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04/10
- 帖子
- 11227
- 获得点赞
- 88
- 声望
- 38
- 年龄
- 54
胡海牙
针灸之道,乃我中华传统医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由于古代
医生多有以此为谋生计者,故使此道之精华愈传而愈隐。为了研究针灸
学之精髓,使之能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之中,我对此进行过一番探索。
并于1953年,邀请先师陈撄宁先生来到杭州银洞桥二十九号慈海医室
我的家中。与我共同研究探讨针灸学方面的学理及应用。经过十数年来
的多次论证,得到的不过是我们今天《针道秘旨》中不足万言的内容。此
篇看似平淡、简单,实是针灸学中的精要,亦是我和老师对中医针灸学
研究的成果及我个人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对针灸学的研究和应用,或
可有一定的价值。望诸针灸研究者及学习者,勿以此篇短小而轻视之。
一、古今用针之不同
针灸之道,源于“砭石”。所谓砭石,就是用石针扎皮肉治病。《山海
经》云:“西山之玉,可以为砭。”
发展到铁器时代,古人改用铁针。开始是用马口铁磨针,磨出来的
针很粗,和缝麻袋的针差不多。
发展到现在,除了三棱针以外,全部改为细针。相比之下,根据临床
经验,粗针疗效较好。
而且,细针对古人流传的针法也有影响。比如青龙摆尾、白虎摇头、
凤凰展翅等传统针法,如果用粗针很容易做出来,用细针就不明显,失
去效用。因此,就细针而论,古代针灸中的传统手法,有些已不适用,应
当扬弃。
二、禁针与禁灸
古人相传有些禁针和禁灸的部位,均有其形成之原因。比如会阴穴
古时禁针(尤其是女子),是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又如古人禁灸面部.
并非灸了会有危险,乃是害怕有损面容的美观。同时更多的禁针穴位.
是因为古人用针不慎,出现事故,于是列为禁穴。
现在用针变细,使针刺的危险程度大大降低,只要熟悉解剖学的
知识,即使禁针穴位,扎下去一般也没有什么关系。所以不必拘泥古
说。
另外,有些地方可以变通施术。比如头部穴位可以斜刺,一则没有
危险,二则一针多穴。
三、进针的深度
关于进针的深度,古人留下许多经验,但是不宜拘泥旧说.应当灵
活掌握。
比如古人说哑门只能针三至五分深,这一点并不绝对。根据临床经
验,再深一点也可以。又如环跳,有云针二寸,有云针二寸半,亦有云针
一寸半至二寸半。因人有大小肥瘦之不同,未可一概而论。我的经验.
瘦人可针二寸半,胖人需针四寸至六寸才行。
古人进针所以较浅,是因为古时针粗易出事故。如今的针变得细
巧,危险性大大降低,所以针深一些也没有关系,但须了解解剖学知
识。这是古今针法之不同。
四、取穴的多少
针灸不需要取很多穴位,只需要一个或几个穴位,只要手法正确,
即可达到“牵一毫而动全身”的效果。这就叫做“局部针刺,整体调节”。
古云:钉多烂木。针刺太多穴位,出针之时,可能会有忘记拔出的针
留在病人身上,给病人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
五、得气与不得气
针刺的疗效,决定于是否得气。得气,在病人一般是有酸、麻、胀、
沉、抽、颤及触电般等等感觉;医者亦同时得到感觉,有时如鱼吞钩一
般,有时针下有气流动等等。不得气,则针下发松发滑。
得气快的病人,痊愈快;得气慢的病人,痊愈慢。
六、留针与不留针
针刺的关键,在于得气与不得气,并不取决于留针时间的长短,故
此留针没有多大意义。而得气与否,则取决于手法,手法正确,病人及
时得气,就不要留针,出针即可;病人难以得气,仍需多用手法,使之得
气,然后出针。
古代并无留针之说,而以得气为原则。《灵枢·九针十二原篇》中说:
“刺之而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针各有所宜,
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
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
七、晕针之说
针刺有时会发生晕针,一般是由于病人体虚,受不了得气的反应,
针后会有头晕脑涨、恶心欲呕之感,甚至发生休克。也有的病人怕针,
见针就会头晕。
根据临床经验,越是晕针的病人,病好得越快,因为晕针说明病人
得气而发生作用。清代中医李守先著《针灸易学》云:“晕针者,必获大
效,以血气交泰之故。俗云针不伤人,此之谓也。”
针灸书上说,救治晕针,要扎人中或足三里,其实多此一举。既然晕
针是由于针刺所致,现在又加针刺,企图救醒病人,岂非自相矛盾?
