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QQ群,2000人大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内科病咨询 疑难杂症血瘀自汗

  片面的分析一下:
  第一个处方是“淡豆豉15g 丹参15g 桑叶18g 紫花前胡6g 生栀子8g 炒僵蚕9g 仙鹤草30g 白茅根30g 茯神30g”:
  一、补虚敛汗、健脾安神、利湿祛痰
    仙鹤草是集“收敛、止血、补虚、止泻”于一身的药,药效可能相当于“党参+龙牡”
    茯神“利湿健脾、安神定悸”
    僵蚕“祛风化痰”,前胡“降气化痰”,有类似半夏的功效
  二、疏散风热、凉血止血、清肺利尿
    “淡豆豉、桑叶、前胡”这几味药都是“辛凉解表、疏散风热”的,生栀子“清热利湿”,白茅根“凉血利尿”是,丹参“凉血消痈”。

  第二个方子“生栀子8g 淡豆鼓 15g 醋柴胡12g 烫枳实12g 仙鹤草30g 白茅根30g 紫花前胡6g 太子参15g 生山药30g 炒白芍12g 炙甘草9g”,是第一个方子去僵蚕、丹参、桑叶,加太子参、生山药,再合[四逆散]而成。

  服第一方后,食量大增,但夜晚心悸冷汗,可能提示“肺胃虚热、脾虚痰湿、血亏肾寒”,宜加补血、温肾药。
  服第二方之后,动则冷汗、干呕食减,可能提示“里虚而非阳郁”,不宜用“疏泄实郁”的[四逆散]。

  补充一下,30岁就出现重度骨质疏松,如果排除服用激素药物的原因,则基本上可以肯定是“饮食不节+缺乏运动”造成的,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及过大的食量,一方面伤脾胃影响运化减少了钙的吸收,另一方面高蛋白质(高磷高盐)摄入(加上缺乏运动)造成大量骨钙溶解从尿中流失。

  以上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骨质疏松其实是出汗出的,不出汗的情况下骨头不会疼,确实原先喜欢高盐的饮食,运动确实也很少,现在关键是没法动,一动就加重出冷汗,血府的话吃完还能做一些运动,别的药一上来根本没法动了。
这病发于中学的时候,因为打架叫人被放鸽子了没来,被同班生围殴欺负,那时候的我也比较懦弱,被打了只知道哭还不敢告诉家长,同班的人都知道我懦弱都老欺负我,而且还被威胁恐吓,当时的我后来学了中医才知道那时候7情伤了5情,在加上饮食不规律乱吃东西,在加上冒雨受冷等因素,皇帝内经说16岁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本来是生理反应的那个时候我都没有遗精了,骨头估计都没长开,还有一段时间老做恶梦全身抽筋且咬牙把牙都咬碎了很多次,当时有段一时间记得很清楚不是肚子疼拉稀就是鼻炎,搞的痛苦不堪,生活在恐惧和愁闷中。当时最开始发病的时候如果不上学在家养病估计不会到后来那么难治,后来忘了用的什么药物鼻子不疼了只剩下肚子疼拉稀出冷汗,如果吃错东西还会引发鼻炎
 
最后编辑:
比较一下楼主觉得有点用的方子:
淡豆豉15g 丹参15g 桑叶18g 紫花前胡6g 牛栀子8g 炒僵蚕9g 仙鹤草30g 白茅根30g 茯神30g
这一个方子里面其实和血府逐瘀汤一样,也是有些药物合适有些药物不合适。之所以你觉得这个方子吃了管点用,是因为它的思路基本正确:痰瘀为患,凉血活血祛痰才是对的,但是有个问题就是脏腑没有辩清楚,药物没有到达需要的地点,作用偏于散漫,但是总归是有点作用的。不对的是前胡和茯神,其他基本可以。

