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中医名家 寓意草.序

白术

声名远扬
管理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7862
获得点赞
828
声望
113
闻之医者意也。一病当前,先以意为运量,后乃经之以法,纬之以方,《内经》所谓微妙在意是也。医孰无意?而浅深繇是;枘凿繇是;径庭繇是。而病机之安危倚伏,莫不繇是。意之凝释,剖判荒茫,顾不危耶!大学诚意之功,在于格致,而其辨尤严于欺慊之两途。盖以杀机每随于阴幽,而生机恒苞于粹白。庄周曰:天地之道,近在胸臆,万一肺腑能语,升坠可怜。先儒人鬼关之辨精矣。昌谓医事中之欺慊,即众人之人鬼关也。奈何世之业医者,辄艳而称儒。儒之诵读无灵者,辄徙而言医。究竟无主之衷,二三杂揉,医与儒之门两无当也。求其拔类者,长沙一人而已。代有哲人,然比之仙释,则寥寥易于指数,岂非以小道自隘,莫溯三氏渊源乎?夫人生驱光逐景,偶影同游,欣慨交心。况于生死安危,忍怀侥幸。芸芸者物也,何以不格?昭昭者知也,何以不致?惟虚惟无,萌于太素者,意也。何以不诚?格一物即致一知,尚恐逐物求知。乃终日勘病,不知病为何物,而欲望其意之随举随当也,不亦难乎。昌于此道无他长,但自少至老,耳目所及之病,无不静气微心,呼吸与会,始化我身为病身。负影只立,而呻吟愁毒,恍忽而来,既化我心为病心,苟见其生,实欲其可。而头骨脑髓,捐之不惜。傥病多委折,治少精详,早已内照。他病未痊,我身先瘁。渊明所谓斯情无假,以故不能广及。然求诚一念,多于生死轮上寂寂披回。不知者谓昌从纸上得之。夫活法在人,岂纸上所能与耶。譬之兵法军机,马上且不能得,况于纸上妄说孙吴。但令此心勤密在先,冥灵之下,神挺自颖。迩年先议病后用药,如射者引弓,预定中的之高下,其后不失,亦自可观。何必剜肠涤肺,乃称奇特哉。不揣欲遍历名封,大彰其志。不谓一身将老,世态日纷,三年之久,不鸣一邑。幸值谏议卣臣胡老先生建言归里,一切修举,悉从朝廷起见。即昌之一得微长,并蒙格外引契,参定俚案之近理者,命名《寓意草》。捐赀付梓,其意欲使四方周览之士,大破成局,同心愍痛,以登斯民于寿域,而为圣天子中兴燮理之一助云。然则小试寓意,岂易易能哉。

崇祯癸未岁季冬月西昌喻昌嘉言甫识
 
都说“医者意也”。面对一个病症,首先做出诊断,之后才能确立治法,处以方药,这就是《内经》所说的“微妙在意”。哪个医生看病不做诊断?但判断有浅有深;精准的是判断,错误的也是判断。疾病的机理,人身的安危,无不依托这种诊断的正确与否。通过对四诊资料做出推断,结果存在各种可能,所以正确的判断是非常重要的!

《大学》的“诚意”功夫,在于“格物致知”,这种学问也是要分清真知假知两种。错误判断很容易隐晦不显,正确判断常清晰明确。庄周说:“天地之道,近在胸臆”。脏腑如果能说话,错误的判断,导致被打入六道轮回,岂不可怜。医疗中的真假诊断,也一样是众人的生死关头。奈何现在行医的人,很少精通儒学,很多学问都做不好的,又喜欢谈医。本来道理都没领悟,言论也就混杂不清,行医也好做学问也好都不会有成就。寻求这里面能出类拔萃的,也就张仲景一人。各代都有大家,但达到医圣那种深度的很少。难道说都认为医学是小道,连从上古流传下来的都不讲求了?人生苦短,令人感慨。况且关乎生死安危,怎能心怀侥幸。众生也是“物”,怎能不格?医道也是“知”,怎能不致?医理玄妙,起于天地,怎能不诚心探究?剖析清一件事物就能掌握一份道理,如果惧怕剖析,就算每天看病,不知病是怎么回事,要寄望做到判断精准,随心所欲的程度,就太难了。

我喻昌在医道上没其他长处,只是从始至终,接触到的病症,都细心分析,看作病是在自己身上。深入体悟病痛的来龙去脉,把患者的心化作自家心。如果能挽救生命,就算把自己的头骨脑髓捐出,都不可惜。病情复杂,治疗也没成法的,也成了自己的心病,别人的病还没好,我自己先憔悴了。陶渊明说:斯情无假。所以也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做到这样。但探求真理的念头,无一刻不在。不了解的人说我喻昌所说的都是从纸上得来的。但灵活变通,又岂是能从纸上能得来?这就像带兵打仗,经过实战未必就懂,何况纸上谈兵。只要立志努力,必有所得。近些年我先议病后用药,象射箭的人开弓之前,先设定好目标,规划好方法,疗效还算满意。何必能剜肠涤肺的,才算上医术神奇。