对于轻度晕针者,起针之后,只需让病人平躺,不放枕头,脚部垫
高,使血液回流,补足脑部供血,这样过一会儿就能恢复。或者用热毛
巾敷头.也可帮助恢复。再严重一些的晕针,起针之后,以指甲速掐患
者的中冲穴,使之醒来,然后喝杯热水,最好是糖开水,可以解除晕
八、补泻之说
先辈说过,针刺无补,全是泻。连续扎针一个月,再去称体重,肯定
减轻,这就是泻而不补的道理。因此有人研究针灸减肥,效果也很好。
针灸书上讲的所谓迎随补泻、呼吸补泻、捻转补泻等等,其实临床
意义不大。纸上谈兵的成分居多。
自古以来,针灸分为两派,一主补泻,一主手法。即使就补泻而言.
没有手法,也做不出来。所以归根结底在于手法,手法是针灸的灵魂。
旧社会的医生为了谋生,一般对手法都很保密,所以医家多言补泻,讳
谈手法。遂使补泻之说成为“显学”,而懂得“朴学”(手法)的人少之又少。
九、人神之说
古时针灸有人神之说,谓人神走至人身某处,针着即死,故当避之。
这种说法在针灸界颇为流行,就连药王孙思邈也受其影响,写入《千金
方》之中,更加成为雷打不动的信条。
其实人神之说,缺乏科学根据。如按古代人神说法“初一在足大
指”,可是扎着并不会出现问题。
那么,有时下针之后,病人发生死亡,是怎么回事呢?可能是碰到胸
腺体质的人,这种人不宜下针,针之而亡,并非人神作怪。人神之说可
以休矣!
十、灸的作用
灸法,由于直接作用于人体皮肤上面,起到疏通气血的作用,因此
效果很好。
我曾治过一个黄疸病人,经过服用中药而愈。但是不久后患有便
血,服用各种药物无效。改用灸法,在命门、肾俞同时灸之,共灸七炷,
一次痊愈。
十一、进针与出针
有的书上讲,进针之时,先让病人吸气或咳嗽一声,同时针入经穴,
这样可以转移病人的注意力,使其放松而不紧张,克服有些病人的怕
针情绪。
出针之时,对于外关、太阳等容易出血的部位,要在出针后捺住穴
眼。其他不出血的穴位,捺一下也可以。
十二、七字手法
古人流传下来许多手法,有些已不适用。根据我的临床经验,七字
手法已够用。
七字手法,即进、退、捻、捣、弹、卧、探七法。下边分别解释:
进:插针进人。
退:提针退出,或不出皮肤。
捻:转动针体。
捣:上下抽动。
弹:指弹针柄。
卧:留针或斜刺。
探:搜寻感觉。
以上手法,可以运用到一切针法之中。李守先《针灸易学》云:“明于
穴而手法不明,终身不医一病。”指出了手法的重要性。
十三、针灸与方药之比较
中医方药里边所用汗、吐、泻、和之法,针灸里面都有,这完全取决
于手法的正确运用。
对于中暑的病人,要用放血疗法,释放血管内部多余的碳气,此即
泻法。
有的时候,用重手法,病人反应强烈,会使病人濒临休克状态.上吐
下泻,大小便都能下来,此即吐法。
和法就是平补平泻。
所以针刺治病,如同中医开方用药;手法轻重,如同用药的剂量。
十四、经络与神经
我在临床之中发现,经络学说只是针灸的一个方面,神经的作用不
可忽视。
我认为,经络与神经应当统一起来。经络是无形之气,神经是有形
通道。经络如同电流,神经如同导线。经络通过神经才能传导,神经通
过经络才起作用。离开神经,则经络无法传导,离开经络,则神经不起
作用。
这里有两件实例可以说明:
有位患者,战争时期臂丛神经被子弹打断,患肢发凉,不能举动,肌
肉萎缩。我告诉他神经已断,无法针治。病人不信,坚持要扎。于是给
他免费治疗,结果多次试验无效。如果按照经络理论,应当能够治愈,
因为手三阳经打断还有手三阴经,手三阴经打断还有手三阳经,结果
无效说明神经线路不通,则经络不起作用。
还有一次,我得到机会在刚刚死亡的病人身上下针。病人呼吸、心
跳均已停止,体温逐渐下降。进针之后施用手法,起初尚能得气,此时
病人身上气机尚存,又过一会儿身体冰凉之后,就没有得气的感觉了,
此时病人气已散逸。可见没有经络之气,神经线路就无法产生作用。既
然针刺离不开神经的传导,而神经乃是全身性的,在任何一个穴位上
针刺,都会牵动全身神经网络,调动人身自我调节的机能,治疗疾病。
这就叫做“局部针刺,整体调节”、“牵一发而动全身”,而针灸的机制,
