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11/09
- 帖子
- 16494
- 获得点赞
- 271
- 声望
- 63
四十一、化 滞 汤
【组成】生白芍30克,当归15克,山楂18克,莱菔子15克(炒捣),甘草6克,生姜6克。
【用法】水煎,分2次温服,每日1剂。
【功用】缓肝止痛,化滞止痢。
【主治】下痢赤白,腹痛,里急后重初起者。
【加减】若身形壮实者,可加大黄9克,朴硝9克下之。
【方论】用芍药以泻肝之热;甘草以缓肝之急;莱菔子以开气分之滞;当归、山楂以化血分之滞;生姜与芍药并用又善调寒热之互相凝滞,且当归汁液最滑,痢患滞下而以当归滑之,其滞卜愈向痢目愈也。
四十二、解毒生化丹
【组成】金银花30克,生白芍18克,粉甘草9克,三七6克(捣细),鸦胆子60粒(去皮拣成实者)。
【用法】上药5味,先将三七、鸦胆子,用白砂糖化水送服。次将余药煎汤服。病重者,1日须服2剂始能见效。
【功用】清热解毒,缓急止痛,和血止痢。
【主治】痢久郁热生毒,肠中腐烂,时时切疼,后重,所下多似烂炙,且有腐败之臭。
【方论】鸦胆子、金银花清热解毒,止痢;生白芍、三七、甘草行血和营,缓急止痛。
四十三、天水涤肠汤
【组成】生山药30克,滑石30克,生白芍18克,潞党参9克,白头翁9克,粉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2次温服,每日1剂。
【功用】清热利湿止痢。
【主治】久痢不愈,肠中寝至腐烂,时时切疼,身体因病久
而赢弱者。
【方论】此方中重用滑石及甘草,为方中主药,亦即河问所创之天水散,两药结合善清热而治热痢。滑石与山药各等量,煎汤服之则上能清热,下能止泻,莫不随手奏效。本方所治久痢不愈,而身体赢弱,脾胃之气受损,而山药汁本稠粘,大有留恋肠胃之功也。芍药味酸而兼苦,且又性凉,又善泻肝胆之热,以除痢疾后重(痢后重者,皆因肝胆之火下迫),芍药与甘草同用则;白头翁清热凉血,解毒止痢,为要药。而方中用党参者,因痢久体虚,所下者又多腐败,故于滋阴清火解毒中,特加党参以助其生机。诸药相合共成清热解毒,止痢又不伤正气之功。
四十四、通变白头翁汤
【组成】生山药30克,白头翁12克,秦皮9克,生地榆9克,生白芍12克,甘草6克,旱--4 9克(轧细),鸦胆子60粒(去皮拣成实者)。
【用法】上药共8味,先将三七、鸦胆子用白蔗糖水送服一半;再将余煎汤服。其相去之时间,宜至点半钟。所余一半,至煎汤药渣时,仍如此服法。
【功用】清热凉血解毒,养阴和营止痢。
【主治1热痢下重腹疼,及患痢'之人,从前曾有鸦片之嗜好者。
【方论】《伤寒论》治厥阴热痢下重者,有白头翁汤,其方以白头翁为主,而以秦皮、黄连、黄柏佐之。白头翁临风偏静,特立不挠,用以为君者,欲平走窍之火,必先定动摇之风也。秦皮浸水青蓝色,得厥阴风木之化。而性凉能泻肝家之热,故用以为臣。以黄连、黄柏为使者,其性寒能除热,其味苦又能坚肠也。总使风木遂其上行之性,则热痢下重自除。风火不相煽而燎原,则热渴饮水自止也。愚用此方,而又为之通变者。因其方中尽却病之药,而无扶正之药,于证之兼虚者不宜。且连、柏并用,恐其苦寒之性妨碍脾胃,过侵下焦也。矧伤寒白头翁汤,原治时气中初得之痢。如此通变之,至痢久而肠中腐烂者,服之亦可旋愈也。
