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入世中医学

第六章 脏腑组织学说(附:奇恒之脏)
脏腑,是人体内脏组织进行物质与功能调节的场所,是个体生命的有机组合,是气、血、精、髓、脑、神等功能活动的具体表现,又是个体生命的具体表现。人体最主要的结构和功能体系首先表现在脏腑组织。
脏即“五脏”,为肺、心、肝、脾、肾。腑即“六腑”,为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脏腑各司其职,化自然界万物之气,通过饮食和呼吸纳入,生有益之物质为功能,藏精于脏,排污于腑。故经云: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实而不能满;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脏腑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脏与脏之间,脏与腑之间,腑与腑之间,既相互融合又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共同完成物质到功能的转变过程,达到机体内环境的平衡状态。
气、血、精、髓、脑、神六者,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又是脏腑组织器官进行各种生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它们是通过纳入自然而然界万物之气不断生化而成。整个生成、输布、运行、调节、储蓄都必须通过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去完成,从而进一步发挥其自身的功能潜力。中医学将这种藏纳物质的组织器官称为“奇恒之府”,即经、脉、骨、颅。具有脏与腑双重作用的器官称为“奇恒之庄”,即胞中、胰。
所以所谓的脏腑组织学说,就是以五脏为中心,以整体观念为指导,全面论述脏腑与脏腑之间,脏腑与体表组织之间,以及其构成的物质之间在生理和病理上的利害关系,观体表之变化,测脏腑之反应;辨气血之变化,论脏腑之盛衰。这就是中医学的精华所在。
中医学脏腑组织学说的形成,是几千年来民间医疗技术的经验总结,通过现代医学在解剖、生理、病理的研究过程中不断检正的结果。所以今天的中医学里的脏腑组织学说,包容了现代医学上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多学科理论概念,以中医学理论特点为特色,多系统合一地论述,让国人接受中医,让世界接受中医。
第一节 肺
肺,位于胸中,分左右两叶,质软而轻。上通息道(口、鼻、喉),与外界相接,内裹心腔,纳气入心。心肺自成一膈,中医学称之为“上焦”。
肺的主要功能是司呼吸,主宣布、输散津液。故肺为清净之脏,喜润而恶燥,宜通不宜堵,以降为顺。
一、司呼吸。肺的呼吸作用客观地被认为肺在不停地运动,实际原因是宗气的不断出入。肺出喉,上通息道,经口鼻吸入外界新鲜的万物之气,和中焦升发而上的中气相融,产生宗气。宗气作用于肺而摧生肺气,肺气在宗气的作用下:(一)吸入外界新鲜之气;(二)推动经五脏六腑环周运行调节后的“津血”纳入心腔,带动心气鼓动心腔搏动,引血向脉道运行;(三)同时将经五脏六腑环周运行调节后的“废气”从息道呼出体外;(四)将纳入和吸入的物质精微通过气化作用后产生的“津液”输散给机体和组织。总之,肺气是宗气作用于肺的内在表现,故经云:肺主一身之气。宗气的生成与吸入的空气质量和纳入的饮食质量成正比,与脏腑调节功能的优劣成正比。故空气新清则令人舒畅,空气浓浊则令人郁闷。故善治病者必先察其宗气之大小。有则病善,微则病恶。
二、主宣布,输散津液。由于宗气的产生而行于经,出肺入心,摄血循脉而行,内至五脏六腑与各脏气相接,去粕存精;外至皮毛肌腠与卫气相融,司汗孔之开合;下与元气相通,司肌肤及组织的温润,与底气相接司津液的散布,与肾气相交,司尿而出。故云:肺气以降为顺。由此可以得出,饮食入胃,水气化为营气上输于肺,在宗气的作用下输散全身。汗不出者是卫气不充,尿不出者是底气不降。
三、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宜通不宜堵。肺脏居五脏之首,质软而轻,组织娇嫩。因为是宗气的交换场所,又是宗气的发源地,是鼓动心腔搏动的动力之源,自成一膈而居之,所以不容任何异物进入,宜通不宜堵。从动力学的角度来论,润则能令其作不停的司呼吸运动。而燥则令其干,干则运动难以为继而停作。肺为脏腑之盖,寒气袭之则气凝,热气袭之则气驰,凝驰皆令气乱,乱则气逆,逆则令人咳,甚则令人喘。过润为湿,湿浸则腐,停则成饮。燥则肺干而痿,燥液伤津,甚则耗血动血。火若为患烙液成痰,炼液成脓。过火则肺焦,耗血血干,耗气气败。
 
楼主恒心和毅力,可敬!支持!
有几个意见,供参考:
1,黄帝内经,楼主认为是“辩证唯物主义”,鄙人不这么认为。
思考应该有独立性,不要因为“辩证唯物”在中国课本中主流,就往那上面靠。哲学理论中,有一元论,二元论.很多解释宇宙的方式。而内经中最核心讲的是“阴阳”,显然这是二元论,并不是什么唯物辩证论。从“无”到“有”,从一到二到三到四到五六七八九,这俺不知道应该归属那个“元”论,但绝不是唯物论。古人是对“无”这一部分是相当看重的,也不可能产生“唯物论”。
2,中医,浅看是一门技艺,但往深里看,是一种哲学,是一重文化。这是一个系统庞大的体系。天人相应,这是中医文化的核心基础,因此,楼主要重整中医理论的话,“天地自然”这一块是不能绕过去的,是首先要解决的。人与自然如何相应,是否相应..包括《易》,《老子》等与中医的关联,是否在医疗中有实用价值,如何使用。。等等,都是要解决的。
3,中医古文很传神,但想象空间大,因此失去了精细。现代文精细明确,但却很“失神”。顾此失彼啊。文字如何去表达,这是一个问题。
4,中药的性味功能,处方的组法,是否有规律可循?伤寒论的方子,是根据什么公式(原理)来配伍的,医圣一生把这些汤头一一组方,疗效一一验证,也是不太可能的,即便是参考了更古的医籍,那也还是有章法的--应该有个通用的原理。靠死记硬背这些汤头,怕是临床上心中了了,效果不明。这一条俺认为非常重要。
5,中医的疗法,不仅是汤药,从导引吐纳,针,灸,刮,罐,按,甚至祝由,少数民族等的医系,等等,是否有一个统一的体系可以去解释?诊断方面的常规中医诊断,手诊,脚诊,耳诊.等,是否能用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来解释?
若没用一个统一的原理去解释,那么,中医的“理”始终还是逃脱不了众说纷纭的局面。
外行看法,仅供参考。
祝楼主圆满完成大业!
 
谢谢sunnymann的点评
 
第二节心
心,位于胸中两肺之间,中空性组织器官,故又称之为“心腔”。外被以筋膜、络膜组成的包膜组织,中空与脉道相接。
心的主要功能是心喜动,司鼓缩;主脉,主血液流通;喜温恶寒,宜通不宜塞,宜顺不宜逆。
一、心喜动,司鼓缩。心在不停地跳动,其根本原因在于宗气的不断推动和固摄作用下,产生“心气”,导致心腔做有序的鼓动和收缩。推则血鼓而动为开,摄则血收而缩为合,合为气至,开为血行,如此一鼓一缩,有序有规,将注入心腔的血液“心血”摄于脉内运行。心主血以平为期,满而不能实,才能达到并保持腔内与腔外(脉道)血流处于高度相对平衡状态。正常范围在一呼一吸间约为四至跳动。由此可见,心喜动,司鼓缩,与宗气的强弱成反比,与致病因素的致病特**息相关。故小儿禀性不足或老年衰退渐亏则心之鼓缩功能增强,一息为五至以上。若宗气不足则心气化生无源而鼓动无力,致血盈于心而亏于脉,故脉软;若宗气太过则心气化生有泉而鼓动搏强,致血亏于心而盈于脉,故脉弦。心喜动,盈令人悸,亏亦令人悸。“悸”为悸动,是心气离经外浮之象。热则脉数,寒则脉迟;静则脉平,动则脉疾。悲则气败为脉微,惊则气逆为脉促。
肺主气,心主血,宗气先至而心血始行,所以肺先司呼吸,然后心司鼓缩,故呼吸停止,则鼓缩亦停。同理,若心血始行则肺气渐至,心血运行加快则呼吸亦加快。
二、心主脉,主血液流通。这里的血液中医学为心血。心血行滞,只有在宗气、心气的推动下,才能摄血液从心循脉而行,如此气行血行,流布全身,环周不息。血行于心,心先受之,中医学将血液作用于心而又充斥于心的物质称为“心血”,具有温煦、滋养之功能。上至头面,养脑蓄神,容颜脸面;下至四肢末端,举握有力;内至脏腑,外至皮毛。凡筋、络所至,皆有营养,进行正常生理活动。故心血旺盛,则脑健神灵,视明闻清,面色红润,行动娇健,各脏腑组织生理有序不乱,脉象和缓。若心血不足,则脑怠神疲,面色苍白,耳聋眼花,四肢倦怠。心血虚肝先受,肝血无源,好梦多睡。血不足则脉道空虚,有气无力。
三、喜温恶寒,宜通不宜塞,宜顺不宜逆。心血为有形之物质,温则血行,寒则血凝。所以心血的通畅流行主要在两个方面:心腔与脉道的通畅与否,即有无瘀阻现象。瘀于脉则病重宜急,阻于络则病轻宜缓。治寒则温之,治瘀则祛之。若瘀与毒结,状如霉岩;瘀与痰结,状如痰核,郁久化火,耗津劫血,皆为不治。故治血先治根,活血必治气,顺则昌,逆则亡。
第三节 脾(附:胰)
脾位于左季肋区,胃左侧与膈之间,质脆易破。
脾的主要功能有:主升,主运化,司输送,生营血,主卫气,性柔,喜燥恶湿。
一、主升,主运化,主输送。饮食入胃,一分为三:一为精微,质轻主升,化为营养物质;二为糟粕,质重主降,化为靡食;三为介于两者之间非精非粕。这些都需要脾的作用去粗存精,中医学将脾的这种生理功能称为“脾气”。所以脾气主升,升物质为功能,化精微为营气,上升与肺吸入之气相融合成宗气。脾主运,运之非精非粕之物化为津血、营血,输于肝。脾主送,送之糟粕化为靡食,传于大小肠。所以若脾之这三大功能失司,则气血就生化无源,纳而不化。脾气旺,则生化不绝。然过旺则非精非粕之物被大量吸纳,肝肿,肝实而不能满,则充斥于肌肉令人肥。过送则非精非粕之物被充分传化,胃塞,胃满而不能实,则充斥于肠而令人泻。
二、生营血,主卫气。脾气生化精微,脾先受之,中医学将精微作用于脾的物质称为“脾血”。由于脾血来源纯于水谷之精微,故脾之血分为二类,清稀为津血,浓腻为营血,在脏腑功能的相互配合下化赤为血,故经云:脾生血。精微化生营气,营气又分卫气。卫气性懔,充斥于皮肤肌肉及筋、络之间,具有固表,司汗,养肉充肌之功能。宗气主内,卫气主外,构成防御一体。故脾气虚则卫气不充,皮薄肉瘦肌松,脾气盛则卫气实,皮厚肉肥肌紧。卫气强健,肌腠紧密,虽感外邪而不病。
三、性柔,喜燥而恶湿。脾脏体软而脆,故其性柔弱,若外力硬性撞击则体破。因为其是气血生化之源,七情之喜怒悲思恐忧惊皆可影响其运化和输送功能。饮食之寒热、辛甘都可导致其功能太过和不及。又因脾是饮食分发处,燥则气升,功能发挥积极,湿则气沉,功能发挥消极。故喜燥而恶湿。然过燥则消谷善饥,多饮多食。过湿则运化失司,水送肠间,食少便溏,泄泻稀薄。
附:胰
胰,长条状软体,位于腹腔后上部,横贴于腹后壁,藏于腹腔内由筋、络组成的肠系膜中,紧邻脾、胃和肝、胆。因其具有脏腑之双重功能——藏精气而泻,故称之为“奇恒之脏”。中医学将气血作用于胰的功能与物质称为胰气和胰液。胰气主疏泄,疏则助肝气收发、加工、调节、解毒。泄则促小肠吸收、消化。胰液具有中和作用,宜泄不宜藏。
 