血府逐瘀汤:当归9 生地9 桃仁12 红花9 枳壳6 赤芍6 柴胡3 甘草3 桔梗4.5 牛膝9
血府逐瘀汤里面就是因为有了生地,赤芍的凉血清热作用加上活血药物所以才有的效果,而不对的药物是柴胡,枳壳,桔梗。另外还要加上清热化痰的药物才会管用。大量的升散之药迫使津液外泄,才会出汗。本来人体应该是热汗,但是因为本来体表被痰瘀所阻,气血不能荣养,汗液在向外的过程中才会被冷却,出到外面还要带走一部分热量,人体才会有冷汗的感觉。这是寒热的两极分化,里面越热,外面越冷,寒热的分布不平均。如果是阳虚应该是自汗且白天出汗多,而不是盗汗。
两方的共通之处就是这样子的。
楼主不是什么阳郁厥逆,而是痰瘀阻滞。晚上睡觉出汗就是盗汗,况且有阴虚的症状在,阴虚及阳就会是阴阳两虚。
都说怪病多痰,久病必瘀,没有涉及到这两个方面的方子都不会管用。况且还要用对化痰祛瘀的药物,可以说常规的思路是不会有用的。
两方可以取长补短,综合一下:
丹参,栀子,僵蚕,仙鹤草,白茅根,赤芍,生地,石菖蒲,麦冬(感觉有心烦,用淡豆豉不如用石菖蒲、麦冬)。
当然剂量上面也有讲究,论坛不允许处方,还是不说了,分析只能到这里。
老铁我是自汗不是盗汗,如果不吃药的情况下能出一天,你讲的那个不能过于升散我感觉很有道理耗血伤津
你说的痰淤互结有道理,那个茯神不是利水渗湿的吗,难道不能当化痰的药吗,前胡不是也有祛痰的作用吗??不太理解请大师指教
 
最后编辑:
老铁我是自汗不是盗汗,如果不吃药的情况下能出一天,你讲的那个不能过于升散我感觉很有道理耗血伤津
你确定是自汗而不是盗汗?出一天汗?可前面的帖子都在讲的是晚上出汗。
肾主骨生髓,过于升散,血液不但不能沉降于肾,且钙质也不能沉积于骨骼,这样骨骼所获得的钙质和消解的钙质之间就不能达到一个平衡,也就是说骨骼中钙质的沉降少于钙质的消解,久而久之,就骨质疏松了。这个就是骨质疏松产生的机理了。
但是这种的补钙只能增加血钙浓度而不能增加钙质在骨骼的沉积,所以服钙剂无效。
身体看似阳虚,实际上是阳气下降的通路被阻断,心火降下化生肾阳,现在心火不能下降,所以只能灼津外泄而为汗,是心自救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身体自身不能化生肾阳,反而还有心火,这个时候如果补肾阳也许短时会有效果但是却会加重心火,那时候就不是灼津为汗,而是灼液为痰,造成痰阻心包的可怕后果!
 
骨质疏松其实是出汗出的,不出汗的情况下骨头不会疼,确实原先喜欢高盐的饮食,运动确实也很少,现在关键是没法动,一动就加重出冷汗,血府的话吃完还能做一些运动,别的药一上来根本没法动了。
这病发于中学的时候,因为打架叫人被放鸽子了没来,被同班生围殴欺负,那时候的我也比较懦弱,被打了只知道哭还不敢告诉家长,同班的人都知道我懦弱都老欺负我,而且还被威胁恐吓,当时的我后来学了中医才知道那时候7情伤了5情,在加上饮食不规律乱吃东西,在加上冒雨受冷等因素,皇帝内经说16岁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本来是生理反应的那个时候我都没有遗精了,骨头估计都没长开,还有一段时间老做恶梦全身抽筋且咬牙把牙都咬碎了很多次,当时有段一时间记得很清楚不是肚子疼拉稀就是鼻炎,搞的痛苦不堪,生活在恐惧和愁闷中。当时最开始发病的时候如果不上学在家养病估计不会到后来那么难治,后来忘了用的什么药物鼻子不疼了只剩下肚子疼拉稀出冷汗,如果吃错东西还会引发鼻炎
  理解你成长过程中受到的挫折,形成暴饮暴食的习惯与此有较大的关系,人际关系上的不顺容易导致通过饮食放纵来发泄情绪。
  忽略了你长期自汗这个丢失骨钙的主要原因,抱歉。
  我前面不是说让你现在增加运动量,目前宜以饮食、服药、心情调养为主。