四十五、三 宝 粥
【组成】生山药30克(轧细),三七6克(轧细),鸦胆子50
粒(去皮)。
【用法】上药3味,先用水4盅,调和山药末煮作粥。煮时,不住以筷搅之,一二沸即熟,约得粥1大碗。即用其粥送服三七末、鸦胆子。
【功用】养阴和血,解毒止痢。
【主治】痢久,脓血腥臭,肠中欲腐,兼下焦虚惫,气虚滑脱者。
【方论】鸦胆子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三七活血敛疡;山药益气养阴,护胃,有留恋肠胃之功。
四十六、通变白虎加人参汤
【组成】生石膏60克(捣细),生白芍24克,生山药18克,人参15克(用野党参按此分量,若辽东真野参宜减半,至高丽参910断不可用),甘草6克。
【用法】上5味,用水4盅,煎取清汤2盅,分2次温饮之。
【功用】清热止痢。
【主治】下痢,或赤、或白、或赤白参半,下重腹疼,周身
发热,服凉药而热不休,脉象确有实热者。
【方论】此方即《伤寒论》白虎加人参汤,以芍药代知母、山药代粳米也。痢疾身热不休者,服清火药而热亦不休者,方书多诿为不治。夫治果对证,其热焉有不休之理。此乃因痢证夹杂外感,其外感之热邪,随痢深陷,永无出路,以致痢为热邪所助,日甚一日而永无愈期。惟治以此汤,以人参助石膏,能使深徐上升外散,消解无余。加以芍药、甘草以理下重腹疼。山药以滋阴固下,连服数剂,无不热退而痢愈者。
四十七、硝菔通结汤
【组成】净朴硝120克,鲜莱菔2500克。
【用法】将莱菔切片,同朴硝和水煮之。初次煮,用莱菔片
500克,水2500克,煮至莱菔烂熟捞出。就其余汤,再入莱菔500克。如此煮5次,约得浓汁1大碗,顿服之。若不能顿服者,先饮一半,停1点钟,再温饮一半,大便即通。
【功用】通下燥结。
【主治】大便燥结久不通,身体兼赢弱者。
【加减】若脉虚甚,不任通下者,加人参数钱,另炖同服。
【方论】软坚散结,朴硝之所长也。然其味咸性寒,若遇燥结甚实者,少用之则无效,多用之则咸寒太过,损肺伤肾。其人或素有劳疾或下元虚寒者,尤非所宜也。惟与莱菔同煎数次,则朴硝之咸味,尽被莱菔提出,莱菔之汁浆,尽与朴硝融化。夫莱菔味甘,性微温,煨熟食之,善治劳嗽短气,其性能补益可知。取其汁与朴硝同用,其甘温也,可化朴硝之咸寒,其补益也,可缓朴硝之攻破。若或脉虚不任通下,又借人参之大力者,以为之扶持保护。然后师有节制,虽猛悍亦可用也。
四十八、赭遂攻结汤
【组成】生赭石60克(轧细),朴硝15克,干姜6克,甘遂4.5克(轧细,药汁送服)。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功用】攻结通便,降胃安冲。
【主治】宿食结于肠间不能下行,大便多日不通。其证或因饮食过度,或因恣食生冷,或因寒火凝结,或因呕吐既久,胃气、冲气皆上逆不下降。
【加减】热多者,去干姜。寒多者,酌加干姜数钱。呕多者,可先用赭石30克,干姜4.5克煎服,以止其呕吐。呕吐止后,再按原方煎汤,送甘遂末服之。
【方论】朴硝虽能软坚,然遇大便燥结过甚,肠中毫无水分者,其软坚之力,将无所施。甘遂辛窜之性,最善行水,能引胃中之水直达燥结之处,而后朴硝因水气流通,乃得大施其软坚之力,燥结虽久,亦可变为溏粪,顺流而下也。特是甘遂力甚猛悍,以攻决为用,能下行亦能上达,若无以驾驭之,服后恒至吐泻交作。况此证多得之涌吐之余,或因气机不能下行,转而上逆,未得施其攻决之力,而即吐出者。故以赭石之镇逆,干姜之降逆,协力下行,以参赞甘遂成功也。且干姜性热,朴硝性寒,二药并用,善开寒火之凝滞。寒火之凝滞于肠问者开,宿物之停滞于肠问者亦易开也。
