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入世中医学

勇仔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06/13
帖子
285
获得点赞
18
声望
18
年龄
62
一封公开信
中医学,一门特殊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手段,高智慧的科学结晶,凝结着历代中华儿女多少辛酸多少血泪。在人类生存、繁衍过程中,闪烁着东方文明古国在人类医学史上灿烂的光辉。几千年来,以一个神秘的、深奥的、独特的生存方式,代代相传。向现代医学,特别是今后医学展示无限的魅力。
今天,在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高科技时代,在时代、科技进步的同时,应该也有责任使中医学得到良好的发展和创新,重新整理和总结今天中医学的成就所在,重新评估《内经》,博识仲景的权威思想理论,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结合现代医学的科技成果,采用古为今用、西为中用的方法,取长补短,存精去粕,造就一门具有新世纪中医学特色的全新理论。因为今天的疾病已不是遥远的过去那么单纯,古人的思想,古人的理论,古人的方,古人的药,在最大程度上已不适合今天的人、今天的病、今天的高科技发展。
“发展才是硬道理”。因此我们需要来一声呐喊,呼唤所有沉睡在古人怀抱中的中医界同仁清醒过来:中医学必须创新,必须发展才有出路,不要造古、复古、循古,不要原地踏步。用新的概念、新的辨证、新的方药,教育我们今天和明天成长的下一代,使其在今后的医学界立于不败之地。
这一点,单凭外力不行。冲破古人的枷锁,闯入权威的世界,需要内力发出的勇气;需要更多的医学同仁积极参与、积极响应;需要各级政府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高度负责,组成一支庞大的中医理论创新队伍。
本人谨以此篇《入世中医学(暂名)》作为垫脚石,抛砖引玉。以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的写作方式,全面论述气血——经脉——脏腑——胞中——精神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矛盾,为发展中医、创新中医鸣锣开道。在此敬请各界同仁热情地伸出援助之手,各抒己见,发扬优秀,改正缺点,多提宝贵意见。为入世中医理论全新创新,逐步完善慷慨解囊,积极参与。此我之愿矣。
鉴于本人的理论水平和临床技术有限,很多错误观点、错误思想、错误见解有待于同仁等指正。只有这样,我们的理论才能发扬,我们的医学才能广大。
此致
敬礼
勇仔,于二OOO年五月二十四日在浙江台州
 
第一章 中医学述说
生命活动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所表现的一切功能活动。而人的这一切所有活动,都是为了满足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如饮食的纳入、消化、吸收、化生、排泄;气血的运行和转换;脏腑的调节和升华;四肢的屈伸和握步。机体所表现的这些功能活动,都有其共同的物质基础在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关系中逐步完成的。如“气、血、精、髓、脑、神”等。而“神”又是在气血精等物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主宰力量,即“神,是生命活动的总称”。
中医学研究的对象——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受到社会的、自然的影响。各种能引起机体物质和功能发生改变和紊乱称为“刺激”。受到刺激后,相对性地造成机体组织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称为“反应”。反应的形式有两种:即太过或不及。所谓“太过”是指机体组织受到刺激后,由有序的运动变为无序的强烈运动,如咳嗽、呕吐等。“不及”是指机体组织受到刺激后,由有序的运动变为无序的虚弱运动,如自汗、痿痹等。因此,中医学的具体任务就是专门研究和防治个体生命在社会、在自然刺激下造成的病变反应,造就一个没有疾病(太过),没有虚弱(不及),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健康人。
中医学是一门涉及面很广的学科,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哲学、现代医学、现代心理学等。在认识生命活动,分析病理变化,诊断疾病好恶等方面,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的整体性,是以脏腑功能活动为中心,以经络、脉管为通道,以气、血、精、髓、脑、神为物质载体,与五官、形体等组织相联系,通过脑、神的功能活动与社会、自然相接触,形成统一的内外一体。这种认识观念称为“整体观念”。并且围绕这一整体观念为指导中心,展开对疾病病证的犯病机理的综合分析和辨别,探求社会与自然对个体机体生理、心理的影响程度,病理的变化性质,从而达到诊断疾病的准确性,作出与之相符相应的治法,对症下药。这一过程称为“辨证施治”。辨证是施治的前提和依据,施治是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作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和指导思想,具有非常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事实证明,人的一切生命活动,来源于物质所构成的形体所派生的神的具体表现。神以形为本,形以神为用,形生神俱,神亡形化。形有脏腑、五官、皮肤、肌筋、经脉、骨骼等组织构成,神有气、血、精、髓、脑、神等物质化生。物质服务于组织化生功能,组织构成形体为神服务。从而达到内外统一,平衡协调,形神相接,适应社会和自然的变化,永葆健康,终其天年。
 
