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2/03/30
- 帖子
- 195
- 获得点赞
- 7
- 声望
- 0
- 年龄
- 36
1.《伤寒论》中与五苓散相关的条文:
《伤寒论》中有关五苓散的条文共8条,包括原文: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72)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73)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74)病在阳,就以汗解之,反以冷水噀之,若灌之,其热被却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141)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156)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而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亦五苓散。(244)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386)
2.主要症状分析:
《伤寒论》中五苓散方除第244条在阳明病篇及第386条为治疗霍乱外,皆是出现在太阳病篇。其主要症状为:口渴、小便不利。这是毋容置疑的,但是有没有“表证”,或有不同看法。244条:“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渴者,亦五苓散。”由条文不难看出,虽然在阳明病篇出现,仍然属于太阳病的范围,所以说有病症。因此,五苓散的主要症状为:表证、口渴及小便不利。
3.病机解分析:
五苓散的主要症状为:表证、口渴及小便不利。其病机是太阳外邪不解,导致的口渴和小便不利等主要症状。为什么表不解会出现口渴、小便不利的现象?《素问.经脉别论篇》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入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由此可见,肺主宣发肃降,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又由于肺主表,与太阳主表和主开的功能相似。人体各脏腑组织经络是相互关联的,太阳表邪不解,同样会影响到肺的宣发肃降及通调水道的功能。如果把人体比喻成一只有水胶头滴管,胶头就像是人体的太阳经或肺的功能,玻璃管和其中的水就相当于人体其他组织等。如果胶头不打开的,滴管里的水是很难流动和排出的,就会造成“蓄水”。若水特别的多,水停积得位置就比较高,相当于停留在人体的上部,此时再饮水就会造成“水逆”的发生。若水不多,停留的水位不高,就相当于停留在人体的下焦,就会造成“下焦蓄水证”。当然,人体的结构远远比滴管的复杂,水停留的部位不同造成的症状也不相同。同样,太阳经的功能也远比胶头的多。为什么会出现口渴?是因为太阳表邪不解,太阳经不能输布津液,就像胶头滴管里的水不流动一样,故口渴。对于,其他症状,比如身痛、心烦等证也是因为津液不能输布,不得滋润的原因。
4.五苓散方药组成分析:
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上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一日三次。多饮暖水,汗出愈。
方剂解析:泽泻用量最大,利全身性水;茯苓,利三焦,它能够入三焦,三焦的系统。猪苓,专门利下焦,再加上白术治中焦的水,也就是说这三个药合在一起使用的时候,所有的水都可以利出来。桂枝,解表,有提壶揭盖的作用。散者,散也。其意有二:一者,有助于散表邪;二者,水湿之邪其性走下,散剂有助于药力由上达下。
总之,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用胶头滴管的原理解释有助于理解五苓散证的病机。
《伤寒论》中有关五苓散的条文共8条,包括原文: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72)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73)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74)病在阳,就以汗解之,反以冷水噀之,若灌之,其热被却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141)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156)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而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亦五苓散。(244)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386)
2.主要症状分析:
《伤寒论》中五苓散方除第244条在阳明病篇及第386条为治疗霍乱外,皆是出现在太阳病篇。其主要症状为:口渴、小便不利。这是毋容置疑的,但是有没有“表证”,或有不同看法。244条:“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渴者,亦五苓散。”由条文不难看出,虽然在阳明病篇出现,仍然属于太阳病的范围,所以说有病症。因此,五苓散的主要症状为:表证、口渴及小便不利。
3.病机解分析:
五苓散的主要症状为:表证、口渴及小便不利。其病机是太阳外邪不解,导致的口渴和小便不利等主要症状。为什么表不解会出现口渴、小便不利的现象?《素问.经脉别论篇》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入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由此可见,肺主宣发肃降,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又由于肺主表,与太阳主表和主开的功能相似。人体各脏腑组织经络是相互关联的,太阳表邪不解,同样会影响到肺的宣发肃降及通调水道的功能。如果把人体比喻成一只有水胶头滴管,胶头就像是人体的太阳经或肺的功能,玻璃管和其中的水就相当于人体其他组织等。如果胶头不打开的,滴管里的水是很难流动和排出的,就会造成“蓄水”。若水特别的多,水停积得位置就比较高,相当于停留在人体的上部,此时再饮水就会造成“水逆”的发生。若水不多,停留的水位不高,就相当于停留在人体的下焦,就会造成“下焦蓄水证”。当然,人体的结构远远比滴管的复杂,水停留的部位不同造成的症状也不相同。同样,太阳经的功能也远比胶头的多。为什么会出现口渴?是因为太阳表邪不解,太阳经不能输布津液,就像胶头滴管里的水不流动一样,故口渴。对于,其他症状,比如身痛、心烦等证也是因为津液不能输布,不得滋润的原因。
4.五苓散方药组成分析:
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上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一日三次。多饮暖水,汗出愈。
方剂解析:泽泻用量最大,利全身性水;茯苓,利三焦,它能够入三焦,三焦的系统。猪苓,专门利下焦,再加上白术治中焦的水,也就是说这三个药合在一起使用的时候,所有的水都可以利出来。桂枝,解表,有提壶揭盖的作用。散者,散也。其意有二:一者,有助于散表邪;二者,水湿之邪其性走下,散剂有助于药力由上达下。
总之,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用胶头滴管的原理解释有助于理解五苓散证的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