四十九、通结用葱白熨法
【组成】大葱白2000克(切作细丝),干米醋(多备待用)。
【用法】将葱白丝和醋炒至极热,分作2包,乘热熨脐上。凉则互换,不可间断。其凉者,仍可加醋少许,再炒热,然炒葱时,醋之多少,须加斟酌,以炒成布包后,不至有汤为度。熨至6点钟,其结自开。
【功用】辛温通便。
【主治】治宿食结于肠间不能下行,大便多日不通。其证或因饮食过度,或因恣食生冷,或因寒火凝结,或因呕吐既久,胃气、冲气皆上逆不下降。
【方论】此盖借其温通之性,自脐透达,转入大肠,以启大便之路也,然仅以火炙其一端,则热力之透达颇难,葱白熨法代之,则小便之因寒不通,或因气滞不通者,取效当更速也。又此熨法,不但可通二便,凡疝气初得用此法,无不愈者。
五十、薯 蓣 粥
【组成】生怀山药500克(轧细过罗)。
【用法】上药味,每服用21~24克,或至30克,和凉水
调入锅内,置炉上,不住以箸搅之,二三沸,即成粥服之。若小儿服,或少调以白糖亦可。
【功用】补气生津。
【主治】阴虚劳热,或喘,或嗽,或大便滑泻,小便不利,一切赢弱虚损之证。
【加减】此粥多服久服,间有发闷者。掺以西药白布圣1瓦同服,则无此弊,且更多进饮食。
【方论】山药之功效,一味薯蓣饮后曾详言之。至治泄泻,必变饮为粥者,诚以山药汁本稠粘,若更以之作粥,则稠粘之力愈增,大有留恋肠胃之功也。且大便溏泻者,多因小便不利。山药能滋补肾经,使-肾阴足,而小便自利,大便自无溏泻之患。
【组成】生白芍30克,当归15克,山楂18克,莱菔子15克(炒捣),甘草6克,生姜6克。
【用法】水煎,分2次温服,每日1剂。
【功用】缓肝止痛,化滞止痢。
【主治】下痢赤白,腹痛,里急后重初起者。
【加减】若身形壮实者,可加大黄9克,朴硝9克下之。
【方论】用芍药以泻肝之热;甘草以缓肝之急;莱菔子以开气分之滞;当归、山楂以化血分之滞;生姜与芍药并用又善调寒热之互相凝滞,且当归汁液最滑,痢患滞下而以当归滑之,其滞卜愈向痢目愈也。
四十二、解毒生化丹
【组成】金银花30克,生白芍18克,粉甘草9克,三七6克(捣细),鸦胆子60粒(去皮拣成实者)。
【用法】上药5味,先将三七、鸦胆子,用白砂糖化水送服。次将余药煎汤服。病重者,1日须服2剂始能见效。
【功用】清热解毒,缓急止痛,和血止痢。
【主治】痢久郁热生毒,肠中腐烂,时时切疼,后重,所下多似烂炙,且有腐败之臭。
【方论】鸦胆子、金银花清热解毒,止痢;生白芍、三七、甘草行血和营,缓急止痛。
四十三、天水涤肠汤
【组成】生山药30克,滑石30克,生白芍18克,潞党参9克,白头翁9克,粉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2次温服,每日1剂。
【功用】清热利湿止痢。
【主治】久痢不愈,肠中寝至腐烂,时时切疼,身体因病久
而赢弱者。
