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QQ群,2000人大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鸟瞰《伤寒杂病论》

状态
主题已关闭,不接受进一步回复。

看客0001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8/08/29
帖子
1127
获得点赞
164
声望
63
所在地
成都
鸟瞰《伤寒杂病论》

  伤寒论版本众多,由于历史流转原因,文体中个别字差异很大,加之时代变迁,用词差异,所以会出很多歧义。
  这貌似带来了学习困难,其实,大家不必拘泥细节,我们可以采取鸟瞰方式,先把握住整体,然后细节可以由经验弥补。


从网上随便找来文言伤寒论,这里先只看目录
---------------------------
简介 2
伤寒杂病论原序 2
1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3
2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6
3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14
4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9
5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24
6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25
7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26
8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29
9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32
10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33
------------------------
  除了两篇序,就是正文干货。这干货有个明显特点,就是"辨XXX病脉证并治Y",Y可以略去,“就是辩XXX病脉证并治Y”。
  这个句子的特点,可以先分析分析
  "辨XXX病脉证并治",继续简略——》"辨病脉证并治".
先看第一种解析方式—— "辨病"+"脉证"+并治"
"辨病",是首要工作,然后呢,"脉证",然后呢"并治"。你不能说,某某,你有病,然后你不治疗啊!那他一定给你急眼,是不是!
先说“辨病”
注意这里是"辨"不是"辩",辨别,辨子。弄辫子时,要先梳理,这里梳理什么呢?
当然是梳理病,对不对。
那为什么要梳理?
患者来看病,肯定是他自己(或亲友)觉得他有什么不对劲,需要医生协助啦。
因此,病患一方,有对病的认识,所以他会告诉医生,哪里哪里什么情况,让人不舒服,对不对。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所以这"病"的看法(指描述),也形形色色,医生呢,就和患者一起梳理,病究竟是啥样!
把形形色色的病(描述方面),转换成医学专用术语,这就是“辨病”的主要内容。
这个过程是医患交互的过程,不只是患者说,医生还要追问、检查、推理的。
再说"脉证"
注意这里是"证"不是"症",证,古今都有证明的意思。
"脉证",就是用脉来证明,前后一看,那证明的主体就是前面的"辨病"。
也就是说,拿脉象来证明,辨病对于否。
再看第二种解析方式—— "辨病脉"+"证"+并治"
"辨",同前面解释不变,就是辨别、梳理的意思。
"辨病脉",这就和前面有差异了,那就是,辨的是"病与脉"。
在辨病时,可以和第一种解释差别不大,医患交互,辨出病。
"辨脉"呢?显然,患者是完全被动的,只要安静配合就可以了,工作还是医生做的,所以这和第一种解释差别不大。
医生凭借自己的脉象技能,完成脉的辨识。
"证",这自然是证明此病、此脉是不是同一个意思。
"治",就是治疗,至于怎么治,光看目录,还看不出来,先不做深解。
综合两种解释,其实差不多,就是"梳理病象脉象",然后得出是否有病及是何种病(专业化)的结论,然后拿出治疗方案!
现在呢,可能会出现"病——脉不能相互证明"的情况,对不对!
出现这种情况,应该都是医生问题居多,患者问题少。
1 如果医患不能有效沟通,患者隐瞒关键信息,比如因偷窃被恶意戳瞎眼,谎说摔跤伤的!这可能带来医生对伤害的很多误解。
2 医患语言不通,方言差异、用词理解偏差,医生误判。
3 医生马虎,不能准确把握患者提供的信息
4 医生学艺不精,对各种各样的病理解不全面,忽略了关键信息。
5 医生脉学不精,面对不同人,不同状态下,脉象理解混淆,然后是病脉不能互证。
那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
有人说,舍脉取病,有的说,舍病取脉。
其实,这两种作法都有误治的可能,医生提高医术,开阔视野,才是出路。
如果医生比较坦诚,那就重新梳理一次,然后寻求病脉互证。
如果还是不行,如非急症,可以推荐其他医生。

目录还有"XXX"部分,前面忽略,现在分析一下,"XXX"各自不同,按传统说法,这就是辩六经+杂病,分六经病+杂病。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这种排列顺序,不是随意的,是按照病由浅入深的发展规律来排列。
从左到右,病越来越深,越来越严重,越后面,治疗起来,经历坎坷也越多。

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
从左到右,病越来越浅,表示治疗有效,也许到太阳,阳明时,一剂药就彻底清除病患。
所以,养生也好治病也好,最好在早期,就阻断病的发生与发展。
如果自己不适,遇到种医生说,"哎呀呀,现在好好的啊,没查出病啊,你过几天再来吧!"
遇到这样的医生,一般就是庸医了,除非你真的感觉一身轻松,不适感没有了。
过几天,如果真的更不适了,最好别去找他了!
不是因他说过几天,说得准,而是他医术不精或者养病自重,讹人钱财。
有病,就得从浅处开始医,这才是目录排序的本意。

