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QQ群,2000人大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G 甘松

难忘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0
帖子
4889
获得点赞
299
声望
83
年龄
58
t0144532ee7a397e79b.jpg
11164-1392209078-33f89f2539af96f9eee7dd016d640f30.jpg


【药用】败酱科草本植物甘松 Nardostachys chinensis Batal. 匙叶甘松 N.jatamansiDC. 的根及茎叶。
【性味与归经】辛、甘,温。归脾、胃经。
【功效】行气止痛
【临床应用】用于胸腹疼痛,食欲不振等症。
甘松温而不热,甘而不滞,其气芳香,能开脾郁;其性温通,能行气止痛。在临床上常用于气郁胸闷、胃脘疼痛等症,可与木香、香橼皮等配伍同用。
【处方用名】甘松、香甘松(洗净,晒干)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钱半 ,煎服。
【方剂举例】大七香丸(《和局方剂》):香附、麦芽、砂仁、藿香、甘草、肉桂、陈皮、丁香、甘松、乌药
治脾胃虚寒,心腹满痛。
【文献摘录】《本草纲目》:「甘松芳香,能开脾郁,少加入脾胃药中,甚醒脾气。」
《本草汇言》:「醒脾畅胃之药也。《开宝方》主心腹卒痛,散满下气,皆取温香行散之意。其气芳香,如脾胃药中,大有扶脾顺气、开胃消食之功。」
《本草正义》:「近东瀛医家谓此药善通经络,专治转筋,为霍乱转筋必须之药。颐自定霍乱酒方,合姜、附、萸、连诸味,治真寒霍乱、转筋入腹危急重症,即有捷效,知此物温运,活络通经,无出其右。」
 
t01a5e5a08297491a3a.jpg
t01921fa43ba68c6e5a.jpg

摘《朱良春用药经验集》:

甘松,又名香甘松,味甘微辛,性温,为脾胃病之要病,在宋人脾胃病方中较为常见,如《和剂局方》大、小七香丸,大沉香丸,木香饼子,木香分气丸诸方皆用之。上述诸方,用药亦大同小异,大旨不外行滞(配香附、台乌药、丁香、砂仁、藿香、莪术等),温中(配肉桂、干姜等)。甘松温而不热,甘而不壅,香而不燥,微辛能通,故兼温中理气之长,且以其芳香之气,大可醒脾,如李时珍说:“甘松芳香能开脾郁,少加入脾胃药中,甚醒脾气。”从《局方》诸方所列“主治”来看,诸如。脾胃气冷。“不思饮食”、“心膈痞塞”、“气滞气注”、“脾胀脾疼”、“口淡”等等,皆因脾胃气滞寒凝所致,温中行滞,自为正着。不过《局方》脾胃诸方有一个毛病,即香燥药用得太多,往往是集数味甚至十几味辛温香燥药于一方(其中有一个方子就以“集香丸”名之),脾喜燥而恶润,设是虚寒面湿困之证,用之确有捷效,若是胃阴不足,舌红、口干之人,则无异于抱薪救火,何况辛温香燥之品,也不宜久服、常服,否则便难免伤阴之弊。是以金元医家,皆对《局方》有所指责,以朱丹溪为代表,后人未能深察,遂误以全部局方皆为辛温香燥剂,这是不公正的。甘松这一良药,亦因此而鲜为人识,观《本草纲目》甘松条下,竟只寥寥数行而已,[主治]条下,也只是抄录《开宝本草》的“恶气、卒心腹痛满,下气”几个字,无多发明。张路玉《本经逢原》、黄宫绣《本草求真》诸书亦然。朱老治疗气滞胃痛、胸满腹胀、不思饮食、脉弦细、苔白腻者,常用甘松配香附、陈皮、香橼皮、麦芽、苏梗、焦楂曲、大腹皮、生姜等,取效甚捷。
[病案举例]
汪X, 男,37岁,商人。素日工作较为劳累,不能按时进食,有时又常暴饮暴食,致胃脘经常胀痛,得噫稍舒。偶遇情绪拂逆,则其胀痛更甚,纳谷欠香,苔白腻,脉细弦。劳倦饬脾,肝胃不和,气机郁滞;治宜疏肝调胃,而和中州。
苏梗、甘松各10克,广玉金12克,徐长卿、生麦芽各15克,佛手片、陈皮各8克,甘草4克。5剂。
二诊:药后腹胀显减,知饥思食,苔薄腻,脉细。原方损益,以善其后。

甘松的另一作用,是解郁安神,此则人所鲜知者。朱老对胸襟拂逆,肝失条达,自觉腹内有气冲逆,胸闷如窒,或妇女经期乳胀,喜太息,无端悲伤流泪者,常用甘松,视其虚实,或与疏肝理气药配合,或与养心安神药配合,每收佳效。
[病案举例]
李X,女,34岁。头眩神疲,夜寐多梦纷纭,经前乳胀较甚,胸闷欠畅,大息始舒,苔薄质微红,脉弦。此肝郁气滞、气机失畅之咎,治宜疏肝解郁,而畅气机。药用:
甘松、广玉金、丹参各12克,合欢皮、功劳叶各15克,淮小麦、夜交藤各30克,大枣5枚,甘草5克。
5剂。
药后诸象均见好转,原方继服5剂面安。甘松的用量,一般为6~12克(汤剂),又以其含芳香性挥发油,故入汤剂不宜久煎,后下效佳。
 
t01c5ae0a765a77d0d2.jpg


甘松,(拉丁文名:Nardostachys chinensis Batal.)多年生草本,全株有强烈松脂样香气。基生叶较少而疏生,叶片窄线状倒披针形或倒长披针形,先端钝圆,中以下渐窄略成叶柄状,基部稍扩展成鞘,全缘,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主脉三出。聚伞花序呈紧密圆头状;花粉红色;花冠筒状,子房下位,花柱细长,伸出花冠外,柱头漏斗状。瘦果倒卵形,花期8月。甘松作为药用是指本种甘松和宽叶甘松的根和根茎,有助于理气止痛、醒脾健胃的功效,有助于治疗脘腹胀痛、不思饮食、牙痛、脚气的作用,气虚血热者忌服甘松。
 
