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5/11/05
- 帖子
- 35
- 获得点赞
- 6
- 声望
- 0
本帖最后由 wx_iy36lrhn 于 2015-11-17 12:33 编辑
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故曰:冬傷于寒,春必病溫;春傷于風,夏生飧泄;夏傷于暑,秋必痎瘧;秋傷于濕,冬生咳嗽。——《素聞·陰陽應象大論》
关于“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的“重”字,到底是应该念“zhong”,还是应该念“chong”呢?按照教科书《内经讲义》的说法来看,应该是念“zhong”的。教科书的观点是“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与“重寒则热,重热则寒”是同义的,即“重”就是“极”,“极”就是“重”,都在是讲“物极则变”这个道理。
然而,我有不同的看法。首先,从十二消息卦的卦象上来讲,乾卦由两个纯阳的经挂(八卦)乾重叠而成,坤卦由两个纯阴的经挂坤重叠而成,而它们各自代表的月份(乾卦四月,坤卦十月)所对应的天象也确实是“重阴必阳,重阳必阴”这样一个情况。乾卦过后即为姤卦,此时一阴已生,代表阳向阴的转化;坤卦过后即为复卦,一阳初生,代表阴向阳的转化。因此,从卦象上来看,似乎取“重叠”之“重”音更合理。
其次,内经中出现“重阳必阴,重阴必阳”这句话后,紧接着写的是“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这句应该怎么理解呢?为什么“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呢?后世的医家认为是“伏气温病”,即冬伤于寒而不即病,寒邪内藏,郁而化热,至春阳气发动而热发于外,至于寒邪到底藏到哪儿了,则是众说纷纭。我认为,这句话既然放在“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之后,就一定是跟这句话有关系的。所以,对于“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我的解释是:冬本寒象,寒主藏,主收引,冬伤于寒其实就是重阴,冬为阴,寒亦为阴,冬本藏之,伤于寒则是藏太过,阳气郁于内,冬时不觉,待到春时阳气正常的升发不足以解其郁,即发温病。此即“重(chong)阴必阳”。同理,“春伤于风”即重阳,春乃阳,风亦为阳。风性主动,春伤于风乃阳气升发太过,当令之季不觉,待到夏日,阳气当散之时,阳气过散于外而生内寒,则易生飧泄。此即“重(chong)阳必阴”。至于“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也是一个道理。
所以我认为,“重阳必阴,重阴必阳”之“重”字,应该为“chong”。
切记看病不要拘泥于热则寒之,寒则热之的规则,有些病症反其道而行之,阴阳分不清晰,用药会死人的
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故曰:冬傷于寒,春必病溫;春傷于風,夏生飧泄;夏傷于暑,秋必痎瘧;秋傷于濕,冬生咳嗽。——《素聞·陰陽應象大論》
关于“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的“重”字,到底是应该念“zhong”,还是应该念“chong”呢?按照教科书《内经讲义》的说法来看,应该是念“zhong”的。教科书的观点是“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与“重寒则热,重热则寒”是同义的,即“重”就是“极”,“极”就是“重”,都在是讲“物极则变”这个道理。
然而,我有不同的看法。首先,从十二消息卦的卦象上来讲,乾卦由两个纯阳的经挂(八卦)乾重叠而成,坤卦由两个纯阴的经挂坤重叠而成,而它们各自代表的月份(乾卦四月,坤卦十月)所对应的天象也确实是“重阴必阳,重阳必阴”这样一个情况。乾卦过后即为姤卦,此时一阴已生,代表阳向阴的转化;坤卦过后即为复卦,一阳初生,代表阴向阳的转化。因此,从卦象上来看,似乎取“重叠”之“重”音更合理。
其次,内经中出现“重阳必阴,重阴必阳”这句话后,紧接着写的是“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这句应该怎么理解呢?为什么“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呢?后世的医家认为是“伏气温病”,即冬伤于寒而不即病,寒邪内藏,郁而化热,至春阳气发动而热发于外,至于寒邪到底藏到哪儿了,则是众说纷纭。我认为,这句话既然放在“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之后,就一定是跟这句话有关系的。所以,对于“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我的解释是:冬本寒象,寒主藏,主收引,冬伤于寒其实就是重阴,冬为阴,寒亦为阴,冬本藏之,伤于寒则是藏太过,阳气郁于内,冬时不觉,待到春时阳气正常的升发不足以解其郁,即发温病。此即“重(chong)阴必阳”。同理,“春伤于风”即重阳,春乃阳,风亦为阳。风性主动,春伤于风乃阳气升发太过,当令之季不觉,待到夏日,阳气当散之时,阳气过散于外而生内寒,则易生飧泄。此即“重(chong)阳必阴”。至于“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也是一个道理。
所以我认为,“重阳必阴,重阴必阳”之“重”字,应该为“chong”。
切记看病不要拘泥于热则寒之,寒则热之的规则,有些病症反其道而行之,阴阳分不清晰,用药会死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