  鼻,属手大阴肺经(《素问》∶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又属手足阳明、督脉之会(《素问》曰∶伤寒二曰,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夹鼻)。
  也就是说,鼻子的问题,与“肺、脾、肠胃”关系密切,“如果吃错东西还会引发鼻炎”,就是饮食伤了脾胃,积滞生成痰湿,上输于肺(肺开窍于鼻)而导致的。

  自汗多为气虚,脉缓无力;盗汗多为血虚,脉细数。
  你既有自汗又有盗汗,是气血两虚,但平时脉沉弦细有力,血虚应该重于气虚,脉沉是因为有(脾虚)有痰饮(《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说:“脉得诸沉 ,当责有水,身体肿重”)。

  个见仅供参考。
 
你确定是自汗而不是盗汗?出一天汗?可前面的帖子都在讲的是晚上出汗。
肾主骨生髓,过于升散,血液不但不能沉降于肾,且钙质也不能沉积于骨骼,这样骨骼所获得的钙质和消解的钙质之间就不能达到一个平衡,也就是说骨骼中钙质的沉降少于钙质的消解,久而久之,就骨质疏松了。这个就是骨质疏松产生的机理了。
但是这种的补钙只能增加血钙浓度而不能增加钙质在骨骼的沉积,所以服钙剂无效。
身体看似阳虚,实际上是阳气下降的通路被阻断,心火降下化生肾阳,现在心火不能下降,所以只能灼津外泄而为汗,是心自救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身体自身不能化生肾阳,反而还有心火,这个时候如果补肾阳也许短时会有效果但是却会加重心火,那时候就不是灼津为汗,而是灼液为痰,造成痰阻心包的可怕后果!
我知道盗汗说的是晚上睡觉后出汗而不自知,醒后汗止,我这个确实是自汗不是盗汗,听你说的确实是补钙效果并没啥用,原先单独补钙不好使,我发现用燥湿的药+在加上钙片管用了些日子止住汗了但是过了一阵时间就不行了。
 
  理解你成长过程中受到的挫折,形成暴饮暴食的习惯与此有较大的关系,人际关系上的不顺容易导致通过饮食放纵来发泄情绪。
  忽略了你长期自汗这个丢失骨钙的主要原因,抱歉。
  我前面不是说让你现在增加运动量,目前宜以饮食、服药、心情调养为主。

  鼻,属手大阴肺经(《素问》∶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又属手足阳明、督脉之会(《素问》曰∶伤寒二曰,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夹鼻)。
  也就是说,鼻子的问题,与“肺、脾、肠胃”关系密切,“如果吃错东西还会引发鼻炎”,就是饮食伤了脾胃,积滞生成痰湿,上输于肺(肺开窍于鼻)而导致的。

  自汗多为气虚,脉缓无力;盗汗多为血虚,脉细数。
  你既有自汗又有盗汗,是气血两虚,但平时脉沉弦细有力,血虚应该重于气虚,脉沉是因为有(脾虚)有痰饮(《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说:“脉得诸沉 ,当责有水,身体肿重”)。

  个见仅供参考。
嗯我会坚持去医院不断的尝试直到所有症状缓解,在出去锻炼,你们回复的这些看法我也会跟大夫说下,让他们在仔细分析下人多力量大吗
 
我知道盗汗说的是晚上睡觉后出汗而不自知,醒后汗止,我这个确实是自汗不是盗汗,听你说的确实是补钙效果并没啥用,原先单独补钙不好使,我发现用燥湿的药+在加上钙片管用了些日子止住汗了但是过了一阵时间就不行了。
所以湿只是标,痰瘀才是本;用祛湿的药物只是把湿去除了,但是导致湿的原因并没消除,随着身体对药物耐受性的增强,过一段时间就没用了。这是从你的症状和用药信息里面分析出来的。
治病不涉及根本,是不会有大的改变的。
就算药用对了,还需要给身体恢复的时间,急不来的。
 