第四节 肝
肝,位于右上腹,膈之下,右肋之内,下附胆囊。
肝的主要功能有:其性刚,司收发,以气为用,主疏泄,宜舒不宜郁;以血为本,主藏血,中和解毒。
一、其性刚,司收发,以气为用,主疏泄,宜舒不宜郁。机体以膈为隔,膈上清,膈下浊,唯肝脏浊而不粘。肝主藏血却以气为用,有益者留之于体,无益者泄之于胆。饮食入胃,脾运精微于肝,化物质为功能,肝担负着重要职责,而这些重要职责都需要肝之疏泄功能来完成。精微入肝,肝先受之,肝气司发则上输于肺,肝气司收则传化于胆。心血入肝,肝亦受之,肝气司发则散血与外,肝气司收则藏血与内。故曰:肝藏血,昼行而夜眠。若肝之不疏,则精微入肝难以收发,宗气化生无源;若肝之不泄,则传化之物难以排泄。郁于肝则肝肿,逆行于脾则脾肿,过郁则肝不舒展而僵硬。然肝为刚脏,过于舒则上亢,伤于心心悸,伤于脑脑晕,伤于神神怒,伤于脾消谷而善饥,伤于胆外溢而发黄。故治肝者必疏肝,泻肝必养肝,宜舒不宜郁。
二、以血为本,主藏血,中和解毒。肝具有双向调节血液之功能,出为营血,入为心血。所以肝为血脏,以血为本。中医学将心血、营血作用于肝的物质称为“肝血”。由于饮入水谷之杂,万物各有精秕,纳之于胃,运之于脾,而入于肝,精者各奔其位,秕者独留于肝,这就需要肝血的中和解毒的功能来完成,排泄于胆,复流于肠。故肝血者,具有滋养外,还有中和解毒之功能。人静血归于肝则寤,人动血行于脉则寐,有余者藏之以化精,不足者补之以化气。如此周而复始,运行全身,上充头目,养脑蓄神;周行筋骨,蓄发生爪;下至胞中,生精填髓。故肝血不足,则头晕、神疲、目涩、精衰、筋缩、骨松。若肝气不足,或滞或郁,则肝血因郁而瘀,积秕为毒,或肿或腐,累及他脏他腑。
第六节 肾
肾,位于腰部后侧脊柱两旁,横膈之下,嵌于筋膜、络膜组成的脂肪体中,左右各一,左与胰相邻,右与肝相戚,下通膀胱。
肾的主要功能有:性沉,主水,主滤释,宜实不宜虚;主降,下注膀胱,宜通不宜塞,喜湿恶燥。
一、性沉,主水,主滤释。水液是人体津液的总称,来源有二:吸入和饮入。排泄渠道有四:呼出、汗出、便下、尿下,其中以尿下量为最大。水液生成以后,首先由脾升清作用,入肝上输到肺,浊者则与食物残渣一起下传于大肠用于靡化,从粪便中排出体外。上则入肝司疏泄,肺之宣发输散作用,气行则血行,血行则水利,将其敷布至全身。其中一部分水液充斥于卫气而运行于体表,外达四肢七窍,以濡养肌肉,润泽皮肤,从汗而出。另一部分随宗气循行于体内,滋养五脏六腑,在三焦底气相佐下行于肾,浊者下输膀胱从尿解,清者上传复归于肺,呼出废气,融于宗气,从而达到机体生理活动的需要。中医学这种肾的功能作用称为“肾气”。使注入肾脏的津血经肾的吸收、滤释,降浊。若肾气虚则滤释失司,三焦底气摄津血而上行,令人颜面浮肿而少尿。故肾气宜实不宜虚。
二、主降,下注膀胱,宜通不宜塞,喜湿恶燥。肾为水脏,水性宜降走下,故肾气以降为顺。其管下与膀胱相接,肾主滤,膀胱主纳,塞则管堵,滴水漏下,不通则痛。塞之为由,皆因燥热,热则水沸,烧水煎石,燥则水干,干化为石,石堵尿沥,水利石走,故痛有时。肾为水器,是脏腑气血在气化、生化过程中产生的生理性产物滤水器,所以当这些生理性产物被转化成病理性诱因时,中医学称这为“尿毒”,则肾先受之,滤释而下则安,积之则病,湿热交炽,腐蚀则靡。故以通为上,长通难积。
 
第六节六腑
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以脏为主,以腑为辅,五脏论精微,六腑说糟粕,讲的是传化之道。它们的主要功能,就是在宗气作用于六腑摧生组织之气向下传导。个体生命在正常生理活动中,是通过从饮食中摄取养分来保持气血正常而足够的化生达到脏腑功能活动的需要。那么被摄取养分后的食靡就需要通过六腑来完成,以通为顺。
一、胃
胃位于左腹膈下,上与食道相接开窍于咽,下通小肠与胆管相合,其外体被以筋膜、络膜组成的肠系膜。它的主要功能为受纳、喜湿恶燥,腐熟、吸收,主降,下传小肠。
饮食入胃,胃先受之,中医学称之为胃气。胃的受纳功能有二:自我性和强制性,即喜纳和被纳。喜纳是指胃在胃气的作用下自我排空陈旧性食靡后,致使宗气迅速给补而产生一种通过神的感知而知的饥饿感觉,促使个体生命自行要求纳食而缓解。若喜纳之需无法满足则神疲而力乏,继则津亏口干。而被纳是指胃在胃气不足、或虽足而滞、或饮食过量等致使陈旧性食靡未能完全排空,不食之又难以维持胃气饱和状态的一种似饥非饥的强迫性纳入。不足则纳呆,滞则饱胀不舒,纳后胀甚,饮食过量则似饥非饥。胃气以降为顺,逆则嗳气、呃逆、呕吐;过降则腐熟不及完谷而下;过滞则积靡为毒,毒侵胃腐,甚则穿孔而漏。
饮食入胃,化食为食靡,中医学将这种胃的功能称为“胃津”,或称“胃液”。胃津来源有三:一为饮食而来,二为肝气所泄,即“胆汁”,三为宗气运行津血化生。具有保护胃体,腐熟水谷,沾气燥化、润滑下行之功能。故云:胃喜湿而恶燥。然过湿则成水而泻下,过燥则伤津而干滞。
饮食入胃,精微上输于脾,是通过胃津的腐熟功能,化水谷为食靡,与胃津相融,经脾气的升清作用而上输与脾。故脾气的升清功能与胃津的腐熟作用息息相关。若脾气滞而不运则胃津化源不足,食靡因干而滞于胃。同样,若胃津不足以腐熟水谷,则脾气升清固竭、或所升之精微皆积靡之毒气,致使毒气侵淫脾脏、肝脏,久之则累之心脏、脉道。
饮食入胃,食有冷热软硬生熟,味有辛酸甘苦咸淡,过食则伤,或伤胃气,或伤胃津,伤则胃痛,上泛则见于舌,名曰“舌苔”。小儿肤嫩皮薄,肠胃易受寒邪入侵。
二、胆
胆附于肝而生,呈中空性囊形,上通肝而下接小肠。具有贮存、吸收、排泄之功能,宜通不宜塞,燥湿两不宜。
胆与它腑不同,它所传化之物非水谷,而是肝气疏泄之产生的肝之精,即胆汁。质纯、色金黄、味苦。是宗气摄血流注至肝,在肝中和、加工、解毒等过程中的生理性或病理性产物。中医学称为肝气产生胆气,作用有三:一贮存胆汁,为肝精的储备仓;二吸收胆汗中之精微,参与肝血的中和作用,复上输入心;三排泄于小肠。胆虽为腑却又具有脏之功能,实而不能满,故复有“奇恒之府”之称,藏精而溢泻。而胆汁之作用除具有上述参与肝血中和外,还有促进小肠司消化等作用,故宜通而不宜塞。故肝气或虚或郁,无泄于胆,则肝肿而心悸。若胆之排泄渠道不通,则胆肿而痛。燥则炼汁为石,湿则溢于外,或呕吐黄疸,或溢于皮肤而黄。
 