后两条"辨霍乱病脉证并治"+"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是三种病,就是杂病,
"霍乱"+"阴阳易"+"差后劳复",不是简单的上面六经治病,杂,不纯净,杂合、混合了的意思。

最后看看这书名叫"伤寒杂病论"。
这里在论一下书名,读书就该细,特别是医书,否则容易变成庸医。
"杂病",前面解释了,那"伤寒"呢?自然就是指六经啦。
按经络理论,人体十二条主经络,如不考虑名称部分的手足之分,就是六经。
所以这书名"伤寒",那就是指六经,指整个人体,六经之病,皆源自伤寒。
"杂病"是不是也来源于"伤寒"呢?当然是!
前面说了,杂,是杂合,不能具体归六经某经中,但六经已经能包含人体之意,所以,六经之病来于伤寒,
那杂合之后,还是来源于伤寒!
所以"伤寒杂病论"="伤寒病及其杂合病的论述".
因此,有人一边尊仲景为医圣,一边又独自创立歪门邪道——"温病派",
那就是没读懂医圣之意!学医者千万不能如此精神分裂啊。

(后续待续)
 
下面鸟瞰一下"治"!
为什么先讨论"治"呢?
治,从目录里看,不管什么病,你得给出解决办法,就是"治法"。
仲景给出的条辨中,有的病需要治,有的不需要治——自愈。
能自愈之病很好处理,患者先不要不管它,吃饱饭、睡个好觉、一泡尿、一泡屎、汗停了,就行了。把这个预期告知病患即可。
来,先鸟瞰一下"治"。
-----------------------------
如果直接搜索"治",会发现,只有两处提到治——发汗,下。其它没直接关系。哪怎么办?
我们搜索"若",为啥是若,先不管,搜,得到一大把,大概73条。为节省版面,只列几条。
------------------
(006)太阳病...若发汗已,....若被下者,...;若被火者,....;若火熏之......。
(008)太阳病,......。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0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
(058)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必自愈。
(141)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灌之。若灌之,......。
.......
 (251)得病二三日,......,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362)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跌阳者,为顺也。

-----------------
很多的,可以总计一下,几种治方法——
发汗、吐、下、温针、针、火、火熏、亡血、灌、和、灸.....
-----------------------------
仲景治疗手法很多哈...
如果再把用得多的排一下,那就是
汗、吐、下、和、针、灸、温针、火、火熏、亡血、灌
现在知道为啥用"若"有效了把,因为一个治法,有没有效,那是后续治疗需要重点考虑的地方。
而若XX,就是采用某法后,然后新的病况是啥样,然后继续处理,直到病愈!
不管你上一步怎么弄了,现在,现在,就是眼前,才是新治疗的依据!
这是治病,"辨病脉证并治"精神的一致性决定的。
如果遇到医生,一次开个一周,一月,甚至半年的药,说,"拿去吃吧,吃完再来找我!"
这不是仲景治法,你应该转身就走!他不是治病的,他就是药贩子!
好,现在我们知道仲景治法非常丰富,手段灵活!一切以当下症状为依据!
 
-----------------------------
现在开始阅读条辨,还是鸟瞰法,先列十条
------
 (00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00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00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00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00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00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汗自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00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00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00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0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
这是文言文,没错,其实文言文的好处就是言简意赅,容易扫描阅读。不要怕,文言。仲景的文言,还是非常容易理解的。
由于有了前人的工作,文言的断句和标点都弄好了,省下好多功夫。
(00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是下个定义,太阳病,究竟啥样啊?喔,就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脉浮",就是一种脉象,具体啥样,不管它
"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个好理解,医生病人的共同语言,
就是,脑袋脖子不舒服,很痛很痛,怕接触寒冷的一切东西,冷空气、冷水、冷凳子,一切可以让人觉得寒冬一样的东西。
留意下,这里提到病名,病人的脉,病人的症状,三个联系在一起,就是完整的一条"辨病脉证"。
前面说过,"脉证"怎么来,那是医生的事情,病人只要描述病症就可以了。
医生完成病脉互证!这条没提治的事情,继续看....
 (00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病名
发热、汗出、恶风——病人感觉,医患交流得到的
脉缓——医生把脉出来的
名为【中风】——这种病,取个小名——中风
现在是医圣仲景在把脉,就把它当真理,病脉是互证的,不怀疑了。这是给太阳病细分了,有个中风的太阳病,先记住就行
 (00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病——病名
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病人感觉,医患交流得到的
脉阴阳俱紧——医生把脉出来的
名为【伤寒】——这种病,取个小名——伤寒
这两条,细分连个小病名,如果把症归纳一下