第二章 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 中医学的形成
人,自有了生命就有了疾病,这已是千古以来不变的定律。在远古时代,人类在生产劳动的同时,就进行着与疾病作斗争。在历经了无数次实践与认识的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某些动、植物可作食用,又可以缓解疾病痛苦的药物治病知识。这些遗留的、零散的药物学知识被逐渐掌握在以“巫师”、“圣贤”为代表的高级知识分子手中,他们在原始的生活中,用自己有限的知识,充分发挥其极大的思维和智慧,不断整理,作进一步的总结和传播。
第二节 中医学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带给了思想上的巨大解放,千百年来的医药学知识开始走向理论的水平,初具胚胎的医药学向模式医学转变。具有进步思想的医学家取代了“巫师”、“圣贤”,以诚挚的科学态度获得医学的健康发展。
《黄帝内经》,一部以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阴阳五行为基础理论,全面论述了人体组织结构、生理 、病理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首先提出了“整体观念”这一理论观点,奠定了医学理论的基础。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万物生化不息的根源在于阴阳两面既对立又统一的互相作用和不断运动变化。认为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与协调是维护正常生理活动的必备条件。
五行学说认为,人体生命活动和变化是人体脏腑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外界的社会、自然密切相关。认为只有恢复人体之间的相对平衡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天人相应。论述了局部与全身之间、内与外之间、人体与社会、自然之间、情志与机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首先提出了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等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开创了“四诊合参”法的理论依据和“养生学”的先河,强调了“未病先防”“治未病”的重要性性措施。
《内经》的产生,作为内容较为完整的一部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古典医著,是千百年来医学临床经验的良好总结,也是古代医学在解剖、生理、病理、药理、诊断、治疗、预防等各个方面一次质的飞跃,为中医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理论水平的提高,迸发临床医学的出台。东汉末年《伤寒杂病论》的问世,确立了“辩证施治”这一法则,以内容固密严谨,理、法、方、药齐全的又一部古典医著。丰富和发展了《内经》的理论和治疗方法,使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并轨发展。
《伤寒杂病论》根据《内经》的理论,认真地总结了东汉以前的医疗经验,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把外感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症状,依据人体的生理状况和病理变化,加以归纳,全面论述疾病的变化规律及治疗方法。正式确立了“六经分类”、“八纲辩证”、“四诊合参”的医疗原则。以辩证为前提,严谨选择可靠的方药,从而使中医学在传统成长中走向成熟。
隋牮统一,结束了中华大地长期分裂的局面,为总结中医学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产生了《诸病源候论》。它对隋代医学各家各种不同的医学观点又进行了一次全面而认真的总结,并上升为系统的理论。
《诸病源候论》的最大成就就是对各种疾病的病源的认识。凡例疾病的性状作分类描述,详细而系统地论述了内、外、妇、儿、五官、皮肤以及地方病、寄生虫病、传染病等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预后及预防措施。是中医学病因病理学的首创。
明、清时期,温疫大流行,遍及山东、河北等地,辗转相染,这“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自口鼻而入”,“触之各随其气而为诸病”,与伤寒不同,为温病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根据温热病的病因、发病与传变的机理,提出了“卫气营血”辩证和“三焦”辩证,又一次创新立法,弥补了六气(六淫)致病学说的空白地位。
第三节 中医学的前途展望
“医学是历代中国人高度重视的领域”。中医学是几千年历代医学家的光辉绩业。在收藏的医方、医案、医论等古医学文献中,无不显示我中医学的精华成就。
到了十六世纪,随着西方传教士的来华,西方的某些医学文化相继涌入中国。特别是辛亥革命时期,在欧美地区,自然科学突飞猛进,化学工业迅速发展,中医学在急诊、手术、检验等科目远远比不上西方医学的先进科学技术。特别是生物学的诞生,强烈地撞击着中医学的发展,致使传统医学被排斥、摧残和遗弃。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新的疾病不断涌现,如高血压、肥胖病、糖尿病、肿瘤、艾滋病等疑难病、慢性病、危重病不断增多,沉重地砸向中医学这一传统医学,保障人民健康的担子愈来愈重。
九十年代,中央政府相继成立了中医药管理和监督机构,高等教育,医药技改政策纷纷出台,重新回到了百家争鸣的年代。
今日的中医学,是前古文化、古思维、古的唯物辩证法酝酿而成的产物。我们有必要也有责任去重新总结和整理前人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在发扬传统、继承传统的同时,结合现代医学的巨大成就,去粕存精,取长补短,古为今年内用,洋为中用,改正缺点,发现优良,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以独特的指导思想,进一步研究、探讨中医传统理论,发支一次重大的中医创新、改革热潮,将我传统中医药推进第六次、第七次高峰,让国人接受,让世界接受。
 