第一幅药:
淡豆豉15g 丹参15g 桑叶18g 紫花前胡6g 牛栀子8g 炒僵蚕9g 仙鹤草30g 白茅根30g 茯神30g
此药吃后饭量大增,从以前的半碗饭增到了一碗半。但是到晚上睡觉的时候心悸全身发抖发冷出冷汗忍不住了吃了血府涿瘀片缓解了。
~~~看来再次证明吃中药不对症的话副作用真大,看到不止您一个病人说吃药吃到心悸了,幸亏您年轻,如果是一个重症老年人,还有冠心病的人。吃了不对症引起心悸出冷汗估计就要去抢救了。再次证明不对症就是毒药。
我也是病人,我赠您一句话~中医古代有位大师名为张子和,他在他的书里一再地教导人们,“有病不治,即得中医”。表面的意思是:生病了不去治疗,就已经是相当于被中等水平的医生治疗了。实际上是说,庸医太多,很容易把人治坏。中等水平的医生则把人治得不好不坏,相当于没有治疗。只有高水平的医生才能够真正治好病人的疾病。

  “有病不治,即得中医”,有些道理,各行各业拔尖的人才都不多,高明的医生确实有限。

  不知听说过“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没有?
  这句话出自《尚书》,意思是说一个病重的人,如果在服用完中药之后,没有出现不舒服的现象,那就不能彻底治愈这个病。所以瞑眩反应是治疗疾病过程当中的一种好现象,是药力扶助正气驱邪的表现

  这种说法有点绝对了,但至少可以肯定,服药之后出现不舒服的反应,不全都是“药不对证”所产生的“副作用”,存在一定比例的“药中病气”助正祛邪的“瞑眩反应”的情况

  《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几个方子后面,明确的说了服药之后容易出现不舒服的“瞑眩反应”,并嘱咐不要觉得奇怪,坚持服药病情就会痊愈,比如:
  [桂枝附子去桂加术汤]:“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乌头桂枝汤]:“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复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也。”
  又如:“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暝,剧者必衄,衄乃解”,再如:“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等。

  当代名老中医岳美中也说:“涤痼之疾,服药中病则瞑眩,瞑眩愈剧,奏效愈宏”。
  你的病也算是“陈疴痼疾”了,看你帖子中的反馈,现在服药多会出现不舒服的反应,如果像只“惊弓之鸟”,每每怀疑是“副作用”,一服即止,线上线下“海选”明医,不停的走马换方,进而又开始分析是哪味药不适合自己用,所谓“不能用”的药越来越多,这样下去病恐怕不太好治。

  为什么明清以来,医家越来越喜欢开滋阴药
  因为滋阴药下去,即便不对症甚至是误治,但是病人吃个半年一年的,也不会有什么明显不对。
  假设在一位阴证病人有一点点虚火的情况下,滋阴药一下去,头两天病人反而会觉着舒服了,因为虚火被水浇灭了,但是身体越滋阴越阴寒,等到病人一旦发觉不对,往往已经需要花大力气才能扭转,甚至难以挽回了。
  而阳药不一样,一下去,容易产生暝眩反应不说,一旦向阳证病人误投姜桂附,那强烈反应会立竿见影。
  喜欢开滋阴药的中医可能是主流,这里面有医家为减低自身风险的因素,也有患者恐惧出现所谓的“副作用”的“市场需求”在推动

  JT叔叔也有类似的看法:“ 虽然虚劳体质多伴隨发热、口渴等症状,后世医家多以清凉滋阴补,这是对病状妥协、好让病患感觉舒服,但仲景不妥协,所以会发现,仲景的补药有时候会有一点危险,以病人的体质用到这么暖的药,可能会產生一些不舒服的后遗症,但相对而言,仲景的选择反而是比较安全的补药,因为吃补药不当可能会导致邪气束在里面,让很多病都治不好,就像熟地黄如果使用不当会把很多邪气黏在里面,像人参、黄耆也会束到人,故从长期来看,仲景补药的路数是比较稳的。例如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可以处理遗精早泄的问题,一般都用固涩的思维处理,但研究经方的学者就会觉得它让身上的营养去到该去的地方”。