三、小肠
小肠位于小腹肠系膜中,上与胃相接,与胆、胰相连,下通大肠,盘曲于腹内,中空而身薄体长。具有润滑主运,传化食靡,分清别浊之功能,继胃之重吸收之作用。
腐熟后的食靡从胃降下而传入小肠,小肠受之,润滑主运,传化食靡,因其有肝、胆、胰之排泄物的参与,和其独特的体长,天才地具有分清别浊之功能,中医学称之为“肠气”。分清是在主运的同时,继胃之重吸收作用,再次将令靡中的精微物质重吸收上输于肝、胆、胰。别浊是在主运的作用下,将食靡作进一步分解成靡秽向大肠传送。故以润为顺,燥之则干数日不解,过润则滑下而作泻。虚则主运无力而停滞,腹痛腹满腹胀,欲纳而食难。过食则胃伤肠伤;滞则腹痛时发,腹中肠鸣;逆则嗳气频作,腥臭,甚则呕吐;蛔生则气窜而痛,时痛时止。
四、大肠
大肠上与小肠相接,绕腹腔内一圈,下开窍于肛门。是饮食入口,由水谷传化为食靡到靡秽到秽屎的最后传化过程。由于其同属肠系膜传化之腑,因此其功能作用与小肠相似,主运润下,传化靡秽,吸收,燥化成形,排泄之功能。
靡秽入于大肠,大肠受之,主运润下,中医学称之为“秽气”。此时的靡秽已无精微可言,重浊而秽臭,称之为“秽屎”,并含有大量的毒气。所以大肠所吸收的是浊水:一将秽屎燥化成形,二保障自身的润下,三被肠气重吸收。
饮食入胃,在正常状态下,水谷在胃内腐熟约为四小时,传之小肠分清别浊约为八小时,进入休眠状态约十二小时,所以饮食的整个传化过程为二十四小时。当燥化成形后,大肠之秽气功能逐渐减弱,宗气自行运至,通过神的感知作用:一鼓气将秽屎送出肛门称为“大便”;二同时作用于膀胱之浊气放出尿液称为“小便”。
故大便的正常与否,与纳入的时间,与胃、小肠、大肠的功能密切相关。若传化不及则燥化太过而便干;若传化太过则燥化不及而便水,或一日数次。燥润适宜则下便正常,每日如期。若寒、热、燥、湿与靡秽之毒气相结,则毒发肠腐,成痈成石。积热屎臭,湿热便腻。
若胃不治则肠损,传化失常;气滞则痛,气陷则脱肛,气虚则失禁。气机不利,矢气频频。
五、膀胱
膀胱位于少腹,上分别与左右两肾有管相通,下通尿道,与胞中相邻。其主要功能为贮尿,司放束。
肾气下降,滤尿下传于膀胱,膀胱受之,中医学称之为“浊气”。浊气司放束,尿满则放,下通尿道而排出体外。放完司束,束尿而贮。浊气盛则束尿时长,放尿射盆。浊气虚则束尿难禁,甚则失禁或尿液自流。
由于尿液来自于肾之滤,故肾气的盛衰与浊气的司放束功能息息相关。同样,浊气的司放束功能失常,则浊水上泛亦会影响到肾气的司滤释作用,积毒成腐。
故寒则浊气司束而尿多尿频,热则尿沸而尿短尿痛,伤于石则尿急尿痛,石与热结则便下赤尿。
六、三焦
三焦作为六腑中的一个腑,是中医学的独特见解。中医学将胸、腹作为一个整腑,内藏五腑六腑,以气、血、精为用,具有调节脏腑之间关系,平衡气血物质的化生之功能。
中焦肝、脾,司化生气血,在下焦底气的推动下上输于上焦肺、心,经肺、心的司散布又将气血输布全身,化生脾气升清降浊;化生肝气疏发收泄;化生肾气滤释水液;化生胃气腐熟水谷;化生肠气分清别浊;化生秽气燥化排屎;化生浊气贮水放尿。摄血于脉,营养于组织,周而复始。三焦通达,化物质为功能,化功能为精华,聚精于胞中,填于任、督,生髓、生脑、生神。将一个庞大的有机整体有序有规地进行个体生命活动。
所以,三焦学说实际就是宗气学说的总概括
 
《入世中医学院》广告时间
《入世中医学》已完成了六章,接下来是中医诊法的擅写了。在中医诊法中只有切脉是中医最深奥也最难懂的,因为它被普遍认为只可意会,而不可言表。再加上各大门派闭门自修,从不外传,,所有对外传者也只是浮、沉、迟、数一个大概。更有甚者还故弄玄虚,夸大其技,神乎又神,简直能切脉知病,用一句文言表达叫“真神”。
中医学在诊法上讲究的是“四诊合参”,即望、闻、问、切四诊。所以有人言者:不懂脉法不是中医,因为其在四诊中少了一诊,好象机体缺了一只手就不是完整之人,当然四诊中缺了一诊又谈何完整的中医诊法。故各人都在脉法上大做文章,认为“脉神”就“神医”。在祖先创立“脉法”至今,中医在继承和发扬的同时,在“遵古”、“循古”的基础上,还有了新的发明,叫“惑古”,将古人留下的东西神化、玄化。“病”是现代医学的东西,2000年前的脉法能切知今天的病,确有“先知”之明。
任何一门学科,必须遵循原则,即实事求是。夸大其词只能惑哪些忠实于中医的人,对坚持科学的人则毫无诱力,如道上算命,惑的是哪些相信命理的人,所以最终就是无法得到普及。
进入广告词:

中医当自强,则脉法当正


中医当自强,则脉法当正,否则国人会看不懂、听不懂、弄不懂其所以然来,那么你叫他相信中医,好象迫和尚去成亲。门内还没人给你捧台,就想走出国门,简直是异想天开。
脉法在中医四诊中占有一席地位,可见它的重要性所在,关系到中医学“辩证论治”的准确性和有效率。
脉法当正,就是让我们用现代医学的手段,用中医学的特色理论重新认识和论证导致脉象的因素所在和它的中医学意义。
脉,根据《入世中医学》理论,是宗气作用于心血,做有序的、协调的、交替的、周期性的推动和固摄,相对性地导致远端浅表脉管具有弹跳之感觉,用手指触摸出来。血走脉在脉内流动,气走经在脉外推行,故在浅表作弹跳的脉,实际是气血在经脉运行过程中的浅表性外在表现。正常人应中取,不浮不沉,律齐,势匀,寸赢于尺。脉浮是气盛于经浮于皮,脉沉是气陷于经沉于骨。
欲知其中,请接下去阅读并点评《入世中医学》之诊法。
 
第七章病因学说
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进行。人体只有通过机体不断地调整脏腑、气血的生理活动及活动状态,才能适应环境的无常变迁,取得机体佤环境的相对统一,达到相对平衡状态。
所谓病因,就是指引起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凡是足以破坏机体和环境的相对平衡状态,称为致病因素。环境包括内环境和外环境。
中医学说认为,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致病因素作用下,因致病因素的差异性质,而导致体内气血运行与作用发生障碍,使机体气血在流通渠道——经脉,调节渠道——脏腑,排泄渠道——九窍,以及在化生精神等功能活动中,与致病因素相争,相应而产生的一系列变化过程。所以,疾病的发生,是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机能活动及其抗御和消除致病因素的作用彻底失败。
致病因素有:六淫、情欲、疫疠、痰饮、食积、毒气、衰退等。中医学又将致病因素称为“邪气”。将“邪气犯病”的致病原理称为“病因病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机体相对平衡状态的破坏。个体生命是气血作用于机体通过流通、调节、排泄、化生等来维持各种组织器官正常功能活动,以适应外界环境对机体的影响,达到内外相对平衡状态。若一旦气血或组织发生功能障碍,破坏和改变了这一平衡状态,就会产生一系列经脉之间,脏腑之间,经脉与脏腑之间连锁的恶性反应。使气血的流通、调节、排泄渠道部分或全部地发生障碍,最后致使脑、神发生质的变化。
二、病因转化过程。一种病因作用于机体引起某种变化反应,潜在的人体抗病能力必奋起抗争,中医学将之称为“正气”。由于正邪斗争之盛衰,必将导致功能活动的相应改变,即太过和不及。这一改变过程,相对出现另一种新的变化反应,称之为病因转化过程。而且这一转化过程又使原有的辩证论治因病因的转变而改变。
三、病理转化过程。疾病的发生必有发展,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病因作用于机体,相对导致气血运行活动或脏腑生理活动的改变。这一种改变必然导致因改变而发生的因果连锁改变,称之为病理性改变过程。如大怒导致气逆,逆上伤神则神狂的病理转化过程。这时的“神狂”证,不是因为大怒而犯,而是因为气逆犯上而使神狂。本来气逆是大怒引起的病理反应,却成为了神狂的发病原因。
四、生理转化过程。病因作用于机体,受病和不病与否,决定于正气与邪气的一方盛衰。由于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或因病消耗,或因年老自衰等种种原因,相对导致气、血、精、髓、脑、神、五脏、六腑、胞中等活动发生异常,连锁性地引起机体抗病能力(正气)的减弱和消退,称之为生理转化过程。
总之,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休,其发生、发展、结束,正气起主导作用。因此,所谓的病因学说,就是研究和掌握致病因素犯病的性质和特点,及其对气血、脏腑等破坏的表现和变化反应。这就是中医学与现代医学所不同的“审证求因”和“审证论治”。在认识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前提下,只有彻底认识疾病的原因和其病理变化规律,才能正确设立疾病的防治方法。
 