第三章 人的整体生长概念
人的整体生长概念,就是指人的个体生命在生、长、盛、衰、老、死等到六个阶段的认识和研究。
人自有了生命就必有死亡,这是自然界事物和现象无法抗拒的发展规律。正如人自有了生命就有了疾病一样,疾病是生命的死敌,是死亡的种子,是生长的障碍,是衰老的威胁。
学习和研究中医,特别是在高度发达的现代医学知识面前,我们必须对人的个体生命的生长、盛衰、老死的整个过程有一充分的认识和探讨,利用整体观念为主导,以脏腑、经脉、气血的生理为基础,以辩证施治为诊疗特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了解和分析人的脏腑、经脉、气血、精神的作用和地位,以及形与神之间的关系,对于防病治病、养生保健、计划生育都有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遗传因素、生活环境、地理位置等多方面原因的限制,故人有高矮、肥瘦及种族之别,亦有寿命长短之分。
第一节生
现代医学认为,人的个体生命是精和卵的结合,经受精卵的不断分化、发育而成。
中医学的人的整体生长概念必须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知识,作科学的论述。
精子和卵子,作为生命之初最基本的物质,凝聚着男女双方身强体健的气血精华。中医学将这种具有生殖、生长、发育等多种功能的物质称之为“精”,包含“精气”和“精血”。男者以“精气”为用,女者以“精血”为本。故男性刚强,女性柔弱。故男女交合,精之气胜于血者男,精之血强于气者女。
饮食入胃,精微供奉五脏营养全身,糟粕付给六腑排出体外。精微化生脏气,“气”具有推动、温煦、调节、化生之功能。脏气经过互相作用、互相制约,化气之功能为血之物质。故“血有来源于气”,即“气生血”。“血”具有滋养成、温煦、调节、化生、解毒之功能。气行于经络之间,血行于脉管之内,日溢而夜蓄,复供给于机体各组织的营养。如此气血互相作用,良性循环,周而复始,化有余为精华部分,则为“精气”和“精血”,合而为精,藏于“胞中”,于“先天之精”相合。
“胞中”位于少小腹,为“元精”所居。“元精”来源于父母先天的赋予,故称之为“先天之精”。胞中其表现为生殖组织,男性则为“精囊”,以精气为良。女性则为“胞宫”,以精血为贵。男女七、八岁后元精消耗始尽,需要后天之精气、精血的不断化生来补充。故“精、气、血异名而同类”。血为气之侣,气摄血,血腻气,精为气血之华。
故男女交合,气血迸射,精之气血合而为“珠”名为“珠胎”,藏于胞宫,以血养之,以气安之。妇女此时“月事”停行,需要补充气血。
胎儿一月,气始动始化,化生经脉,为血所用。故曰:经脉为气血之府,为气血的流通渠道。
胎儿二月,血始用,行于脉管,气行血行,化生经脉流通渠道为调节场所,变物质为功能,化生组织,生成系统,外为皮肤,内为脏腑。故人体是统一整体。
胎儿三月,气血并用,化生经脉为筋骨,骨始成。完头形、身躯、肢体,别男女。初为人形,形俱。故此期宜补骨,但亦恐药物滥用,造成先天缺陷。
胎儿四月,气血始与精接,生髓填脑,脑始生,现五官。
胎儿五月,脏腑组织初具,气血不足,宜补之。
胎儿六、七、八月,发育趋向成熟,脑始用,神始生,胎始动。利于胎教。孕母气血始收,上盛于双乳,化气血为“汁”名为乳汁。
胎儿九月、十月,此时胎儿组织与系统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各趋向进一步完善,孕母所赋予的物质已无法满足胎儿生长发育的需求,本能上只有破胎而出,称为“脱胎”。
 
鼓掌也好,喊倒彩也罢,捧捧场嘛,多谢啦!
 
第二节 长
“十月怀胎,脱胎完骨”,说明人的新的个体生命,自“珠胎”凝结经十个月孕母所赋予的养分,终于脱胎而出。脱胎是为了个体生命的延续,是成长、发育的开始。它完成了“先天”所有的给予,渴望着“后天”的供养。被不可抗拒的自然发展规律推进社会和自然环境,进入“长”的阶段。所以,如何把握生命健康有序发展,这与先、后天的赋予和采纳有关系,而且还受到社会和自然界的生存环境影响。
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机体通过呼吸和饮食纳入各种精微化生气血,维护和保障机体各组织的温煦和滋养。这种“以平为期”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又需各组织之间发挥各自的功能来调节完成,产生髓、脑、神,来主持机体生命的一切活动。而生命活动又离不开社会与自然。因此,个体生命的健康与否,取决于外界各种环境因素和个体内部脏腑气血的承受能力,即内外环境的平衡与否。
从出生到学龄期这一时期划分为“长”的阶段。
一、新生儿期:通常指出生后三个月内。
此期又称“生命多难期”。凭先天所赋予的“元精”物质来保护机体,气血薄弱,脏腑娇嫩,功能需全而力微。饮食来源完全希望母乳的喂养,形俱而神始生,故善哭多睡而不喜动,善饥而多餐,过寒过热皆不宜。此期除真心保养外,还要预防先天带来的疾患。
二、婴儿期:通常指满三个月至一周岁。
此期又称“生命萌芽期”。母乳供养已显不足,渴望后天新的物质来补充,并逐渐脱离母乳进入流汁、半流汁饮食。机体各组织的功能和物质开始自我调节,髓、脑、神三者功能已趋向完善,大、小便有序可循,认人,认物,知痛痒喜恶,学语,学步,骨骼已明显有力,颅骨开始闭合和硬郎,并生“乳牙”。此期是个体生命进入社会自然环境的第一步,在培补饮食的同时适宜补骨、补脑、调神,注意饮食,远离人群,谨防风、寒、热、食致病。
三、幼儿期:通常指三周岁以内者。
此期限又称“生命初期”。先天的赋予加上后天的补充,物质与功能的补充和消耗成正比,成长速度十分惊人,先天到后天的过渡已得到圆满完成。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当初怀中婴儿已姗姗学步,呀呀学语。认人,识物,知喜恶、痛痒、寒热、饥饱、大小便,并能独自进入社会生活。由此可见,此期气、血、精、髓、脑、神等六种基本物质已初具规模,各种功能活动正在良性而有序地活动。所以此期犹宜进行脑与神的调教。
四、学龄期:通常指三周岁到十三周岁。
此期限又称“生命活跃期”。饮食物的充分改变和完善,不断促进机体功能产生质的变化。功能的升级又逐渐地相互储蓄达到升华。先天带来的元精则不断地在此得到相应的补充和贮存。精足则髓充,骨骼的生长促进运动幅度的加大。充髓填脑,上通于头,与脑液相接,谓之“脑汁”,俗称为“脑”。“神”附于脑而生。故脑充则神达,脑干则神衰,脑伤则神别。脑是精与髓的高层次气血的物质升华,神是精与髓的高层次气血的功能飞跃。脑具有调控、储存、统摄之功能,主搜入、组合。神具有统帅、策略之功能,主灵机、变动。故脑生则口能言,目能视,耳能闻、鼻能分。能忆过去,想未来,运筹于胸腹之间,掌握于机体之外。神生则身形灵活,知痛痒冷暖,能喜恶性之分,冷热之调。所以此期儿见识的广泛运用,促进思维活动的发达;功能的成熟,促进脑、神的生长。形与神俱,自我保护能力已见一斑,是长体、长骨、长力、长思维、长内陆识的最佳时期。
 
