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5/05/09
- 帖子
- 1783
- 获得点赞
- 164
- 声望
- 63
临床分证有简有繁,简则阴、阳痫分证,繁则按病机要点归类辨证。
一、 阴、阳痫分类治疗
(一) 阳痫
1. 病因病机要点:
阳痫多呈癫痫大发作,中医认为先天因素者多。据《素问·奇病论》云"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下,精气并居",但是《内经》对受惊之痫气并居之处所论不详。胎儿在母腹所受的惊气潜伏于命门,是原发性癫痫发作的内在依据。同时,先天的男女两精搏,这种遗传达因子也潜伏于命门之中,成为癫痫素质。出生之后,如无足够的后天因素刺激,可也常人相同。但一遇到足够的外因诱发,引动命门伏邪,命门之火上逆,肝火从之,形成龙雷之火妄动,就会引发癫痫。因为命门之火为一身之元阳,促进体气之正常运转。如果命门之火为邪逆,不能上助脾阳之运化,水精不能四布,以致体液蓄积,潴留为痰,借助于雷妄动之火,形成如风逐浪之势,泛滥成毒,填塞窍络,以致脐下"天枢"之机不发。天枢司清阳之上升,理浊阴之下降。若天枢之机失司,清阳不得上升,浊阴不得下降,清浊不分,阴阳混乱,一时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不胜其扰,导致神明无主,意识丧失而昏倒;四肢受肝风牵动而抽搐;潴留之体液,脾之涎沫,被迫而上胸臆,溢出于口;当风熄火退,发作顿止,神疲而入睡,移时正气渐复而苏醒。若正气未复,则余邪渐炽而复作,成为持续发作。
2. 临床表现:
病发前多有眩晕、头痛而胀、胸闷乏力、喜伸欠等先兆症状,或无明显先兆症状。发则旋即仆倒,不省人事,面色潮红、紫红,继之转为青紫或苍白,口唇青紫,牙关紧闭,两目上视,项背强直,四肢抽搐,口吐涎沫,或喉中痰鸣,或发怪叫,甚则二便自遗。移时苏醒,除感疲乏、头痛外,一如常人。舌质红,苔多白腻或黄腻,脉弦数或弦滑。
3. 治法:
急以通关开窍醒神出鬼没,继以泻热绦痰熄风。
4. 方药提示:
以通关散少许,吹入鼻内,取喷而开窍。或用棉签等,插入鼻孔,令其取喷复苏。
或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散后鼻饲。
或用清开灵注射液20ml 加入5%的葡萄糖250ml中,静脉点滴。
针刺百会、人中、十宣、合谷、三阴交、内关、太冲等穴以醒神开窍。
痫发时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进行处理。
痫止用龙胆泻肝汤合定痫丸加碱:
白羚羊解粉0.6g,琥珀粉3g,冰片3g ,灵磁石20g,龙胆草5g,栀子5g,柴胡6g,泽泻10g,石菖蒲9g,胆南星10g,广郁金10g,白僵蚕9g,鲜竹沥5ml。
龙胆泻肝汤清泻痰火,伍定痫丸熄风止痉,以泻热涤痰熄风而治阳痫。
癫痫持续状态是癫痫发作的严重状况,需作急症处理,尽快终止癫痫发作。故无需问证之阴阳虚实,均以宁心安神、豁痰开窍,熄风定痫为要。除用"痫速康1 号"(牛黄、麝香、珍珠粉、全虫、蜈蚣、天麻、钩藤、石决明、丹皮、地龙、朱砂、龙齿、白参、铁落、木通等)口服外,必要时可配合针灸及西医西药治疗。若苔黄便秘,痰声漉漉,加瓜蒌、黄连、郁金涤痰开胸散结;面色白,汗出者,可重用太子参,或易党参,扶正固本;若情绪急躁,肝经热盛热,加钩藤、生石诀明镇肝熄风。
发作过频:即一日数发,或间日而发作,宜当迅速控制发作,预服"痫速康1号",待完全控制1-3周后,可酌情减量、停服,以辨证为依据改用它型。
大发作频繁者,加羚羊角粉。如癫痫患者长期服用抗癫痫西药不能控制发作,而配合中药治疗能够控制其发作,在初服中药时可以暂不减服抗癫痫西药,待控制发作后,采用递减法逐步撤去抗癫痫西药。凡用"痫速康"后,有出汗、小便量增多、大便溏泄、痰涎者效果较好。
(二) 阴痫
1. 病因病机要点:
阴痫发作多是指小发作,或相对于热痫的痰湿痫,也有指虚痫者。
2. 临床表现:
