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0/11/10
- 帖子
- 12605
- 获得点赞
- 237
- 声望
- 48
本帖最后由 牙混混 于 2015-10-6 17:07 编辑
青蒿素研究为什么能获奖?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奖词给出了答案,疟疾防治。
“寄生虫病千百年来始终困扰着人类,并一直是全球重大医疗健康问题之一。……屠呦呦翻阅大量医书,最终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质,之后命名为青蒿素。屠呦呦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对疟疾寄生虫有出色疗效的科学家。青蒿素能在疟原虫生长初期迅速将其杀死,在未来的疟疾防治领域,它的作用不可限量。”
最初对青蒿素的发现是源于一个“中草药抗疟”的研发任务。1969年,这个任务落到了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
在当时这是一个不小的军事计划的一部分,代号523,志在帮助北越政府“打击美帝”,方法是寻找有效的抗新药——在1960年代的东南亚战场上,疟原虫已经对奎宁类药物产生了抗性。
有报道称,历经380多次鼠疟筛选,1971年10月取得中药青蒿素筛选的成功。1972年从中药青蒿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对鼠疟、猴疟的原虫抑制率达到100%。
疟疾是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仍有92个国家和地区处于高度和中度流行,每年发病人数为1.5亿,死于疟疾者超过200万人。
屠呦呦为何能从研究青蒿素的科学家中脱颖而出?
屠呦呦为何能从研究青蒿素的科学家中脱颖而出?
颁奖词称,“屠呦呦通过大量实验锁定了青蒿这种植物……屠呦呦因此再次翻阅大量医书,最终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质,之后命名为青蒿素。屠呦呦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对疟疾寄生虫有出色疗效的科学家。”
事实上,关于青蒿素的发现一直是屠哟哟身上的争议点。
在文革那个特殊时期,不需要个人署名的论文,新的发现迅速变成了集体的财富。1977年,为了赶在国外发表的前面,表明青蒿素为中国人发明,由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的名义在《科学通报》上首次发表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
据科学界的流传,青蒿素没有拿到国内的科技大奖,反而先拿到了国外的拉斯克奖,是因为没法确定奖项的归属。
1978年,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6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在这个长达数页的结论中,只字未提发现者,只是含糊地说:北京中药所,1972年12月从北京地区青蒿植物中提取出青蒿结晶物,实验编号为“青蒿素II”,后改称青蒿素。
在饶毅发表的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修改版)》中,直言“发现青蒿素的代表性人物是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屠呦呦。”并表示,在当时的特殊时期,有段时间几乎都不标明作者,特别是个人作者,要么不标作者、要么用集体作者。
亦有说法称,后来的几十年中,被认为不够“淡泊名利”的屠呦呦成了整个青蒿素研究团队中让人头疼的因素,她个性中执拗的方面也慢慢显现了出来。
拉斯克奖颁奖会后,屠呦呦告诉来访的新华社记者:“这个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也属于我们中国科学家群体。”
青蒿素研究为什么能获奖?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奖词给出了答案,疟疾防治。
“寄生虫病千百年来始终困扰着人类,并一直是全球重大医疗健康问题之一。……屠呦呦翻阅大量医书,最终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质,之后命名为青蒿素。屠呦呦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对疟疾寄生虫有出色疗效的科学家。青蒿素能在疟原虫生长初期迅速将其杀死,在未来的疟疾防治领域,它的作用不可限量。”
最初对青蒿素的发现是源于一个“中草药抗疟”的研发任务。1969年,这个任务落到了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
在当时这是一个不小的军事计划的一部分,代号523,志在帮助北越政府“打击美帝”,方法是寻找有效的抗新药——在1960年代的东南亚战场上,疟原虫已经对奎宁类药物产生了抗性。
有报道称,历经380多次鼠疟筛选,1971年10月取得中药青蒿素筛选的成功。1972年从中药青蒿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对鼠疟、猴疟的原虫抑制率达到100%。
疟疾是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仍有92个国家和地区处于高度和中度流行,每年发病人数为1.5亿,死于疟疾者超过200万人。
屠呦呦为何能从研究青蒿素的科学家中脱颖而出?
屠呦呦为何能从研究青蒿素的科学家中脱颖而出?
颁奖词称,“屠呦呦通过大量实验锁定了青蒿这种植物……屠呦呦因此再次翻阅大量医书,最终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质,之后命名为青蒿素。屠呦呦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对疟疾寄生虫有出色疗效的科学家。”
事实上,关于青蒿素的发现一直是屠哟哟身上的争议点。
在文革那个特殊时期,不需要个人署名的论文,新的发现迅速变成了集体的财富。1977年,为了赶在国外发表的前面,表明青蒿素为中国人发明,由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的名义在《科学通报》上首次发表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
据科学界的流传,青蒿素没有拿到国内的科技大奖,反而先拿到了国外的拉斯克奖,是因为没法确定奖项的归属。
1978年,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6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在这个长达数页的结论中,只字未提发现者,只是含糊地说:北京中药所,1972年12月从北京地区青蒿植物中提取出青蒿结晶物,实验编号为“青蒿素II”,后改称青蒿素。
在饶毅发表的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修改版)》中,直言“发现青蒿素的代表性人物是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屠呦呦。”并表示,在当时的特殊时期,有段时间几乎都不标明作者,特别是个人作者,要么不标作者、要么用集体作者。
亦有说法称,后来的几十年中,被认为不够“淡泊名利”的屠呦呦成了整个青蒿素研究团队中让人头疼的因素,她个性中执拗的方面也慢慢显现了出来。
拉斯克奖颁奖会后,屠呦呦告诉来访的新华社记者:“这个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也属于我们中国科学家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