第三节 盛衰
综上所述,气、血、精、髓、脑、神,既是脏腑功能进行各种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个体生命活动的具体表现。从唯物主义辩证法看问题,气血精髓脑神作为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作为脏腑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它们之间同样具有物质与物质之间的活动功能。如气化、精化、神化等。所以它们既是物质,又是物质的功能作用。有的是有形物质,有的是无形的而客观又存在的精微。有形归其舍,无形附与体,各司其职,互相依赖,互相作用,互相存在,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的正常活动。
因此,个体生命的生死过程,包含着脏腑功能与物质之间的盛衰与否。
本节将人体的盛衰过程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讨论:
一、青春期:通常指十三至十八周岁。
此期又称“生命二期”,指个体生命已进入第二次高峰期。精气血的大量储存,达到了一定量的盈满状态,通过脏腑的调节,经脉的运行,输送到胞中贮存起来,并不断地扩充,逐渐打通任、督两经。任、督两经同起于胞中,出会阴,任走于腹,督走于背。主负着全身经脉的气血流注和储蓄。当两脉盈满,则每月当溢精于体外。男性以督脉为用,盈精气泻则为“梦遗”;女性以任脉为用,盈精血泻则为“月水”。具体表现为生殖组织器官功能已趋向成熟,出现了“第二性征”。有余则生火,火性炎上,发于头面如“痘”。故男性气用性刚喜动,腰粗背宽力大,生须发,声吭;女性血用性柔喜静,胸肥臀大力小,声啼。
此期在社会和自然环境中无忧无虑,除了学习,一般环境因素不会给其造成极大影响。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生活条件的优越,相对导致此期生理功能早熟状态。
二、壮年期:指十九周岁指三十五周岁。
此期又称“生命鼎盛”期。随着二次生命高峰期的到来,机体的一切功能活动都进入最佳状态。由物质到功能,又功能到升华,升华的气、血、精在使机体功能更加旺盛的同时,也使髓、脑、神的功能再一次质的飞跃。如此良性循环,良性补偿,则生化有源,温养有泉。
此期个体生命正式进入社会活动,出入于交际场所。食、色,既是个体生命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又是“精神充沛”的具体发泄。“人道不可废”。“**”是个体进入社交的一种本能反应,“情志”是个体进入社交的一种反应变化。因此,中医学认为,**的本能和情志的变化又是生命衰退的阶梯。
 
三、衰退期:通常指三十六周岁至四十五周岁。
此期限是“物极必返”的不可抗拒的自然现象。当机体功能达到了一定的极限,组织器官就会产生相对的衰退反应。所谓“衰退”既是气、血、精、髓、脑、神等到物质与功能耗损程度的具体表现,又是脏腑功能质的变态反应。气、血、精的生化不足,必然无法保障脏腑功能的正常发挥,恶性地带来脏腑功能的调节进入自我减弱。而且,脏腑功能的自然退化,又导致气血生化无源,精化无源。精不足养髓,则骨衰质化。脑海空虚,则脑神松懈,眼糊、耳背,行动受阻,已不灵活。正如经云:久立伤骨,久思伤脑,久劳伤血,房事过度则伤精。所以衰退的具体表现在于髓、脑、神的不足程度。分自行性衰退和病理性衰退。后者包括创伤、疾病、纵欲、失养等。
第四节 老死
从衰到老,从老到死亡的过程,是个体生命的自然进展。所以老是衰的进一步退化,直至死亡。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神亡形化的结果。
组织器官的进一步衰退,气、血、精、髓、脑、神等物质的生化功能愈显虚弱。特别是精与神的反应更为突出。气血不充,则皮皱肉坠;精不足则育无子,齿更发落;髓干则骨直体硬,力小无劲,行动缓慢;脑空则神散,耳聋眼花,失忆昏沉。继之,气血运行无力 ,气滞血凝,渐进性地导致气闭血枯,呼吸停止,心跳停止,体温冰冷,脑竭神离,称为“死亡”。
 