也正在于此。
十五、马丹阳十二针
马丹阳针法,初时仅在道教全真派弟子内部流传。后经薛真人外
传,才流行开来。据说原先只有十一穴,刊在明·徐风《针灸大全》时,又
增加“太冲”一穴,后来出现的针灸经典如《针灸聚英》、《针灸大成》中
均已转载,成为传统针灸学中的保留项目。
马丹阳十二针,内容如下:
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
委中配承山,太冲昆仑穴。
环跳与阳陵.通里并列缺。
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
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诀。
治病如神灵,浑如汤泼雪。
北斗降真机,金锁教开彻。
至人可传授,匪人莫浪说。
1.三里:膝眼下,三寸两筋间。能通心腹胀,善治胃中寒,肠鸣并泄泻,
腿肿膝腑酸,伤寒赢瘦损,气蛊疾诸般。年过三旬后,针灸眼更宽。取穴
当审的,八分三壮安。
2.内庭:内庭次趾外,本属足阳明。能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瘾疹咽
喉痛,数欠及牙疼,疟疾不能食,针着便惺惺。
3.曲池:曲池拱手取,屈肘骨边求。善治肘中痛,偏风手不收,挽弓开
不得,筋缓莫梳头,喉闭促欲死,发热更无休,偏身风癣癞,针着即时
4.合谷:合谷在虎口,两指歧骨间。头疼并面肿,疟病热还寒,齿龋鼻
衄血,口噤不开言,针入五分深,令人即便安。
5.委中:委中曲服里,横纹脉中央。腰痛不能举,沉沉引脊梁,酸疼筋
莫展,风痹复无常,膝头难仲屈,针人即安康。
6.承山:承山名鱼腹,揣肠分肉间。善治腰疼痛,痔疾大便难,脚气并
膝肿,辗转战疼酸,霍乱及转筋,穴中刺便安。
7.太冲:太冲足大趾,节后二寸中。动脉知生死,能治惊痫风,咽喉并
心胀,两足不能行,七疝偏坠肿,眼目似云朦,亦能疗腰痛,针下有神功。
8.昆仑:昆仑足外踝,跟骨上边寻。转筋腰尻痛,暴喘满冲心,举步行
不得,一动即呻吟,若欲求安乐,须于此穴针。
9.环跳:环跳在髀枢,侧卧屈足取。折腰莫能顾,冷风并湿痹,腿胯连
端痛,转侧重欷歔,若人针灸后,顷刻病消除。
1O.阳陵泉:阳陵居膝下,外臁一寸中。膝肿并麻木,冷痹及偏风,举
足不能起,坐卧似衰翁,针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
11.通里:通里腕侧后,去腕一寸中。欲言声不出,懊铱及怔忡,实则四
肢重,头腮面颊红,虚则不能食,暴暗面无容,毫针微微刺,方信有神功。
12.列缺:列缺腕侧上,次指手交叉。善疗偏头患,遍身风痹麻,痰涎
频壅上,口噤不开牙,若能明补泻,应手即如拿。
十六、针灸诗词
吾昔作《西江月》三首,揭示针法大要,曾经先师陈撄宁订正。今披
露于此:
其一
针灸治疗疾病,着重气与神经。
中医气兮西名经,破除空谈迷信。
各种祖传秘授,临床运用不灵。
子午流注起纷争,结果毫无凭证。
其二
首创新医学派,何需墨守旧章。
七字手法最简单,胜过许多花样。
务必小心谨慎,一字一法参详。
进退捻捣弹卧探,技术后来居上。
其三
兴奋诱导抑制,贵在调整机能。
全靠医生识病情,配合自然安稳。
头面不宜深刺,胸背也要谨慎。
体虚施灸健施针,用法临时酌定。
针灸之道,乃我中华传统医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由于古代
医生多有以此为谋生计者,故使此道之精华愈传而愈隐。为了研究针灸
学之精髓,使之能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之中,我对此进行过一番探索。
并于1953年,邀请先师陈撄宁先生来到杭州银洞桥二十九号慈海医室
我的家中。与我共同研究探讨针灸学方面的学理及应用。经过十数年来
的多次论证,得到的不过是我们今天《针道秘旨》中不足万言的内容。此