第一节 六淫
个体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就离不开自然环境的给予,同时也脱离不了自然环境的影响。六气:风、寒、热、燥、暑、湿,是一年四季中的正常气候变化,当这些气候发生异常变化——太过,足以导致个体正常的生理活动的改变和紊乱,使人发生疾病时,便成了犯病的邪气,中医学称之为“六淫”。六淫犯病同时也是由于人体的个体差异性质和差异环境,无法适应气候所发生的异常变化所致。
六淫是六气衍生而来,来是于自然环境的外气,所以病从口鼻、或皮毛而入,入经陷脉,动气劫血,所以又把六淫引起的疾病称为“外感疾病”。外感病的发生大多于时令季节有关,但亦不排除是绝对的,因为气候的变化不断更替,再加上个体的差异性质也不是绝对保持在不可侵犯状态。六淫为气类,同类而不同性,故其犯人者喜入筋入经,伤络而不伤于脉。
外界的六气不是纯单一的,都在作无序的重叠更替,风甚则寒、风微则热,风久则燥,无风则暑,暑久生湿,所以六淫犯病也往往数邪杂至。
一、 风
风为春季主气。春三月,温始至,万物始生,冬寒未尽,春温已至,气温乍寒乍热,气
流成“风”。其质轻,其性柔。中人于朝暮之时,气血更替之候。或风寒、或风热多邪挟至。
风,具有以下致病特点:
(一)、性柔,轻扬开泄。此特点是犯病毫无感觉,都在朝暮气温更变,或个体熟睡之时气血交替之候。好犯于人体头项和肌表。风犯肌表则腠理开,开则汗出。风犯头项,窜于筋、络则感头痛。风邪犯肺则令人咳,甚则令人喘。
(二)、易动,善行,发病快。风邪入于腠理后,破筋膜而入于经,随经而走。就单纯性风邪其发病快愈后也快。症如:抽搐、四肢拘急、口眼歪斜、弓角反张等。
(三)、杂邪挟至。六气的变化风起主导作用,风邪犯病则腠理开,开则杂邪挟至。所以六淫常因风邪之引导杂至犯病。如风寒、风热、风湿、风温、风寒湿三气杂至等等。
二、寒
寒为冬季主气。冬三月,天至寒,万物始藏,气温超低于体温名曰“寒”。其质重,其性厉。中人于气温骤降之时,气血不及之候。
寒,具有以下致病特点:
(一)、质重,性厉。寒为浊邪,中人于四肢、后背,伤于筋膜、络膜之间,阻滞气血,不通则痛,痛有定处。得温则舒,风引内陷。寒湿同性,若两邪相融既粘又滞。
(二)、寒性凝滞,损耗气血。结冰、封冻是寒气的特性,故寒邪犯人,亦有凝结滞留阻滞气机的特点。伤于皮毛则汗孔闭塞,卫气被遏,汗无所泄,故发热、无汗。寒邪内入则凝滞在膜,令人肌肉、骨骼酸痛。寒气内浸于经则气凝,内浸于脉则血滞,令人恶寒、喜温、疲软。寒邪入肺则从湿化,令人咳嗽痰多。入胃则从水化,令人下利。
(三)、湿化。寒邪中人,宗气必奋起而抗争,故从湿化或水化,湿化则粘腻为痰,滞留于体内;水化则下沉为肿。
(四)、从风。单纯性寒邪犯病温则可治,但是在日常环境中,大多以风寒二邪杂至为多。因寒性重浊,风引寒至。故寒邪从风,风邪挟寒而中人。
(五)、寒毒为患。寒邪中人,积久不解,则积久为毒。寒毒为病,腐肌蚀肉,则生恶变。
三、热(温、火、疫疠)
温为热之渐,火为热之极。温热为夏季主气。夏三月,万物始长,天地沸腾,从温到热,气温高于体温故名为“热”。其性烈,其质混,其性向上。中人于气温骤升之时,气血沸腾之侯。
热,具有以下致病特点:
(一)、质混、性烈,向上。热为混邪,中人于皮毛则腠理开而汗自流,伤于皮发红发黑,伤于肤红肿热痛,入经烙脉,动气劫血,入骨耗津煎髓,入颅神昏脑胀,伤于神则狂燥妄动。入喉痹痛,入肺叶焦,入心腔颤,入肝体硬,入脾脆化,入肾炼石。
(二)、灼津劫液易燥化。温则水升,热则水开,火则水涸,故温、热、火为患,轻则伤津动血,热久为燥,故甚则耗津劫血。若火炎经驰,则迫血妄行。故口干而渴,渴喜冷饮,大便干燥,小便黄浊。
(三)、风助火炎,火从风化。温邪犯病皆因无风而温,风助则从口鼻而入于肺。酷温为热,风助则上炎伤颅入脑。火从风化,迫经妄驰,令人抽搐,痉挛。
(四)、热毒为患。热邪犯病,亦积热为毒,烙肉生疮,发热肿痛。
疫疠
将疫疠纳入六淫之热邪附后述说,是因为其犯病特点具有风、热、暑之特点,又有湿毒等移浊之气的性质,具有明显的地理区域和季节性,具有流行广泛,相互感染,不受机体差异和环境因素影响。好发于气侯交替之时,或暴热暴燥之时。如冬末春初、长夏、秋末冬初,故又称“温疫”、“时疫”。
疫疠之气又名疠气、戾气、异气、毒气、疫毒、温毒、乖戾之气,病情险恶,变化急剧。
四、燥
燥为秋季主气。秋三月,万物始收,天旱地干故名之为“燥”。秋未属温燥,秋末属凉燥。其性肃,其质清。故燥之为病,中人于津液不足之时,气血薄弱之侯。
燥,具有以下致病特点:
(一)、其性清肃,犯之则干。干是燥的特性,故燥邪犯病,皮肤干燥而无汗,郁热而烦,口干喜润,鼻干咽痛,大便干结。
(二)、伤津干骨。燥之中人,入膜陷筋,则伤津干骨,筋干骨损,行动受阻。
(三)、燥邪从风,易从口鼻而入。燥邪因气干而生,风引由口鼻而入伤人息道。息道不润而口渴,咽喉干涩肿痛。入肺则燥津为痰,津伤则呼吸失司而喘咳。
(四)、燥为热类,因热而干。
五、暑、湿
六气之中,暑气与湿气,前为天气所蒸,后为地气所升,皆是天地之气经酷热蒸发变异而成。故暑、湿为长夏主气。长夏介于夏末秋未一月,万物始熟,日照雨露。日蒸为暑,夜漫为湿。故暑伤于上性浮质轻,湿伤于下性粘质浊。中人于水火交蒸之时,气血大伤之侯。
其致病特点有:
(一)、暑邪如风如热,上犯于头,蒸汗而自流,高热昏仆。
(二)、暑邪易温化、挟湿。
(三)、湿从寒性,重浊而粘滞,趋下为肿。
(四)、湿易温化,喜风寒为杂。湿为水类,比津浊,比痰稀,既有水的属性,又有痰的特点。得燥化为解,得温化为津,遇火灼为痰。风引入筋,陷于肌肉关节之间;与寒相融,病之缠绵不去。
 