第四章 精气神学说
在研究和学习中医论病、辨病、治病的系统理论,首先应该认识和掌握整体观念中的精、气、神的概念,有利于综合分析个体生命运动的规律及病理变化。
在上一章,我们已初步上认识和掌握了气、血、精、髓、脑、神的生成和作用,所以在这里我们将着重讨论它们的生成和作用在运行过程与其他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中医学说认为,通过饮食和呼吸所纳之物,在脏腑功能的作用下,经过流通、储存、调节、生化等各种环节渠道成为奉养机体组织的物质。其物质中的精微部分,又经过不断生化,不断升华,积聚为精,聚精为髓,髓成充脑,脑生神生。因此所谓的精气神学说,就是以精气神为中心,全面论述气、血、精、髓、脑、神等六种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的生成、运行、输布及其它们的独立作用和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一门学说。
第一节 气
气为何物?气是自然现象,是自然界所有事物自身生命透发出来的一精微的、玄妙的物质,是一种无形的在客观上又实际存在的感觉,并且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它们互相交融,互相逼迫,互相排斥。
中医学根据这一社会自然现象,认为人与万物一样,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护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运动着的精微物质。既指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如肺气、心气、肝气、脾气、肾气;又指物质的不断生化和升华活动,如血气、精气、神气。
气,从广义上讲包括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
先天之气来源于父母的给予,“与生俱来”,藏于三焦谓之“底气”,具有温煦胞中,推动脾气、肝气生长,承担上焦心气、肺气与下焦肾气的贯通和融合,司行中焦“营气”的分离。与脏腑之气相融谓之“脏气”、“腑气”;与胞中之精相融谓之“精气”。精气又名“元气”,主生殖、生长 、发育。
后天之气化生于饮食和呼吸纳入的自然界万物透发出来的精微。
饮食入胃,胃主消化和腐熟,脾主吸收和运化,一升一降,糟粕付于大、小肠司行重吸收和排泄,精微化为“营气”藏于中焦腹中。由于饮食之物有质的区别,故营气又一分为二:一指上输于心,与肺吸入之气相融,称为“宗气”。宗气具有推动、行血、温煦之作用。藏于经络,行于机体组织和脏腑之间。二指外输于皮毛与外界之气相融,称为“卫气”。卫气具有泄汗、固表、防御、温润之作用。藏于络膜,行于皮肉、肌筋之间。
综上所述,宗气是个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根源,上至息道与外气通,下达三焦与底气接。宗气行于机体组织和脏腑经络之间,故宗气动心气亦动。气行血,则鼓气动血。心主血脉,心气动则血溢于脉而行。如此宗气循经而走,心血从脉而行,经有经络,脉有脉络,分布全身。外至皮肉、筋骨、头面,内至脏腑组织器官,由内到外,与络膜处相交接,共同完成气血之物质的新旧交换。有益者入脏出腑,脏者藏之;有害者出脏入腑,腑者泻之。由下而上最后复归于肺,肺司呼吸故。如此运行不息,环周不止,吐故纳新,维持个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所以经脉者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总之,气的生成与先天、后天的关系非常密切,特别是从饮食和呼吸纳入的后天之气与自然界的万物精微优劣息息相关。
气,作为运动着的物质,作为动力的根源,具有升、降、出、入四种运动方式,称为“气机”。所以人的生命活动,从根本上来说,也就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具体体现在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以及它们之间的协调关系。如肺的吸入和呼出,胃的主降司消化,脾的主升司运化,肾气的升清降浊等。若气的运动发生障碍,或升降失调,出入不利,就会影响到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导致种种病变。若脏腑之气各司其职,在宗气的推动下,津血的滋润下,发挥各自“气”的功能,则气畅血顺,脏安腑通,藏之精华,泻之糟粕,毒不留,淫不侵,百病不生。
 
第二节 血(附:津液)
血是循行于脉道内实实在在的红色物体,质粘腻。气是无形的,而血是有形的。气循经而走,血却从脉而行。故血不能溢于脉外而妄行,气不能窜于脉内而狂走。这种由脉外之气摄血从脉而行不溢于脉外的功能,称为“气摄血”。同样,这种由脉内之血粘气从脉外而循不窜于脉内的功能,称为“血粘气”。
气是来源于饮食和呼吸外界之精微化生,而血是通过纳入之精微在宗气的作用下化赤而成,藏于脉内,故曰“气生血”。如果用朴素的唯物论来认识世界,万物透发着气息,在“气化”作用下,产生了雨露,雨露反过来滋润万物。所以同样可以认为,血是在气的气化功能作用下用来滋润、营养机体组织的一种精微物质。
血的生成亦包括先天之血和后天之血。先天之血来源于父母的赋予,与生俱来,由精血化生而成。
后天之血来源于饮食之精微。中医学认为,饮食入胃,经胃的消化、腐熟后,去粗存精,分为三类:一类指精者转化为营气,在脾气的作用下上输于脾;二类指粗者化成糟粕付于大肠排出体外;三类指介于精粗之间的一种非精又非粗之物称之为“营血”,在营气的推动下输于肝,肝司收发,上输于肺,肺司呼吸,将吸入之新鲜之气作用于营血,化赤为血注于心,最后通过在宗气的作用下行之脉道,下行全身而滋养机体。所以气性刚,血性柔,血的生成离不开气的固摄、推动、化生,其中包括营气、脾气、底气、肝气、肺气、宗气、心气,特别是宗气。
血,具有营养、滋润、温煦、调节、化生、解毒、粘气等功能。血的正常运行才能满足机体脏腑组织进行各种生理活动。同理,脏腑组织的正常生理活动,才能平衡血液的正常调节、储蓄和升华。
附:津液
津液,是体内正常水液的总称。就水而言,饮食入胃,水具有润滑、溶解、调节作用。一用来帮助胃的消化、腐熟、降下。二用来帮助脾的运化,布散、升发。所以饮食入胃,水的变更也分三大类别:一指经脾气的运化功能蒸发化为“水气”,上输于肺,于肺之吸入之气相融,称之为“津”,质清而稀。在宗气的作用下,布散于人体的体表和头面,为“汗”之源。具有滋润、营养之功能。二指经营气的化生充斥于血液之中,称之为“津血”,质粘而稠。经血液的运行输送到脏腑组织、肌筋、关节等功能活动场所,具有润燥、润滑之功能。三指经胃的下降入于大、小肠,在底气的作用下,下送于肾,称之为“液”,质浊而重。肾为水脏,经肾的司开合,下走膀胱,再经“浊气”的司收缩,下传输尿道排出体外。
总之,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是一个复杂的体液运行过程,是气与血、脏与腑等多种生理功能活动共同作用的产物和结果。所以气与血、脏与腑的病变可以影响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同样,津液的不正常反应性病变又可以影响到气与血、脏与腑的正常生理活动。所以津与气密切,与血同源,液与肾生死共存。
 