篇看似平淡、简单,实是针灸学中的精要,亦是我和老师对中医针灸学
研究的成果及我个人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对针灸学的研究和应用,或
可有一定的价值。望诸针灸研究者及学习者,勿以此篇短小而轻视之。
一、古今用针之不同
针灸之道,源于“砭石”。所谓砭石,就是用石针扎皮肉治病。《山海
经》云:“西山之玉,可以为砭。”
发展到铁器时代,古人改用铁针。开始是用马口铁磨针,磨出来的
针很粗,和缝麻袋的针差不多。
发展到现在,除了三棱针以外,全部改为细针。相比之下,根据临床
经验,粗针疗效较好。
而且,细针对古人流传的针法也有影响。比如青龙摆尾、白虎摇头、
凤凰展翅等传统针法,如果用粗针很容易做出来,用细针就不明显,失
去效用。因此,就细针而论,古代针灸中的传统手法,有些已不适用,应
当扬弃。
二、禁针与禁灸
古人相传有些禁针和禁灸的部位,均有其形成之原因。比如会阴穴
古时禁针(尤其是女子),是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又如古人禁灸面部.
并非灸了会有危险,乃是害怕有损面容的美观。同时更多的禁针穴位.
是因为古人用针不慎,出现事故,于是列为禁穴。
现在用针变细,使针刺的危险程度大大降低,只要熟悉解剖学的
知识,即使禁针穴位,扎下去一般也没有什么关系。所以不必拘泥古
说。
另外,有些地方可以变通施术。比如头部穴位可以斜刺,一则没有
危险,二则一针多穴。
三、进针的深度
关于进针的深度,古人留下许多经验,但是不宜拘泥旧说.应当灵
活掌握。
比如古人说哑门只能针三至五分深,这一点并不绝对。根据临床经
验,再深一点也可以。又如环跳,有云针二寸,有云针二寸半,亦有云针
一寸半至二寸半。因人有大小肥瘦之不同,未可一概而论。我的经验.
瘦人可针二寸半,胖人需针四寸至六寸才行。
古人进针所以较浅,是因为古时针粗易出事故。如今的针变得细
巧,危险性大大降低,所以针深一些也没有关系,但须了解解剖学知
识。这是古今针法之不同。
四、取穴的多少
针灸不需要取很多穴位,只需要一个或几个穴位,只要手法正确,
即可达到“牵一毫而动全身”的效果。这就叫做“局部针刺,整体调节”。
古云:钉多烂木。针刺太多穴位,出针之时,可能会有忘记拔出的针
留在病人身上,给病人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
五、得气与不得气
针刺的疗效,决定于是否得气。得气,在病人一般是有酸、麻、胀、
沉、抽、颤及触电般等等感觉;医者亦同时得到感觉,有时如鱼吞钩一
般,有时针下有气流动等等。不得气,则针下发松发滑。
得气快的病人,痊愈快;得气慢的病人,痊愈慢。
六、留针与不留针
针刺的关键,在于得气与不得气,并不取决于留针时间的长短,故
此留针没有多大意义。而得气与否,则取决于手法,手法正确,病人及
时得气,就不要留针,出针即可;病人难以得气,仍需多用手法,使之得
气,然后出针。
古代并无留针之说,而以得气为原则。《灵枢·九针十二原篇》中说:
“刺之而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针各有所宜,
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
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
七、晕针之说
针刺有时会发生晕针,一般是由于病人体虚,受不了得气的反应,
针后会有头晕脑涨、恶心欲呕之感,甚至发生休克。也有的病人怕针,
见针就会头晕。
根据临床经验,越是晕针的病人,病好得越快,因为晕针说明病人
得气而发生作用。清代中医李守先著《针灸易学》云:“晕针者,必获大
效,以血气交泰之故。俗云针不伤人,此之谓也。”
针灸书上说,救治晕针,要扎人中或足三里,其实多此一举。既然晕
针是由于针刺所致,现在又加针刺,企图救醒病人,岂非自相矛盾?