第二节七情六欲
人生活在社会环境中,各种事物和现象作用于脑神,从而产生各种不同的神情变化,或喜或怒,或忧或惊等,在通常情况下,属于正常的生理反映,对人体来说,非但难免,而且必需。因为它能促进脑神的见识及处事能力,并驱使动力的不断巩固和完善。神在对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在认识和处理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反映,归纳为“七情六欲”。即脑神的思维活动、精神意识所表现的心理状态,是外界各种环境刺激作出的心理反应。中医学将各种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社会活动作用于个体生命导致气血相应性地在流通、调节、排泄等渠道发生障碍,继而导致脏腑功能紊乱,脑神病理改变,称之为“神情致病因素”,具体表现为七情六欲。
七情,即喜、怒、悲、忧、恐、思、惊七种神态。六欲,即食、物、利、色、性、情六种思维。情欲致病的原因,就是:一外界刺激的的太过或不及的作用;二神的调控能力的降低;三机体素质的差异。如刺激过于强烈和持久,神的耐受力和敏感度等。又如男子气多性刚善怒,女子血多性柔善思等等。由于情欲致病有质的差异,所以致病程度就有强弱之不同。如喜则致病弱善治,惊则致病重难治。食物利三欲顺其则解,色性情三欲难满其意。
情太过则伤神,欲不及则伤形。情欲致病又称为内因,其致病的共同特点是:气机被遏,发生紊乱,或气逆、或气结、或气郁,从而导致一系列致瘀、生痰、化火、伤神、伤形、损脑,以及脏腑功能失调等病理变化。
一、喜
喜为事成意达,或欲望满足的一种表现。逢喜则气聚血畅,气血调和,眉开眼笑,脑清
神爽,故曰人逢喜事精神爽。若喜从突然,逢喜惊气,则宗气不继而发心悸,失眠,气血逆脑则目瞪口呆。若暴喜过度,则气血聚散不及,导致元气不收,脑室盈满而致神狂,妄言妄动。或狂笑不息,或痴笑不休。
二、怒
怒为事败意伤,或欲望不达的一种表现。因怒则气升血逆,目睁气粗。若怒极时久,或大怒不平,则气血升发太过,失约难敛,则纳呆,甚则吐血、头痛、脑胀、神昏,证见昏厥、卒中,不省人事。
三、悲
悲为事灭意失,或欲望落空的一种表现。若悲则气泄,从泪而泻,哀呜啼哭。若悲极时久,则气泄失约难敛,令人宗气不继,体疲力乏,呼吸低微。若悲伤过度,则三气不充,脑室空虚,神离而别,或昏迷不省人事,或语言错乱不知所云。
四、忧与思
忧为事成与否而意乱,或欲望愁患得失的一种表现。思为事因不明而意郁,或欲望悬盼的一种表现。古有“忧思成病”之言,故忧与思情不同而证同。故因忧思则气郁气结,胸闷不舒,精神痿靡,坐卧不安。若暴忧或忧久不解,则心烦失眠,善摇头叹息,纳呆便滞。气结不治,若与痰结,痰气蒙蔽脑神,则自言自语。
五、恐与惊
恐为事在得失而意慌,或欲望渐现的一种表现。惊为事在突然而意骇,或欲望突现的一种表现。恐来自内积,惊来自外袭,惊因恐而突发,故情虽不同,而证却大同小异。恐因摄气太过,导致气滞血瘀,惊因逆气太过,导致气血逆行。故惊易复而恐难解。故恐吓或惊吓过度,则心悸,易醒,或不寐。久而不治,则挟瘀入脑,蒙蔽脑神,如痴如癫,二便不知。
六、食欲
食欲是指个体生命对饮食的乞求。喜饮食为喜食,恶饮食为恶食。喜食见脾胃运行消食升降有序,恶食见为脾胃升降失司。脑饥欲食,口涎自流,神饥欲食,慌不择食。若纳呆则中气无以化生,消肌削肉,继则神疲力乏。
七、物欲
物欲是指个体生命对物质的乞求。万物拒之为恶物,神衰意志消沉;来者不拒为欲物,脑健精神焕发。故神衰欲补,脑衰欲静,肺衰欲辛,心衰欲苦,肝衰欲酸,脾衰欲甘,肾衰欲咸。欲物而不予则郁怒而为病。
八、**
**是指个体生命对色泽的乞求。神衰脑空,精涸力疲,气虚血亏,目闭懒开为恶色。反之,神健脑实,精盈力极,气盛血旺,两目怒张为欲色。故虚则恶光,热则恶火。
九、利欲
利欲是指个体生命对私利的欲望。伸手为利,居为己有为利欲。神欲利则目直,不知险恶;脑欲利则口呆,旁若无人。得利则喜,失利则怒。伤于肺则喘,伤于心则悸,伤于气气逆,伤于血血滞。
十、性欲
是指个体生命对异性的乞求。精神健旺,欲泄为快为性欲,精神被遏,见性不为其动为冷欲。有欲病在皮毛筋骨,无欲病在经脉脏腑。故有欲病轻,无欲病重。欲泄则气驰血窜,脑兴神扬。伤于脑神神脱力乏,伤于气血汗泄、气喘、心悸。伤于胞中牵引而作痛。欲泄而不泄则为抑欲,抑则精气回逆,气滞血瘀,令人郁结,乱经、遗精。
十一、情欲
禀性好恶为情欲,是指个体生命对各种情感和本能的欲望。人各有异,病机难察,或难以启齿,或不敢告人,喜怒无常,神情莫测。抑之为病,从欲神转。勇则气生,精神乃进而病却;怯则气泄,精神自衰而病进。故欲生者,病虽重善治,显现神机;欲死者,病虽轻治难。
 
第二节七情六欲
人生活在社会环境中,各种事物和现象作用于脑神,从而产生各种不同的神情变化,或喜或怒,或忧或惊等,在通常情况下,属于正常的生理反映,对人体来说,非但难免,而且必需。因为它能促进脑神的见识及处事能力,并驱使动力的不断巩固和完善。神在对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在认识和处理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反映,归纳为“七情六欲”。即脑神的思维活动、精神意识所表现的心理状态,是外界各种环境刺激作出的心理反应。中医学将各种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社会活动作用于个体生命导致气血相应性地在流通、调节、排泄等渠道发生障碍,继而导致脏腑功能紊乱,脑神病理改变,称之为“神情致病因素”,具体表现为七情六欲。
七情,即喜、怒、悲、忧、恐、思、惊七种神态。六欲,即食、物、利、色、性、情六种思维。情欲致病的原因,就是:一外界刺激的的太过或不及的作用;二神的调控能力的降低;三机体素质的差异。如刺激过于强烈和持久,神的耐受力和敏感度等。又如男子气多性刚善怒,女子血多性柔善思等等。由于情欲致病有质的差异,所以致病程度就有强弱之不同。如喜则致病弱善治,惊则致病重难治。食物利三欲顺其则解,色性情三欲难满其意。
情太过则伤神,欲不及则伤形。情欲致病又称为内因,其致病的共同特点是:气机被遏,发生紊乱,或气逆、或气结、或气郁,从而导致一系列致瘀、生痰、化火、伤神、伤形、损脑,以及脏腑功能失调等病理变化。
一、喜
喜为事成意达,或欲望满足的一种表现。逢喜则气聚血畅,气血调和,眉开眼笑,脑清
神爽,故曰人逢喜事精神爽。若喜从突然,逢喜惊气,则宗气不继而发心悸,失眠,气血逆脑则目瞪口呆。若暴喜过度,则气血聚散不及,导致元气不收,脑室盈满而致神狂,妄言妄动。或狂笑不息,或痴笑不休。
二、怒
怒为事败意伤,或欲望不达的一种表现。因怒则气升血逆,目睁气粗。若怒极时久,或大怒不平,则气血升发太过,失约难敛,则纳呆,甚则吐血、头痛、脑胀、神昏,证见昏厥、卒中,不省人事。
三、悲
悲为事灭意失,或欲望落空的一种表现。若悲则气泄,从泪而泻,哀呜啼哭。若悲极时久,则气泄失约难敛,令人宗气不继,体疲力乏,呼吸低微。若悲伤过度,则三气不充,脑室空虚,神离而别,或昏迷不省人事,或语言错乱不知所云。
四、忧与思
忧为事成与否而意乱,或欲望愁患得失的一种表现。思为事因不明而意郁,或欲望悬盼的一种表现。古有“忧思成病”之言,故忧与思情不同而证同。故因忧思则气郁气结,胸闷不舒,精神痿靡,坐卧不安。若暴忧或忧久不解,则心烦失眠,善摇头叹息,纳呆便滞。气结不治,若与痰结,痰气蒙蔽脑神,则自言自语。
五、恐与惊
恐为事在得失而意慌,或欲望渐现的一种表现。惊为事在突然而意骇,或欲望突现的一种表现。恐来自内积,惊来自外袭,惊因恐而突发,故情虽不同,而证却大同小异。恐因摄气太过,导致气滞血瘀,惊因逆气太过,导致气血逆行。故惊易复而恐难解。故恐吓或惊吓过度,则心悸,易醒,或不寐。久而不治,则挟瘀入脑,蒙蔽脑神,如痴如癫,二便不知。
六、食欲
食欲是指个体生命对饮食的乞求。喜饮食为喜食,恶饮食为恶食。喜食见脾胃运行消食升降有序,恶食见为脾胃升降失司。脑饥欲食,口涎自流,神饥欲食,慌不择食。若纳呆则中气无以化生,消肌削肉,继则神疲力乏。
七、物欲
物欲是指个体生命对物质的乞求。万物拒之为恶物,神衰意志消沉;来者不拒为欲物,脑健精神焕发。故神衰欲补,脑衰欲静,肺衰欲辛,心衰欲苦,肝衰欲酸,脾衰欲甘,肾衰欲咸。欲物而不予则郁怒而为病。
八、**
**是指个体生命对色泽的乞求。神衰脑空,精涸力疲,气虚血亏,目闭懒开为恶色。反之,神健脑实,精盈力极,气盛血旺,两目怒张为欲色。故虚则恶光,热则恶火。
九、利欲
利欲是指个体生命对私利的欲望。伸手为利,居为己有为利欲。神欲利则目直,不知险恶;脑欲利则口呆,旁若无人。得利则喜,失利则怒。伤于肺则喘,伤于心则悸,伤于气气逆,伤于血血滞。
十、性欲
是指个体生命对异性的乞求。精神健旺,欲泄为快为性欲,精神被遏,见性不为其动为冷欲。有欲病在皮毛筋骨,无欲病在经脉脏腑。故有欲病轻,无欲病重。欲泄则气驰血窜,脑兴神扬。伤于脑神神脱力乏,伤于气血汗泄、气喘、心悸。伤于胞中牵引而作痛。欲泄而不泄则为抑欲,抑则精气回逆,气滞血瘀,令人郁结,乱经、遗精。
十一、情欲
禀性好恶为情欲,是指个体生命对各种情感和本能的欲望。人各有异,病机难察,或难以启齿,或不敢告人,喜怒无常,神情莫测。抑之为病,从欲神转。勇则气生,精神乃进而病却;怯则气泄,精神自衰而病进。故欲生者,病虽重善治,显现神机;欲死者,病虽轻治难。
 