  “喉中清淡不用咳顶一下就涌出来了”,可见痰饮之重,如果还用以滋阴为主,所谓“滋阴化痰”的治法,预后也许堪忧。

  “瞑眩反应”与真正的“副作用”的区别大致有
  1、瞑眩反应和患者的体质、病情有直接的关系;副作用是药物本身固有的个体差异较小的作用。
  2、瞑眩反应一般情况由重到轻,随着疾病的减轻而逐渐消失;副作用则是由轻到重,甚至可以导致患者死亡。
  3、副作用则无论体质的好坏使用后都会出现,而体质好的人瞑眩反应一般不太明显(比如患者本来是“柴胡汤证”,但被误用泻下的治法损伤了正气,而“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就是因为正气偏虚而出现“战汗”的“瞑眩反应”了,《伤寒论条辨》:“战汗乃正气来复,邪正剧烈交争,正胜邪却之佳兆”)。

  以上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最后编辑:
嗯我会坚持去医院不断的尝试直到所有症状缓解,在出去锻炼,你们回复的这些看法我也会跟大夫说下,让他们在仔细分析下人多力量大吗
  上面这帖专门写给“波西米亚”的,不是针对你的问题,当然,有兴趣参看一下也无妨。
 
  “有病不治,即得中医”,有些道理,各行各业拔尖的人才都不多,高明的医生确实有限。

  不知听说过“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没有?
  这句话出自《尚书》,意思是说一个病重的人,如果在服用完中药之后,没有出现不舒服的现象,那就不能彻底治愈这个病。所以瞑眩反应是治疗疾病过程当中的一种好现象,是药力扶助正气驱邪的表现

  这种说法有点绝对了,但至少可以肯定,服药之后出现不舒服的反应,不全都是“药不对证”所产生的“副作用”,存在一定比例的“药中病气”助正祛邪的“瞑眩反应”的情况

  《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几个方子后面,明确的说了服药之后容易出现不舒服的“瞑眩反应”,并嘱咐不要觉得奇怪,坚持服药病情就会痊愈,比如:
  [桂枝附子去桂加术汤]:“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乌头桂枝汤]:“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复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也。”
  又如:“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暝,剧者必衄,衄乃解”,再如:“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等。

  当代名老中医岳美中也说:“涤痼之疾,服药中病则瞑眩,瞑眩愈剧,奏效愈宏”。
  你的病也算是“陈疴痼疾”了,看你帖子中的反馈,现在服药多会出现不舒服的反应,如果像只“惊弓之鸟”,每每怀疑是“副作用”,一服即止,线上线下“海选”明医,不停的走马换方,进而又开始分析是哪味药不适合自己用,所谓“不能用”的药越来越多,这样下去病恐怕不太好治。

  为什么明清以来,医家越来越喜欢开滋阴药
  因为滋阴药下去,即便不对症甚至是误治,但是病人吃个半年一年的,也不会有什么明显不对。
  假设在一位阴证病人有一点点虚火的情况下,滋阴药一下去,头两天病人反而会觉着舒服了,因为虚火被水浇灭了,但是身体越滋阴越阴寒,等到病人一旦发觉不对,往往已经需要花大力气才能扭转,甚至难以挽回了。