对于轻度晕针者,起针之后,只需让病人平躺,不放枕头,脚部垫
高,使血液回流,补足脑部供血,这样过一会儿就能恢复。或者用热毛
巾敷头.也可帮助恢复。再严重一些的晕针,起针之后,以指甲速掐患
者的中冲穴,使之醒来,然后喝杯热水,最好是糖开水,可以解除晕
八、补泻之说
先辈说过,针刺无补,全是泻。连续扎针一个月,再去称体重,肯定
减轻,这就是泻而不补的道理。因此有人研究针灸减肥,效果也很好。
针灸书上讲的所谓迎随补泻、呼吸补泻、捻转补泻等等,其实临床
意义不大。纸上谈兵的成分居多。
自古以来,针灸分为两派,一主补泻,一主手法。即使就补泻而言.
没有手法,也做不出来。所以归根结底在于手法,手法是针灸的灵魂。
旧社会的医生为了谋生,一般对手法都很保密,所以医家多言补泻,讳
谈手法。遂使补泻之说成为“显学”,而懂得“朴学”(手法)的人少之又少。
九、人神之说
古时针灸有人神之说,谓人神走至人身某处,针着即死,故当避之。
这种说法在针灸界颇为流行,就连药王孙思邈也受其影响,写入《千金
方》之中,更加成为雷打不动的信条。
其实人神之说,缺乏科学根据。如按古代人神说法“初一在足大
指”,可是扎着并不会出现问题。
那么,有时下针之后,病人发生死亡,是怎么回事呢?可能是碰到胸
腺体质的人,这种人不宜下针,针之而亡,并非人神作怪。人神之说可
以休矣!
十、灸的作用
灸法,由于直接作用于人体皮肤上面,起到疏通气血的作用,因此
效果很好。
我曾治过一个黄疸病人,经过服用中药而愈。但是不久后患有便
血,服用各种药物无效。改用灸法,在命门、肾俞同时灸之,共灸七炷,
一次痊愈。
十一、进针与出针
有的书上讲,进针之时,先让病人吸气或咳嗽一声,同时针入经穴,
这样可以转移病人的注意力,使其放松而不紧张,克服有些病人的怕
针情绪。
出针之时,对于外关、太阳等容易出血的部位,要在出针后捺住穴
眼。其他不出血的穴位,捺一下也可以。
十二、七字手法
古人流传下来许多手法,有些已不适用。根据我的临床经验,七字
手法已够用。
七字手法,即进、退、捻、捣、弹、卧、探七法。下边分别解释:
进:插针进人。
退:提针退出,或不出皮肤。
捻:转动针体。
捣:上下抽动。
弹:指弹针柄。
卧:留针或斜刺。
探:搜寻感觉。
以上手法,可以运用到一切针法之中。李守先《针灸易学》云:“明于
穴而手法不明,终身不医一病。”指出了手法的重要性。
十三、针灸与方药之比较
中医方药里边所用汗、吐、泻、和之法,针灸里面都有,这完全取决
于手法的正确运用。
对于中暑的病人,要用放血疗法,释放血管内部多余的碳气,此即
泻法。
有的时候,用重手法,病人反应强烈,会使病人濒临休克状态.上吐
下泻,大小便都能下来,此即吐法。
和法就是平补平泻。
所以针刺治病,如同中医开方用药;手法轻重,如同用药的剂量。
十四、经络与神经
我在临床之中发现,经络学说只是针灸的一个方面,神经的作用不
可忽视。
我认为,经络与神经应当统一起来。经络是无形之气,神经是有形
通道。经络如同电流,神经如同导线。经络通过神经才能传导,神经通
过经络才起作用。离开神经,则经络无法传导,离开经络,则神经不起
作用。
这里有两件实例可以说明:
有位患者,战争时期臂丛神经被子弹打断,患肢发凉,不能举动,肌
肉萎缩。我告诉他神经已断,无法针治。病人不信,坚持要扎。于是给
他免费治疗,结果多次试验无效。如果按照经络理论,应当能够治愈,
因为手三阳经打断还有手三阴经,手三阴经打断还有手三阳经,结果
无效说明神经线路不通,则经络不起作用。
还有一次,我得到机会在刚刚死亡的病人身上下针。病人呼吸、心
跳均已停止,体温逐渐下降。进针之后施用手法,起初尚能得气,此时
病人身上气机尚存,又过一会儿身体冰凉之后,就没有得气的感觉了,