发错了,对不起啊。
 
第三节饮食苦乐
古云:“人以食为天”,可见饮食是维持个体生命功能活动的必须物质。人体依赖于先天的给予和后天的奉养。先天的给予主要来源于父母受孕时期的给予强弱。而后天的奉养,则关系到自身生命生长、盛衰、老死等良好过渡和健康发展。其主要来源于饮食。所以饮食的苦乐并不是餐桌上的填饱问题,而是中医学关于个体生命成长的关键问题,饮食的好坏决定了个体生命的盛衰与否。
饮食入胃,胃为水谷之府,脾为运化之体,肝胰共主调节,其精微化为气血而生精神。所以饮食之为病,则伤之于脾胃,损之于气血,累及脏腑,害及脑神。因为饮食还对于生成的气血质量对脏腑及皮肤肌肉等组织器官的营养和滋润密切相关。故曰:有一分胃气就有一分生机。
因此不管受病还是未病,维护脾胃功能的正常活动,是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先决条件。一旦脾胃功能发生障碍,则五脏六腑气血精神为之累及。所以如何精心呵护主要在于饮食的调理问题。做到肠胃常清,靡食不滞。
所谓饮食苦乐的内容,包括:偏食、嗜好、失宜、不节、不洁等种种原因,导致机体气血、脏腑等功能紊乱而致病的课题。称之为食源性致病因素。
一、偏食与嗜好
偏食又称挑食或拣食,是指个体有饮食喜恶偏向,喜则纳,恶则拒,重复服用导致营养不全的饮食不良行为。嗜好是指个体对某一食物的特别爱好,三餐不断,导致某一营养物质的过剩。
饮食作为物质,有甘、辛、苦、酸、咸、等五味不同,又有寒热温凉浮沉粘渗等到八性差别。中医学认为,每一种物质入口,以其性味融化于血液之中,又各以其性味的选择性作用于脏腑各组织。所以饮食除了富有营养精微的同时还作用于经、脉、脏、腑及其它组织吸纳。偏食与嗜好,却相对性地破坏了机休平衡状态,导致某一营养物质的偏盛和偏衰,即饮食性味发生过剩和不足状态,从而引发一系列消耗性、过剩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特别是胃、经、脉的破坏性和毁灭性的损伤。如:甘味性温而粘,能中和而缓气,多服碍胃;辛味性热而浮,能发散而行气,多服耗气伤津;苦味性寒而沉,能泄下而降气,多服伤津、伐胃;酸味性温而渗,能收敛而摄气,多服留邪滞气;咸味性凉而沉,能化积而泄气,多服凝滞气机。
脑神,作为生命之总司,形不足自会传达脑神,求得适度调节。如津不足则口干欲饮,气不足则口淡欲甘,体寒喜温,体热喜凉,孕妇欲酸,劳人欲咸。故不足者摄而藏之,多余者拒而泻之。然,若性味纳入过盛或过衰,严重地破坏了机体的平衡状态,已非脑神之功能力能所及,必然会选择性地导致脏腑和形体营养的过剩和过竭,损之于脏,见之于形。
二、失宜与不节
失宜是指个体饮食不根据形体各组织所需去合理安排、合理搭配。不节是指个体饮食饥饱无度,饮食无律,三餐失常。
饮食作为食物,日用三餐,是个体生命根据食物在体内靡变的整个过程所需,同时符合“日出而作,日落而休”的生命规律。气血在体内周行,人动则动,人静则静,此静非静止不行,是动中取静,是个体生命在休眠状态下的一种静态表现。这有利于机体脏腑组织的修复,减慢食物在体内的排泄过程。若这一规律被破坏,或三餐不定,饮食无律,日夜不分,劳休无止;或饥饱无度,冷热杂纳,软硬无忌;或正餐不用,零食随意;或饮食不洁,好坏不辨,饥不择食;或久病初病刚愈饮食乱投等等,都会导致脾胃自伤,最后伤及气血,累及脏腑。
 
第四节转化因素
中医学认为,气血在周行过程中,或脏腑在调节活动中,不管已病或未病,都会相对出现生理和病理上的一些产物,称之为生理性产物和病理性产物。一般生理性产物都经排泄渠道送出体外,只部分地被机体组织吸收导致机体组织的衰退和老化。而病理性产物是气血、脏腑在正常功能活动中遭到破坏后的结果,反过来却阻滞经脉,导致气血、脏腑功能紊乱的一种病理反应现象,称之为病理转化因素。如痰饮、瘀血、毒气等。
一、痰饮
痰饮,是由人体内津液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凝聚而成。津质轻清,水质重浊,故痰质粘稠,由津炼化,饮质稀浊,由水积成。
凝津成痰,痰可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有形之痰在肺、在胃。在肺因于外感风寒湿热之邪,导致肺之主宣布功能失司,无力津化,或肺气本虚,散津无力,津与邪杂,反过来阻滞肺气令人咳令人咯。在胃因素体喜酒,酒湿热化成痰,或过食甘热之物,酿靡成痰,反过来阻滞气机升降,而致腹满纳呆,或腹痛,湿热利下红白,呕吐痰涎。故有形之痰可以通过咳、咯、吐出来,有形可见,易治。无形之痰融于血液之中,随气血的运行而走,入肺入心入脑,粘滞于络膜之间,留之不化。入肺咳喘而闷;入心悸动而闷;入脑头昏神狂,甚则昏仆,人事不省,喉中痰鸣;粘滞于络膜,则肿胀不舒,麻木不仁,甚则痿痹僵化,行动不利。故治难。又根据致病因素的特性,有寒痰、热痰、湿痰、风痰、郁痰、顽痰之分类。若积痰不化,痰与热结则成脓;痰与瘀结则硬化;痰与毒结则腐败。
聚津为饮,饮为水性,抽取可见。因脏腑的功能特性不同,饮有肺饮、心饮、肝饮、肾饮、肢饮。饮的形成是痰的久治不化,脏腑功能已虚复感新邪入体犯病,旧病新邪杂至,积痰为漏,漏聚成饮。饮在肺为胸水,壮热不退,咳嗽、咳痰、咳喘,胸闷、胸痛。饮在心为心包积水,高热,心悸、胸闷、胸痛,咳嗽血水。饮在肝为腹水,胁痛,胁下压痛,腹鼓如箕,拍之动荡,表筋怒长,纳呆。饮在肾为肾水,发热,腰痛腰胀,全身浮肿,两下肢肿甚,压之内陷,尿痛,脓尿或血尿。饮在肢为体饮,气虚乏力,两脚沉着,晨轻暮重,行退坐肿。
寒痰宜温,热痰则清,治湿不可妄燥。风痰宜逐,郁痰宜舒,顽痰则补气以透。饮为水性,则宜攻逐有补。
二、瘀血
瘀血是体内脉道中的血液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或因气的固摄、推动作用失司,或毒气浸淫血液致其质变自瘀,或外力撞击致内伤出血,导致血液溢于脉外或塞于脉内,血液凝结而成。瘀血一旦形成,势必使血液运行速度减慢,或运行脉道通而不畅,并因气血之间的相互关系相对导致气机不利,造成恶性变化反应,在腑为痞,在脏为瘕,在经为痹,在皮为肿,伤于脑神昏,伤于胞中精涸。由于在脏在腑不同,故症状不一,其共同特征有疼痛如刺,痛处固定,肿块,出血,压痛拒按。
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这是瘀血形成的最大伤害,故又云瘀血耗血。瘀血忌寒,热亦妄行,唯有温之以水,提气与活血并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三、毒气
毒气是体内痰、热、寒、湿、食、靡、瘀、浊等邪日久不去,复感于它邪,致使多邪互生互结不断融、酿而成,间接导致脏腑、脑神之功能衰竭的恶性连锁反应。或个体受外界环境中的毒气直接影响并于血气之中而致皮肤、五官、脏腑、脑神等病。前者称为内伤毒气,后者称为外感毒气。
内伤毒气每因痰、热、寒、湿、食、靡、瘀、浊等邪所在的部位,或脏腑、或组织、或局部,导致所在部位发热、红肿、瘀结、腐蚀、糜变等恶性产生,最终导致部位发生坏死,并随血液的流动而迁变到他脏他腑或其他组织器官。具有以下共同特征:颜面等皮肤色变由青到苍而灰暗;气血运行恶性整体反应;疲劳乏力;新生物质;具有痰饮、瘀血等致病特点。
而外感毒气每因所在环境毒气的性质和特点,或伤于皮肤,或伤于五官,或伤于脏腑,或伤于脑神。在皮灼痛,奇痒,疹斑,流毒水;在五官伤目失明,伤耳失聪;在脏腑则一身发黑;在脑神则昏仆不省人事。
内伤毒气大多是隐性发展而成,待到个体自我感觉体虚乏力才被察知。一旦知觉,毒气浸淫已久,所以祛毒必须扶元。外感毒气以防为主,远离环境,切断毒源。
第五节 衰退
将衰退划入致病因素范畴,是中医学又一个新的概念——养生学的概念。养生学的具体内容表现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从安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俱,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顺其位,皆得所愿”。从而促进生理性产物排泄,防止其遗留而吸收,被导致脏气老化,机体衰退。
因此,衰退是个体生命养生失道而成,表示机体各组织和机能,精神和气血的衰弱和不足。中医学称为生理转化因素。分进行性生理转化和自我性生理转化。前者可因劳作、疾病、创伤而导致,后者可因先天不足、安逸、淫欲、失养而形成。故又称虚损或劳损。
衰退又是个体生命过程中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和发展趋势。如劳作,劳动有利于增强体力,若过劳,或劳苦作业,则耗气伤血,久而劳损精神。若贪图安逸,则气血迟缓,脏腑自衰。若因创伤,劳筋累骨,气血大亏。若淫欲过度,则精气自残,形体自衰。若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则精气血生化无源。总之,不管是劳损还是虚损,各种原因引起的衰退反应,都会进一步加快脏气的损耗程度,不同程度上又导致气血生化和运行发生障碍,造成邪气乘虚而入,促进机体衰弱减退。