卒然仆倒,不省人事,口二涎沫,四肢抽搐无力,手足蠕动,二便自遗,发痫时面色晦暗,四肢不温,双眼半开半合,或抽搐时作,口二涎沫,一般口不啼叫,或声音微小。也有仅为呆木无知,不闻不见,不动不语;或动作中断,手中东西落地;或头突然向前倾下,又迅速抬起;或二目上吊数秒乃数分钟即可恢复,病发后对上述症状全然不知,多一日频作十数次或数十次。醒后周身疲乏,舌质淡,少苔,脉细弱。
3. 治法:
急以开窍醒神,继以温化痰涎。
4. 方药提示:
用苏合香丸1丸灌服。或以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
急以针灸百会、中脘、内关、间使、太冲、足三里、丰隆、气海等穴以化痰顺气定痫。
痫止则用二陈汤合熄风止痉之品:
姜半夏6g,陈皮6g,茯苓10g,生南星3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全蝎3g(研末冲服),白僵蚕10g,生甘草6g。
二陈汤健脾除痰,合全蝎、僵蚕以熄风通络解痉。
阴痫多呈小发作症。癫痫小发作多见于小儿,为短暂的意识丧失、眼神一时发呆、直视或头向前倾。治疗时以熄风止搐、活血通络为主。方药:钩藤5g,法半夏3g,全蝎1.5g,南红花5g,桃仁3g,天麻6g,僵蚕6g,生侧柏叶10g,珍珠母10g,煅牡蛎9g,茯苓9 g,半夏9 g,陈皮6 g,胆南星9 g,炒白术6 g,知母5g,当归6 g,龙齿10 g,朱砂0.5 g(冲服),本方主要用于理气健脾,豁痰熄风。若头晕目眩重者,加天麻以疏肝风;夜寐汗出者,加糯稻根、小麦、龙骨、生牡蛎敛液止汗、滋阴潜阳;胃不思纳,加厚朴花、佛手、荷梗以调和胃气。
如发作频繁,发病前惊恐烦躁,舌淡脉细者,常用柴胡加龙骨特蛎汤加减:柴胡15g,半夏15g。黄芩10g,酒大黄10g,桂枝10g,茯苓20g,生龙骨25g,生牡蛎25g,灵磁石50g,丹参30g,生姜10g,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1剂,待发病次减少、症状缓解后,继服五味止痫散。方药:全蝎、僵蚕、丹参、蜈蚣、蝉蜕各等份,研细末,每次3g,早晚各1次,儿童酌减。
一、 阴、阳痫分类治疗
(一) 阳痫
1. 病因病机要点:
阳痫多呈癫痫大发作,中医认为先天因素者多。据《素问·奇病论》云"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下,精气并居",但是《内经》对受惊之痫气并居之处所论不详。胎儿在母腹所受的惊气潜伏于命门,是原发性癫痫发作的内在依据。同时,先天的男女两精搏,这种遗传达因子也潜伏于命门之中,成为癫痫素质。出生之后,如无足够的后天因素刺激,可也常人相同。但一遇到足够的外因诱发,引动命门伏邪,命门之火上逆,肝火从之,形成龙雷之火妄动,就会引发癫痫。因为命门之火为一身之元阳,促进体气之正常运转。如果命门之火为邪逆,不能上助脾阳之运化,水精不能四布,以致体液蓄积,潴留为痰,借助于雷妄动之火,形成如风逐浪之势,泛滥成毒,填塞窍络,以致脐下"天枢"之机不发。天枢司清阳之上升,理浊阴之下降。若天枢之机失司,清阳不得上升,浊阴不得下降,清浊不分,阴阳混乱,一时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不胜其扰,导致神明无主,意识丧失而昏倒;四肢受肝风牵动而抽搐;潴留之体液,脾之涎沫,被迫而上胸臆,溢出于口;当风熄火退,发作顿止,神疲而入睡,移时正气渐复而苏醒。若正气未复,则余邪渐炽而复作,成为持续发作。
2. 临床表现:
病发前多有眩晕、头痛而胀、胸闷乏力、喜伸欠等先兆症状,或无明显先兆症状。发则旋即仆倒,不省人事,面色潮红、紫红,继之转为青紫或苍白,口唇青紫,牙关紧闭,两目上视,项背强直,四肢抽搐,口吐涎沫,或喉中痰鸣,或发怪叫,甚则二便自遗。移时苏醒,除感疲乏、头痛外,一如常人。舌质红,苔多白腻或黄腻,脉弦数或弦滑。
3. 治法:
急以通关开窍醒神出鬼没,继以泻热绦痰熄风。
4. 方药提示:
以通关散少许,吹入鼻内,取喷而开窍。或用棉签等,插入鼻孔,令其取喷复苏。