中风症——头项强痛、恶寒、发热、汗出、恶风
中风脉——脉浮、脉缓

伤寒症——头项强痛、恶寒、体痛、呕逆
伤寒脉——脉浮、脉阴阳俱紧

 (00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前面说过,这病是不是加重,就看它是不是向别的经发展,这里看两处
脉1——脉若静,脉没变,症没变
脉2——脉浮、脉阴阳俱紧,脉数急 脉变了。
症2——头项强痛、恶寒、体痛、呕逆、颇欲吐、躁烦,症多了,
 (00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伤寒症——头项强痛、恶寒、体痛、呕逆
伤寒脉——脉浮、脉阴阳俱紧
 (00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汗自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又细分几个新病名
温病症——头项强痛、发热、渴
温病脉——脉浮
风温症——头项强痛、恶寒、身灼热,发汗已、汗自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风温脉——脉浮,脉阴阳俱浮

治风温病几种情况——
风温治法1——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风温治法2——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
风温治法3——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这不是越治越糟糕吗,治法3,人都要丢命了!
所以,列出风温来,就是告诉医生,你这里要小心,弄错了,要出人命的。
告诉你,下、火、火熏,都是错误的风温治法!
 (00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这里强调,恶寒怎么回事,预后怎么样!其实就是告诉你,遇到恶寒,你可以不治它,六、七日它会自己好!
在风温病里,是不是有恶寒?所以,风温这种病,你别怕,不管它,自己就会好。一周时间内就好了。
 (00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这里说太阳病,包括伤寒、温病、风温,都会自愈,前提是先,"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所以高手,是走在病前面的,提前把病锁定范围,到期自愈!
这再次说明,治病要能预期未来!然后提前预防。这样病会消于无形。
 (00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这更进一步预测,病愈时刻,就在中午前后,气温最高时,阳气最旺时,这反证了阳胜邪!
 (0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风家,应该就是前面的风温,这病,时间有点长,要两周!提醒医生和患者,要有预期,不要中途乱治它。
---------------------
这十条鸟瞰完毕。
为啥我们不区分脉象呢?
前面说了,"辨病脉证",这太阳病,病症明显,没啥看不出来地方,脉前后一样就是。你不要乱治,只要"针足阳明",就行。
一周,两周,就好了!
看到没有,小病,真的是小病。

治病并不神奇,是不是,你要心里有数,知道咋医病,庸医想糊弄,都没机会。
 
最后编辑:
--------------------
接着下面十条
 (0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观察病人穿衣服穿不穿得稳,老想解扣子,扇衣角,还是裹得紧紧的,不要被表象迷惑了

 (0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呜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加上前面知识:
中风症——头项强痛、恶寒、发热、汗出、恶风+热自发,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呜干呕
中风脉——脉浮、脉缓+阳浮、阴弱
治:直接上药方,服桂枝汤
前面说过,太阳病,可以不管它,"针足阳明",等待自愈,这里为啥要开药方呢?
因为——之前风温不过"鼻息必鼾",现在"鼻呜干呕",应该是患者体质差了,靠自己扛,扛不住啦。
所以说,平时身体棒棒,小病一扛,睡一觉,就过去了,对体弱者,就得用药了。
这里还给出一个信息,阳浮=热自发、阴弱=汗自出,所以把脉不是那么重要,有脉就有症,有症就有脉。
也可以这样理解,医生会遇到不能和病人交流的情况,比如幼童和昏迷患者,这时靠脉来取症,就很有用了。
那么医生如何能精准把握脉象和名称的对应关系呢?
那就是靠实践!从实践中体会脉象,然后给“名——象”结合!
所以,仲景这里会给出“脉名——病症”关系,至于“脉名——脉象——病症”,那现在就是锻炼机会啊。
你看,逮到个阳浮者,"热自发的"——阳浮;汗自出——阴弱,把脉,把脉,就把脉浮、脉缓体会出来了!
这需要解释脉象吗?没法解释的,浮也好、缓也好,只有遇症多练手,多练习。练出那种感觉了,就行了!
所以学脉,不是看定义的,更多是"症——脉"交互体会过程。
因为症在病人身上,所以你想体会那个对应的脉,不容易啊,哪个病人愿意让你随意把脉呢?除非自己的至亲,是不是!
所以,如果能有个脉象发生器,比如它能制造出浮脉、缓脉,然后就去把它,然后那种脉通过指肚就传过来!
这是不是会大大加快识脉进度呢!所以中医发展,不是变成机器验血,机器拍片!那是邪路。
我们要充分利用人体几百万年来进化出的高度灵敏的手和大脑,来识别脉象,来诊断病情!
机器,现在还远远不能实现把脉的。不要好高骛远,病人天天有,不能等它机器成熟的,也等不起。
再说,这里为啥用桂枝汤?
记得前面说过,"辨病脉证并治",这是医圣仲景把,体弱者有太阳病同桂枝汤关联起来的,我们拿来用就是了。
我们现在不是药方研究所的,前人大量实践,才知道这里用桂枝汤最好,我们记住就行,不要动不动就想改。
回顾一下
中风症——头项强痛、恶寒、发热、汗出、恶风+热自发,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呜干呕
中风脉——脉浮、脉缓+阳浮、阴弱
治:服桂枝汤
记住,练识脉浮,脉缓的机会来了。
 (0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太阳症——头项强痛而恶寒+头痛、发热、汗出、恶风
太阳脉——脉浮
治——桂枝汤
应该是汗出了,病不解,用药。
参考(012)的解释。
 (0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太阳症——头项强痛而恶寒+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
太阳脉——脉浮
治——桂枝加葛根汤
项背也不爽啦,出汗还是没管用,换个厉害点的方。