第八章 诊法
 
第八章 诊法
诊法,是中医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用于诊断人体疾病的特色宝典。是在整体观念,辩证论治的立学指导思想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整体观念认为,内部的病变可以反应到体表,通过望、问、闻、切四道诊法,用来掌握病人辩证前的第一手资料,为论提供可靠依据。所以中医学不同于现代医学的最根本区别,就是它传统的诊疗手段。通过对病人的观察、询问、倾听、触摸等感知感觉程序,将获得的病史、症状、体征、特点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归纳,从而找出疾病狭隘现的原因、性质、及其内在联系,作出诊断和治疗。
所以,所谓的诊法就是通过病人及其家属进行调查了解病情的方法。包括望、问、闻、切四大内容。四法中各有其特定的作用,而且相互之间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互相参合,不可分割而独立存在,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作出全面而正确的临床判断,这就叫“四诊合参”。
第一节望诊
望诊,是运用视觉对病人的神、色、形、态以及五官、舌苔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用来了解病情,测知内脏病变,即所谓的“望而知之”。
一、望神
神是生命活动的总称,它是以精气神为物质基础,以脑为舍,以形为附,以目为使的外在表现。精旺则脑灵神扬形敏目明,精虚则脑晕神昏形疲目暗。所以望神就是观察病人的神情变化反应,包括意识清楚与否,动作娇健与否,反应灵敏与否,用来判断形体健康程度、精气血物质及功能状况、疾病的轻重善恶和愈后调治。
若颈软无力,头重不举为精髓虚损,气血衰竭之候;若目光晦暗,瞳仁呆滞,反应迟钝或停止为脑神衰无之象;若意识模糊不清,循衣摸床,摄空理线为有脑无神;若突然卒倒而目闭口开,昏迷不省人事,两手撒开,两便失禁为脑伤神昏;若朦胧恍惚,目不识人,亲疏不避为有神无脑;若躁动不安,扬手掷足,则为脑堵神狂;若神情忽变不定为七情所伤;若久病神情转佳为回光返照。
二、望色
望色,是指观察病人面色、唇色、舌色的颜色和色泽程度。由于宗气上荣于头颅而养脑,蓄神,故从头面、唇舌色、泽的荣枯,测知脏腑功能的变化、精气血的盛衰,经脉的通利与闭塞等。
我国正常人面色应是微黄红润而有光泽,包括主色与客色两种不同常色。主色是指由于体质差异、遗传因子、地理环境、工作条件等造成个体面色偏白、偏黄、偏黑、偏红、偏青等。客色是指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社会活动的影响或因职业关系等一时影响而造成的,如四时更作、劳累、日晒、风吹、饮酒、喜怒悲恐等造成。一般而言,颜色的改变与否还在于润泽多少。所谓病色,是指个体在疾病状态时,或已病而其自己不知的情况下,出现的一切反常色泽。所以光明润泽为善,晦暗枯槁为恶,善易治,恶治难,由善至恶病进,由恶至善病退。
白色:白为气血不荣之象,白而无华主脱血耗气。若突然面色苍白,汗出淋漓主脱气伤津,邪气内陷。白而浮虚中挟湿,白而肥虚中有痰,白而青主虚主痛。
黄色:黄为脾虚湿蕴之候,淡黄枯槁无泽为气血两虚,其人消瘦。若黄如橘子,或黄如烟薰,则为黄疸其黄则面目皮肤全黄,前为气、湿、热为患,后为血、湿、寒为故。若色黄油腻,为胃中痰湿蕴热,阴遏气机。
赤色:赤为经脉有热,浮现于皮。满面红润为实热,两颧潮红为虚热。若久病重病见面
如红妆则为元气上浮。
青色:青为经脉阻滞,气血内陷。或因于寒,或因于瘀,或因于惊,或因于痛。
黑色:黑为寒水上泛,或毒气浸淫,或气血瘀阻成瘕,有泽有水,无泽有毒。
三、望形:
望形,是指观察个体形体的表面现象,如长短、胖瘦、先天缺陷、后天致残等。个体之
形体虽然来自于父母的遗传,先天禀赋使然,但后天的补充却不容置疑。个长则筋长骨长以气为用故少血而多气,肉少皮薄。个短则筋短骨短以血有余故少气而多血,肉实皮厚。肥人为后天失调而多痰湿,瘦人为后天失养而多火气。男人以气为用而多气,衰老在骨,女人以血为用而多血,衰老在胞中。年少长则气盛,年老败则气衰。先天缺陷为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致残为后天气血衰减。肥与肿有别,肿为虚。肥与壮有别,壮为实。
 
四、望态
望态,是指观察个体的站立、就坐、仰卧、步行的动静姿态及言语行为等动作。正常人应该站如杆,坐如钟,卧如虎,步履稳健,所言是实,吐字清楚。人是高级动物,有一种叫自我保护能力,一旦出现行动不方便之症,便会自行注意并采取适合其不受损伤减轻痛苦的动作。
立,立足不稳在内属虚,在外属伤;不能久立,属元气不足;两手撑腰,病属精髓。坐,坐而慢靠,病在腰骨;不能久坐,或坐而难起,病属伤肌;坐而仰首口张病在肺气;坐而俯首叹息,病在中气;但卧而不能坐,病在元气;但坐而无睹,病在脑神。卧,喜面向里而卧,病属虚寒;仰卧叉足病属实热;辗转不眠或坐卧不安,病属情欲;而不得卧是病属痰饮。言语不清,答非所问,病在脑神;声宏属实,声低属虚。
五、望五官
五官生于颅面,是个体生命之中心——脑神与外界接触的通道,是脑神之使,之窗,之窍,即目、耳、鼻、口、舌。分别具有视、听、嗅、纳、尝等作用。五官虽同属脑神之使,由于各自的结构不同,功能与作用也不相同,病理反应不一。一旦脑神功能受损,五官则失去反应或失调。
望目,就是望目之神色形态。正常人瞳仁乌黑发亮,对光反应灵敏,两侧对等,白睛乳白不染,质地坚固。所以若视物清晰可见为有神;若视模糊为脑衰,目光呆滞为神衰。赤目是热火上炎之候,白晴黄染是湿热上薰之象,白晴斑点为蛔斑。气虚则眼袋下坠,虚湿则眼袋浮肿,气陷则眼晴内陷,深陷则为精衰。瞳仁放大为气散,瞳仁缩小为精微。久病直视不动为无神,突发直视或斜视为惊厥。
望耳,正常耳色微黄而红润。耳厚、肥、大为元气充沛,耳薄、瘦、小为元气不足,耳轮萎缩而坠,瘦干而色暗为元气虚衰,红为有热,白为虚寒。
望鼻,主要望鼻之色泽及分泌物。鼻为息道,助肺之司呼吸,鼻大呼强宗气有余,鼻小呼微宗气无多。鼻色明泽为顺,由下而上则病善。息道通畅气通鼻干,气塞则涕流,寒则涕白而稀。热则涕黄而稠,痰浊涕如脓,腥臭为湿热毒为杂。
六、望口
口为纳入大门,万物入口,舌先受之,荣于唇,损于齿,充于苔。望口就是观唇之厚薄与色泽,察口之形态与大小。
唇部色诊的临床意义与望面色同,但因唇如皮裂肉露而成薄而透明,故其色泽较之面色更为明显。唇以红而鲜润为正常,是内在气血外在表现。唇厚其皮亦厚先天充沛,唇薄其皮亦薄先天不足。唇色深红为实火犯血,嫩红为虚火炽血,淡红为血淡津渍,唇色深红为血稠津干,唇色淡白为气血两虚,血少津多;唇色青紫气滞血瘀。嘴唇干枯皱裂,是燥伤津液,唇失滋润。唇口糜烂,唇内溃烂,唇边生疮,为热与毒结。
口大胃大,口小胃小,先天赋予,故男子口大而女子口小。口应张闭自如,凡口闭而不开,或口开而难闭,或半张半开,或歪斜不正其病在齿,皆因痰阻经脉,或痰蒙脑神,齿关失司使然。如口噤、口撮、口僻、口张。
齿为筋所长,非石非骨,精培髓充,坚韧白润为良。牙缺牙落为精亏髓枯,歪斜不齐为先天不足。损齿伤髓,齿痛、齿胀、齿酸为髓衰热淫。
七、望舌
舌为经脉所化,气血所充,似肉而非肉,故质红温润柔软而活动自如,生味觉泌唾液,故知五味冷热。苔覆于舌体表面,正常为淡白色,好布于舌根。是宗气、胃气化生,上泛充斥于舌而成。所以,望舌就是通过观察舌质、舌苔的各种变化,客观地了解个体气血的强弱,胃气的盛衰,及邪之深浅、性质、进退反应,从而判断疾病的转归与预后。一般情况下,舌质与舌苔的变化是统一的,其主病也是两者的综合。但是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由于正邪之间的复杂关系,复杂变化,临床也会见到舌质与舌苔不相一致的情况,所以要进行细致而全面的加以综合分析,结合病人的全身症状,达到辩证的统一观。
望舌质,望舌质就是望舌色与舌之形态。舌色与望唇色一样同理,主要区别在于舌尖。舌体胖嫩,齿痕明显为津渍于脉,主痰饮水湿。舌体肿胀满口,为湿蕴热化,主湿热、痰火、湿毒。舌瘦为血虚不充,或虚火灼脉,津液损耗。舌生点刺主邪热入脉;舌生疔疮,痛主经脉热毒,不痛主虚火上浮;舌衄主热甚迫血。舌硬主经脉失养,虚风牵引;舌裂主燥火,舌光主失津;舌歪主经脉引动,或经脉闭痿。舌伸主脑热;舌缩主精衰;舌弄主宗气失养。
望舌苔,正常人之舌苔为薄白而湿润,干湿适中,不滑不燥。望舌苔就是望苔色和苔质。由于苔之形成虽与胃气、宗气息息相关,但与舌之分泌的唾液多少亦不可分割,故在望苔不忘唾液。
苔色分白、黄、灰、黑四类四级,从白到黑从寒到热病进病重,从黑到白从热渐清病退病轻。唾液有为润,润则可治;唾液无为燥,燥则治难。润极为湿为痰,燥极为火为毒。
苔质有厚薄之分,有有根无根之别,有剥苔之象。薄指透明舌质可见,厚则厚不见质,病进病重。有根为刮之不去谓胃气尚有,刮之易去为无根,宗气衰败。剥苔为伤气伤津。若苔因津多湿滞为腻,若因津少糊口为腐。
 