第三节 精
精,精是唯物辩证法又一个朴素的认识,它是中医学关于个体生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在于气与血的生化、融合与演变。
精是精气之精,是精血之精,是构成人体基本物质的气和血之精。是气和血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量的前提下积聚而成,也可以说是气和血的一次质的飞跃,藏于胞中。因此精既具有气的功能又有血的作用,而且还充分发挥经进一步组合了的自身优势和潜力,具有超越气血的一种功能物质。具有主生殖、生长、发育、填髓、充脑、生神之能力的整体概念。所以气血是是精神的根本,精神是气血的表现。
精亦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先天之精原始于父母生殖之精(精气、精血)的组合,自“珠胎”凝结就有,故又称“元精”,藏于人之胞中,表现于人体的生殖系统组织,是个体生命之初基本物质中最核心的生存物质。也就是说个体生命在饮食精微——后天之精未达前赖以生存、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直到后天之精的不断完善作进一步的过度和补充。
后天之精,从狭义上讲来自于宗气和血液在运行复运行过程中,在脏腑功能的共同作用下生化而成,合聚于胞中而藏之。
精的具体表现为:一指聚精生髓,填脑、充神;二指精满则溢,填充于任、督两脉,始生殖、司生殖。
总之,精是气血精华部分的组合,先天之精是后天之精的基础,后天之精是先天之精的源泉,气血精华之生化离不开脏腑功能的作用。所以,脏腑的正常生理活动,才能促进气血的升华为精神部分 。同样,精神充沛才能保障个体生命健康发展。
第四节 髓、脑、神
髓、脑、神,是中医学中关于个体生命活动最重要的主宰物质,是生命组成物质中是复杂、最特殊的一种物质。由于其复杂性和特殊性,直至今天的中医学也无法用文字来彻底解释和全面认识。它们是物质,由精化生,分别具有养骨、充形、生发、填脑、补神等功能作用。它们是有形之物,神附于脑而生,满而不实。它们是奇恒之府,藏精气而不泻。它们又有特殊的高级功能,主灵机、变动,主搜入、组合,具有感知、记忆、思维、贮存、意识、情感等可贵的天才综合功能。
中医学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总称,主宰着一个正确而又完善的自我调控的机体。通过皮肤、五官等的感知、感觉,不断吸纳和输入外界各种事物和物质,并给予分析、加工、消化、吸收、贮存,控摄于气血在经脉内的流通,周而复始地将养份输送给各脏腑组织,达到内外平衡的统一整体,从而主动地去适应和改变个体生命的生存环境,作各种正常的生命活动。
所以因吸纳生气血、长肌肉、养脏腑、生精,化而为髓,上行入脑,脑充神生。所以因刺激生脑神,长知识、益智慧,收而藏之,化而为用,下行入体,能言能步。故脑生则目能视,耳能听,鼻知香臭;能忆过去,想未来;能运筹于胸腹之间,掌握于机体之外。故神生善言能舞,知痛痒;有喜恶之分,有冷热之调,有七情六欲。故脑主搜入和组合,神主灵机和变动。脑主思维,神主策略。
所以,髓与脑是精的高层次物质的升华,神是精的高层次功能的飞跃。气血是精的根本,精是神的根本。精旺则脑健神灵,精虚则脑昏神怠。如此脑若死则神灭、精泻、气败血凝,肺不吸,心不动。
脑居高位,六淫犯之则头痛,七情犯之则头沉。脑热神狂,脑空神癫,脑困神昏,脑迷神散,脑伤神离。小儿少脑善忘,老年脑亏失聪。恶则眉皱,喜则眼开。
 
欢迎
有时间仔细拜读。
 
版主,给点指正啊,哪怕就一句,望不吝赐教.
 