  而阳药不一样,一下去,容易产生暝眩反应不说,一旦向阳证病人误投姜桂附,那强烈反应会立竿见影。
  喜欢开滋阴药的中医可能是主流,这里面有医家为减低自身风险的因素,也有患者恐惧出现所谓的“副作用”的“市场需求”在推动

  JT叔叔也有类似的看法:“ 虽然虚劳体质多伴隨发热、口渴等症状,后世医家多以清凉滋阴补,这是对病状妥协、好让病患感觉舒服,但仲景不妥协,所以会发现,仲景的补药有时候会有一点危险,以病人的体质用到这么暖的药,可能会產生一些不舒服的后遗症,但相对而言,仲景的选择反而是比较安全的”。
  “喉中清淡不用咳顶一下就涌出来了”,可见痰饮之重,如果还用以滋阴为主,所谓“滋阴化痰”的治法,预后也许堪忧。

  “瞑眩反应”与真正的“副作用”的区别大致有
  1、瞑眩反应和患者的体质、病情有直接的关系;副作用是药物本身固有的个体差异较小的作用。
  2、瞑眩反应一般情况由重到轻,随着疾病的减轻而逐渐消失;副作用则是由轻到重,甚至可以导致患者死亡。
  3、副作用则无论体质的好坏使用后都会出现,而体质好的人瞑眩反应一般不太明显(比如患者本来是“柴胡汤证”,但被误用泻下的治法损伤了正气,而“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就是因为正气偏虚而出现“战汗”的“瞑眩反应”了,《伤寒论条辨》:“战汗乃正气来复,邪正剧烈交争,正胜邪却之佳兆”)。

  以上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你说的有道理有时候出现的不舒服反应也有可能是祛除邪气征兆,我还是感觉第一幅比较明显食欲增加只是晚上睡觉的时候发现寒战了,我只坚持了15分钟就吃了血府,这次我直接坚持到早上起来看看到底能缓解寒战吗,请问您是自学的还是专业学医的??
 
所以湿只是标,痰瘀才是本;用祛湿的药物只是把湿去除了,但是导致湿的原因并没消除,随着身体对药物耐受性的增强,过一段时间就没用了。这是从你的症状和用药信息里面分析出来的。
治病不涉及根本,是不会有大的改变的。
就算药用对了,还需要给身体恢复的时间,急不来的。
湿和痰不一样吗??不都是统称痰湿吗
 
老铁我是自汗不是盗汗,如果不吃药的情况下能出一天,你讲的那个不能过于升散我感觉很有道理耗血伤津
你说的痰淤互结有道理,那个茯神不是利水渗湿的吗,难道不能当化痰的药吗,前胡不是也有祛痰的作用吗??不太理解请大师指教
大师是不敢当的
也不是没有自汗的,只是盗汗的多一些。
本来就缺水,还去利水,不是更加干燥助长火势吗?茯神和茯苓不同,茯苓是淡渗利水的,茯神更多的偏于入心安神了,就算茯苓也只是配伍在祛湿痰的方剂中用的,比如有名的二陈汤。祛湿痰的药物用于治疗燥痰,那是完全适得其反!

有几句话是这样说的:痰因火动!火因气逆!气有余便是火!

前胡确实有祛痰的作用,但是它主要还是降气,偏于理气了,在阴液足够的情况下是可以化痰的,阴液不足的时候就有点伤津耗液了,况且,前胡药项下明显备注有阴虚咳嗽慎用。还有就是人体基本的生理是气随液降,液随气升,所以理气药(行气药和降气药)不可能在没有阴液的作用下自主去升降,所以有句话说的就是理气药都伤津,虽然过于绝对但是还是有道理的。
 
湿和痰不一样吗??不都是统称痰湿吗
这个就是基本概念的问题了。
可以这样说吧,湿在有热的情况下就会转化为痰,痰是体液被火气烧灼之后凝结成的粘稠的近乎固体的东西,湿--其实水聚集于某一处的表现,痰湿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也可以共存,常常有痰就有湿,有湿就有痰,所以统称为痰湿。
还有痰可以分为很多种,有湿痰,痰热,燥痰,寒痰等等;而且不仅仅痰湿并称,还有痰饮并称。
但是痰湿在以前更多的是指的寒痰水湿,也就给人一个定式思维,凡是痰湿就是是湿痰寒湿,也就多采用二陈汤,半夏之类甚至配合温阳化饮的药物了。
 