【方论】此方中重用滑石及甘草,为方中主药,亦即河问所创之天水散,两药结合善清热而治热痢。滑石与山药各等量,煎汤服之则上能清热,下能止泻,莫不随手奏效。本方所治久痢不愈,而身体赢弱,脾胃之气受损,而山药汁本稠粘,大有留恋肠胃之功也。芍药味酸而兼苦,且又性凉,又善泻肝胆之热,以除痢疾后重(痢后重者,皆因肝胆之火下迫),芍药与甘草同用则;白头翁清热凉血,解毒止痢,为要药。而方中用党参者,因痢久体虚,所下者又多腐败,故于滋阴清火解毒中,特加党参以助其生机。诸药相合共成清热解毒,止痢又不伤正气之功。
四十四、通变白头翁汤
【组成】生山药30克,白头翁12克,秦皮9克,生地榆9克,生白芍12克,甘草6克,旱--4 9克(轧细),鸦胆子60粒(去皮拣成实者)。
【用法】上药共8味,先将三七、鸦胆子用白蔗糖水送服一半;再将余煎汤服。其相去之时间,宜至点半钟。所余一半,至煎汤药渣时,仍如此服法。
【功用】清热凉血解毒,养阴和营止痢。
【主治1热痢下重腹疼,及患痢'之人,从前曾有鸦片之嗜好者。
【方论】《伤寒论》治厥阴热痢下重者,有白头翁汤,其方以白头翁为主,而以秦皮、黄连、黄柏佐之。白头翁临风偏静,特立不挠,用以为君者,欲平走窍之火,必先定动摇之风也。秦皮浸水青蓝色,得厥阴风木之化。而性凉能泻肝家之热,故用以为臣。以黄连、黄柏为使者,其性寒能除热,其味苦又能坚肠也。总使风木遂其上行之性,则热痢下重自除。风火不相煽而燎原,则热渴饮水自止也。愚用此方,而又为之通变者。因其方中尽却病之药,而无扶正之药,于证之兼虚者不宜。且连、柏并用,恐其苦寒之性妨碍脾胃,过侵下焦也。矧伤寒白头翁汤,原治时气中初得之痢。如此通变之,至痢久而肠中腐烂者,服之亦可旋愈也。
四十五、三 宝 粥
【组成】生山药30克(轧细),三七6克(轧细),鸦胆子50
粒(去皮)。
【用法】上药3味,先用水4盅,调和山药末煮作粥。煮时,不住以筷搅之,一二沸即熟,约得粥1大碗。即用其粥送服三七末、鸦胆子。
【功用】养阴和血,解毒止痢。
【主治】痢久,脓血腥臭,肠中欲腐,兼下焦虚惫,气虚滑脱者。
【方论】鸦胆子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三七活血敛疡;山药益气养阴,护胃,有留恋肠胃之功。
四十六、通变白虎加人参汤
【组成】生石膏60克(捣细),生白芍24克,生山药18克,人参15克(用野党参按此分量,若辽东真野参宜减半,至高丽参910断不可用),甘草6克。
【用法】上5味,用水4盅,煎取清汤2盅,分2次温饮之。
【功用】清热止痢。
【主治】下痢,或赤、或白、或赤白参半,下重腹疼,周身
发热,服凉药而热不休,脉象确有实热者。
【方论】此方即《伤寒论》白虎加人参汤,以芍药代知母、山药代粳米也。痢疾身热不休者,服清火药而热亦不休者,方书多诿为不治。夫治果对证,其热焉有不休之理。此乃因痢证夹杂外感,其外感之热邪,随痢深陷,永无出路,以致痢为热邪所助,日甚一日而永无愈期。惟治以此汤,以人参助石膏,能使深徐上升外散,消解无余。加以芍药、甘草以理下重腹疼。山药以滋阴固下,连服数剂,无不热退而痢愈者。
四十七、硝菔通结汤
【组成】净朴硝120克,鲜莱菔2500克。
【用法】将莱菔切片,同朴硝和水煮之。初次煮,用莱菔片
500克,水2500克,煮至莱菔烂熟捞出。就其余汤,再入莱菔500克。如此煮5次,约得浓汁1大碗,顿服之。若不能顿服者,先饮一半,停1点钟,再温饮一半,大便即通。
【功用】通下燥结。
【主治】大便燥结久不通,身体兼赢弱者。