 (0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太阳症1——头项强痛而恶寒+气上冲(下后)
太阳脉1——脉浮
治1——桂枝汤
留意,"下之后",这是前面用过"下法"治疗,结果"气上冲"了!才用桂枝汤
太阳症2——头项强痛而恶寒+气不上冲(下之后)
太阳脉2——脉浮
治1——(空白),就是等待自愈啦。
前面说过,如果病从深到浅,一般会在收尾时,出现太阳病,而太阳病又有自愈的情况,所以这里应该是等其自愈。
 (0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xx症——头项强痛而恶寒+发热、(发汗法治后)汗不出
xx脉——脉浮紧
治——xx待定
哎呀呀,治疗出了假"太阳病",又"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误判误治啦。
这就是"一剂知"啊,知道有没有疗效,预期的结果没出现,要检讨,检讨,"随证治之"。
常识——"桂枝——解肌——汗出",记住啊。这就是医理!拿个小本本,记住。
 (0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常识1——当然还是指太阳病,酒鬼喝桂枝汤后要呕。所以要提前判断,患者贪杯不?
常识2——桂枝汤甘甜呢。所以"苦口良药",那是胡说啊,你看,有甜药的。
 (0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太阳症——头项强痛而恶寒+常喘
太阳脉——脉浮
治——桂枝汤+厚朴、杏子
常识——"厚朴、杏子——治喘"
 (0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太阳症——头项强痛而恶寒+服桂枝汤吐
太阳脉——脉浮
治——等"吐脓血"
常识—— "服桂枝汤吐",还"吐脓血",不必惊慌,脓血在胃里,清除来了。
 (0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症——头项强痛而恶寒+(发汗后)汗遂漏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
太阳脉——脉浮
治——桂枝加附子汤
这,"发汗法"治疗后,"遂漏不止.....",很明显,这是发汗太狠啦,后果严重,要纠偏,纠偏!
------------------------------
小结:1 这十条,基本上还是说太阳症,脉象没怎么提,就是没变。
2 太阳病,不管新发,还是前期治疗后形成的,依然是"辨病脉证并治"。
3 能靠自愈,就让它自愈,靠不住,那就积极给药给方。这才是人文关怀。
4 用药后,要及时观察效果,治后如不和预期,要知道纠偏。
5 一些术语和原理,仲景会在适当时候给出解释,不需要四处去找书!只是需要体会、领悟。
6 把脉要靠练,这没捷径,太阳病常见,所以先练识脉浮。
 
-------------------
 (0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太阳症——头项强痛而恶寒+(下之后)胸满
太阳脉——脉浮+脉促
治——桂枝去芍药汤
新症脉"胸满——脉促"
 (022)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症——头项强痛+(下之后)胸满、微恶寒
太阳脉——脉浮+脉促
治——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新症脉"胸满、微恶寒——脉促"

 (0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太阳症——头项强痛+(下之后)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面有热色、身痒
太阳脉——脉浮+脉微
治——桂枝麻黄各半汤
常识1——"脉微、恶寒=阴阳俱虚","阴阳俱虚=误发汗、误下、误吐"
常识2——"桂枝麻黄各半汤=和法"
常识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脉微缓=欲愈"

 (0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太阳症——头项强痛而恶寒+(初服桂枝汤后)烦
太阳脉——脉浮
治——刺风池、风府+桂枝汤
常识——"初服桂枝汤+烦,非误治,刺风池、风府,再服"

 (0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
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太阳症1——头项强痛而恶寒+(服桂枝汤后)大汗出
太阳脉1——脉浮+脉洪大
治1——桂枝汤
太阳症2——头项强痛而恶寒+(服桂枝汤后)形似疟、一日再发
太阳脉2——脉浮
治2——桂枝二麻黄一汤

 (0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太阳症——头项强痛而恶寒+(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
太阳脉——脉浮+脉洪大
治——白虎加人参汤

 (0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太阳症——头项强痛而恶寒+发热、热多寒少
太阳脉——脉浮+脉微弱
治——桂枝二越婢一汤
常识——"脉微弱=无阳=不可发汗"

 (0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主之。
太阳症——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
太阳脉——脉浮
治——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