此时病人气已散逸。可见没有经络之气,神经线路就无法产生作用。既
然针刺离不开神经的传导,而神经乃是全身性的,在任何一个穴位上
针刺,都会牵动全身神经网络,调动人身自我调节的机能,治疗疾病。
这就叫做“局部针刺,整体调节”、“牵一发而动全身”,而针灸的机制,
也正在于此。
十五、马丹阳十二针
马丹阳针法,初时仅在道教全真派弟子内部流传。后经薛真人外
传,才流行开来。据说原先只有十一穴,刊在明·徐风《针灸大全》时,又
增加“太冲”一穴,后来出现的针灸经典如《针灸聚英》、《针灸大成》中
均已转载,成为传统针灸学中的保留项目。
马丹阳十二针,内容如下:
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
委中配承山,太冲昆仑穴。
环跳与阳陵.通里并列缺。
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
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诀。
治病如神灵,浑如汤泼雪。
北斗降真机,金锁教开彻。
至人可传授,匪人莫浪说。
1.三里:膝眼下,三寸两筋间。能通心腹胀,善治胃中寒,肠鸣并泄泻,
腿肿膝腑酸,伤寒赢瘦损,气蛊疾诸般。年过三旬后,针灸眼更宽。取穴
当审的,八分三壮安。
2.内庭:内庭次趾外,本属足阳明。能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瘾疹咽
喉痛,数欠及牙疼,疟疾不能食,针着便惺惺。
3.曲池:曲池拱手取,屈肘骨边求。善治肘中痛,偏风手不收,挽弓开
不得,筋缓莫梳头,喉闭促欲死,发热更无休,偏身风癣癞,针着即时
4.合谷:合谷在虎口,两指歧骨间。头疼并面肿,疟病热还寒,齿龋鼻
衄血,口噤不开言,针入五分深,令人即便安。
5.委中:委中曲服里,横纹脉中央。腰痛不能举,沉沉引脊梁,酸疼筋
莫展,风痹复无常,膝头难仲屈,针人即安康。
6.承山:承山名鱼腹,揣肠分肉间。善治腰疼痛,痔疾大便难,脚气并
膝肿,辗转战疼酸,霍乱及转筋,穴中刺便安。
7.太冲:太冲足大趾,节后二寸中。动脉知生死,能治惊痫风,咽喉并
心胀,两足不能行,七疝偏坠肿,眼目似云朦,亦能疗腰痛,针下有神功。
8.昆仑:昆仑足外踝,跟骨上边寻。转筋腰尻痛,暴喘满冲心,举步行
不得,一动即呻吟,若欲求安乐,须于此穴针。
9.环跳:环跳在髀枢,侧卧屈足取。折腰莫能顾,冷风并湿痹,腿胯连
端痛,转侧重欷歔,若人针灸后,顷刻病消除。
1O.阳陵泉:阳陵居膝下,外臁一寸中。膝肿并麻木,冷痹及偏风,举
足不能起,坐卧似衰翁,针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
11.通里:通里腕侧后,去腕一寸中。欲言声不出,懊铱及怔忡,实则四
肢重,头腮面颊红,虚则不能食,暴暗面无容,毫针微微刺,方信有神功。
12.列缺:列缺腕侧上,次指手交叉。善疗偏头患,遍身风痹麻,痰涎
频壅上,口噤不开牙,若能明补泻,应手即如拿。
十六、针灸诗词
吾昔作《西江月》三首,揭示针法大要,曾经先师陈撄宁订正。今披
露于此:
其一
针灸治疗疾病,着重气与神经。
中医气兮西名经,破除空谈迷信。
各种祖传秘授,临床运用不灵。
子午流注起纷争,结果毫无凭证。
其二
首创新医学派,何需墨守旧章。
七字手法最简单,胜过许多花样。
务必小心谨慎,一字一法参详。
进退捻捣弹卧探,技术后来居上。
其三
兴奋诱导抑制,贵在调整机能。
全靠医生识病情,配合自然安稳。
头面不宜深刺,胸背也要谨慎。
体虚施灸健施针,用法临时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