【加减】若脉虚甚,不任通下者,加人参数钱,另炖同服。
【方论】软坚散结,朴硝之所长也。然其味咸性寒,若遇燥结甚实者,少用之则无效,多用之则咸寒太过,损肺伤肾。其人或素有劳疾或下元虚寒者,尤非所宜也。惟与莱菔同煎数次,则朴硝之咸味,尽被莱菔提出,莱菔之汁浆,尽与朴硝融化。夫莱菔味甘,性微温,煨熟食之,善治劳嗽短气,其性能补益可知。取其汁与朴硝同用,其甘温也,可化朴硝之咸寒,其补益也,可缓朴硝之攻破。若或脉虚不任通下,又借人参之大力者,以为之扶持保护。然后师有节制,虽猛悍亦可用也。
四十八、赭遂攻结汤
【组成】生赭石60克(轧细),朴硝15克,干姜6克,甘遂4.5克(轧细,药汁送服)。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功用】攻结通便,降胃安冲。
【主治】宿食结于肠间不能下行,大便多日不通。其证或因饮食过度,或因恣食生冷,或因寒火凝结,或因呕吐既久,胃气、冲气皆上逆不下降。
【加减】热多者,去干姜。寒多者,酌加干姜数钱。呕多者,可先用赭石30克,干姜4.5克煎服,以止其呕吐。呕吐止后,再按原方煎汤,送甘遂末服之。
【方论】朴硝虽能软坚,然遇大便燥结过甚,肠中毫无水分者,其软坚之力,将无所施。甘遂辛窜之性,最善行水,能引胃中之水直达燥结之处,而后朴硝因水气流通,乃得大施其软坚之力,燥结虽久,亦可变为溏粪,顺流而下也。特是甘遂力甚猛悍,以攻决为用,能下行亦能上达,若无以驾驭之,服后恒至吐泻交作。况此证多得之涌吐之余,或因气机不能下行,转而上逆,未得施其攻决之力,而即吐出者。故以赭石之镇逆,干姜之降逆,协力下行,以参赞甘遂成功也。且干姜性热,朴硝性寒,二药并用,善开寒火之凝滞。寒火之凝滞于肠问者开,宿物之停滞于肠问者亦易开也。
四十九、通结用葱白熨法
【组成】大葱白2000克(切作细丝),干米醋(多备待用)。
【用法】将葱白丝和醋炒至极热,分作2包,乘热熨脐上。凉则互换,不可间断。其凉者,仍可加醋少许,再炒热,然炒葱时,醋之多少,须加斟酌,以炒成布包后,不至有汤为度。熨至6点钟,其结自开。
【功用】辛温通便。
【主治】治宿食结于肠间不能下行,大便多日不通。其证或因饮食过度,或因恣食生冷,或因寒火凝结,或因呕吐既久,胃气、冲气皆上逆不下降。
【方论】此盖借其温通之性,自脐透达,转入大肠,以启大便之路也,然仅以火炙其一端,则热力之透达颇难,葱白熨法代之,则小便之因寒不通,或因气滞不通者,取效当更速也。又此熨法,不但可通二便,凡疝气初得用此法,无不愈者。
五十、薯 蓣 粥
【组成】生怀山药500克(轧细过罗)。
【用法】上药味,每服用21~24克,或至30克,和凉水
调入锅内,置炉上,不住以箸搅之,二三沸,即成粥服之。若小儿服,或少调以白糖亦可。
【功用】补气生津。
【主治】阴虚劳热,或喘,或嗽,或大便滑泻,小便不利,一切赢弱虚损之证。
【加减】此粥多服久服,间有发闷者。掺以西药白布圣1瓦同服,则无此弊,且更多进饮食。
【方论】山药之功效,一味薯蓣饮后曾详言之。至治泄泻,必变饮为粥者,诚以山药汁本稠粘,若更以之作粥,则稠粘之力愈增,大有留恋肠胃之功也。且大便溏泻者,多因小便不利。山药能滋补肾经,使-肾阴足,而小便自利,大便自无溏泻之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