太阴。《周易》讲“一阴一阳之谓道”,讲的就是阴阳,就是变化。这张图的涵义我用三句话来概括:宇宙周期变化的大规律;人类知变应变的大法则;人生为人谋事的大智慧。这张图里有儒家有道家有佛家,儒家、道家、佛家都可以在这张图里找到各自的位置。
由版主最后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