 (029)伤寒脉浮、汗自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
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着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准伤寒症1——头项强痛、恶寒、体痛+(服桂枝后)厥、咽中干、烦躁、吐逆
准伤寒脉1——脉浮
治1——甘草干姜汤
准伤寒症2——头项强痛、恶寒、体痛、呕逆+(服桂枝后)足温、脚不伸
准伤寒脉2——脉浮
治2——芍药甘草汤
准伤寒症3——头项强痛、恶寒、体痛、呕逆+(服桂枝后)胃气不和、谵语
准伤寒脉3——脉浮
治3——(少量)调胃承气汤
准伤寒症4——头项强痛、体痛、呕逆+(着重发汗+加烧针后)汗自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
准伤寒脉4——脉浮
治4——四逆汤主
对"微恶寒---恶寒"混淆、误发汗后的补救措施,继续辨病。
常识1——"厥=脚挛急=脚不伸=足寒"
常识2——"厥、咽中干、烦躁、吐逆=亡阳"
---
 (030)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
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
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
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
---
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
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常识1——"寸口脉浮大=证象阳旦=风+虚=微热+两胫挛"
常识2——"桂令汗出"、"附子温经"
常识3——"阳明内结=谵语烦乱"、"微溏=止谵语"
--------------------------
小结
1 有对症但用药剂量不足,原方继续服用
2 有对症但用药过量,要换方补救
3 有误判症状,误下药方,重新辨症补救
4 病理医理常识不断增多,开始知道药症对应原因了。
(待续)
 
网络上需要伤寒论原文。要校对网上原文是否有原则上的错误。我看有,所以不放心。特别是原文被权威专家更改,错误流传。要原文,不需要译文。像“不折腾”译成外语就难倒国际翻译。
 
网络上需要伤寒论原文。要校对网上原文是否有原则上的错误。我看有,所以不放心。特别是原文被权威专家更改,错误流传。要原文,不需要译文。像“不折腾”译成外语就难倒国际翻译。
本帖目的就是尽量100%忠于仲景原文思想、用原文解原文!
 
鸟瞰前三十条后小结:
1 辨病脉证并治,是仲景的治病主要特色,是治病过程的最小基本单位;
2 辨病脉证,辨病是基础,脉证是重要的辅助,一病有多症,多症间并不冲突;
3 辨病就是全面收集病症信息,包括时间和之前治法、体症等信息,手段多样;
4 脉象是病症的一部分,有经验的医生可以多依赖脉象,增加病症采集能力,提高诊断准确性;
5 真寒假热、真热假寒,要辨别清楚;
6 正确的治疗,病会减弱到可自愈的程度;
7 误辨病、误治,经常发生,风温这种病,误治的后果特别严重!
8 善于利用可自愈特性,减少用药偏重带来的伤害(再次用药);
9 一次治疗后要及时开始新的辨病脉证并治!
10 病名指一大类相似相关病症,治疗时以症状为首,不能囿于病名。
 
接着十条

 (0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太阳症——头项强痛而恶寒+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
太阳脉——脉浮
治——葛根汤

 (0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太阳阳明症——头项强痛而恶寒+阳明症+自下利
太阳阳明脉——脉浮+阳明脉
治——葛根汤
推测——自下利,绝非太阳症,可能是阳明症之一,在(031)条用葛根汤,有提前预防下利之意。
病从头到背向发展,然后自下利,看不到病情改善,阳明开始受害,下利开始。

 (0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太阳阳明症——头项强痛而恶寒+阳明症+呕
太阳阳明脉——脉浮+阳明脉
治——葛根加半夏汤

 (0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桂枝症——头项强痛而恶寒+头痛、发热、汗出、恶风
桂枝脉——脉浮
治——桂枝汤
桂枝症误下症1——头项强痛而恶寒+头痛、发热、恶风、汗出+利遂不止
桂枝症误下脉1——脉浮+脉促
治1——(空白,表未解)

