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帮五毛就是为了淹没51---57楼的内容,所以只好跟他们斗争。西方文化中这个文化与思维的控制理念确实值得国人学习,看到有一点好的东西他就立刻有人来想法混淆是非,把你搞乱,如果你走上弯路上了,就夸奖你。呵呵。不过利弊均有,你来搅和可以利用他来炒热,乱了再整理一遍,重新集中发一遍就破了五毛的把戏。绩效考核五毛行动就是零分。
51楼:中医微观肌肉生长假说 52楼:奇门模拟体系对中医之借鉴 53楼:中医必然由八卦发展到六十四卦阶段 54楼: “推五运,定六气”者,“五运六气”是来源很早的干支学说 55楼:法于阴阳,合于术数 56楼:如何从河图推理至螺旋规律,对微观医学和宏观领域均具有借鉴意义 57楼:先天八卦、洛书、梅尔卡巴集合 55楼:皇帝内经曰:法于阴阳,合于术数。黄帝内经基于河图洛书而阐述。阴阳与术数之大家不在医家,阴阳与术数之大家在三式堪舆大家。精通三式堪舆之大家,其阴阳与术数之领会远远高于医家。载录几段仅供借鉴: 1.笔者从易多年,承蒙天道机缘得遇良师无数,在二00二年(壬午)得遇的一位良师的一段话让笔者受益之深很深,今借此博文把这段话说与朋友们,望有缘者识之,在谈到术数的学与用时,他说:“术数的应用在于从法求源,法者五行也,源者阴阳太极乃至无极也,熟识五行者,为小成;穿越五行熟识阴阳者,为中成;能逾越阴阳,归于无极者,为大成;大成者,道之最高境界,能成者寥寥;中成者以是非凡,以能洞彻阴阳利用五行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五行制约而延寿延命;小成者亦不简单,能熟五行识趋避而转凶增福。如今习术数者,大多都在五行生克中转来转去,转到天命归终亦不明五行要义,殊不知要识五行,必要跳出五行,站在阴阳之上看五行才能熟识五行;五行为阴阳之法,阴阳为五行之本,切不可重法轻本而殆误一生”。 2.干支论 天干地支除岁次值年、和计算年数、十二生肖外,确有一个精辟深奥的论述,内里都含有阴阳五行。 例如:甲阳,乙阴,丙阳,丁阴,戊阳,已阴,庚阳,辛阴,壬阳,癸阴。五行,甲乙东方木,丙丁南方火,庚辛西方金,壬癸北方水,中央戊已土。 地支:子阳,丑阴,寅阳,卯阴,辰阳,已阴,有一阳紧跟一阴。 五行:亥子北方水,寅卯东方木,已午南方火,申酉西方金,辰戌丑未四隅土。六十花甲天干为阳,地支为阴,阴中有阳,阳中含阴,天干纯指宇宙虚空而言,地支纯指大地万物而论,所以命名为天干地支,总之简称干支,干的意指树的身躯,支是树的枝叶,干为主,支为副。 天干:无形无象,即听之不闻,视之不见,搏之不得,因此亦气言。 地支:有形有相,能听见、看见、摸得着,所以亦质论,天干无形能升形,无象能生象,地支有形化无形,有象化无象,用火比喻最易懂。 例如:北房前边玻璃窗,屋内炉火,暖气不外出,射进阳光用火镜照之即有火,试问此火是光中之火还是屋中之火?这就是看不见、听不见、摸不着、无形无象之火,所以是真火。 例如:地支有形有相的柴碳火,其光用火镜照之,不但无火,暖气也没有,柴碳烧尽,自灭,永不再燃,所以是假火。 现在科学能证实,例如:卫星带上菜或其他种子在宇宙太空上回来之后,种在地上,长势又大又好,这个道理,是否是在太空吸收五行之生气足够而出现的呢?如果种子连种三代,就小的不堪了。再比喻,杏或桃,结的又大又香,这个杏核连结三代也就该淘汰了。这证明天干生气为造,地支育气为化,凡是地上万物,包括人类在内的动物,都不是永恒的,都是有中化无的,也就是虚空生、地上化。以上说过,地支命名就是指地上的万物而起的名字吧,就是地球运转也不例外,天体太空中含有足够的生气,时时刻刻不停息,天造地化,不造焉得化,说明天干或地支是与古哲理服务的,尤其历书利用干支说明起主导作用的,一切天文、地理、医理、占命术等,都利用干支来阐明问题的。 任何一个研究易学的人,无不对干支五行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包括大师级的。干支五行似乎成为千古之迷。这些误区包括:1、河洛的来源;2、五行“土”之定位;3、阴阳顺逆;4、干支阴阳;5、纳音五行;6、神煞;7、先后天八卦及纳甲 3.“推五运,定六气”者,“五运六气”是来源很早的干支学说,在《黄帝内经》中有“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等专题论述的古文,是医家预测流行时病的系统理论。有一抱子先生《运气论奥谚解》一书,三百余页,言之颇详,皆属医家之用,尚未见到怎样落实应用于“风水”者,可能早已失传了。只有请教于风水古法专家了。 4. 中医是从易经衍生的另一支十分重要的实用体系,历史以来为我华夏众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五拟伦比的作用;中医看病一般情况下有望、闻、问、切四个步骤,但真有功力的老中医不用望、闻、问,直接用“切”,所有病因病理及发展便心中有数,有治的,下药见效;无治的,婉言规劝。这个“切”,就是把脉,从脉象的情况洞察病者的气运旺衰,从寸、关、尺的分类上洞察气运导致的病因病理的轻重程度,而望、闻、问所得到的只是表面信息,所以,中医的精髓在于“切”上。 5.夫天地之大本者,气也。气既来而万物随之所以起,气已往而万物随之所以伏。盖当来之气,万物未有不发生者;当往之气,万物未有不收敛者,天地之间只此气而已矣。一消一息,万物备具,未有越出其范围者。 大道原从天地数,黑白分方隅。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即天地之数也。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黄居中,即方隅之位也。 一消一息阴阳判,动静在虚无。 阳消则阴息,阴消则阳息,天地之间无过于此,消息而已。周子曰,无极而太极,太 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天地之间,又不过此动静而已。盖消息、动静无不自虚无中来者,老子故曰,有生于无;又曰,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参同契》曰,春夏处内体,自子至辰巳;秋冬当外用,自午讫戌亥。正所以发明自子至巳为阳,自午至亥为阴也。原夫丹家炉火,以活子时而进阳火,活午时而退阴符,大抵准诸此耳。 原夫阴必有阳,阴无阳不生;阳必有阴,阳无阴不长。易言天地氤氲、万物化生、男女姌精、万物化蕴,化育之道,即阴阳之数也。 上述几段并非医学大家论医,却是医学至理。医圣要是把这几段话写入伤寒杂病论,中医之发展必然走上不同的道路,境界自然不同。虽博采众家,仅述术,不讲道,后人也就两千年无道可得,只有照葫芦画瓢,结果是瓢越画越小、日渐式微。 伤寒杂病论从古到今,无数先贤已经研究两千多年,该发掘的、该说的可以说已经说尽了,说不到的也没有更新的创意;社会发展到现代,技术科学在进步,除了继承,更要从宏观与微观领域拓宽;守着古人的范畴别人已经扒了几千年了,后人估计也难以扒出新鲜事物。聪明点的后人会想到这一点。呵呵。如果重复古人几千年走过的路,结果自己思悟!言无不尽。 继承是一定,往前走几步又有何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