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我一向認為做任何事,只有三步,首先第一步建立一個完整的體系,其次第二步再設計一套完整的操作流程,第三步建立一個返匱機制。 理論體系會完整說明事務之間的縱橫聯糸,各自定位。 操作流程會讓操作者按部就班,步驟清晰,防杜絕遺漏已至於不犯致命錯誤或少犯錯誤,返匱機制是針對前面實踐所帶來結果和預期的反差,進一步總結和改良與完善。 有了這兩樣東西辦事就方便了,在實際工作中只要在理論體系的支撐和指導下,按著操作流程一步一步做就是了。 最後在實踐的基礎上進一步從正反兩方面進行總結,不斷完善前面兩步。 以以上標準來看待當今中西醫的醫療活動,不難發現,這兩個方面,操作流程基本完善了,但醫學體系卻大不盡人意,中西醫理論體系都是如此,尤其是西醫,當今中醫學者煙建華教授一針見血指去,儘管西醫的發展日新月異,但在臨床上的尷尬,暴露了西醫整個醫學體系上的缺陷。 新冠病毒治療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不知從何下手,只能對症治療。 與西醫相比,建立在整體觀上的中醫在體系上是優於西醫的,但同樣不盡人意,因為這個體系同樣是有漏的,中醫流派眾多,尤如亂世之戰國諸候,一盤散沙。 以致一部《傷寒論》競然有三百余家的註解詮釋,並且有莫衷一時的結論,這隻能導致實際臨床的無所適從和迷霧漫天,因此,中醫學者煙建華鄭重指出,建立一套完整統一的中醫基礎理論體糸是中醫發展復興的當務之急和首要任務。 因為中醫自有中醫學的理論體系,只有對中醫學理論的相關知識必須全面深入的理解. 才能在臨床實踐當中針對病人表現出來的癥狀群進行有機的歸類. 分析,推理,分清病情輕重緩急主次,治療才不會失去方向和和應的程度把握。 因為中醫的辨證論治,理法方藥,本身就是一個邏輯推理,按圖素驥,順滕摸瓜過程。 應當指出,當前的中醫基礎理論存在斷層,零碎,層次不清. 混亂不堪的狀況,以致在臨床實踐中,由於缺泛體系支撐,我們的理法方藥很粗糙且空虛,不能做到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大部份中醫在臨床中走捷經喜歡提倡所謂的方證應對,結果套對了自然皆大歡喜,套不對就忙然無措了。 大部份中醫開的方子的藥味東一味,西一味,想到那味就那味,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由於沒有體系理論的指導和支撐。 從而失去了嚴密的邏輯體系,和嚴格的推理。 然而,中醫基礎理論體系研究是一個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它需要研究者有一定的天 賦,具體說來就是研究者需要有極其敏銳的觀察能力,需要有高度的綜合,總結,概括能力。 需要有對抽象事物的高度感知能力。 需要有嚴謹和準確的表達能力,這一切的一切,應該說在中醫的歷史中好象很少有這種全面和特殊能力的人,我在此做這項工作,除了內心的願力,我可能多多少少,基本具備上述的各種能力,其次好在上有先賢的教誨,下有後賢的經驗,站在這個肩膀之上,這個體系的建立好象並沒有想像之中的那麼難,做為一個中醫的資深研究者,我幾乎把自已的一生都搭進出了, 算是建立了一套基本還算完整的中醫理論體系,實際上這套東西應當算是古今先賢的,我不過是疏理,優化整合而已,我希望有緣讀到它的人抱著佛家不重先學,不輕未學的態度,因為我相信它是有價值的,我更願望廣大的中醫學者能參與進來,因為中醫是大家的中醫,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聖賢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宋賢張載的橫渠四句的知行合一其實也並沒有那麼高大上。 和高不可攀,只要有這個心和實際行動就是了。 末了,還是屈大夫那句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