大师是不敢当的
也不是没有自汗的,只是盗汗的多一些。
本来就缺水,还去利水,不是更加干燥助长火势吗?茯神和茯苓不同,茯苓是淡渗利水的,茯神更多的偏于入心安神了,就算茯苓也只是配伍在祛湿痰的方剂中用的,比如有名的二陈汤。祛湿痰的药物用于治疗燥痰,那是完全适得其反!

有几句话是这样说的:痰因火动!火因气逆!气有余便是火!

前胡确实有祛痰的作用,但是它主要还是降气,偏于理气了,在阴液足够的情况下是可以化痰的,阴液不足的时候就有点伤津耗液了,况且,前胡药项下明显备注有阴虚咳嗽慎用。还有就是人体基本的生理是气随液降,液随气升,所以理气药(行气药和降气药)不可能在没有阴液的作用下自主去升降,所以有句话说的就是理气药都伤津,虽然过于绝对但是还是有道理的。
你的意思是说我这是燥痰淤吗??确实我本身吃个烤馒头都会加重干呕恶心,吃燥湿的东西总能感觉身上发紧肠胃不柔肚子疼和甚至腿脚抽筋或者出冷汗起红疙瘩,原先我记得吃那个附子理中丸刚开始没啥事,到后来就是类似的症状,后来我单独吃陈皮好些吃时间长了也是类似症状
 
最后编辑:
你说的有道理有时候出现的不舒服反应也有可能是祛除邪气征兆,我还是感觉第一幅比较明显食欲增加只是晚上睡觉的时候发现寒战了,我只坚持了15分钟就吃了血府,这次我直接坚持到早上起来看看到底能缓解寒战吗,请问您是自学的还是专业学医的??
  我只是泛泛而论服药后有可能会出现“眩冥反应”这种现象,不是建议你硬扛,“汗证”的水很深,我没把握给你具体的用药建议。
  自学的医。
 
这个就是基本概念的问题了。
可以这样说吧,湿在有热的情况下就会转化为痰,痰是体液被火气烧灼之后凝结成的粘稠的近乎固体的东西,湿--其实水聚集于某一处的表现,痰湿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也可以共存,常常有痰就有湿,有湿就有痰,所以统称为痰湿。
还有痰可以分为很多种,有湿痰,痰热,燥痰,寒痰等等;而且不仅仅痰湿并称,还有痰饮并称。
但是痰湿在以前更多的是指的寒痰水湿,也就给人一个定式思维,凡是痰湿就是是湿痰寒湿,也就多采用二陈汤,半夏之类甚至配合温阳化饮的药物了。
您一语点醒梦中人,原先我看好多大夫里开的中药里大多数都是清热燥湿泻火的药物里面出现大量的燥湿药物,刚开始管用,到最后就不管用了,也许真的不能动用伤阴的药物,如果是你用什么方子治疗这个病呢
 
最后编辑:
你的意思是说我这是燥谈吗??
是啊。而且刚开始的时候就是阴虚引起的,现在是虚实夹杂,痰瘀不去,补也补不进去。只有痰瘀去了,身体自然能够利用食物化生阳气,后天滋养先天才是正常的。
你这个确实是疑难症了,痰瘀互结的,治疗其中任何一个都不会有大的变化。
 
是啊。而且刚开始的时候就是阴虚引起的,现在是虚实夹杂,痰瘀不去,补也补不进去。只有痰瘀去了,身体自然能够利用食物化生阳气,后天滋养先天才是正常的。
你这个确实是疑难症了,痰瘀互结的,治疗其中任何一个都不会有大的变化。
您的想法我会给大夫说让他分析下,我感觉你这次没准说对了
 
您一语点醒梦中人,原先我看好多大夫里开的中药里大多数都是清热燥湿泻火的药物里面出现大量的燥湿药物,刚开始管用,到最后就不管用了,也许真的不能动用伤阴的药物,如果是你用什么方子治疗这个病呢
如果是我来治疗的话,也是没有现成的方子的,不过据我的经验,可以推荐一些药物给你:
丹参,大贝,瓜蒌皮,石菖蒲,郁金,姜黄,丹皮,僵蚕,蝉蜕,枳实,竹茹,赤芍,生地,麦冬,白芍,胆南星等。
其中赤芍,石菖蒲要量大一些,生地,麦冬,量小一些(这个主要是照顾到你容易腹泻)
实际上除了骨质疏松之外,你的全身都有微循环障碍,也就是肌肉被痰瘀所阻,气血不能达表;这个才是最麻烦的,只要肌肉通了,气血内达骨骼甚至骨髓,外达皮毛就不是问题了。
 
半夜2_3点腰痛的睡不着,有医生说是肾虚引起的腰疼,有医生说不要吃晚饭喝水,知道具体是什么情况吗?畏寒,脚手心容易出汗口臭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