植物形态
1.甘松 多年生草本,高20-35cm。全株有强烈松脂样香气。基生叶较少而疏生,[1]甘松相册(20张)通常每丛6-9片,叶片窄线状倒披针形或倒长披针形,长6-20cm,宽4-10mm,先端钝圆,中以下渐窄略成叶柄状,基部稍扩展成鞘,全缘,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主脉三出。聚伞花序呈紧密圆头状;总苞2片,长卵形;小苞片2,甚小;花萼5裂,齿极小;花粉红色;花冠筒状,先端5裂,基部偏突;雄蕊4,伸出花冠;子房下位,花柱细长,伸出花冠外,柱头漏斗状。瘦果倒卵形,长约3mm,萼突破存。花期8月。

2.宽叶甘松 本种与甘松的区别在于:根茎密被叶鞘纤维;丛生叶长是匙形或线状倒披针形,长达25cm,宽达2.5cm,基部渐窄而为叶柄。茎生叶下部的椭圆形至倒卵形,是部下延成叶柄,上部的叶无柄。花后花序主轴和侧轴多数不明显伸长。果实被毛。花期6-8月。

地理分布
1、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000-4500的高山草原地带或疏林中。

2、资源分布:分布于甘肃、内蒙古、青海、四川、贵州、云南西北部、西藏等地。

功效与作用
甘松的功效
t01c598d5c8c5dba29f.jpg
甘松为败酱科植物甘松和宽叶甘松的根和根茎,甘松别名甘香松、香松,甘松有理气止痛、醒脾健胃的功效,甘松有治疗脘腹胀痛、不思饮食、牙痛、脚气的作用,气虚血热者忌服甘松。
 药名:甘松
 功效分类:理气药;止痛药。
 科属分类:败酱科
别名:甘香松、香松。

性味:味辛;甘;性温。

归经:归脾;胃经。
 功效:理气止痛;醒脾健胃。
 主治:脘腹胀痛;不思饮食;牙痛;脚气。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感想末敷;或泡水含漱;或煎汤外洗。
 来源:甘松为败酱科植物甘松和宽叶甘松的根和根茎。
 甘松治思虑伤脾或脾胃虚寒之饮食无味,食多腹胀,倦怠无力,舌淡苔白,脉沉缓弱者,每多与党参、白术、木香、焦三仙等同用。
 甘松与山柰相须为用,以增理气止痛之效。
 甘松治脾虚运化不健而胀满者,可配党参、白术、木香等健脾和胃之药。
 甘松治因寒而气滞胀痛者,可配干姜、高良姜等温中行气之品。
甘松的作用
甘松味辛、甘,性温;归脾、胃经;芳香行散;甘松具有温中散寒,理气止痛,醒脾开胃的功效;甘松主治脘腹冷痛胀满,不思饮食,胸痛,牙痛,跌仆伤痛,脚气浮肿,霍乱转筋。
 1、甘松治各种肠胃疼痛:甘松香、木香、厚朴。 煎服。 (《四川中药志》)
 2、甘松治湿脚气,收湿拔毒:甘松、荷叶心、藁本。 三味煎汤,洗之。 (《普济方》甘松汤)。
 3、甘松治神经性胃痛:甘松香、香附、沉香。 煎服。 (《四川中药志》)
 4、甘松治肾虚齿痛:甘松、硫黄等分。 为细末,百沸汤泡,漱口。 (《普济方》)
 5、甘松治癔病,神经衰弱,肠胃痉挛等:甘松六钱,广皮一钱半。 水500毫升,浸于沸水内三小时(每半小时内煮沸一次)。 分十二次服,日服六次。 (江西《中草药学》)
 6、甘松治痰眩:半夏曲、天南星各二两,甘松一两,陈橘皮一两半。 上为细末,水煮面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生姜汤下,食后。 (《鸡峰普济方》松香丸)
 甘松用于胸腹疼痛,食欲不振等症。甘松温而不热,甘而不滞,其气芳香,能开脾郁;其性温通,能行气止痛。在临床上常用于气郁胸闷、胃脘疼痛等症,可与木香、香橼皮等配伍同用。
 甘松汤(《本草纲目》)治脚气:甘松、荷叶、蒿本格等分。煎汤外洗。方中甘松收湿拔毒,为君药。
 大七香丸(《和局方剂》):香附、麦芽、砂仁、藿香、甘草、肉桂、陈皮、丁香、甘松、乌药。治脾胃虚寒,心腹满痛。

甘松用药禁忌
气虚血热者忌服甘松。
性状鉴别

1、原药材

形状:略呈圆锥形,多弯曲,长5-18cm。根茎短,上端有茎基残留。

颜色及表面:外层黑棕色,内层棕色或黄色。表面棕褐色。外被多数基生叶残基,膜质片状或纤维状,根单一或数条交结,分枝或并列,直径0.3-1cm;表面皱缩,有须根。

质地:松脆,易折断。

断面:粗糙,皮部深棕色,分层,常裂成片状,木部黄白色。

气味:气特异,味苦而辛,有清凉感。

2、质量标志

以条长、根粗、香气浓者为佳。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