第二节 闻诊
闻诊,是指利用听觉和嗅觉,对病人发出的声音和体内及排泄物发出的气味进行诊察,以推断疾病的方法。包括听音和辩味。听音是利用听觉去感知语声、呼吸的变化。辩味是利用嗅觉去感知口气、汗气、排泄物的气味变化。由于人体内发出的各种声音和气味均是在脏腑生理和病理活动中产生的,因此声音和气味的变化能反映脏腑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在临床上可推断正气盛衰和判断疾病种类。
一、 听音
听音,指诊察病人的声音、语言、呼吸、咳嗽等各种声响,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大小、高低、清浊,区别寒热虚实。喉主声音为肺之门户,为宗气之使。正常的声音自然、音调和谐、语言表达清楚,呼吸中和。
语音,一般来说,语音高亢宏亮,多言而燥动者,主气盛,属实,属热。反之语音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者,主气虚,为虚,为寒。嗓子干涩发音困难为声嘶,完全不能发音为声哑,嘶哑主宗气不足,复感寒热,寒热交替,气道不利。语音重浊主肺不宣布,哼哼唧唧主体有痛病。若音低而重复或语无伦次,主精亏而神散;若胡言乱语,不避亲疏兼意识模糊,主热盛于脑,神昏谵语;若叫骂诅咒妄动不安,主痰火伤神为神狂;若自言自语兼抑郁沉闷,主痰气互结为神呆。
呼吸,呼吸以中和为主,对面闻之无声为良。若对面闻之有声则因于睡眠不足,或因于极度疲劳,或因于情欲之变,或因于狂奔狂劳。少气不足以息主气虚为呼吸微弱。呼吸声粗多主实证、热证。呼吸高亢,喉中痰鸣为鼾,主息道不利。若昏睡不醒而鼾声鸣笛为痰阻脑室。呼吸困难,短促急迫者为喘促,甚则张口抬肩,或鼻翼煽动,或劳作加剧,或不能平卧者,主宗气、肺气衰竭。若痰气互结,喘而有声称之为哮。哮喘并作,气粗声高,吸多呼少为实,主外感寒热与痰、气互结雍塞气道而成。哮喘并作,气微声低,吸少呼多,主内伤脏腑,宗气不足,底气不继,元气不充。
咳嗽,咳因气道不利,或因于痰阻,或因于津伤,或因于肺烙,或因于水气,或因于灰尘堵塞,造成呼吸不畅,病在息道,通过咳使肺气司束而上逆嗽痰的一种自救生理过程。咳为有声无痰,有痰无声为嗽,故咳嗽合而言之为有痰有声。故咳声重浊嗽痰白浊为实寒,嗽痰黄稠或黄浊为实热;咳声低微为虚;但咳不嗽为火、燥;咳嗽突发因于浊气袭肺或灰尘塞肺;若痰或痰浊、异物其性粘滞不易咳出,则咳声连连好久才有嗽痰,为湿热重浊;若个体本已肺虚,宗气不足,则有痰亦无力咳之,或咳后喘作;若咳久不治,势必导致息道经脉因久咳而燥伤迫血而溢,为咳血。
二、辩味
辩味,是辩别病人的病气。所谓病气,是指个体生命在不正常的情况下,其体内气血因食物、药物的作用在运行和消化、吸收过程中排泄出来的异常的秽浊物质之气。如口气、鼻涕、痰、呕吐物、大便、白带等。
口气,即病人口中排放出来的臭气,它包含了胃道、胃、息道、肺、口腔等多种组织器官发生疾病产生的病气。有因肠内蕴热,或靡食停滞,或肠气、秽气上逆所致,亦见于龋齿,牙龈肿痛,口腔不洁。若口气或呕吐物馊酸,主胃内宿食不化,传导不及。若口气腐臭,主肠痈、内痈、脏体糜烂。
鼻涕或吐痰浓浊腥臭,主热、毒、血互结之鼻渊、肺痈。
白带腥臭主湿、热、毒与胞宫之津互结为患。
矢气奇臭主食积气滞,大便恶臭主肠内实热,腥臭异常主肠痈。
 
第二节 问诊(一)
问诊,就是通过详细询问病人及家属借以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有关疾病的很多情况,如病人的自觉症状,起病原因和经过,意识和情绪状态,生活习惯和环境,平素体质和气质,及其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等,只有通过问诊才能了解,所以问诊是中医四诊在了解病情、病史的重要方法之一。问诊,主要是抓住患者自诉中的主要症状,即患者就诊的最大苦痛,并以此为中心重点有目的地作进一步的了解。由于疾病是一十分复杂的病史组合,做到既全面又不失重点,这是一项非常耐心、认真又细致的工作。历代医家经验累积而成的“十问”按步问诊法确是一种好方法。
一、问寒热
寒热是在外感和内伤疾病过程中极为常见的症状之一。凡病人主观感觉怕冷,甚则加衣取暖,仍觉暖不胜寒称之为“寒”,有畏寒、恶寒之分。凡病人主观感觉发热,甚则弃衣冷饮,或五心烦热,骨蒸劳热称之为“热”,有发热、恶热之别。
个体生命中的温度称为体温,是气血在作不停地环周运行过程中,经过脏腑组织的正常生理活动的配合作用,以及饮食在食靡产热的辅助作用,所产生的积极的温度,通过呼吸、皮孔、二便的不断调节得到永恒不变的温度奉养机体,防寒防热,自我调控。所以问寒热包括寒热的轻重、时间、及其兼证,从而给分析疾病属外感还是内伤提供辩证依据。
若恶寒发热同时并见,多属外感风、寒、热邪,寒轻热重主表热,寒重热轻主表寒。若寒热间作,时冷时热,也就是说寒时不见热,热时不见寒,或寒时覆被不胜寒,或热时取冷不胜热,反复发作病在筋膜、络膜,主正、邪两盛之证。若恶寒发热经日不退则为挟湿或暑。但热不寒,壮热主内热属实,伤于气;潮热主内热属虚,伤于血。低热主内热属虚,为气血两伤。但寒不热主内寒,伤于食,病在肠胃;伤于精,属脏腑体衰。上寒下热,或上热下寒,主气血不和,脏腑失调,气血盛与上则上热,盛与下则下热。
二、问汗
汗,是个体生命用于调节体内温度达到恒定状态的一种生理反应,或是机体在疾病中正邪相争引起的病理反应,或是七情作用于脑神随气泄而泄的病理反射。总之,汗是宗气作用于卫气,化津液出于体表而成。所以汗与气、血、精的关系非常密切,与劳逸息息相关。所以,问汗对于分析机体气、血、津、精的存亡程度及其致病性质有一定的临床意义。问汗包括汗量如无汗、微汗、大汗;汗的性质如盗汗、自汗、血汗;汗的部位如头汗、半身汗。
无汗为汗孔堵塞不开或受制不开而导致,主皮肤腠理致密。汗孔堵塞不开都因先天造成或后天制伤,病在局部。若病在全身则因失津,失血、失精而成。汗孔受制不开,则因于皮肤束郁如伤于外寒,致腠理致密而无汗。
微汗为温蒸所致。如外感风温之邪,或温食入胃,或过食辛辣致腠理疏松,皮孔开泄而微汗。
大汗为热淫、热蒸,如暑热灼人,迫汗外泄。或实热内炽,热开腠理而汗泄。大汗又主气泄、血亡、精泄、神亡等汗随气泄,汗随血脱、汗随精泄,汗随神脱之大汗淋漓,汗质如油、如珠者。
盗汗为个体在熟睡中汗出湿衣,醒则汗止,质冷而粘的一种出汗症状。主血虚与内,津淫脉内,气浮与外,血静气走,津随气浮而汗出。
自汗为个体在静止状态下汗出不止。一主暑热浸淫弥漫全身,皮孔自开而泄。一主气虚不固,卫气失司,皮孔自开而泄。
血汗为血色红染
头汗为头面皮薄肉少,卫气充斥,热蒸于身,头汗如雨。其病则因内有郁热不泄,上蒸于头面而发。
半身汗为局部性的半身有汗另半身无汗的症状。除先天引起外,主气血周行不能,局部被滞,卫气不充,司汗失职。或因于一侧脏腑衰竭,精败汗泄。
三、问嗜欲苦乐
人以胃气为本,食、色性使然,嗜欲苦乐是个体生命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凡神有所爱谓之乐,神有所难谓之苦。乐必是病人在生理和心理上的不足,苦则是病人在病理上有余。故曰:乐者则欲其所不足,苦者则恶其所有余。
食欲正常,是脾胃功能健全的反映;食欲减退,是脾胃功能失常的表现。病人在病中食欲逐渐增加,是疾病好转、机体康复的有利条件;如病中食欲渐减,示消化吸收不良,是不利于病情好转的。如病人知饥而不能食表示痰湿停胃或虚火内扰,或为七情伤神;胃酸上泛,常感饥饿,多为痰火;若消谷善饥表示胃火炽盛;多食善瘦,表示胰液失司;厌食表示食积或靡停胃中;纳呆表示脾虚不运或胃虚不降;如食后作胀,多属脾虚;如口渴,喜冷饮,为里热津伤;喜热饮,为里寒血伤;口渴而饮水不多,则多是热在血脉;大喜冷饮多是热在气经;口干,不欲饮水,为津伤痰生;欲饮而饮入即吐,为痰湿内蕴。口淡为脾虚水浮,口苦为胆泄太过,口甜腻为胃有湿热,口发酸为食滞靡停。问饮食时,嗜酒者多湿热蕴火,嗜烟者多毒气酿火,嗜辛辣者多辛燥炽火,嗜泥土等异物者多体有虫。
性欲正常,是胞中水火相融的反映,反之,性欲减退或异常是胞中水火不融的表现。胞中藏精,位于下焦,为一身水火之地。水火相济,火长水养,不凝不焰。所以男子精随气升而晨勃,女子精随血升而情动,男子精泄则不复,女子精泄则复萌。若男子早泄,为精气不接,水旺过火,火焰则灭。若男子不勃,或需勃不坚,或需勃而不久,为精气不足,水旺灭火,水有余而火不足。男子勃而不泄,为火旺过水,水不制火。若女子性冷,为精血不足以温,精冷情淡。故新病、久病问之有欲则精未衰,无欲则精伤。故男子不育,有欲为精伤于水,无欲为精伤于火。女子不孕,有欲为精伤于火,无欲为精伤于水。
神欲正常,是脑神功能健康的反映,反之,神欲不定或异于常人是病及脑神的表现。若无痛觉、感觉则病在经筋,若无知觉则病在脑神。故欲生者气涌,精神气血虽衰而不惧;欲死者气泄,精神气血未衰却难愈。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