桂枝症误下症2——头项强痛而恶寒+头痛、发热、恶风、喘、汗出
桂枝症误下脉2——脉浮
治2——葛根黄芩黄连汤

 (0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太阳症——头项强痛而恶寒+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喘
太阳脉——脉浮
治——麻黄汤
 (03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这里出现"合病"字眼,命名是用来交流用的,而现实症状和分类命名往往并不一致,这会造成名称的别扭。
这里首次出现阳明病,由于之前没有交代阳明病的基本情况,如果要深究的话,就当先研究阳明病症状和脉象。
全文搜索"阳明",有六十九条之多,然后继续搜索"脉",还有十五条之多。继续筛查,发现如下几条
-------
 (195)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
 (221)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
 (234)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
--------
综合一下,得阳明病基本情况
阳明症——咽燥、口苦、腹满、喘、发热、汗出、恶热、身重
阳明脉——脉浮+脉紧+脉迟
--
 这种理解原文的方法,就是本文优先原则。
因此,本条可理解为
太阳阳明合症——头项强痛+咽燥、口苦、腹满、胸满、喘、发热、汗出、恶热、身重
太阳阳明合脉——脉浮+脉紧+脉迟
治——(不可下)麻黄汤
常识1——阳明病,胸满(食不消,内热)是主因
常识2——太阳病与汗出不出有关
常识3——要理解好原文,采用本文优先原则。
 (0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太阳病十日后症1——头项强痛而恶寒+嗜卧
太阳病十日后脉1——脉浮细
治1——(外已解,不能发汗)
太阳病十日后症2——头项强痛而恶寒+胸满胁痛
太阳病十日后脉2——脉浮
治2——小柴胡汤
太阳病十日后症3——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十日后脉3——脉浮
治3——麻黄汤

 (0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
太阳中风症1——头项强痛、恶寒、发热、身疼痛、烦躁
太阳中风脉1——脉浮紧
治1——大青龙汤
太阳中风症2——头项强痛、恶寒、发热、恶风、身疼痛、汗出、恶风
太阳中风脉2——脉微弱
治2——(不能服大青龙汤)
常识1——太阳中风症用大青龙汤误治则厥逆、筋惕肉
常识2——汗出后容易恶风,汗不出易烦躁


 (0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如前,搜索"少阴"得四十七条,继续搜索"脉"得有解释性的条目
------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285)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286)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325)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
少阴症——但欲寐
少阴脉——脉微+脉细
治——(不可发汗、不可下之,保存体液)
常识——"少阴=阳虚=亡阳=发汗过=下出多=欲寐"
伤寒症——但重、乍有轻时、不欲寐
伤寒脉——脉浮+脉缓
治——大青龙汤
此条重点就是要关心体液流失情况,不可误治造成亡阳,让病情加重!
 (0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
      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症——头项强痛、恶寒、体痛、干呕、发热、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
伤寒脉——脉浮、脉阴阳俱紧
治——小青龙汤
前面提到,太阳中风病有干呕症,这里伤寒也有干呕症,但并没给出原因。
常识1——伤寒如表不解会导致心下有水气,心的正常活动受到干扰。
常识2——"心下有水气表现为——干呕、发热、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

本十条小结
1 太阳病会和阳明病、少阴病合病,病症和脉象更加复杂。
2 合病治疗要兼顾两病各自禁忌治法,不可为治其一个而伤另一个。
3 合病只是人为分类命名造成的,但可以作为病情演变的一个参考。
3 阳明病和少阴病特征通过全文检索筛查,可以找到其基本特征。
4 对关键字词,采用本文优先原则处理。
5 汗出与胃不消与体液少,有密切关系,治疗时要细细体会它们的变化原因及相互关系。
 
--------------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
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
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
前面由于版本过渡简化问题,把方剂组成和制作使用遗漏了,这里补上最典型的桂枝汤方使用情况。
1 组建方药的目的,显然是对症下药,什么药,对什么症,仲景没交代,那就硬记。
2 先不要去探讨仲景没交代的东西,把治病放首位,病理药理部分,不到一定阶段,先不探讨。
3 医生辨病脉组方抓药,只是治病前期环节,真正的治疗过程,还得落实到吃药、针灸、熏...等上面
4 用药禁忌:
4.1 桂枝汤是"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4.2 禁忌如何来的,不要去深究,照做就行。
4.3 禁忌在服药期间,病人应该严格遵守,现在很多人不把这个当回事。如果乱来,往往会破坏药效!
4.4 如因不守禁忌,而达不到药效,而医生又不知道,引起医生后续误判和误治,患者损失的是健康,医生损失的是名誉。
5 桂枝汤服用原则:
5.1 药材预制:如桂枝,本方要求去皮(留意是计量后去皮),甘草要灸过,生姜要切开,大枣要掰烂。
5.2 药水比例搭配:水七升。
5.3 熬制火候大小及时间控制:微火,煮取三升。
5.4 分拣成品:去滓留汤
5.4 分批次定量服用,中病而止:一次温服一升加粥一升,汗出为愈,不出再服,一剂服完,再熬新剂。
6 桂枝汤用药效果评估:
6.1 评估原则:能否出汗上面。
6.2 出汗标准:遍身漐漐微似有汗最佳,汗如水流离就过了。
7 服后处理措施
7.1 如汗出,停服
7.2 如汗不出,加服,可加到三剂九服。
8 题外话——
  对做过化学生物实验的朋友,应该一眼看出,上述熬药服药过程,一点不差啊!完全可以匹配任何现代实验室制度!
那些拿中医不科学说事的,一定不知道,这桂枝汤服用过程,就是一套标准的科学流程!
而这,在公元206年的著作中就有了。拉瓦锡做氧化汞实验,是在公元1770前后,比中药使用晚了整整1500多年!
所以,中医文化远远高于其它文化。我们应该有理由自信。
在医药方面,中医在仲景时期就已经跑到马拉松的终点,而电医才刚开始,温医是从终点又傻乎乎的跑回去了!
 