我本想拜访名家学习,以彰显我的志向。可惜年龄大了,杂事又多,三年多,一事无成。幸亏胡老先生建议我回到家,是否仕途有成,都随朝廷决定吧。我喻昌有一点点医道上长处,并受各位同道抬举,把自己治疗的还有些道理的医案作了整理,命名为《寓意草》。筹钱出版,本意是让看到的人,能够突破固有的成见,为解除大众疾苦,使他们都健康长寿,也是为国家兴盛的一种帮助。不过就算稍能阐述清楚一些医理,也是怕不容易做到。

崇祯 癸未年 季冬月 西昌 喻昌 喻嘉言甫识
 
喻嘉言,名昌、西昌,江西新建人,崇祯时以选贡入都,居京三年间,并未谋到一官半职,经“谏议”(按:谏议是谏议大夫的简称,明朝并无此官,当泛指言官)胡卣臣指点,返江西,住靖安县,又移居常熟,苦读,并精研医术,成为名医。“医者意也”,此后胡卣臣见喻嘉言医术精良,建议他总结行医经验,定书名曰《寓意草》,并出资刊行,目的使百姓增寿,“而为圣天子中兴燮理之一助云”,即有助于崇祯皇帝的中兴。遗憾的是,三个月后,即次年三月,李自成进京,崇祯自杀殉国,明朝灭亡,清兵入关,喻嘉言只好在清朝继续行医,寿至八十,“预知死期,坐论而化。”《寓意草》载有案例,分析深刻,并有胡卣臣精辟点评,此书虽仅一卷,但在医界异军突起,颇有影响。入清后,喻氏又扩充此书,成四卷,附刻于所著《医门法律》(十二卷)。在他身后,李文荣撰《仿寓意草》二卷(见《三三医书》第三集),可谓后继有人。喻氏《医门法律》收入《四库全书》,所附增刻《寓意草》自不难觅。但崇祯16年原刻《寓意草》,存世已稀,可供中医及研究医学史者参考。
 
最近正看尚论集,感觉吃力啊,
是,古人风气,写文章喜欢用典故,尤其喻嘉言,用典的地方多,不是对传统文化熟悉的,读起来非常费劲。
当然,有文字功底的,会觉得他文笔好,
文言的意境,用白话有时候表达不出来
 
大学诚意之功,在于格致,而其辨尤严于欺慊之两途

《大学》:"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注释

[1] 繇:音you,通“由”。后同。
[2] 枘凿:枘,榫头; 凿,榫眼。枘凿为“方枘圆凿”的略语。方榫头,圆榫眼,二者合不到一起,比喻两不相合。《楚辞·九辩》:“圜枘而方凿兮,吾固知其鉏鋙而难入。”《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持方枘欲入圜凿,其能入乎?”
[3] 径庭:差得非常远。亦作“径廷”。此句与前两句,是表达同一意思。
[4] 凝释:北宋张载《正蒙·诚明篇第六》:“天性在人,正犹水性之在冰,凝释虽异,为物一也。”原义为水的两种形态。此处指代对于意的理解的疑惑与明了。
[5] 剖判:分辨,判断。《淮南子·要略》:“总要举凡,而语不剖判纯朴。”
[6] 格致:格物致知。
[7] 欺慊:欺骗与真诚。
[8] 阴幽:阴暗深幽。
[9] 粹白:纯洁光明。《资治通鉴·周显王十年》:“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
[10] “万一肺腑能语”句:语出方回《山经》:“山川而能语,葬师食无所;肺腑而能语,医师色如土。”升坠是佛家术语,佛教有“六道轮回”之说,有“三善道”和“三恶道”,常修善缘便可升善道,常造孽障只可坠入恶道。唐太宗《大唐三藏圣教序》:“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升坠之端,唯人所托。”
[11] 人鬼关:欺者为鬼,慊者为人。
[12] 艳:羡慕。
[13] 当:担当。
[14] 三氏:一说,指伏羲氏、神农氏及轩辕氏。笔者以为应为儒释道。因作者前刚言及儒医,又言仙释,故此推之。
[15] 偶影独游:偶:配偶,伴侣。以影为伴,独自游览。比喻孤单。晋陶潜《时运·序》:“春服既成,景物斯和,偶影独游,欣慨交心。”
[16] 太素:古人谓构成宇宙万物最原始的物质,多引申为天地。
[17] 勘病:勘:勘察,探求。勘病,即诊查疾病。
[18] 噏,通“吸”。
[19] 负影只立:语出晋·陶潜《命子》诗之七:“顾惭华鬓,负影只立。”
[20] “苟见其生”句:语出晋·陶潜《命子》诗之九:“既见其生,实欲其可。”可:合宜,好。而这种“见其生”的儒家情怀来自于《孟子梁惠王上》:“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
[21] 委折:曲折复杂。
[22] 蚤:通“早”。
[23] 斯情无假:语出晋·陶潜《命子》诗之九:“人亦有言,斯情无假。”
[24] 生死轮:佛家术语,佛教认为人在六道中轮回,永不停息,如车轮周转不息。
[25] 孙吴:孙武和吴起,皆著名前秦军事家。
[26] 的:目标。
[27] 名封:名都大邑
[28] 修举:作为。
[29] 俚案:此处指喻昌谦称自己的医案。
[30] 燮理:调和调理,中医常有“燮理阴阳”一词。
[31] 易易:容易。有成语“实非易易”。