回复 14# 勇仔


盛情难却,略谈看法:
1,很佩服楼主中医基础理论的功底,楼主是老师吗?
2,入市中医学我觉得应该属于“新编中医基础理论”,内容虽然本于传统教材,但较以前的教材显得新颖通俗;
3,楼主的创新观点可嘉,但不敢苟同;中医学的任何学派都是本于内、难、伤寒杂病论等基础上,通过深入学习、挖掘、感悟、及大量的临床实践从而独树一帜,并不是说中医学派就是对中医学的创新,应该是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术,从而形成了中医学术、学派、丰富的临床经验、有效的临床效果这一伟大的中医体系;作为国人,我们都应当引以为傲;作为中医,更应当坚信不疑。
“疑古”可以,并不是说古人的东西都是千真万确的,但是通过“疑古”,让我们更加努力的学习、感悟、辨别古人的东西,希望能更加准确的领悟古人的深奥密旨,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上得以提高;如果想颠覆其本,另创所谓“新中医”,我想当今无人,以后也没有成功者,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放弃了几千年的传统中医学术,不可能再有新的中医学术,世界永远只有一种中医学术,那就是以内难伤寒为基础的中医学术。
“创新”也可以,中医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创新的过程,任何学派都必须根于此本,一个学派的形成,需要有影响的著述,需要有大量有效地临床实践资料,还需要有这一学派的师承者,建国以来,除了“火神派”之外,本人孤闻寡陋,还不知道还有什么学派?就是火神派,也是清代郑钦安所创,火神是后来学者给命名的。
在本人初学中医时,老师就谆谆教导:让我们一定学好古代文史哲,这是和古人沟通、学习中医的唯一路径,经过这么多年的学习和临床,虽然学无所成,但仍然对此深信不疑;没有学成,是因为我们的古代文史哲基础太差,不能很好的继承,怎么能谈得上发展?现在有很多人从其他学术角度来研究中医学,甚至颠覆中医学,那都是不可能的,充其量是标新立异而已,因为他们忽略了入门中医学的钥匙————古代文史哲。他们永远进不了中医之门。
随感而发,不当之处敬请理解。
 
谢谢版主的点评,必须申明一下。《入世中医学》不是“疑古”,是对中国入世以来各中医学术的一次概括和总结,当然也包涵个人的看法。同样是在内难伤寒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理论,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作必要的补充和删减,去粕存精。如果说删减古人的理论是颠覆中医,那么这样的医学谈何创新。所以我想版主的“忠古”思想是一愚忠行为。本人资浅难成一派宗师,所以没有要另立一派之想,只想作为一岐黄之孙,为中医学理论创新添砖加瓦,让世人折服和承认,就是这样。
 
各位同仁,《入世中医学》已涂写了四章,接下去是经脉学说、脏腑学说。应该说华夏中医论坛学员不下百人,却只看到版主达夫先生的点评,不能不说是非常遗憾。对一自然科学进行理论创新非一人所能,错也好对也罢,作为岐黄同仁总不应该对此麻木吧。为此本人真诚邀请各位点评,共图中医辉煌。
下面附送一铁杆中医论坛hljjxxliqing学员的点评,望能给各位佐餐:


一、 壮哉!中医人士中的豪杰,堪可称中医郎中的“耶稣”了。

壮士断腕,有这样的志向,中医药可获得新生了。

可以写一本书,逐渐修改补充。或许可以把中医界混乱地局面整理清楚。

二、我提一点建议,望参考。

1、一定要使用白话文,如果还是使用文言文,别说走出世界,就是中国的汉人也不能接受了。

2、提出的观点、理念要有根据,不能空口无凭。

3.要严谨,就是无懈可击。否则将一塌糊涂,一败涂地。

4、不要用模糊解释模糊。否则就是换汤不换药。

我还要很多的想法,如果你能听得进去,以后慢慢地谈

三、科学分类,不是自然科学就是社会科学。

关于中医的属性,只能是自然科学。

绝不可以什么都是,什么都来一点。那就不是医学,而是玄学了。
 
回复 16# 勇仔


希望楼主继续努力,这种精神值得钦佩。
 
第五章 经脉(奇恒之府)
经与脉,是两个不同的实质性概念合成的词组。
人之初,先生经,经成,气行。气行则脉生,脉成,血行。气血俱成,先生五脏六腑,后完皮肤肢体,先内而后外。内外俱成,通任、督,填髓充脑,脑俱神生。如此形、神俱成,谓之人。
气、血、精、髓、脑、神,作为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亦各有所归属。中医学将这种藏之物质,行之功能的组织称为“奇恒之府”,即藏气之经,藏血之脉,藏精之胞中,藏髓之骨骼,藏脑之颅腔。它们入则为物质,为脏腑、组织、形体提供一定的基础养分。出则为功能,为自身组织器官和个体生命一定的功能作用,相互融合,相互化生,相互依赖。
第一节 经
经,是中医学附于脉,串联于五脏六腑及其它组织之间,藏于骨骼与肌肉之间的白色样、束状样、带状样有形组织。具有约束、连系和保护五脏六腑,固定并支持肌肉、骨骼的运动。前者称之为经,后者称之为筋。筋之端为筋膜。筋膜与脉膜之交接处,中医学称之为“穴”,在外表触之有痛、胀、酸之感,密布于督脉两侧。筋伸展到此,复又附入脉之络,由筋到经作循环运行。
因为经是气的运行场所,所以经为气之府。所以气的太过或不及如气虚、气实、气滞、气逆、气郁等都会改变经的的运动变化,同样经受六淫之气也会导致气的运行发生改变。
故,气虚则经缓在人为无力,肌肉下坠;气实则经坚在人为癫狂,肢体作颤;气滞则经拘在人为疼痛,屈伸不利;气逆则经弦在人为串痛,痛无定处;气郁则经缩在人为肿痛,肿痛难忍。
故,遇寒则经缩,屈伸不利;遇风则经舒,运动松懈;遇火则经痿,行动受阻,或靡而不用;湿则经胀,肌肉胀痛,热则经肿,肿痛难忍。伤则经曲,肌肉牵痛,活动受阻。不治则遇雨湿胀痛,甚则患处变形,屈伸困难。
故治气宜舒,治经亦宜舒。