接W10#

为啥说温医是傻乎乎的从终点往回跑?
1 桂枝汤是治太阳病的主打药方,病理药理自然到仲景时期已经完全研究测试实证完毕!
2 熬药服药评估都有一套严格的操作流程,好比今天的电医ICU操作流程。
3 服药禁忌,这和ICU房间要隔离一样,闲杂人员、不得入内干扰。
4 而温医呢,神经病一样,怀疑桂枝汤,也不知道是哪里犯病了,遇病不敢用!老是想知道病理医理!
5 即使电医拿个电子显微镜弄了几十年,也没搞清楚的事情,你温医更没哪个本事高清了(时代、智商、设备都不具备)。
6 从前面使用桂枝汤方开始到治疗结束,影响药效的环节有
6.1 药材自身质量和预处理对不对
6.2 熬制方式对不对,比如本人小时候吃中药,常常会拿药渣熬两次!
这里的标准方法是一次熬三升,去渣,分三次服。因为药渣的成分,显然和新方不一样!
6.3 服药方式,桂枝汤强调要用粥助药,现在有哪个会告诉你要如此操作的?
6.4 服完评估出汗情况,这些,现在谁告诉你?为啥要评估?因为后续药还服不服?
6.5 桂枝汤药效强,如过量服,汗液丧失太多,加之此时毛孔大开,防御能力最弱,那么染新病的可能大增!
所以太阳病愈后有突然变其它病的可能!治出新病啦!药不是无效,是效果太好了,过犹不及!
7 不知道温医是那根神经出问题,首先想到要废方!
7.1 废方容易,但研究新方,你得有研究所这样的社会环境啊!
7.2 这样的环境显然不具备,因社会进步,法律规范不可能拿人做实验!
7.3 人体是巨复杂系统,离开气功一类探索方法、和易经指导思想,根本就不能完成新方开发。
8 温医拼凑的新方,没有大规模验证,为了降低实验风险,就用无效药!
9 从前面知道,人有自愈能力啊,温医那新方,是靠药生效的,还是靠自愈的呢?有实验数据吗?
所以,这温医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把疗效好的经方,换成了安慰剂!让中医在后世蒙羞!
因此,本人反对在不具备条件时,胡乱改方,改药!

要是用药没效果时,要把辨病脉证治的各个环节通盘考虑,第6条各因素要首先排除,最后才能怀疑仲景方!
而且如能出新方,要和仲景方做双盲检测!看是不是能超过仲景原方!
不能废旧立不起新,那纯粹是捣乱!
 
其实,鸟瞰到现在,大家也该知道了,对于这样的高技术性文章,
1 可以把病拆成病症,
2 把脉拆成一组脉象,
3 把方拆成药,
4 治病最关键的是给病人一个处置办法,当然在伤寒杂病论里,以药方为主,针灸、火熏、什么的都是辅助。
5 病名不重要,病症最关键,脉象有时非常关键
6 药方名也不关键,如自己动手,可以把方中的药,拆到某症上。
7 某药对某症,只要你愿意收集整理,原文会出现一对一的应用场景!
8 对某些术语,只要你想到,就可以通过原文(最好和金贵要略一起参考,下称全文)优先原则,找出仲景之意。
9 如原文中某术语还是不能确定,就百度,然后看看名家对此怎么理解,多对比,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10 把这些术语关过了,这伤寒论原文,就是学医的最大宝库。
11 最好别翻译成白话文!
12 内经不是系统性资料,不要被忽悠进去了,人的精力有限!
13 仲景给出的医理病理药理知识,就在全文中,不要别处乱找!
14 这是最快学中医的路。想想,全文不过900行,全是干货,还是全医院的知识。现在那还有这么厉害的教材?
15 一人抵一个医院,这不是白日梦。全赖仲景把宗族200号人,10年治病精华留在这里了!
16 比如治法中的汗法,何时可发,何时不能发,要用心体会、琢磨,这就是在提升!并不一定要临床!
17 留意全文中代"必"的短语,那是顶级高手进阶之路。
18 全文检索+网络检索,会让你学习如虎添翼。
19 建议下载个UltraEdit一类的工具软件。时代进步,工具要跟上!

鸟瞰的目的是用最短时间获得概貌,相当于白手起家,自己教自己!然后想细化就细化。
好了,鸟瞰基本到此结束。前面只跟踪了四十条,基本上厘清了仲景治病核心思路和操作手法。
如果你愿意,可以自己完成后续条辩鸟瞰。
本帖也示范了如何使用本文优先的学习思想。
把大象装进冰箱里,把医院装进冰箱里,加油!
 