解析

喻昌的“意”到底具体是指什么呢?
其一,意者道也。“意”是面对疾病,首先必须具备的,是医道,是形而上的,是相对于法和方而言的。同样也是他写《寓意草》这本书的目的,全书重在说理,很少详论方药,其目的就是要希望后学之人能体悟医道之微妙,而非纠结于方药之间。喻昌强调,内经所谓微妙全在意,也就是在面对疾病,首先要明白作为自然的一部分的人的特性和生命规律以及疾病本身的发生发展规律,还有与之相对诊治疾病的正确流程。这种“道”比较宽泛,是关于自然和人体综合规律,疾病是自然在人体上的一种表现,药物也是自然的一种形式,而人体也本身是自然的一部分,说到底,医道就是自然之道,同老子的“道”有相通之处。凡是违背自然规律的治病和养生之法都是不可取的,也是难以奏效的。
其二,意即是病。当然这个说法听似唐突,但却也真是如此,喻昌多次强调“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有是病即有是药”。面对疾病,首先当知所患何病,这是第一条,也是最重要的。现在我们很多的中医医生,在诊断上含含糊糊,只是凭自己粗浅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辨析阴阳虚实,便顷刻处方,且不论所制之方是否严谨,是否合乎气味。连什么病都不清楚,怎能处方下药?若如此医疾,恐怕中医就不需要那么多方子了,只需阴阳虚实寒热几方,便可治天下所有的疾病了,事实显然不是这样的。今天,我们过于强调辨证,却忽视了辨病。中医自古至今都是强调辨病的,而非有的人所说,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甚至有人高呼现代中医应该将西医之辨病和中医之辨证结合起来。殊不知中医何曾于辨病与辨证之间,摒弃其一呢?
“医乃仁术”是人格化的表达,是社会性的,是外延的。“医者意也”则是客观化的表述,是个人的,是内向的。与医乃仁术的崇高的理想化而言,医者意也是对医生个体提出的必要的严肃的要求。我们无法做到每个医生都有高尚的医德,心存仁慈,但却可以也必须做到每个医生应具备合格的医疗水准。
如果说“大医精诚”是对医生的医德和技艺两方面做出的最高标准,那么“仁”和“意”就是对医生医德和技艺两方面提出的最低标准。“医乃仁术”和“医者意也”,两者一同构建起了我们古代为医标准的核心理念,只是长期以来,我们只重视“医乃仁术”,而忽视了“医者意也”这一核心的理念。“医乃仁术”和“医者意也”构建的最低要求,和“大医精诚”这个最高标准,形成了完整的古代医者行医资质体系。
 
不为良相当为良医,喻昌虽然当过和尚,骨子里还是孔门弟子吧,从儒士文人的角度来说,要卖弄文字,也只能在序言上下功夫了……毕竟医案需求通俗,先议病后议药,议给谁看?肯定是被议的人或者家属,这些人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卖弄太狠了不行啊!
 
不为良相当为良医,喻昌虽然当过和尚,骨子里还是孔门弟子吧,从儒士文人的角度来说,要卖弄文字,也只能在序言上下功夫了……毕竟医案需求通俗,先议病后议药,议给谁看?肯定是被议的人或者家属,这些人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卖弄太狠了不行啊!
是 是
具体到医案,就平易的多了:014:
 
中医的核心思想还是:理寓于气,气寓于形。
 
古人求实理于形气之中,最寻的是一个”理“,明理则可以格物,中医的取类比象是也,但求一个”理“字。所以古代医家效果常常比较奇特。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