补注说明:由于编者知识有限,临床经验有限,至今还难以明白十二经脉之理论,只好留待他人续之或完善之,在此将十二经脉之经络学说略过不提。
第二节 脉
脉,是中医学附于经而行的可视的中空性器官,质脆而有弹性。由于生理功能活动作用不同,有入脉和出脉的不同。出脉从心而出,主内,行于各脏腑组织、头颅、肢体,渐行渐微,微者称之为络,络之端为络膜,与筋膜相交。络伸展到此在气的作用下,另辟新线,复从络膜处作伸延,由络至脉,主外,入肺归心。如此作反复循环运行,将新鲜之血输入各脏腑组织、头颅、肢体,再经各脏腑组织储存、调节后输入络膜,复送到肺,进行新旧物质的交换。这种交换后的物质,中医学称之为生理性或病理性产物。这些产物或由卫气的开泄从皮肤排出体外;或由肺气司呼吸呼出体外;或由肾气司开合泻出体外。由于“穴”是气与血进行新旧物质交换的场所,给中医学另辟了一条治病途径——针灸。
脉与经一样,串联于机体各组织之间,含有两条相向的不同出入之渠道。
脉是血运行的通道,所以脉为血之府。脉以血为用,以气为摄,血又粘气,如此相辅相乘之作用,往入导致气血同病。即气病及血,血病累气。
如果说经是六淫入侵的通道,则脉是抗御六淫入侵的屏障。反之亦是六淫吞嗜的佳肴。故风则脉缓,温则脉柔,热则脉驰,燥则脉脆,寒则脉紧,湿则脉胀,火则脉焦。气理则顺,血养则和。上塞下通,脉痿而废;下塞上空,脉胀而裂。血滞血瘀,堵脉不通,脉道重生。积血为毒,脉失所养。
故,脉以通为宜。
 
第三节奇恒之府
一、胞中
胞中位于少腹,男为精囊,女为胞宫。即主生殖组织器官。
精囊位于膀胱底后方,左右各一,与睾丸相连,出口与尿道相通。主生精、蓄精、泻精,藏而不满,满而不泻,泻亦有度。当个体生命进入第二高峰期,精气血的大量积累,达到了一定量的盈满状态,在脏腑功能的不断调节和净化下,通过经脉的运行,输送到胞中。故男子十三则精气满,玉茎挺而渐坚渐粗。此时内藏精气萌而欲动,在神的作用下抑而不泻,在环境的引诱下,发而为“梦遗”。男子十八,精足,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能生子。
胞宫位于膀胱于直肠之间,与宫室相通,出口于尿道相隔。主生精、蓄精、泻精,藏而不满,满而月泻,泻则有度。女子与男子不同,因其有宫室为纳,故月满则盈,盈而泻之。宫室是孕子之所,是新的个体生命的摇篮。当女子精血盈满,泻至宫室而纳之,不孕则化。精血为血之精华,化则为血溢于门外,中医学称之为“月经”。是故女子十四,精血足,月事以下,门开,能育子。
胞中以精为用,因气血之所化,故应以温为主。气充则盈,血填则满。热则精沸,寒则精凝,火则精涸。气滞血瘀,无以化精,痛而牵引少腹,睾丸或胞宫,则为不孕或不育。是故身健体壮者则盈而有子,年老体虚者则衰而不育。女子宫室孕胎禁地,清净之府以温为贵,养血有度。血旺则室肥,血竭则室薄,肥则碍子生,薄则损子长。热则迫血经行先期而至,寒则凝宫经行错后迟来,气虚则宫坠而后陷,血虚则经闭而不至。气滞血瘀则行经腹痛,来无定时。积血为毒发为崩漏,湿浸津淫清稀带下。
二、骨
骨,包裹于肌肉之间,复被以筋膜、络膜相依相从,质坚而脆,分手骨、脚骨、脊骨、胸骨、盆骨。以脊骨为中心支柱,具有支撑、运动、御力、伸屈等功能。以气血养之,以髓为用。故脊柱者都以脊髓为论,上通于颅,为填髓充脑之径。故补骨者补其髓,伤骨者修其膜。劳则骨疲,逸则骨疏,损则骨伤。补血则坚,补气则韧,补精则长。热则骨酸,寒则骨痛,风淫骨疏,湿浸骨腐,燥则骨干。故少壮者长骨,年老者衰骨。
三、颅脑
颅,又称头颅,脑壳。因内藏脑汁,外以颅骨覆盖而名。后方与脊髓相接,前方与七窍相通。与躯体相接为颈部,为经、脉、息道、食道之组合,故软,能作左右旋转。故颅具有护脑、保温之功能。脑汁为半流质软体,富含筋、络串通其间,为个体生命活动的中心枢纽,以髓为用,具有司窍,感知、记忆、思维、贮存、意识、情感、生神、蓄神之功能。神附于脑而生,以脑为用,具有调控、命令等可贵的天才综合功能。故颅脑者,人形之总司。
颅为躯体之首,易受六淫之侵,易感七情之害。热则头痛如裂,脑灼神狂,七窍红赤;
寒则头痛如锥,脑凝神麻,七窍迟钝;风侵头痛如解颅,脑晕神昏,七窍歪斜;湿至头痛如绵裹,脑困神疲,七窍浮动。喜则眉开眼笑,精神焕发;悲则泪流涕出,精神痿靡;郁则愁眉苦脸,精神憔悴。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