附上金贵要略部分目录,来源不同,可能有重复。
鸟瞰,目录,可以知道仲景都研究治疗些什么病!

辨续伤寒霍乱篇
辨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辨痉湿暍病脉证治法第二
辨百合狐惑阴阳毒证治第三
辨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辨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辨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
辨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辨奔豚气病脉证并治第八
辨胸痹心痛短气病脉症并治第九
辨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
辨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辨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辨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治第十三
辨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辨黄疸病并治第十五
辨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辨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辨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辨跗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蚘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辨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辨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辨妇人杂病脉证治第二十二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第二十三
 
开眼界,谢谢先生分享!!
 
请问老师,这篇文章的出处是哪里????是您的大作吗?????
老师是称不上的。
看到论坛上不少人困惑,不能学伤寒论,四处托人,又遇人不淑,就临时写了此文。
此文,漏洞一定很多,但如能引人知仲景本意,则也不费敲键盘的功夫了。
 
如果写给初入门的,个人觉得还是严谨一点好,比如 第6条 风温治法1 下、风温治法2火攻,虽然后面说了这是误治,但直接写成风温治法还是有欠妥当吧。第7条原意写的是表证有两类,发热恶寒的是太阳病、无热恶寒的是少阴病,至于7日愈6日愈中医界应该已经公认这只是一种约略数,并不是说6、7天就会好的,该怎么治还得怎么治,不能不管啊。我初学中医,探讨一下,不成熟的地方见谅
 
如果写给初入门的,个人觉得还是严谨一点好,比如 第6条 风温治法1 下、风温治法2火攻,虽然后面说了这是误治,但直接写成风温治法还是有欠妥当吧。第7条原意写的是表证有两类,发热恶寒的是太阳病、无热恶寒的是少阴病,至于7日愈6日愈中医界应该已经公认这只是一种约略数,并不是说6、7天就会好的,该怎么治还得怎么治,不能不管啊。我初学中医,探讨一下,不成熟的地方见谅
本帖不全是给初学者的,包括哪些胡希恕等(不知道他还能不能读),都该来读读。
这里是把误治法的"误"没写(其实,原文也没明显加个误字),但这确是很多人的治法,误治的后果不是马上写了吗?
至于六七是不是略数,仲景可没说!
你说的中医界,就是仲景学说的祸害!
否则,本人根本就没必要花时间写这个鸟瞰!
 
最后编辑:
这是仲景定义病名的一种格式——之为病

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一八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二六三.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二七三、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二八一、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三二六、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三九二、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裈散主之。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一云疼顿),发热,身色如熏黄也。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明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嘎),甘草泻心汤主之。
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
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
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一作冷)。
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黄汗之为病,身体肿(一作重),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药汁,脉自沉
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汤主之。
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腹内有痈脓,
转筋之为病,其人臂脚直,脉上下行,微弦。转筋入腹者,鸡屎白散主之。
蛔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甘草粉蜜汤主之。
//////////////////
另一种,名xxxx——
二、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三、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六、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七四、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一0八、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其门。
一0九、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一一四,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
一一六、微数之脉,镇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
一二八,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一二九、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一六七.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
一七八、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得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一八一、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一九0、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二五五、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二五六、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
二九四、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三八二、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此名霍乱。
三八三、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
疟多寒者,名曰牡疟,蜀漆散主之。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
枯泄相搏,名曰断泄。
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腹满,甚则溏泄,食不消化也。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
渴欲饮水,水人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方见上)。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
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则热,迟脉则潜,热潜相搏,名目沉;
趺阳脉浮而数,浮脉即热,数脉即止,热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
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
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营卫不利;营卫不利,则腹满肠胁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尿,名曰气分。
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
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
心中懊憹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
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去,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亡血不可发其表,汗出则寒粟而振。 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 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状,是瘀血也,当下之。 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桂枝救逆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牡蛎五两(熬) 龙骨四两 大枣十二枚 蜀漆三两(洗去腥) 右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 半夏麻黄丸方 半夏 麻黄等分 右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饮服三丸,日三服。 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 柏叶汤方 柏叶 干姜各三两 艾三把 右三味,以水五升,取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黄土汤方(亦主吐血衄血) 甘草 干地黄 白术 附子(炮) 阿胶 黄芩各三两 灶中黄土半斤右七昧,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二服。 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方见狐惑中)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方(亦治霍乱)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方见利中)。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
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旋复花汤主之。
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
/////////////////////////////
两种方式不同,是名称的等级不通,"之为病",是更大类的。
 
推荐一个APP
http://www.liqucn.com/pc/773777.shtml
img_localize_a60301d1c5fae56fd5f0af726156be98_72x72_120x120.png
小猴掌上伤寒论安卓手机版
////////有了伤寒的文言功底,才能反复琢磨条辩,然后精通仲景之意。
 
状态
主题已关闭,不接受进一步回复。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