或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散后鼻饲。
或用清开灵注射液20ml 加入5%的葡萄糖250ml中,静脉点滴。
针刺百会、人中、十宣、合谷、三阴交、内关、太冲等穴以醒神开窍。
痫发时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进行处理。
痫止用龙胆泻肝汤合定痫丸加碱:
白羚羊解粉0.6g,琥珀粉3g,冰片3g ,灵磁石20g,龙胆草5g,栀子5g,柴胡6g,泽泻10g,石菖蒲9g,胆南星10g,广郁金10g,白僵蚕9g,鲜竹沥5ml。
龙胆泻肝汤清泻痰火,伍定痫丸熄风止痉,以泻热涤痰熄风而治阳痫。
癫痫持续状态是癫痫发作的严重状况,需作急症处理,尽快终止癫痫发作。故无需问证之阴阳虚实,均以宁心安神、豁痰开窍,熄风定痫为要。除用"痫速康1 号"(牛黄、麝香、珍珠粉、全虫、蜈蚣、天麻、钩藤、石决明、丹皮、地龙、朱砂、龙齿、白参、铁落、木通等)口服外,必要时可配合针灸及西医西药治疗。若苔黄便秘,痰声漉漉,加瓜蒌、黄连、郁金涤痰开胸散结;面色白,汗出者,可重用太子参,或易党参,扶正固本;若情绪急躁,肝经热盛热,加钩藤、生石诀明镇肝熄风。
发作过频:即一日数发,或间日而发作,宜当迅速控制发作,预服"痫速康1号",待完全控制1-3周后,可酌情减量、停服,以辨证为依据改用它型。
大发作频繁者,加羚羊角粉。如癫痫患者长期服用抗癫痫西药不能控制发作,而配合中药治疗能够控制其发作,在初服中药时可以暂不减服抗癫痫西药,待控制发作后,采用递减法逐步撤去抗癫痫西药。凡用"痫速康"后,有出汗、小便量增多、大便溏泄、痰涎者效果较好。
(二) 阴痫
1. 病因病机要点:
阴痫发作多是指小发作,或相对于热痫的痰湿痫,也有指虚痫者。
2. 临床表现:
卒然仆倒,不省人事,口二涎沫,四肢抽搐无力,手足蠕动,二便自遗,发痫时面色晦暗,四肢不温,双眼半开半合,或抽搐时作,口二涎沫,一般口不啼叫,或声音微小。也有仅为呆木无知,不闻不见,不动不语;或动作中断,手中东西落地;或头突然向前倾下,又迅速抬起;或二目上吊数秒乃数分钟即可恢复,病发后对上述症状全然不知,多一日频作十数次或数十次。醒后周身疲乏,舌质淡,少苔,脉细弱。
3. 治法:
急以开窍醒神,继以温化痰涎。
4. 方药提示:
用苏合香丸1丸灌服。或以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
急以针灸百会、中脘、内关、间使、太冲、足三里、丰隆、气海等穴以化痰顺气定痫。
痫止则用二陈汤合熄风止痉之品:
姜半夏6g,陈皮6g,茯苓10g,生南星3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全蝎3g(研末冲服),白僵蚕10g,生甘草6g。
二陈汤健脾除痰,合全蝎、僵蚕以熄风通络解痉。
阴痫多呈小发作症。癫痫小发作多见于小儿,为短暂的意识丧失、眼神一时发呆、直视或头向前倾。治疗时以熄风止搐、活血通络为主。方药:钩藤5g,法半夏3g,全蝎1.5g,南红花5g,桃仁3g,天麻6g,僵蚕6g,生侧柏叶10g,珍珠母10g,煅牡蛎9g,茯苓9 g,半夏9 g,陈皮6 g,胆南星9 g,炒白术6 g,知母5g,当归6 g,龙齿10 g,朱砂0.5 g(冲服),本方主要用于理气健脾,豁痰熄风。若头晕目眩重者,加天麻以疏肝风;夜寐汗出者,加糯稻根、小麦、龙骨、生牡蛎敛液止汗、滋阴潜阳;胃不思纳,加厚朴花、佛手、荷梗以调和胃气。
如发作频繁,发病前惊恐烦躁,舌淡脉细者,常用柴胡加龙骨特蛎汤加减:柴胡15g,半夏15g。黄芩10g,酒大黄10g,桂枝10g,茯苓20g,生龙骨25g,生牡蛎25g,灵磁石50g,丹参30g,生姜10g,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1剂,待发病次减少、症状缓解后,继服五味止痫散。方药:全蝎、僵蚕、丹参、蜈蚣、蝉蜕各等份,研细末,每次3g,早晚各1次,儿童酌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